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到文末我的公众号里看有各时期形势图,贴图太麻烦了。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面塑造了一个到宋朝鲜卑族已完全融入华夏销声匿迹后,还想恢复鲜卑国家的疯子慕容复,这人本身是虚构的不说,与历史脉络也颇有冲突。
但真实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叫慕容复的人,也确实出自鲜卑族,而且确实致力于复国,自己也确实是复国的最后希望,但是这个人跟慕容氏建立的几个燕无关,他是吐谷浑国的末代王子,要复国也是复兴大吐谷浑而不是大燕。
吐谷(yù)浑,源出鲜卑慕容氏,因为史料阙如和较少参与中原纷争,是一个神秘的被遗忘的国家,但吐谷浑对青海的经营,对汉羌藏文化的交流,对丝绸之路的扩展,在历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今天大司马就来为大家揭开神秘国度的面纱,让大家一览全貌。
五胡十六国的说法不妥,大司马认为有二十五国,将会在文史宴上陆续撰写十六国以外九国的历史,此前已有河东蜀国的历史,可点击阅读:
夺羌地为家
慕容部原为鲜卑中部大人,莫护跋当首领时迁居辽西,因协助司马懿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获封率义王,依附中原王朝建国。莫护跋之孙慕容涉归又迁辽东,与自号鲜卑的匈奴宇文部、出于乌桓奴隶的鲜卑段部争雄。
这时慕容部已经受到中原宗法观念的影响,慕容涉归的大儿子慕容吐谷浑是庶出,次子慕容廆是嫡出,所以首领之位传给了日后带慕容部崛起的五燕之祖慕容廆(wěi),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却只分得少量部众,另立门户。
自从东汉中期北匈奴灭亡,鲜卑大量迁入匈奴故地开始,草原就人口大增,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到东汉晚期檀石槐建立鲜卑大联盟时,竟然要去抓擅长捕鱼的倭人来增加食物。所以各部之间为了争夺牧地而发生摩擦是家常便饭。
慕容吐谷浑与慕容廆的牧地相邻,两部放养的马为了争草掐起来,有些马受了伤。这时的慕容廆不到二十岁,还处于中二阶段,比较冲动,经常去骚扰西晋边境,经常被西晋边军轰成渣,碰到这事也是当场发飙:都分家了,怎么不滚远一点?
慕容吐谷浑本来分的家当就少,估计也有一肚子怨气,这时也不用忍了:行,我这就滚,滚得远远的,让你八辈子也找不着。
他还真说滚就滚,一滚就不再回头。这下慕容廆后悔了,本来只是想立个威加发泄下,这时慕容部远弱于宇文部和段部,真分裂了伤害太大,而且毕竟是老兄也不是全无感情,就派长史乙那楼去劝老兄回心转意。
慕容吐谷浑也不是完全不给面子,他让乙那楼把自己部落的马往回赶,如果马肯回去,自己就回去。结果不论乙那楼怎么鞭打驱赶,这些马都不肯回去,反而向相反的方向跑,慕容吐谷浑只好耸耸肩,继续西迁。
后来的吐谷浑国善于驯马,能训练出玩杂耍的舞马,这个天赋点很可能是从老祖宗慕容吐谷浑这里就开始点了,所以这些马不肯回去,有可能是慕容吐谷浑用驯马术做了手脚。
因为慕容吐谷浑听占卜的巫师说过,自己和慕容廆的后代都会兴盛,现在搅在一起怕是只能通过互相砍杀改朝换代来实现这个寓言了,所以宁愿换个地方开枝散叶,让两支的后裔互不干涉的发展起来。
与其相爱相杀,不如各立门户。
慕容廆或许也明白了老兄的苦心,又是惭愧又是无奈,因为鲜卑人管兄长叫“阿干”,慕容廆作了一首《阿干之歌》怀念长兄。慕容氏入主中原后,这首歌成为一系列燕国政权的宫廷音乐。
慕容吐谷浑的部落迁到今内蒙古的阴山一带,这个部落也就因为首领的名字叫做吐谷浑了。
