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茨威格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是想传达什么呢?和茨威格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导演韦斯•安德森谈茨威格:他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源泉

《布达佩斯大饭店》近日票房表现上佳,影片导演韦斯•安德森接受了乔治•普罗尼克的访谈,话题围绕导演的灵感来源——上世纪早期的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海报《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海报

乔治•普罗尼克:我觉得你的电影非常出色地把斯台芬•茨威格的真实生平通过他的笔下的梦想生活表现出来 ,又在故事的讲述中展现了他真实生活的脉络。你将他自身经历中富有童话色彩的一面刻画了出来,甜腻的幸福与苦涩的遭遇在他身上交替发生。能不能请你谈一谈茨威格这些特质,他又是怎样赋予你灵感的呢?


韦斯•安德森:大概六七年前我还从来没听说过茨威格,就算听过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直到一次我有意无意地买了一本《心灵的焦灼》。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我很喜欢,马上买回来好多他的作品。这些书一度很难买到,但突然间又都重新再版。我也读了《变形的陶醉》,这本书最近才首次出版。我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一些元素有点像是从他这些书里偷过来的。电影里有两个人物依稀是茨威格本人的写照,一是汤姆•威尔金森演的作家,另一个是那位作家被戏化了的年轻形象,由裘•德洛扮演。不过,其实拉尔夫•费因斯演的主角M•古斯塔夫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茨威格为原型。在拜读了茨威格的一些作品以后,我对他开始逐渐了解,同时意外地发现原来他本人与我通过他的作家语调所理解的那个茨威格其实大有不同。我一直以为茨威格本人其实更矜持一些,觉得他作品里探索的都是令他向往但却从未亲身经历的东西。不过,事实却恰恰相反,书里的情节或多或少都源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尝试。

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主角M·古斯塔夫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主角M·古斯塔夫

乔治•普罗尼克:茨威格的作品往往都是在一个故事构筑另一个故事,用忏悔式的自白揭开秘密下面更深的秘密。你的电影里同样出现了几条故事线索先后展开,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处理令人眼前一亮。


韦斯•安德森:在茨威格的短篇里边你可以一次又一次看到那种处理。这个套路可能有一点老套,我觉得像是在康拉德或者梅尔维尔的书里才会出现的东西:某个人遇见了一个有意思的神秘人物,他们产生了些许交集,最终坐到一起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后者占据了整本书或者整个故事绝大部分的篇幅。我很喜欢茨威格故事里那种你刚称之为“忏悔告解”的情感,书里的角色也确实如此,他们大多想把藏在心里的秘密和盘托出。甚至他有篇小说题目就叫《灼人的秘密》。总之,这种处理起到了搭台布景的作用,很好地奠定了情感基调,给读者一种像是把头凑过来围在叙事者周围的感觉。


乔治•普罗尼克:在《昨日的世界》这本回忆录当中,茨威格记录了他拜访罗丹的经过:他看着罗丹开始去雕琢一座未完成的雕塑,完全忘了身边还站着前来参观他工作室的作家本人。罗丹陶醉于他的创作,茨威格则陶醉于他这般忘我的表现。我觉得在茨威格的小说里读者也能感受到他对忘我心境的追求。


韦斯•安德森:这就跟他自己的工作状态一样。他写作时喜欢安安静静、与世隔绝,这是他特别的习惯,我觉得他对宁静的需求与前面提到的“忘我与沉浸”密不可分。我想到了在《情感的迷惘》中,故事的两个主角都与茨威格关系密切,那个在柏林让生活脱离了正轨的学生反映了茨威格生活经历的一个方面。而那位待人有些冷漠的学者,作为丈夫他对妻子隐瞒了许多事情,则代表了另一面。我觉得两个人物身上都有他本人的影子。读《昨日的世界》的时候我一直感觉到有许许多多惊人的事实在我眼前被揭晓,这点让我感触最深。书里写到了(旧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们可能曾经在一本本书里读到过,在一部部电影里见到过,但在读过茨威格的回忆录之前,大家对于那个时代还是称不上有多少了解。一些事情我从来都不可能想到过,尤其是作者写道有一天护照成为了往来通行之必需,从作者的角度看,这一变化意义非凡:你突然发现国家的控制介入了原有的生活。

乔治•普罗尼克:我想这对他差不多是晴天霹雳,他失去了出行的自由,再不能无所顾忌地穿越国境。你在电影里描绘了一变迁,我觉得这段处理同样出色,在临近结尾那特别的一幕中,几位主角乘坐的列车最后一次被停下来接受证件检查,这些文书的重要程度此时不言而喻,它们已经成了关乎生死的东西。


韦斯•安德森:你可以看到对于茨威格来说,这一系列形势变化是如何将生活变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不仅仅因为欧洲的每个地方都有他的朋友,他热衷于像集邮一般收集友谊和人脉,还因为他收藏手稿、书籍和乐谱,到处收集与他欣赏的艺术家有关的物品。可到头来这一切,连同他自己的作品,都被夺走、被毁坏,让他再也无法那样继续从前的追求。读《昨日的世界》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他倾注了生命去的经营和创作,那个他所谓的太平世界,那种正变得越来越优雅,越来越自由,对他有着非凡意义的生活,就那样一下子被抹除得一干二净。


