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些关于学习中心智损耗的知识。
本能的,我们将学习问题的关键归结为学习方法、老师水平,以及各个知识点的掌握。上述要点固然重要,然而根据对大量学生的观察、调研和沟通,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被上述难点击倒了,而是栽在了一些他们自己也无法察觉的隐藏的坑中。他们不知道这里有坑,不知道自己陷入了坑中,当他们寸步难行的时候,还误以为是前方的敌人太强大,还在苦苦思索和挣扎如何对抗前方的敌人,最后挣扎沉沦,郁郁而终——当然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学习动力的耗尽。
这些坑,花样繁多,成因不同,以心理上为主,外部环境为辅,然而内心因素和外部环境又交互影响。这个体系非常的复杂,我梳理了很久,在后台的逻辑传导中,节节递进,循环往复,盘根错节,极难组织出一个清晰的结构。今天,我只呈现部分前端视觉界面。
一、思考力的心智损耗
当我们学习时,记忆和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东西,其中思维能力又更为重要。凭借记忆完成主要的学习,这种事情在小学以后基本就结束了。进入中学、大学和社会,学科知识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的知识,其难度大幅增加,对于深度理解、深度思考的能力要求都大幅增加。
当我们面临这种外部挑战的变化,一旦有所不能达成,感受到压力了,大脑的一个本能反应是为当前的困境找一个原因。常见的原因基本只有这句话:问题太难了,而我的智商不够。
在这种解释里,隐含了一个粗糙的观念——思考能力即是智商。而且,这种智商往往被看成硬件式的,先天性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思考力的心智损耗。
绝大多数人,当我们调整好状态、静下心来专注思考的时候,其实能力都是比较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强大的多。但是这个条件——静下心来专注和思考——往往无法达成。我们安静的坐在书桌面前,就以为自己已经在专注了,其实这个时候,潜意识中的各种念头、情绪纷纷扰扰,正在对我们形成各种影响,只是我们无法察觉而已。
以高中生为例。我在另一篇答案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比如说,一道题的逻辑全链条是这样的:
A是最基本的条件,推导到B,在推导到C,然后一直推导到F。
面对这样一个逻辑链条较长的问题,学霸的状态是一直专注于问题本身,专注于从A到F的一步步推导过程。这不仅仅是说外面看起来他一直坐在那里没有动,不仅仅是外面安静,其实他的大脑里也一直比较纯粹,所有的念头都集中在了知识本身上。
而一个所谓的学渣,虽然他也可以安静的坐在桌前,看起来很专注的样子,但是他的大脑状态其实并非真的专注。他的大脑中不是在纯粹的思考问题,而是混杂了很多念头和情绪。而这些情绪和念头都是自动完成、不受他意识控制的。
比如,学渣从A推导到B,到C以后,知识思维就暂停了,大脑里出现了一个混杂着恐惧和焦虑的念头:还没有做出来?是不是又错了!这个念头出现以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贯念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如:
“肯定是又做错了,反正一直总是做错题”
“上次不会做被老师骂不听讲,这次估计又要被骂了。”
“我上课真的没听讲吗?好像也听了吧,但是就是不会啊。”
“……”
很多时候你可能尚未感觉到这些念头的运行,它们就已经快速的运转完毕并结束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你充分的探索这个知识点和自己的能力边界之前,你就已经放弃努力了。末了,你可能还会产生一个额外的念头:“唉,又不会做,我真是太笨了。”这个念头多次重复以后就被巩固下来了——下次学习时就又多了一个可以干扰你的障碍。
这些念头和情绪有很多,往往相生相伴:
焦虑——完了,上次这种题型就不会做,这次又出现了!怎么办啊,老师又要鄙视我……烦躁——好烦,怎么这么难!最讨厌这种题型了!出题人去死啊!……
恐惧——完了,又一题不会做,我爸肯定要打我,说我是废物,家里是借了钱给我买重点高中的……
愤怒——艹!又是这个题,又不会做!我真他妈蠢啊!老师水平也稀巴烂,上次就没讲清楚!……
嫉妒——他好像做出来了,妈的,这么快就开始写了,肯定做出来了,难道我真的比不上他?……
自卑——上次也不会做,一直都是这样,我肯定不行的……
绝望——我就是这么蠢,没用的,不用试了……
……
所有的这些念头和情绪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你还没有真正的思考,你的思考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你的智商比你想象的要高,你的思考潜力比你想象的要高,同时,你心智当中的这些摩擦损耗也比你想象的要高。
这些情绪和念头的来源很复杂,有时候是家庭父母,有时候是早期求学经历,有时候是一些非常偶然的人际因素。特定的事件作为起源,带动的是大脑的本能反应——愤怒、焦虑、恐惧等,所有的情绪和杂念,都是大脑的本能,是一个正常的大脑都会做出的正常反应。所以,如果你就是上面描述的那种被心智损耗降低了思考力的人,你完全不用去埋怨自己,因为你只是顺着人类的大脑本能走了下去。