这时阴山一带是非常野的拓跋鲜卑说了算,到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当政时期,为了南下中原,强制各部服非常严苛的兵役,慕容吐谷浑看出拓跋猗卢这种玩法铁定不得好死,率部向西南迁徙,越过陇山,到达今甘肃南部的羌族地区。
但甘南一带正是汉人张氏的河西政权(后来的前凉)和匈奴人的前赵政权争夺的前线,这时的吐谷浑实力弱小,一不小心就有灭族之危,于是他们决定向中原王朝尚未留意过的青海进军。
此时慕容吐谷浑已经逝世,带领他们挺进青海的是其长子、有“吐谷浑的项羽”之称的慕容吐延。
两晋之交的青海,是羌人的乐土,而且主要是未开化的羌族。未开化的羌族战斗力有多强,可以参看困扰东汉一朝的汉羌战争,而吐谷浑这么一个弱小的部落能够在青海站稳脚跟,可见慕容吐延的强悍,《晋书·四夷传》记载:
吐延身长七尺八寸,雄姿魁杰,羌虏惮之,号曰项羽。
不过,个人努力固然很重要,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羌族做了几千年的地头蛇,哪怕真是项羽也无法在短期内搞定,何况是个号称的,进军青海不到十年,慕容吐延就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杀。
好在其子慕容叶延稳定了局势,并且经过几代的汉化,慕容叶延颇识汉文,正式建国,国号吐谷浑,又根据《春秋》以父亲名字为氏的习惯,令吐谷浑王室从慕容改姓吐谷浑氏,所以从慕容叶延一般被称为吐谷浑叶延,到隋朝才又改回慕容氏。
吐谷浑国主自称可汗,参用晋朝官制设长史、司马等职,风格可谓汉胡杂糅。因为统治区域在黄河以南,南朝多称吐谷浑为河南国。
可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本地的羌族依然强大,吐谷浑(鲜卑)与羌族的融合也远未完成,吐谷浑叶延死后,其子吐谷浑碎奚、其孙吐谷浑视连时,国政都被钟羌首领钟恶地把持。这时候吐谷浑有一个羌化的倾向,逐渐忘了自己的族源。
这段时间,中原地区十六国如走马灯般轮换,哪怕是统一北方的前秦,目光也集中在东晋身上,对地势崎岖的青海没太大兴趣。而吐谷浑国既为本地土著羌族把持,自然也安于做一个本地化政权,没什么心思对外开拓。
就这样,吐谷浑做了几十年被遗忘的国度。直到公元390年,吐谷浑视连之弟吐谷浑视罴(pí)即位,夺回了被羌族把持的政权,开始把眼光看向中原。
与西秦争霸
公元383年,统一北方的前秦国主苻坚率九十七万大军南征东晋,却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北方再度分崩离析,陷入乱世。鲜卑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占据陇右之地(今甘肃南部),建立西秦。
公元388年,乞伏国仁去世,其弟乞伏乾归即位,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采用汉晋官制,起用汉族士人,开始与陇右社会紧密结合。而此时吐谷浑视罴也“英果有雄略”,压制羌族,大力汉化,重用儒生,力图东进,两国之战一触即发。
乞伏部原为高车与鲜卑融合而成的部族,魏晋之际被曹魏名将邓艾迁到河西对抗蜀汉,成为河西鲜卑的一支。后来乞伏部被前秦击降,乞伏氏当了前秦的官,经常在长安出入,见识了高度发达的华夏文化。
吐谷浑视罴以搞过大新闻,见过大世面的乞伏乾归为对手,悲剧自然是一早注定的,这个刚露出兴盛苗头的国家几乎被西秦一战就打回原形。
不过到公元400年,羌族建立的后秦消灭前秦残余势力,全据关中之后,后秦国主姚兴起倾国之兵进攻西秦,乞伏乾归虽定计诱敌深入,但因大风与一路兵马失联,夹击没能完成,侯辰谷一战大败亏输,只得投降,西秦暂时灭亡。
可惜吐谷浑视罴恰好挂掉,没能看到这一天。但继位的其弟吐谷浑乌纥提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果断率军收复被西秦夺取的地区。