乔治•普罗尼克:茨威格的朋友觉得他在战争打响前一直投身于奇珍异宝的收集,几乎可以说是在为欧洲建造博物馆,一个后花园(某友人语),它们看上去就像是这块广阔大陆在分崩离析之前的玩具模型。


韦斯•安德森:作家在维也纳长大,我猜在那里,艺术不但是城市活动的中心,也是非常流行的东西。我记得《昨日的世界》中的一个细节:维也纳人早晨阅读的日报上刊登着诗歌和哲学文章。而作家和他的朋友定期三五成群地在咖啡馆里碰头。维也纳就是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而高雅文化在那里又相当于歌坛巨星,是时下最酷的潮流,最受大众欢迎的东西。茨威格生活的范围是这一切的正中心和起始点,他一直住在那里,直到曲终人散。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

乔治•普罗尼克:回过来再聊聊他的小说——你刚刚说《心灵的焦灼》让你真正认识了茨威格,你为什么觉得这部作品那么引人入胜呢?


韦斯•安德森:我们刚也说了,我们的电影明显采用了书里的叙事结构。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开场,由书中的“作家”角色作了一段精彩而简短的介绍,接着场景切换到几年前,“作家”去光临维也纳城外一家早已过气的餐厅。在那儿他还是有点惊讶地看见了认识的面孔,他走过来同“作家”搭话——书里的“作家”颇有名气,就像茨威格本人那样——“作家”对那个家伙了解不多,形容他这个人差不多谁都认识,起码也知道一点,总是窜来窜去周旋于餐桌之间,借谈论名流权贵来抬高自己。今天的读者对这类人也很熟悉,你马上就能把书里这位“百有份”先生和你身边一些你认识甚至喜欢的人联系到一起,他们的性格就是那样子。


乔治•普罗尼克:茨威格用了一个我很喜欢的词来形容那种人,德语的字面意思是“同样在场”,翻译过来是“依附权贵者”。


韦斯•安德森:“作家”和那位先生呆了一会。他由于本想独处而有些不悦,但也没有觉得特别糟,毕竟有人可以一聊。我特别喜欢这一段铺陈。首先是因为故事的设定在我看来很有意思,我不熟悉维也纳,所以感受到了异国情调,但同时大部分的情节又并非遥不可及,完全可以搬到今天的曼哈顿上演一遍。在我们读者自己的生活中也见识过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与动向。但大多数读者对时代背景下的大量细节没有多少概念,所以就有了一个广大天地可以探索。我记得我被茨威格对男主人公所在的骑兵队的描写给迷住了。那种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在书中得以呈现。.但很快很快读者又会被拉进故事情节当中。


乔治•普罗尼克:没错,读者接下去会吃惊地发现:开篇的那些关于餐厅聚会的场景,那种体面而又适合社交的氛围,竟然发生在1938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是五年前的事情,奥地利则在这一年被德国吞并,离一切堕入深渊也不过一年之遥。在《心灵的焦灼》这本书里,茨威格试图将一位下等军官越来越投入也越来越扭曲的情感故事作为一个隐喻。相比儿女情长,人类更高一层的无能为力在于无法停止自掘坟墓——文化实体(cultural entities)此时已经高于个人命运。


韦斯•安德森:没错,这是本好书,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他唯一一部真正的长篇,一部杰作。但我在读它的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除了我自己以外,我认识的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读过这本书。那时候我还真没有听任何人对这本书发表过任何见解。

导演韦斯·安德森和在剧中扮演作家的裘·德洛导演韦斯·安德森和在剧中扮演作家的裘·德洛

乔治•普罗尼克:我开始读茨威格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感受。后来,茨威格弟弟的养女告诉我,作家本人觉得自己会被彻底遗忘。茨威格曾预测他的作品会由于各种原因在大众视野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韦斯•安德森:在他的母语世界被抹去……在纳粹得势以后,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沉默的女人”撰写了剧本,首演放在了德累斯顿,后来结果是什么?


乔治•普罗尼克:施特劳斯再三邀请茨威格写这部戏的剧本,并坚持在演出中署上他的名字,尽管那时犹太人在事实上已经被剥夺了参与文化创作及相关活动的权利,而这种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施特劳斯是第三帝国音乐界的头面人物,在体制内享有不一般的权势。他争辩说茨威格的参与会决定这部戏的成败。歌剧最后还是上演了,并且大获成功。剧组马上获得了德国国内其他城市的邀约,并即将前往演出,这时那些人撕破了脸皮,出来叫停了。但这不仅仅是在母语世界被“抹除“而已。茨威格在1941年春天来到了纽约,这时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情。比特摩尔酒店为国际笔会(PEN)流亡成员们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差不多有一千多个作家到场,许多人致了辞,结果茨威格的发言得到了最多的关注。茨威格走上台,说了些完全出乎众人意料的话:“我站在这里向你们所有人致歉,我深感羞惭,因为我的语言代表了正在摧毁这个世界的敌人。战争机器正在让文明倒退,而我的母语,我自己口中的话语,也为之扭曲败坏。”


