浵浵的妈妈 自律 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又寂寞又美好。


这种感觉,有点像人为地把世界割成了两半:世界的,和自己的。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在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通道可以互通。你在你的世界里,跟外界并无太大关联。

这样的生活看似无趣,实际上是充实而幸福感满满的。我感觉每天都没有浪费,因为每天都在前进。人生总是这样,并不能圆满。你选择了幸福,那么孤独自是必不可少。一切如同几米的一本书名一般:又寂寞又美好。


现在一边工作,一边每天坚持写作,大概某一天会考虑职业化。


速度方面,之前我在里基本上是每日一答,周日休息一天,每篇答案大概维持在3000-4000字左右,偶尔会有很简短的回答,几乎不抖机灵,尽量保持高质量稳定的输出。

现在有了公众号以后,速度稍微减缓,因为排版、找图、写公众号、打击抄袭等等,事情多且繁琐,有时候只是一个段子,但是为了做好排版,就要花上一个小时。

公众号也并不总是发文章,也有段子之类,为了保持两者的同步,大概维持在2天一更。


有些读者问我:“你更得这么快,是怎样做到的?是不是后面有团队?”
事实上,除开高度的自律以外,无他。

刚开始写,还算吃得消。到后来开了公众号,各种杂事搅成一团,大概每天晚上1点半才能将所有事情做完睡觉,根本没时间顾及其他。那几天很痛苦,每天都要更新长文,又要忙又要忙公众号,感觉坚持不下来了。

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一件事情,你愈是用力过度,越容易放弃,因为无论是谁,都不能长久地保持这种透支的状态。写作是个长久的活,想一直坚持下去,你必须做长期的打算,而不是一时一刻的激情。你看我这个月出差二十多天,一样能保持2天一更,只要每天少上点网,你总能做到。”

于是我放缓了脚步,不再要求自己每日一更,一方面保证足够的休息,另一方面,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内容的精雕细琢上面来,总之要保证身体不被透支,调整后的状态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其中作出的最大调整,就是高度的自律,让一切能平稳地、有条不紊地进行。
自律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时间的高度自律,现在我每天的生活规律大概是这样:

早上七点起床,洗嗽完毕,七点半出发吃早餐,八点到办公室。

浏览一下的时间线,看看下别人的回答以及自己合适的回答,一来是学习别人的答题经验和技巧,二来是标记一些适合自己答的问题(基本上这个时候就能打好腹稿),然后再浏览一下今天的新闻之类。

9点到12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工作的间隙,将前半部分完成。

在办公室总不能做到和家里一样,精神高度集中,总时不时地有人来找你,或者电话响起之类。不过能想到一个片段就写一个片段,仿佛拍电影一般。先把每一个镜头都拍好,有可能是不按顺序的,最后经过剪辑,便成了一部完整的电影。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之后只需将所有的片段串在一起,再作一些承接之词,便能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总有人问:你上班时间是有多闲啊?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你有心,哪怕是在坐地铁去广州的这个当儿,站在栏杆旁边,我也能在手机里用在线笔记按上一千字,回家再添枝加叶、修改一遍,就形成了一篇小说,我的小说《翻墙》就是这么写完的。


下午是一天最重要的时间段,在经过一场午休的补充后,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充足,写作速度也最快。所有的工作务必在下午完成,其中包括:将文章写完,前后最起码浏览三次,检查错别字,以及文章的通顺与否,再适当增减一些内容,使之完善。最后将他们放到编辑器里进行排版,找图片,再放入到微信的素材里面,保存,等待晚上发出来。


因为每次做事,总需要的是一大块的连续的时间,所以每想到一件要做的小事情,我会写在手机的日历里面,设置上提醒。倘若有十分重要的需要提醒的事项,直接设置闹钟,比如设置好9点,标记“群发微信公众号”,如是等等。

对于一些不大重要的,会在在线云笔记里,根据事情的优先级一一写出来,做好了再一个个地划去。


晚上亦不能松懈,虽然不会把每件事都记录在本子里,但在脑海中会根据优先度进行排列。譬如:趁着太阳还没下山,6点到7点的时间段会洗衣服。洗完晾好之后,会进行阅读,9点推送公众号,之后会顺便处理下公众号里的信息。


以前别人问:你每天能坚持下来的事有哪些?

我大概能回答的是:刷微博、刷微信、刷豆瓣之类了。

现在每天能坚持并且必须坚持的,一是写作,二是跑步。


长时间的写作所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吃不消,精神疲乏、大脑变迟钝、腰酸背痛的情况司空见惯,所以跑步自是少不了的。

每天从电脑面前离开,哪怕只是跑上十分钟,都能感觉浑身舒畅无比。跑步带给我的好处远非如此,自从坚持每天跑步后,尤其是早上,坐在办公室的精神面貌都大不相同,体力感觉有所增强,长时间地坐着也不会感到腰酸背痛。


以前也试过通过做按摩来减缓肩颈疼痛,都不如跑步来得有效,如果说按摩是由外至里的舒畅,那么跑步则是由内自外的。感觉有些事并非有钱就能解决,非自己亲力亲为不可,不能偷半分的懒。


跑完以后回来洗澡,10点处理下微信上的消息,11点、最晚12点前睡觉,这就是现在的一天。


没有衣服洗,会安排在家打扫卫生、去超市采购、剪头发、散步等事情,总之,一天下来没有太多时间浪费。


每一天都像一台机器一样,井然有序地运行,丝毫都不能懈怠,亦不能允许对自己说:明天吧!我明天一定做!