可惜好景不长,后秦对各地的掌控力度不足,只好依靠乞伏氏统治陇右,公元409年,乞伏乾归从长安逃回陇右,成功复国。
这时姚兴已经因为误用铁弗匈奴的刘勃勃(后来的赫连勃勃)这个怪兽,陕北地区被刘勃勃的游击战破坏回了石器时代,都城长安也一日数惊,没底气再跟西秦翻脸,只能予以承认,并且暂时结盟。
西秦没了后顾之忧,吐谷浑就惨了,被西秦轻松打哭,收复的失地再度丢失。
不过这时的吐谷浑乌纥提已死,王位由视罴之子吐谷浑树洛干继承,此人少年英武,不信这个邪,所以一面与青海北部的南凉结盟,一面还准备朝觐东晋南朝,想要借助外力对抗西秦。
南凉是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国家,跟拓跋鲜卑原是一家,在秃发傉(nù)檀手上一度借助外交手段消灭氐族吕氏的后凉,占领河西名城姑臧(今甘肃武威),成为凉州第一强国。
但秃发傉檀的军事才能不及外交才能,占领姑臧后又过于嚣张,惹了西北最能打的两个人——北凉的沮渠蒙逊和铁弗匈奴的赫连勃勃,连番大战都被轰成渣渣,后秦也来趁火打劫,所以很快就衰掉了。
到公元415年,四面皆敌的南凉还敢出去打野抢牲口,被西秦趁虚灭掉。这时西秦国主是比老爹乞伏乾归更猛的乞伏炽磐,借着消灭南凉之机,王霸之气爆棚,对吐谷浑进行深度打击,吐谷浑全线溃败,被西秦军深入腹地,有心无命的吐谷浑树洛干年纪轻轻就活活气死。
其弟吐谷浑阿豺即位,收拾局面,向西秦称臣,西秦对这青海这偏僻之地也不感兴趣,所以就没有处心积虑的去消灭吐谷浑,不过时常敲打是免不了的。好在阿豺颇有才略,小败不断,大败没有,同时向川西北进军,兼并羌氐小部落,维持住了局面。
吐谷浑阿豺是一个颇具传奇性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够富有传奇性,是因为其统治前后吐谷浑国的文化有所发展,能够记载下国王的事迹。吐谷浑文化在这一代长足进步,与阿豺躬行亡兄树洛干的遗愿密切相关,那就是——结交南朝。
《魏书·吐谷浑传》记载:
(阿豺)田于西强山,观垫江源,……曰:"水尚知有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
此时北方战乱,南朝与西域的经贸往来多要经过吐谷浑,在昔日丝绸之路北道(经过准噶尔盆地)和南道(经过塔里木盆地)之外,又兴起了从四川入青海达西域的河南道。
阿豺对于南朝经济文化高度向往,产生了心灵归属,并且在西秦的步步紧逼下也迫切需要一个大后台,于是遣使向南朝的刘宋朝贡。刘宋也投桃报李,大加封赠,从此直至南朝终结,吐谷浑与南朝一直保持交好。
与南朝的交好,改善了吐谷浑的战略环境,吐谷浑文化和组织也明显提升,在游牧之外还开始筑城居住,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兴盛也增加了吐谷浑的国力,不过这一切阿豺是看不到了,在他异母弟吐谷浑慕璝(guī)任上才见到实效。
阿豺也像树洛干一样英年早逝,临终前留下类似于“一根筷子容易弯,三缕麻纱扯不脱”的“折箭之誓”,要年富力强的几个弟弟和侄子不要争位,保持团结。这种桥段好像在游牧民族那里出现过不止一回,后来日本战国毛利元就那被吹上天的三矢训并非原创而是抄袭,被吹得实在过了头。
阿豺虽死,但其长策远略,为吐谷浑带来了黄金时代。
朝西域进军
吐谷浑慕璝即位,正赶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错的时候。
西北地区的巨无霸、西秦的盟军后秦已经被东晋太尉刘裕消灭,赫连勃勃的胡夏趁刘裕东归篡位,消灭二十万群龙无首的北府军,占据关中;沮渠蒙逊的北凉消灭汉人敦煌李氏的西凉,全据河西;这样西秦虽然灭了南凉,但失去盟友后秦的支持,实力就不显得出众了。
