看到“小时候缺爱”这段话时,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的名词是“童年期情感忽视”。
其实前面的高票回答里有很多人的亲身经历和解决方式都是很好的,作为一个努力科普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这篇回答的话,会更偏科普一些,解决方式也会更系统一点。
之前也在有看到过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其中有一位知友的回答是这样的:
- 妈,我数学考了97,全班最高分啊!
- 剩下那三分错在哪了?现在会了吗?
- 爸,你能关心我一下吗?
- 你还想让我怎么关心你?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我还不关心你吗?
看到这个回答时,我脑海中各种鲜活的回忆复苏起来——他们不仅来自于我自身的经历,也来自我和朋友们在漫长的聊天过程中所分享的种种经历:
考试终于考了90多分,但期待表扬的愿望落空;想和爸妈多呆在一起,但爸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总觉得爸妈对自己的爱少了一点。
……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这样的类似经历。但重要的是,这样的童年说不上有多么糟糕。我们并没有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抛弃——相比于那些生活在家暴阴影、家庭破裂等各种环境中的小伙伴,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静的、无害的,不可见的“忽视”,也可能在多年后成为我们难以解开的“症结”。直到我们开始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或者走进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们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时,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是什么?
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Dr. Jonice 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和朋友们闹的不愉快,满脸沮丧地回家,但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发现你的异样嘛?又或者是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你哭得稀里哗啦,但爸爸妈妈却并没有安慰你一句吗?
我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尽管我的父母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可能是忙碌,可能是真的不知该如何和孩子沟通。但这就是典型的“儿童期情感忽视”。
同“原生家庭”紧密关系的那些依恋关系、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相比,CEN极其隐秘。Dr. Jonice 认为 CEN有多种形态,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他们的低自尊与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找得到映照和反馈,从而健康成长,面对更多的挑战。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黑洞中,消失无踪,毫无反馈。在一个人最应去了解、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年龄,他失去了来自父母和外界的积极反馈。那么,他本应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厦”:关于自我,自信,信任,爱……都在建造的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
==========================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呢?
我想,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对很多人而言,尽全力的照顾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义务与愿望。但有意无意中,身为孩子的我们依旧就会遭遇到情感忽视。这可能源于父母自己在成长中缺乏了这方面的关怀,也有可能是父母特殊而典型的教养方式的。
在研究者看来,有一些典型特质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于),他们会有更大的可能在养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视:
1.自恋型的父母:世界都是围绕着我旋转的——这是拥有自恋型人格特质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关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在这种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很好的看清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无法明确自己的需要,甚至觉得自己的需求是过分的,不合适的。
2. 权威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规矩”办事,而不倾向于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与需求。最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反抗权威,或者懦弱顺从。
3. 完美主义型的父母:这一类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可以一直做的很好,或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试拿了全年级第一,却因为某单科没考到第一而受到责骂。成人后,孩子们也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目标,导致焦虑等种种问题。
4. 放纵型的父母:这一类的父母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教养方式,但却过多的“不管不顾”,任由孩子“生长”。这一类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在设置边界的问题上遇到困难。
5. 父母缺失。对于一些人而言,童年中是没有父母存在的。这包括死亡、离婚、疾病、长期工作而忽视孩子,名存实亡的婚姻等等。
前段时间看到《人物》杂志对沉珂的采访——这位曾经被称为中国网红第一人的女孩。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自小被父母打发去跟保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孤僻而敏感的问题少女沉珂发现了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虚拟世界,她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无人理解的情绪诉诸网络。”——后来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她自创金属和说唱歌曲,在日志里记录自己的复杂的情感生活,自残,成为众多90后的偶像。而后被传自杀,现今又出现在公众面前。
尽管家庭仅仅是沉珂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但无疑它是巨大而显目的。沉珂自己回忆,她的家境很好,爸爸是上市药企的老板,却很少愿意花时间跟孩子打交道。妈妈常年在国外度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爸爸将她转至贵族学校。至此,父母几乎从她的成长途中退场。
“29岁了,她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无法获得安全感”——对那篇报道时,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症状”体现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因父母和成长环境原因造成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究竟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哪些痕迹呢?研究者总结了一些典型性情况(包括但不局限于):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一个人自尊以及自我价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是一个小小的容器,你在其中成长,观察,反馈,被爱,被赞扬,被指引和鼓励。但当父母因为种种愿意没能提供这些养分时,你的自我价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损。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气磊,孤独,丧失归属感。
2. 在处理“情绪”问题上遭遇困境。比如,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在处理自己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3. 感觉被剥夺,有一种普遍的缺失感。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自己缺乏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你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种东西:爱,乐趣,金钱等等。更极端的情况,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意义。
4.抑郁:一直以来,抑郁都和丧失、剥夺感、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关。因为,抑郁也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个常见后果。
5.成瘾行为:因童年情感忽视造成孩子无法缓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一些人会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籍,获得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瘾以及进食障碍等。
那么,回到我们的“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这个问题上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悲观,至少,对于“童年期”情感忽视来讲,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摆脱的。
经历过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更重要的,它成为了“确定性”的敌人。这种确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你都能用清晰、坚定的声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确定性”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相比于那些因童年期的情感忽视造成的消极感受,比如:“我不应该谈论消极的事,我不能占据过多的空间,我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去感受某些事物。”——“确定性”需要你做的是打破这些逻辑怪圈与感受的黑洞,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确定性”?慢慢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意识到你有过这种被忽视的经验,从而造成了现在的一些情况。但是,勇敢地承认它,不要觉得它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
2. 当你经历这些曾经觉得被忽视的“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
3. 定义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获得它们。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越过这个门槛——可以自助,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记得来简单心理寻找靠谱的咨询师哦~),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改变自己的种种认知。去理解自己和成长自己,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为什么是以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的生活相接触,为什么现在的方式和我周围人的相接触,为什么会渴望这些,为什么如此想要这几部分的爱,到底在我这里缺失什么,我又认为我应当怎么样得到这些
4. 对自己友善,照顾好自己。和更多的人建立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在关系中,慢慢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不要想办法摆脱自己的家庭,真正的摆脱不是对抗,而是建立更为丰富的自己,真正摆脱不是对抗我们的父母,而是真正找到自己内心所需要的那份样子具体来说,(这些在前面提到了)如果你不停对抗的话,其实你只能让你自己不断的生活其中,而你自己才能给自己真正的不同的世界。比如父母真的不能特别理解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找到一些朋友,可以找到一些伙伴,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能够了解你理解你的人,当你有这些人的时候,才能有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有劲。
当然,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埋葬童年期情感忽视的道路也不会一番风顺。但是:去需要,去渴望,去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去拥有某些东西与情感,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会与过去相伴,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不可以改变未来的方向。
参考资料: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Enemy of Assertiveness;Jonice Webb,2015
Effects of Emotional Neglect:Jasmin Cori;2016
How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Dhyan Summers;2016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Fatal Flaw; Jonice Webb,2014
想了解自己的确定性程度的话,也许这个测试可以起一些作用
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这些
原文发布于
简单心理,只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有趣有用的心理科普。
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