韦斯•安德森:我刚才一直在想,他的心迹是如何显露在他的作品中的。你可以看到自杀一直贯穿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经常有人物自我了断,或者提及自杀,今天的读者看来会觉得有点怪异。无论你读他哪一本书,你一定清楚一点,就连包书纸上不能更短的作家简介也会告诉你茨威格以何种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偶然间想到这一点时,你还是会感受到震动。


乔治•普罗尼克:这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自杀率高得吓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身上消沉悲哀的倾向尤为突出,他反复地说“欧洲正在自寻死路”——这是他的原话。尽管他的故事和生命中充满了绝望的色彩,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向世人展示着欧洲,那个有太多太多非凡景观值得前往和驻足的欧洲。你在电影里出色地揭示了这一点:童话有一半是存在于真实景观当中的——尤其是那家大饭店。

韦斯•安德森:当我们考虑到哪里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上的图片库。上面有个东西叫做“彩照集“。一家瑞士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开展了某种形式的合作,他们在世界各地收集黑白照片,给它们上色并大批印制,差不多一共有几千张,大约拍摄于1895年到1910年之间,内容包括奥匈帝国各地,普鲁士各地一直到世界各地的风景。我把它比作一百年前的谷歌地图。照片几乎全是风景地貌和城市风光,其中有一些是知名景点,你能看到照片上许多地方都造了小露台,因为人们会散步到那里观景。这些照片很棒,也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电影。我会经常想起其中一家饭店的彩照,某种程度上它成了电影里饭店的原型,它是捷克卡罗维瓦利的布普酒店。当我们跑到了照片上那些地方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和照片上的样子有不小差别,以至于没办法拍到电影里去。但这些彩照似乎带我们接近了茨威格眼中那个世界,我借此确定了电影画面的视觉基调。在《变形的陶醉》中,茨威格对瑞士那家大酒店的描写是那样令人回味。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在邮局工作的姑娘。她有钱的姨妈想给她一份礼物,便请她住进那家酒店。当她到了那儿,酒店经理以为她是来送货的。她的行李只有一个藤篮。最后他们终于搞清楚她其实是他们的客人,只不过从来都没见识过像这样的地方。她对自己受怠慢原因的体会,她走进饭店大门时的感受,她对自己说的“这儿是我今晚要睡的地方”,全部都带着强烈的感情。而当她的豪华假日戛然而止之时,她已经沉醉于这种截然不同的上流生活。她对生活的看法已经被彻底改变,因而陷入某种绝望中无法自拔,后来她和一个同样处于绝望之中的人建立了关系。这样的作品绝版了这么多年,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乔治•普罗尼克:没错。这很有意思,你说你在外面四处寻找可以取景的地方,但却没能如愿。我还想到了在你电影接近结尾时表达的观点,观众发现M•古斯塔夫所栖居的那个世界可能远在他进入之前就已经消亡了。这暗示着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座由幻想堆砌出的城堡。我觉得这点和《昨日的世界》中作者对幻象的拥抱产生了共鸣。我倾向于认为:茨威格不是无法看清现实,更多是他渴望完完全全地活在想象的世界当中,使得现实的冲击被削弱了。


韦斯•安德森:这是个好想法。你编了个好结局。

影片结尾,韦斯·安德森向茨威格致敬

译者/陈小树

乔治•普罗尼克是斯台芬•茨威格的传记作者。他所著的《不能承受的流亡:世界尽头的茨威格》(The Impossible Exile: Stefan Zweig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于五月由Other Press出版

韦斯•安德森执导的作品包括《青春年少》、《天才一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等

原文:
个人主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90103/5952.html

更多阅读

戴晴:失败者的胜利——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戴晴:失败者的胜利——读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差不多可以说这是他最后一部著作了。逝于1942年的茨威格虽然接着又写了回忆录式的《昨天的世界》,写了一篇约4万字的《象棋的故事》,还有那封平静得令人窒息的遗书,但带着明晰的观念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斯蒂芬.茨威格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说,——我爱你,你是我的一生,而你,却对我一无所知。——默默的,默默的,去爱一个人吗?当她一头撞进了他的怀中

哲理名言 世界文豪茨威格妙语大全下 赞美母亲的名言妙语

世界文豪茨威格妙语大全【哲理名言】在严峻的对抗中,会由于一个崇高生命的英勇牺牲而使沉沦的意志变得 永生。只有在偶然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的情况下才会点燃起贪图功名的虚荣 心,而在反对不可战胜的命运之神的斗争中,个人的死亡却能使

《成功的秘诀》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成功的秘诀○【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选自《懒惰哲学趣话(外国名家人生美文66篇)》25岁的时候,我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写作。那时发表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人赞美;其中有些连我自己也很喜欢。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以更加完美一些,虽

声明:《布达佩斯大饭店茨威格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是想传达什么呢?和茨威格的经历有什么关系?》为网友荒村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