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转变 你经历过哪些思维上的转变?


1. 拒绝被潜意识牵着鼻子走

我曾酷爱盲目下载别人推荐的资料,却极少考虑这些资料是否匹配自己的手头任务,知识水准,学习风格。结果呢?结果往往是费时寻找并下载了一堆无效资料,并因此自责和受挫。

为什么我曾如此盲目?罪魁祸首是我的潜意识。什么是潜意识?潜意识与我们的行为有何关系?让我用一个冰山的类比来解答。

在海面上观察一座冰山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看不到水下的冰山主体。我们的意识系统,也有类似的结构:我们能感知到,能干预的部分很小,从比例上来说,可能比图中水上冰山的整体占比小得多。而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知不到的,无法干预的意识,却在意识整体中占比很大。

潜意识是混乱复杂又充满偏见的,可它却常常主导我们的决策:社交措辞,观影选择,消费方式,往往决定者都是我们的潜意识。

许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往往祸起自己的潜意识。好可怕。

为了避免这些挫折,我学着自己观察自己,学着去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诱因和动机。为了洞悉这些诱因和动机,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看了包括 Psychology and Life 和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在内的心理学名著(后者更偏科学方法论)。

有了心理学的帮助,我渐渐能理解自己一些行为背后的诱因和动机。比如,我之所以盲目地下载他人推荐的资料,诱因和动机可能是:

a. 盲从权威:认为牛人推荐的资料就一定好,就一定适合自己。

b. 错失恐惧:又叫 FoMo ,全称是 Fear of Missing out 。

FoMo 的本质是害怕错过。当我们看到别人,尤其是圈内人,都在做一件事(下载某些资料),我们却不在做时,就会害怕。

c. 认知失调:在当时,我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特上进,可实际上我却很懒,因此我很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我就会做些轻松的伪工作,比如下载学习资料。

在我了解自身行为的动机和诱因后,潜意识就愈发难牵着我的鼻子走了。看来,常常自我监控,自我观察,还是有必要的。

神作《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GEB) 》的作者,Douglas Hofstadter 教授,更是善于自我观察。这项能力还使他得以开启『极速学习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类比法』,也是我受他启发后坚持使用的一个高效学习法。详细介绍请看下文(整理自 Hofstadter 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场讲座)。


2. 用『类比法』撬动极速学习模式

先提个问题:如果大家花5小时读完1篇专业课文献,大家期待怎样的学习成果?

我猜常见答案有:

a. 理解所学内容:往往,仅仅学得爽是不够的,因为学得爽有可能是『学习的幻觉』—— 学得爽不代表理解。我们在初高中时可能有过这种学习的幻觉。上数学课时,听老师优雅地讲解某个数学概念时,会觉得自己理解了该概念,也因此产生愉悦感。

但如果下课后,同桌央求我们解释那个概念时,我们很可能会语塞,或者只能含糊地讲解一遍。

科学家早就注意到这种『学习的幻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教授,就针对这种幻觉,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费曼学习法:即,要确保理解某个概念,就要确保自己能流利正确地向他人讲解这个概念。不过,这个方法在已经很流行了,我就不再赘述。

b. 记得牢:这个诉求很常见。毕竟,如果我们钻研了某个概念,或研读了一本书,过几天记不起太多内容,肯定会有挫败感。

c. 能直接应用:比如学了某条英语语法,那最好能在说和写时也避免在犯此语法错误。

d. 能跨界应用:在场景1里,在学科1中,也能应用自如应用在场景2里和学科2中所学。这种跨界应用是创新之源。

的确,这些都是常见学习诉求。在『学习方法盲』时期,我只能对学习上的挫折忍气吞声,因为我连问题在哪都不知道。后来,我开始钻研学习方法:我读了 MIT 教授 Seymour Papert 的很多书,读了认知心理学家 Steven Pinker 的很多文章。终于,我能识别常见的学习问题,也能有针对地逐一解决。

之后,我继续在业余时间钻研学习方法,我发现几个学神,如 GEB 的作者 Douglas Hofstadter 教授、物理学大师 Albert Einstein 和创业家 Elon Musk ,都钟爱一个学习技巧——『类比学习法』。于是,我也开始深度挖掘和锤炼这个技巧。我惊喜地发现,这个技巧能同时满足上文提到的4大学习诉求。

Douglas Hofstadter 教授在斯坦福大学的校长课堂中就释放过『类比学习法』的惊人力量。以下,我为大家精编了这节课,以节约大家的学习时间:

a. 类比是什么?

