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本人专栏
链接:
目录
前言
熟练阶段
[重点]总结阶段
考试阶段
理解阶段
方法使用总结
前言
我个人将学习成绩划分为【瞎蒙】【理解】【熟练】【无错】四个层次。【瞎蒙】就不提了,只是依靠纯粹的套公式或做题经验去猜;【理解】则是对某个知识有了一定层次理解并可以一定程度的将其应用与实际(即考试)中去;【熟练】首先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然后配之以一定程度的刷题,将之深入脑海中去,以达到成绩的提升;【无错】则是【熟练】的升华,达到这个阶段需要极其大量的刷题,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题的类型全部了解并记忆下来,最终才能达到这最终的境界——【无错】。
在本文中我将从“如何理解一个知识点?”<理解阶段>“如何做到熟练一个知识点?”<熟练阶段>“总结的方法和技巧?”<总结阶段>“有那些实用的考场经验及骗分手段?”<考试阶段>这四个问题探讨学习方法。
【提示:如果看正文分析过程太过复杂,可直接拉直最后,附有方法使用总结。】
熟练阶段
关于理解阶段我放到了最后,所以先说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你虽然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认识到其的一部分作用了,但是却并没有对这一方面的题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你应当先对这一块的出题类型有一个了解,我倒觉得有几本资料对这时有很大帮助,但是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就不发了。
在熟练这个层次上,我认同HaoJun的方法,即大量的刷高考原题。
我认为这样不光会像HaoJun所认为的,会产生一种“题感”外,还会将高考题的模式记忆下来。
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我会对各个模块加上不同的权重。拿数学来举例子,原本按照正常情况可能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付出的精力都差不多【函数,立体几何,算法,概率,三角函数,向量,数列,圆锥曲线,空间向量,导数,不等式】,然而我做过高考题后就会知道,函数和导数将会出两三道以上的选择填空外加压轴题,而算法只会有一道选择填空,向量会出一两道选择填空和一道大题,并且导数一般会出很难的,向量则只是一般甚至送分题。
了解了这些,在平常的学习中我就会减少对一些“送分题”“一般题”中的难题的训练,因为…高考不考。并且会加强某些知识点难题的训练。
这样大量刷高考原题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所谓题感了,具体可见HaoJun的回答(最后附地址),这里不再叙述。
以上是熟练阶段的方法。
[重点]总结阶段
注意,本方法主体源于edmond。
就我就读的学校而言,大部分人的总结方法是“笔记本+错题本”式。这是一种相当传统(同时也相当普遍的一种方法,我们班主任将此规定为统一的方法并每周检查笔记本和错题本)。这种方法是极其耗时的,我同桌一节课(40分钟)最多能整理一页,加起来大概也就四五道题。
我在闲逛时也遇到过许多总结方法,有人建议将需要整理的题撕下来装到袋子里…有人各种简化题目…然而最终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整理错题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记忆下这种思路,亦或者这种错误的可能以保证未来不再犯错。然而传统的错题本模式,过程大概是这样<抄下题目→复习时分析题目→得到错误原因→记忆错误原因>,其中“抄下题目→复习时分析题目”是最耗费时间的一部,而总结的关键却在于“分析题目→得到错误原因→记忆错误原因”,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省掉上一步过程呢?