吐谷浑慕璝坐拥河南路,通过给北凉出使刘宋的使节放行,与北凉交好,同时也笼络胡夏,对抗世仇西秦,没让西秦占到什么便宜。
而且西秦末主乞伏暮末还自嗨过度,众叛亲离,实力急剧削弱,在北凉的威胁下东逃,想要投降北魏,吐谷浑没费多少力气就夺取了陇右大片的西秦故地。
西秦倒是逃离了北凉的魔爪,但因为是烧掉根据地逃跑,已经弱爆了,所以公元431年,被北魏打成流亡政权的胡夏横插一杠,把西秦轻松灭掉。不过胡夏这时根据地尽失,也弱得很,吐谷浑黄雀在后,把胡夏也灭了。
这下吐谷浑从人见人揍变得可以灭国,是一个重大飞跃,而且难得的是面对几乎统一北方的巨兽北魏没有脑子发热去较劲,而是把胡夏末代国主赫连定一帮人作为礼物打包赠送,并且讨赏。
虽然没讨着赏赐,但北魏要留吐谷浑牵制北凉,也没对他动手。这时吐谷浑占据陇右的一部分,国力大增,慕璝之弟吐谷浑慕利延即位后,吞并青海湖畔的乙弗、契翰等原始鲜卑部落,一个地跨汉羌的大国呼之欲出。
不过好景不长,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北凉,吐谷浑的战略价值消失。公元445年,吐谷浑王室内乱,北魏以此为借口进攻吐谷浑。吐谷浑虽然实力较此前增强不少,但这时还很野的北魏军战斗力也不是西秦军可比的,于是吐谷浑一败再败,慕利延丢掉根据地白兰(今青海省中西部腹地),向西逃窜。
不料这一逃,逃出了一片新天地。慕利延逃到西域,发现吐谷浑兵扛北魏不行,欺负西域小国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沿路攻占西域的鄯善、且末,还攻杀了西域大国于阗(今新疆和田)的国王,在于阗国大大烧杀抢掠了一番。
北魏只是要敲打吐谷浑,避免其坐大,对其统治的穷山僻壤并无兴趣,所以慕利延次年就回归复国,但从这时开始,吐谷浑的眼光开始从东方转到西方。
中原虽富庶,但北魏是惹不起的。西域这时是欧亚贸易的中转站,照样富得流油,而且西域小国弱小好欺负,何必要舍易求难,挑战地狱难度呢?
从阿豺开始,吐谷浑就开始向西拓展,经营青海腹地的白兰一带,而这次慕利延逃命途中又探开了此前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于是吐谷浑开始把柴达木盆地经营成商路,丝绸之路在河南道之外又多了一条青海道。
这时西域有北凉沮渠氏残余势力,北魏的宿敌柔然也开始西进,北魏在西域需要牵制他们的棋子,所以势力深入西域的吐谷浑因为具备棋子的价值,又生存了下来。北魏把慕利延之子吐谷浑拾寅收拾几回,让他服帖了之后,就不再继续打击,魏孝文帝之世与吐谷浑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5世纪后半叶,西域可谓风云变幻。柔然灭了北凉残余势力,但麾下的高车首领阿伏至罗叛逃,建立了高车国,游牧民所建的嚈哒国横行中亚,在打服了萨珊波斯和笈多印度以后,也向东挺进西域,加上占据西域一部的吐谷浑,以及一票西域小国,还有北魏时不时微操一把,搞点平衡,西域乱成了一锅粥。
而吐谷浑这段时间经拾寅之子吐谷浑度易侯,度易侯之子吐谷浑伏连筹统治,国力达到鼎盛,文化也突飞猛进。
此前虽然吐谷浑也占领过文化发达的汉文化地区,但时间太短就被打回青海,龟缩一隅,交好南朝虽然对文化有提升,但毕竟规模不够大帮助有限。这时在西域经营几十年,又有河南道和青海道两条商路在手,与西域各国和域外商旅长期交流,深受西域、波斯、印度等地文化的影响。
《魏书·吐谷浑传》在伏连筹之子吐谷浑夸吕在位时的情景:
(夸吕)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将、将军之号。夸吕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坐金师子床。号其妻为"恪尊",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首戴金花冠。