如若将一天比作一部机器,那么每一段时间则如同一片片的齿轮,齿轮上的每一片齿都很精细,精确到分钟。只有将每一片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部机器顺利地开起来、才能前进。

这种精密的程度,仿佛只要掉下一个哪怕是极为细小的部件,一天便不能再正常运转,则无法前进。


比如,我哪天晚上忘了跑步,或者1点钟才睡。第二天则必然精神不好,由于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都是规定死的,没有任何的通融,所以我只能勉强硬撑着,直到十二点下班,才能等到午休时间,去床上躺一会儿。

在等待的这个期间,我做不了任何事,只是干等着让时间快点过去(如果是全职写作就能弹性安排了),好让我睡一会儿。可是写作的任务总在那里,不会凭空消失,因此,早上落下的东西只好留在下午写。经常下午没写完,又不得不压在晚上。


晚上的时间,从6点到9点(推送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时间段,这段时间看起来很长,有三个小时,其实是一天之中精神状况最差的时候,效率相当低,只适合休闲放松。

憋着一口气好不容易匆忙写完,排好版,9点做推送出去,又赶紧换上运动衣匆忙去跑步,接下来是洗澡、漱口、准备睡觉——这一切并不是我想看到的。


我想要的是一段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中进行,我无需去追什么、赶什么,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好一切就行了。


高度自律的另外一个诀窍在于: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拒绝一切诱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面临诸多的诱惑,你必须时刻记住,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唯独放弃某些东西,才能有所得。


当你稍微有了些起色之后,便会有很多诱惑等着你——-比如社交网络里有很多的留言等着你去回复,微信群里会有很多红包等着你去抢,有的读者会给你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发自拍照。


开始的时候我会被这些忽如其来的诱惑弄得不知所措。

本来上班的途中被人打断、来个电话什么的,自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些没办法,你拿了工资,必须以此为主并且做好,这些都是不可控的。

如若再加上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轰炸,效率就低得惊人了。通常一个下午,在没有任何工作打扰的情况下,都写不了什么东西,最后不得不断更一天——这并不是我想见到的,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任务。


不可控的那部分只好由他去,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能控制的尽量把握好,比如:

将所有的提示屏蔽掉,不然一边在草稿箱里写答案,一边时不时地弹出个红色圆圈“1”、“2”是一种强烈干扰。

社交网络,诸如豆瓣、微博、公众号,能不看的尽量不看,休息的时候或者定时打开,进行统一的处理和回复。

微信号设置勿扰模式,统一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回复。留下手机号给一些重要的人,有急事让他们打你的电话。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自以为开着电脑版的微信会提升效率,不料反而耽误了更多的时间——社交软件中总有回不完的信息和聊不完的天。

将网上结识的、有必要的人约出来,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快速的语言交流能使效率成倍提升。


之前我一直以为,作家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职业:每天在电脑面前打打字就好了,钱就会源源不断地入账。
后来开始慢慢地发现,其实只要活在这个星球上,没有哪种生活是不艰辛的——哪怕是那些我们看起来非常轻松自在悠闲的生活,背后也是充满了酸楚与苦涩。何况是写作,这种很难让中国消费者买单的职业,较之其他的职业,更是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维持生存。

不过,我倒是知道,写作并不是“靠喝酒吸毒获取灵感”、“出一本书就能出名”这么容易的事,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体力活。
历史上几个纵情声乐的作家,都谈不上高产。
倒是几个自律极高的作家,产出很稳定,作品质量也极高,像村上春树、东野圭吾、阿西莫夫。

不过这些都是活在没有互联网世界的作家。
互联网时代固然提供了给草根当上职业作家的机会,凭的不再是人际关系和圈子。但同时,他也对作家有了新的要求——需要作者持续且稳定的输出。

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这本书中,看到村上春树是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的: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几种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


“照这种模式生活,所谓的夜生活几乎不复存在,与别人的交际往来无疑也受影响。还有人动怒光火。因为别人约我去哪儿玩呀,去做什么事情呀,这一类邀请均一一遭到拒绝。”


“我只是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则,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与周遭的人们交往相比,我宁愿优先确立能专心致志创作的,稳定和谐的生活”

​我固然同意他“清晨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的观点,然而现在因为要上班、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生活,不过我会朝着这个境界去努力。

我现在每天的生活就这样,几乎没什么太多交流,更没有什么惊喜,只是一心沉下去做自己的事。谈不上有多开心,亦没有什么悲伤。

谈到寂寞,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情:

我记得十年前,当我看电视的时候,路过一条广告语——“将梦想接入现实,移动梦网”,他展示的意思是,要把“随时随地上网”变成现实。


当时我就在畅想:“倘若有一天,真的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每时每刻都能和世界联网,那样大概人就不会寂寞了吧?”