类比是我们大脑中感知到的『事物1』和『事物2』的本质共同点。

b. 类比在我们脑海中闪现,并转瞬即逝。

Hofstadter 教授分享了一个轶事。有次,在飞机上,他读到一艘船(下图中的 A.C.)为了避开飓风(下图中的 H.H.),而选择改道的故事。



飞机落地后,Hofstadter 教授(下图中的D.H.)下了飞机,在走廊里遇到一位拉着行李箱(图中的S)的女士(图中的W)。此时,他灵光一现:嘿!我就是那艘船,而那个拉着行李箱的女士就是飓风,为了避开她,我只好绕道而行了。


这件事就是个类比的好例子。不过 Hofstadter 教授表示,类比在我们脑海中往往是转瞬即逝,很少人能及时有意识地捕捉到它,更别提记录下它了。所以,捕捉并记录类比,是稀缺技能。

c. 类比的实用价值Hofstadter 教授接着分析了类比的实用价值。他向听众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他家农场中的一棵树。由于阳光被树枝树叶挡住了,大树下也有了影子。


然后,他展示了另外一张照片——同样是一颗树和树下一块漆黑的东西。但是,这张照片摄于某年冬某阴天,树下没有阴影才对。那这漆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那块黑漆漆的区域里都是土壤。由于树枝树叶挡着,雪花落不到这块区域,所以在照片里,此区域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深黑。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此区域是『冬雪阴天』里的树影。

之后,Hofstadter 教授提到了树影在地理科学中的类比:雨影效应 (rain shadow effect) 。

雨影效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如下图所示,由于雨影效应,山的迎风坡多雨,而背风坡少雨干燥。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更大,使土壤相对干旱。




比如,美国的俄勒冈州就由于雨影效应,出现了以下的地貌奇景。



最后,Hofstadter 教授谈到一个关于挪威气候的例子。某天,他遇到了挪威某大学的一个教授。寒暄时,他说,你们挪威很冷吧。对方说,不都是,我来自北挪威,那里不是很冷,南挪威才很冷。


Hofstadter 教授很诧异,问到:啊,这是为什么?

挪威教授给出了答案:北挪威的气候受墨西哥湾暖流 (gulf stream) 影响,比南挪威要温暖,后者由于受英国阻挡,无法享受墨西哥湾暖流带来的升温效应。

那一瞬间,Hofstadter 教授有了灵感:如果墨西哥湾暖流是阳光,那英国就是树,而寒冷的南挪威就是树影,就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这就是类比,这就是类比之于学习的积极影响:更透彻的理解、更牢固的记忆、更快速的直接应用、更多跨界应用的可能。



3. 更进一步:让深度思考成为习惯

我思维上还有一大改变——拥抱深度思考,不再畏惧,也不再抵触。我养成的其中一种深度思考习惯与今天的主题息息相关:每当我理解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后,我都会拷问自己,这个知识点到底与我之前所学的内容有何关联?我能否建立起一个新的类比?

这些问题的答案,能滋养我的思维之树:新知就如有魔法的树叶,在它专属的『类比枝干』上茁壮又稳固地生长。

当然,不断拷问自己,尤其是在刚领悟新知,还来不及享受多巴胺的犒赏,就拷问自己,是很恼人的。同时,我们还会有恐惧,因为不是每个拷问都会有答案的。

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让天生渴望心理闭合 (closure) 的我们不适和不安。这些趋利避害的心理机制,正是我们人类的生物局限。但人类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我们能一次次超越这些局限。

深度思考让穴居人发明了工具,让中国人建了长城,让埃及人造了金字塔。数学、科学、历史,追寻着大爆炸的开天辟地和不断膨胀的时空轨迹,我们不断探秘,不断解密。

祝大家学习快乐。



本文正文已结束,以下是硬广,是关于我近期开设的『 Live 课堂:新媒体写作进阶课』和『 Live 分享会:人人都能掌握的高效学习法』。

我留足了空白空间,确保对课程和分享会没兴趣的读者不会看到广告。如果大家对课程或分享会感兴趣,请往下滑动:

















1. 戳以下链接查看『学习方法分享会』明细:

2.戳以下链接查看『新媒体写作进阶课』明细: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160103/3703.html

更多阅读

有哪些令人很压抑的画? 你经历过最恐怖的事是什么?

12月29更新不知道为啥就火起来了。目前为止只授权北美留学生日报,北美青年投资圈进行了转载。未与其他媒体或个人达成就本文本和相关内容的商业使用、改写的一致意见。保留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另:与律师沟通后决定不再提供其他授权

声明:《思维转变 你经历过哪些思维上的转变?》为网友爺駺銜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