吐谷浑虽然仍有浓重的游牧习俗,但已经开始大规模筑城,并且营建了都城伏俟(sì)城。椎髻是汉族传统发型,应当来自南朝,但戴帽而不戴冠估计是北魏的影响,金狮子床应该是波斯的影响,其妻辫发在后是藏族的习俗,自称可汗是鲜卑传统的游牧习俗,而境内佛教盛行则是印度的影响。
吐谷浑还得到波斯的超级马种,与青海湖畔本来就有的优良马种“龙种”杂交,培育出日行千里、举世闻名的名马青海骢。
可见吐谷浑已成为汉、羌、藏、鲜卑、波斯、印度、西域多种文化交融之地,吐谷浑贵族的文化水平也水涨船高,如吐谷浑度易侯就对天文很感兴趣,曾经向南朝齐求赐星书,这门学问在汉人手里也属高深,吐谷浑王却能够兴味盎然,吐谷浑夸吕也曾经向南朝梁求佛教经论,这些都可见吐谷浑文化的进步。
国力方面,吐谷浑占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虽多是地广人稀之所,但实力也远非之前可比,北魏爆发六镇大起义后,西线都要请吐谷浑伏连筹帮忙。而伏连筹也自恃强大,对南朝、北朝都傲慢无礼,还曾经把南朝齐使节丘冠先推下悬崖摔死。
到吐谷浑夸吕时,更是仿照柔然王室,自称可汗(相当于草原民族的皇帝),王后叫恪尊(可敦)。吐谷浑之前也管其首领叫可寒,但含义只是部族首领,与被柔然人定义为皇帝的“可汗”完全不一样。
是的,你看到了一个不好的倾向,吐谷浑不甘于做一个角落里的国家,开始怒刷存在感,有意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而面对上升期的中原王朝,这样做通常只有死路一条。
向中原挑战
公元534年,六镇起义后,军阀高欢崛起,把持北魏朝政。魏孝武帝因为不满意高欢干预他的私生活,不准他跟堂妹通奸,逃到关西宇文泰处,宇文泰非常高兴,把他和他堂妹一起弄死,另立新君。北魏自此分裂分为高氏掌权的东魏、宇文氏掌权的西魏。
北魏虽然一分为二,但宇文泰的军力、人口等硬实力远不及高欢,吐谷浑夸吕大喜,与东魏结盟,频频进攻西魏边境,成为西魏大患。
不过,塞外的局势也发生变化,为柔然的打铁的奴隶突厥兴起,大破柔然。此时精神病患者高洋已经篡了东魏,建立北齐,接纳柔然余众,北方遂形成(北齐+柔然+吐谷浑)VS(西魏+突厥)的格局。
西魏宇文泰也凭超凡才略屡次击退东魏高欢,又趁侯景之乱后南朝梁诸王争位,夺取了梁朝的益州、荆州,实力大增。于是宇文泰打算联络突厥,教吐谷浑做人了。
公元556年,突厥最雄才大略的木杆可汗与西魏名将史宁共击吐谷浑,兵分两路,攻陷吐谷浑重镇——青海湖东南的树敦、西南的贺真,缴获大批财宝、牲畜。好在吐谷浑夸吕跑得快,突厥和西魏军走后又重返故地,因为仍存在大量的游牧经济,城池失守对吐谷浑损伤不大。
这时吐谷浑夸吕已经老了,猜忌心日重,特别喜欢立一个儿子当太子后再把他做掉,这样前后做掉了好几个儿子。这种搞法不乱才有鬼,到公元576年,吐谷浑果然大乱。
此时宇文氏也已篡了西魏,建立北周。周武帝宇文邕逮着机会,让太子宇文赟(yūn)刷吐谷浑涨经验,实际主事者是名将王轨和重臣宇文孝伯。吐谷浑夸吕闻风而逃,周军攻陷吐谷浑国都伏俟城(在青海湖附近)。
好在北周这时主要精力放在攻灭北齐上,军队自行退走,吐谷浑夸吕保存了实力,卷土重来,再度强盛。
公元581年,杨坚篡了北周,建立隋朝,吐谷浑再度寇边。此时隋朝初建,正要全力对付突厥,还要防备南朝的陈朝,无暇西顾,杨坚决定以打促和,派发小元谐、名将贺娄子干教训吐谷浑。
这时吐谷浑不知道隋军的厉害,不但不再逃跑,还发动新开发的小弟——川西北的党项羌(西夏的祖宗)帮忙,尽起国中兵马,凑出两万铁甲骑兵来战。
不过中原的兵法他们还是见识不足,被隋军抄了后路,大败于青海湖东的丰利山下,吐谷浑太子可博汗试图率精骑五万掩袭隋军,再度大败。吐谷浑举国恐慌,贵族大批投降,隋军将帅见已达到战略目的,便即撤回。