现在,这些梦想都通过4G时代的到来,已然实现——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地上网,和这个大千世界连接起来。


然而,寂寞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他还是无处不在——我经常会找遍整个通信录,不知道和谁聊天。看完所有的新闻,不知道看了些什么。看着荧幕里的人发呆,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划过整个手机,不知打开哪个APP,只是重复做一个动作:打开APP,关掉,打开另一个,再关掉……


信息化的时代,带给 人的感觉经常是焦虑和不安:每当我们离开手机时,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然而当你一直盯着他看时,又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这种感觉,倒不如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安静地看上一本书、跑一会步、写一篇东西来得酣畅淋漓,我经常会感觉,最寂寞的时候,亦是最充实的时候,人的幸福感常来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就好比放大镜将光线聚焦成一点,然后“哧”的一声,身体内的某种东西因此而点燃了起来。


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幸福感,事实上都是来自于其自身,而不是来自于他物或者他人。

我曾经看过一条微博,写着:“每天都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我以前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小的时候常常想一想就过去了,然后该干嘛就干嘛——该玩游戏照玩不误,该看电影的看电影。总之觉得,该努力的不应该是现在,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嘛,即使不是今天,迟早有天也会实现的。
现在人一到了三十岁,就会有种紧迫感。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感觉自己在这个星球上所剩的时间无几,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提上日程,该做的非现在做不可。

在中国,假如你胆敢谈什么“理想主义”,你就会活得很悲惨。伴随而来的是长辈对你的念叨和叮咛。我以前,只要跟人谈什么理想,总会有个长辈走到我面前,拍拍我的肩膀,教导我说:“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吃饭的问题才是急需解决的。你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就更别谈什么理想了。”

好像理想是万恶之源,人一旦有了理想,马上就会被饿死。

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个社会里,只要你不懒惰,肯做,你是不可能没有饭吃的。

稍微激烈一点的,会告诉你,理想是狗屁,只有钱才是真的。你要有责任感,要娶老婆、生孩子,走一条正规的人生路。这样,你对父母才是一个孝子,你对家庭才是一种责任——言下之意是,你自己活得憋屈点,那没关系,只要让你父母满意,让你的家庭满意就好了。

这种带着悲壮色彩以及利他主义的思想遍地都是,以致于人们都认为他是对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从事一份对的职业,找一个对的人。
我自知理想主义在中国,要生存下来,仿佛石头缝里求生存的植物,太过于艰难。可是我擅长的就这些,并且我非常地热爱这个行业。走哪条路都是坎坷路,倒不如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奋力一搏。况且写作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贫瘠的行当,他并没有饱和,还有太多空间值得挖掘。
我也始终认为,钱只能是结果,不能是目的。我是因为热爱一件事,所以同时还赚了钱。不能因为我热爱钱,所以我投身到一件事情中去。

自从12年前,我高考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好好地去认真去对待一件事情。我想让自己好好地认真一次,无论什么,靠谱或者不靠谱的,对于过去,无论自己,或是家人,我要说太多的对不起。
无论这条路成功与否,至少当我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时,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曾经也是有全力以赴地去追逐过梦想的。
而不是像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说的那样:“我曾经也得过作文大赛一等奖,也有过作家梦……”
玉石俱焚地碎裂,也比从没有过的好。

偶尔一次逛一个远程工作者社区时,看到别人的居家办公环境是这样的:

看到这一切,我觉得光是这些,就值得自己好好地去努力。

就这样。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280103/4522.html

更多阅读

我的妈妈是精灵 我的妈妈是精灵内容

《我的妈妈是精灵》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很偶然的机会发现她的妈妈是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精灵,而精灵与人总是有些不同的。故事以小女孩的口吻看待了我们的这个世界、人情世故以及想帮助爸爸妈妈不离婚最终没有成功,做精灵的母亲还是

2016年媒介批评案例 媒介批评下的新闻自律

     新闻自律是新闻职业主义的制度化,新闻职业主义的内在要求决定新闻媒体必须实行自我约束。新闻自律迫切需要的基础条件是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新闻自律的制度基础,新闻自律只有在新闻自由的社会体制之下才能运行[ 商娜红.制度视

“入世”后的银行业自律管理:功能与方略

【内容提要】发挥自律组织的自律管理职能,是发达国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经验。当前,我国面临着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任务。强化银行业自律管理,是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维护竞争秩序、适应金融创新、顺

自律 体验 知乎 高度自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妈。她的日常生活轨迹我倒背如流。在她不必上课也无会可开的时候(注意:是不上课也没事儿不需要出门的时候),她的大多数时光这样度过:早晨4:30准时起床,靠在床上,在灯光柔黄的台灯旁完成第一波晨读,线装《红楼梦》被她很仔细拆成一摞,据说

声明:《浵浵的妈妈 自律 高度自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网友死在风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