(关于情绪是一种正确而必要的本能,可以参考)
这是一种本能,所以它发生的非常频繁,对大部分人都有强烈的影响。严格来说,所有人都受到这种机制的影响,没有人的念头是绝对纯粹清净的(也许极少数在深山石洞里专业练习控制念头的修行人除外?)这些本能是我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有着非常合理的存在根基,但是它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障碍。我们的大脑仿佛是囚徒,在自利本能的驱动下逐步走向自我损害与自我囚禁的深渊。
二、障碍的启动与自增长
有些东西有内生的增长性,一旦启动后,就会自发的源源不断的增长,如同在山顶上安放着一块大几个圆石头,一旦你给了它一个初始的推力,它就会自动向山下滚去,越来越快。
心智当中的坑也是如此,它具有强烈的自增长性。它对外界非常敏感,生存生长能力极强,一点点小小的外界扰动都有可能造成它的活跃。外界事件是启动点,人类大脑本能的运作方式——情绪与思考,贪婪与恐惧,战斗与逃避等——都是它传递而自我增长的途径。
最核心的启动点,就是每一次的学业失败。一道不会做的题,一次不及格的考试,都会造成心智的扰动,然后形成固化的情绪和念头储存在潜意识当中,成为日后障碍自己的备用材料——我真没用;我讨厌数学;我厌恶老师;我对英语没兴趣;上课真无聊;我智商太低缺乏天赋……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互循环体系,我们没法梳理出所有念头和情绪的初始来源。在传统的系统分析中,初始问题源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此处,在学习的范畴里,最关键的点不能是源头,因为它不可全面分析,所以,我将学习心智干扰的重点定在这里——每一次的学业失败。因为所有的学习上的干扰念头,都通过每一次的学习失败而得到加强,并且有一些念头也是直接因此而生。由于所有的负面能量都在这个点上交汇,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最根本的启动点。
然而这个根本启动点,又是被哪些东西所撬动的呢?
几种典型的,启动点的启动点:
学习连贯问题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和老师在几个点上特别的焦虑: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
在低年龄断本来表现很好的学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衔接问题而导致在下一阶段的表现急剧衰退。
比如,一个在幼儿园里非常活跃于聪明的小男孩,很可能由于在一开始不习惯小学里的规矩和节奏而表现出一点烦躁。
恰好他的老师水平较差,不懂适当的处理方式,没有引导抚慰他,而是进行了批评打压。这导致了小男孩儿的反感或者恐惧,他将更少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到课堂上,觉得摆弄自己的小玩具更有趣。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很差,与他平时的聪明表现有很大反差,如果他的父母不懂教育也缺乏爱心和温柔,可能会对他发一顿脾气,批评他的贪玩。如果这脾气过于猛烈,就可能给小男孩儿留下心理阴影,男孩儿将外界的痛苦归因于学习这件事情,于是就这么简单粗暴的决定了他这一生都不愿意好好学习。
乃至于,某一周生病缺课,某一堂课睡着了没听讲所造成的连贯性断裂,都有可能造成不等程度的后续影响。对于高度逻辑连贯的数学和物理学科尤其如此。
人际关系的扰动
一名高中生可能因为恋爱对象投入别人的怀抱而愤恨不已,如果他的人际生态并不丰富,这个感情变化可能在他的总人际关系中占到极大比重,从而扰乱他的心智。又或者他的父母想要如同儿时那样控制他,不尊重他的独立性,也无视他的尊严,他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愤怒,无法真正的静下心来学习。
部分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喜欢建立小圈子并且打压排挤别人,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被排挤以后,内心的痛苦会超越一般人的想象。假设碰巧他的家庭又不完满,比如母爱缺失,那么这种早年的匮乏又会与当下的被排挤混合起来,形成一股强烈不可控制的孤独,如同秋夜寒风薄衣独行。
这些扰动构成对他心智的障碍,足以让他在学习上的思考能力大幅下降。
自我实现的迷茫与幻觉
另一个常见的损害常规学习的状态,就是高中生和部分大学生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实现的迷茫与幻觉中。
所谓自我实现的迷茫,简单说就是一种意义的匮乏。对于学生来讲,这种意义的迷茫很容易表现为学习意义的迷茫,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很自然的会减少对学习的精力投入——无论时间投入还是思考的投入。自我实现的幻觉以此衍生出来,当他们认定了学习是无意义的事情后,也可能会自发寻找其他的意义。
大学生可能会过度的迷念某种社团活动,沉浸于在社团里呼风唤雨的感觉,高中男生可能疯狂的投入篮球,并且把NBA当做自己遥远的灵魂慰藉,又或者认为网络游戏中拥有强大技能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些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幻觉。