不过,夸吕可汗又一次成功逃走,又一次卷土重来,继续寇边。但几年之后夸吕因为杀太子的恶习再次引发内乱,到589年隋灭陈一统天下之后就更不敢造次了,隋文帝杨坚也乐于与吐谷浑维持良好关系,还将宗女光化公主下嫁夸吕之子世伏可汗。
就在这段时间里,吐谷浑王室唤醒了因久处边陲而被尘封的记忆,从谙熟北朝史籍的隋唐那里知道了自己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大燕慕容氏,所以到世伏、伏允兄弟这阵恢复了慕容姓。
但骚包的吐谷浑对隋朝并非表现的那么恭顺,慕容伏允继位后,经常打探隋朝的情报,令隋文帝十分反感。等隋文帝一死,吐谷浑没尝过新君的手腕,又开始寇边,丝绸之路的枢纽、凉州西部的张掖一带经常被吐谷浑骚扰,丝路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隋炀帝此时刚接了老爹手里极盛的帝国盘,王霸之气冲天,正派裴矩收集西域信息,打算征服西域、扩展贸易呢,看见吐谷浑这样冒冒失失一头撞上来,真是瞌睡了碰上枕头,正好拿他立威。
先是隋朝暗中引诱西域的铁勒诸部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吃了败仗,还傻乎乎的向隋朝求援,结果被隋军趁火打劫,一败涂地,十万多人投降。隋军撤回后,慕容伏允返回故地,在凉州附近集合大军,准备反击隋朝。
隋朝担心的就是像以往那样捉不着吐谷浑的主力,现在吐谷浑自己集结起来,隋炀帝决定亲征,一次性解决问题。慕容伏允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隋朝各路大军合围于覆袁川(今青海门源北),只好派手下名王冒充自己吸引火力,带几十骑逃窜。
隋军穷追不舍,慕容伏允一败再败,逃入党项部落,吐谷浑就此灭亡。隋炀帝在吐谷浑故地设立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包含今青海北部、新疆东南部,但对这四郡的统治比较松散。而且还要面对吐谷浑余众的不时反扑,后来隋炀帝到处乱放王霸之气,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吐谷浑再度复国。
可惜吐谷浑记吃不记打,唐朝初年又频频寇边,骚扰河西、陇右,还叫上小弟党项骚扰四川方向,到唐太宗即位,消灭东突厥,试图经营西域的当口,他们仍然不知收敛,这就又一次撞到了枪口上。
以前他们惹了一代枭雄宇文泰,惹了周武帝宇文赟,惹了隋文帝杨坚这些牛人,慕容伏允虽然惹了隋炀帝被灭了一回,自己好歹逃得性命,但这回他们惹的是绝对不能惹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一次他们运气非常好,他们将会跟以下牛人亲密接触:战无不胜、消灭东突厥的大唐军神李靖,将来消灭高昌国的大唐名将侯君集,内战外战皆能、身经百战的宗室名将李道宗,唐初第一番将契苾何力,出身猛将世家的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等等等等……
贞观八年(626年)末,唐朝已招降党项大部,遂分兵三路,从凉州、益州杀入青海,主力是从鄯州(今青海乐都)西进的李靖一路。李靖在青海湖畔连破吐谷浑军后,采纳侯君集建议,兵分两路继续进攻。
李靖率北路军进入柴达木盆地,消灭吐谷浑主力,追杀慕容伏允,半个多月行军数千里,慕容伏允一路逃入沙漠,唐军仍追杀不休,最终被部下杀死,其子慕容顺归顺唐朝。侯君集则率南路军深入扫荡吐谷浑残部,过星宿海、积石山等人迹罕至的奇险之地,一直杀到黄河河源。
唐太宗要建立世界性帝国做天可汗,所以虽然做掉了慕容伏允但并没有把吐谷浑灭国,而是像对待东突厥一样设置为藩国。但经隋唐两次毁灭性打击,吐谷浑王室威望大降,国内陷入四分五裂,唐朝任命的可汗慕容顺都死于内乱之中,唐朝不得不派侯君集前往安定局势,立慕容顺之子慕容诺曷钵为可汗。