恰好此时遇到edmond的回答(地址见下),看到了他的总结方法,便开始采用。过程如下:
假设刷一套卷子,一共10道题,错误3道,然后就需要开始分析错题原因,原因已记录便过滤掉,同时再审视一遍,是否有蒙对的题目,同样分析未写出来的原因。这样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拿我自己高一上学期时的记录来说,大致分为细节和思路两部分。细节常见的记录方法有“注意,XXX易错!”“注意审题时注意XXX条件”两种,而思路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遇到XX和YY条件出现时,应想到ZZ去解决”。随后将这些统一记录于一个本内。
最终这个本上将会记录所有你经常出错的地方及未掌握或不熟练的知识点,可以想象的是这个本将会变得非常厚重。这时就应当使用edmond所创造的“半保留复制法”,原文见下
{时间一久,笔记本会太厚,在心理上对翻看产生抗拒感,笔记本也就变砖了。
所以,关于看笔记的方法也有点讲究。千万不要太高估看一次笔记带来的效果,不要奢求看笔记的时候就能记住,完美主义总是会毁掉兴趣。如果你太想完全记住它们,反而会顾此失彼。
最好的方法是:下一次看笔记的时候,可以随便翻翻,看看有没有觉得已经滚瓜烂熟的,觉得理所当然的点,看到就把号码划掉。而只有你不熟的东西才配在笔记本上呆着。
当一张活页正反面被划掉的点超过一半时,你就可以把没划掉的点抄到最新的活页上去,然后扔掉这张活页纸。我管它叫“半保留复制”法。}
意思即定期将此记录本过一遍,觉得某些点已经足够熟练且不会出错,就将其划掉,当一个本上的内容已经划去一半以上时,就将原记录知识点转移至新本。
【我的一些记录】
【我还没学习完全部高中课程所以没有开刷高考卷,所以记录并不完整,往往是一次考前临时整理一下用完随手扔了…】【我还没学习完全部高中课程所以没有开刷高考卷,所以记录并不完整,往往是一次考前临时整理一下用完随手扔了…】推荐下面这个用于记录不错
以上是总结阶段的方法。
考试阶段
在考试阶段我自己总结出来了一种方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对题标记的分类方法),我称之为“AWR过题法”,这种方法的出现是为了避免在考试中因粗心而出现的各种错误。
“A”,即Abandon放弃,在遇到极难的且无法解决的题时对题进行A的标记,这种题即便最后做完卷子有剩余时间也不要去看,所以应当谨慎的去标记A;
“W”,即Wait等待,在遇到计算量极其大的,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掉的题时进行W的标记,这种题如果在最后做完卷子后留有不少时间时,可以去尝试一下,时间不足的话还是去检查一下答题卡有没有涂错吧!
“R”,即Re Check重检,这种标记是最为常用的,判定某道题容易出错,或者计算过程可能出错的时候可以将此题标记为R,然后在最后检查时间内重点过一遍这种标记题;
就我个人而言,在天一联考(河南,天一联考难度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大部分卷子对A的标记都在2个之内,很多卷子甚至没有A的标记出现。W标记出现的更少了。出现的最多的应该是R标记。
这种方法自然是有一定缺陷的,首先就是要求使用者必须对题目有一定熟悉,能够尽可能快速的判断出题目可能的类型(放弃,可能出错,所需计算量大),同时这也是一种极其耗费时间的方法(亲测这一点),需要经过大量联系后才能熟练运用…初次使用请勿在大型考试中,应提前练习。
以上是考试阶段的方法。
理解阶段
这一方面除非自己理解能力实在低下,不然请直接跳过。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理解方法,我担心我的理解方式可能对各位构成不利的影响。
我首先先将一切概念清空[假设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慢慢加入一系列概念,再运用最基本的逻辑对这些概念加上关系。
以下是一个示例:
先摆脱一切经验,从头开始建立一个世界。它应当是黑暗的,空荡荡的。首先出现了个概念,即力,力是一种作用,但是现在它都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可作用对象。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它具备“被力作用”的性质,同样也具备“密度”“大小”等种种性质,这就是物体。
以上是理解阶段的方法。
方法使用总结
首先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它,之后先做一部分较简单题熟悉出题类型,然后开始大量刷题。
总结时注意分析错误原因而不是一味将题记录下来,最后将原因汇总到本上,定期过一遍。如果某个点已经非常熟练无需记忆便将其划掉,再记录新的需要记忆的。
考试时注意分析题目可能的类型,标记为“A放弃”“R重检”“W待写”三种类型,留下剩余时间处理。
最后
关于上述几种方法,其中
刷题大法来自于< >,作者:Haojun
自然选择+半保留复制法来自于< >,作者:edmond
如果您不允许本文使用,请私信通知我,我将即刻删除
END.
不要光顾着收藏哟!不要光顾着收藏哟!
---
推荐文章
五点半,我起床:
---
小玉
2016.08.05
15-43
于A.Y.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