当然不是说,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和电脑游戏都是有害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对你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你对他们的态度。这是普通的兴趣爱好,还是一种狂热而虚幻的寄托?当一种虚幻的狂热占据了心智的主要能量,学习自然会被抛弃。你尝试5次不同解题方法的意志力被极大的抽取和衰减,变成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就安慰自己——我不会是因为没有兴趣,我的世界不在这里。
上面只是我随意列出的几种可能,真实的情况远比这更为丰富。重要的是,不论什么原因,启动了初始的几次失败以后,后续的自发增长就成为了可能。心智的损耗增加了学习失败的可能,而学习失败的经历又进一步增加心智的损耗,恶性循环徐徐展开。
三、破解与重建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将学习固定在中心,将心智、情绪、念头、早期经历与家庭当成周边影响因素;在其他情境中,也可以将心智、情绪等当成中心,而将学习行为当做周边因素。总之,他们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很多时候是多个循环在交互重叠。
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讨论涉及面非常广,如果再扩大一些,几乎就是在讨论一个人的整体命运了。这显然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无法一次性理清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选择依然以学习行为作为中心,将情绪、念头围绕在周边,在此基础上讨论破解上述的困境。
也就是说,尽管我们了解到,底层的心智结构和积累的这些情绪垃圾会对我们的学习思考行为产生严重的干扰,但是我们不准备把这些东西全都清理干净——因为几乎没法做到。我们只选择几个局部的关键点进行技术调整:
第一个是念头觉察练习。我们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在我们面对题目的时候,去体悟,刚才产生了一种什么情绪和念头?一开始可能难以感觉到,但是随着练习的越来越多,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哪些念头所影响。
我们要意识到,这些情绪和念头在干扰我们的思维能力。意识到它存在以后,就把它抛弃,让自己重新专注回纯粹的知识学习和思维上来。这种处理方式的结果是,那些情绪和念头暂时还在,还会对我们的身心整体造成影响,但是,在学习的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把它的负面影响缩小的最低。
第二个是自我真诚。在多次的失败循环中,我们被这种痛苦折磨的不像话,很容易发展出一种自我欺骗的策略。比如,几次失败之后,我们会骗自己——
“我不是不聪明,而是不愿意学习而已”
“我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感兴趣”
……
现在,我们要将这种虚伪的自我辩解收拾起来,换成更加真实,同时又不自我损伤的解释:外部的特定事件与大脑的反应本能造成了这种心智干扰,这种心智干扰不断自我循环增长从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这是一个真实的解释,同时又给自我的重建流出了希望与空间。这种真实的信心既好过自我欺骗,也好过鸡汤式的安慰,因为它是真的。
第三个是在关键点上进行意志分配。在快速的负面循环反馈中,我们最容易加强那些负面干扰。一个聪明的做法是,不去对抗那些负面干扰,而是尝试在它们产生之前就消灭掉——所谓防范于未然。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初一、高一、大一、初入职场的那段时间,我们要老老实实的投入额外的精力,让自己在最初点上安身安心,不让后面一系列的自我怀疑和埋怨诞生。因为根据大脑的运作本能,它们一旦产生了,很容易就此不断循环增长下去。
-------------------------------------------------------------------------------------------
本文进行到现在,只是对这个系统进行了一个非常初步的描述,不论是总结问题现象还是提出解决方案,都还有大量的衍生空间。在我的后台研究中,它们以各种复杂交互的图形呈现在纸上,我尚未能用文字将它们清晰的描述出来。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探讨的话题,希望那些学习作为生命中心的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能够在这里有深入的领悟。不论是通过本文的粗浅介绍,还是自己的深入思索,或是其他文献资料的查找,这都是一个能够对你的学习和人生有帮助的问题。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