而雪上加霜的是,在吐谷浑背后的雪域,另一个强大的政权正在兴起——那就是鼎盛时与大唐、大食(阿拉伯帝国)、南诏、回纥、天竺(北印度)同时开战的吐蕃(bō)王朝。
被汉藏消化
7世纪初期,西藏山南地区的吐蕃国兼并苏毗、羊同等国,至松赞干布时一统西藏,开始向青海和四川进军。当时各国都以能娶唐朝公主为荣,吐蕃和吐谷浑同时请婚唐朝,吐谷浑如愿以偿,吐蕃却被无视,松赞干布大怒,攻打吐谷浑泄愤,先后击破吐谷浑、党项诸部,并杀到川西北的松州,威胁唐朝边境。
唐军虽击退吐蕃军,但正视了吐蕃的实力,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西线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吐谷浑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和平,但国内已被吐蕃渗透,朝中贵人分裂为亲唐与亲蕃两派。
等到公元650年前后,唐太宗、松赞干布相继去世,吐蕃大论(宰相)禄东赞一改松赞干布时的亲唐国策,摩拳擦掌,准备对唐朝动手,而吐谷浑国内亲蕃势力也渐占上风。
公元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此时唐高宗继承太宗遗志,正致力于消灭东北的高句丽政权,刚派苏定方灭亡了朝鲜半岛西南的百济国,试图两面夹击高句丽,还要应付百济复国运动,一时腾不出手来,就放弃了救援吐谷浑。
唐高宗这个草率的决定种下了长久的苦果。
吐谷浑被吐蕃一举攻灭,可汗慕容诺曷钵逃亡到唐朝。吐蕃实力大增,一发不可收拾,向西域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攻陷安西四镇。
这下唐高宗才如梦初醒,发现小看了吐蕃,于是让消灭铁勒的名将薛仁贵率十万大军,护送吐谷浑余众回归故地,与吐蕃争夺青海。
吐蕃兴兵四十万,由吐蕃第一名将、禄东赞之子论(lún)钦陵统帅迎战,本已弱势的唐军因将帅不和与高原反应,大非川之战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随军的吐谷浑余部也被迫内迁到灵州(今宁夏灵武),永久的丧失了故土。而吐谷浑故地的部落则接受吐蕃的残酷统治,成为吐蕃历次对外战争中的炮灰。
武则天时,慕容诺曷钵之孙慕容宣超曾经叛唐,逃回青海故地复国,但不能忍受吐蕃的压制,不久又归附唐朝,此后一直是唐朝的盟军。安史之乱后,吐蕃大举侵吞唐朝陇右、河西之地,吐谷浑余部又退往山西北部。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出使吐蕃,还看见“退浑(吐谷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并为赋《蕃中答退浑词》哀叹:
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
而此时,流亡唐朝的吐谷浑王位也传到了慕容宣超玄孙慕容复手上,慕容复虽然获得长乐都督、青海国王等头衔,但实际上不过是个小部族的首领,而且慕容复无子,绵延四五百年的吐谷浑王室至此绝嗣。
山西北部的吐谷浑余部参与了唐末五代时该地的多次纷争,最终分别被契丹、宋人统治,融入契丹族和汉族。吐谷浑故地被吐蕃统治的部落大部分融入藏族,小部分在明清时代与蒙古人融合,形成今天的土族。
吐谷浑虽然灭亡,但对青海的开发遗泽后世,培育的龙种与青海骢改良了中原的马种,其精深的驯马之术在中原也备受欢迎,由马表演的杂技“舞马”成为唐玄宗时盛唐乐舞的一个精彩节目。
原文地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二维码自动识别)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