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韩国经济简史——欧巴的逆袭之路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战后初期的韩国,那就是“穷的就剩人了”。
1945年,在结束了日本的占领后,韩国处于美国军政局的托管下,刚刚从战争走出的韩国面临着如何将经济社会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上来的难题,而此时摆在韩国面前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韩国国土中山地和林地占67.2%,河川及其他用地占10.1%,耕地仅占22.7%。资源匮乏,资源自给率低。
其次,日本在殖民期间采取“南农北工,南轻北重”的经济发展策略。1939年,韩国(当时是朝鲜南部)生产了85%的纺织品和89%的印刷出版品,北部生产了82%的化工产品和90%的金属产品且92%的发电量集中在北部。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北方占据大部分资源。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主要矿藏量对比
数据来源:张东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5
第一阶段 混乱、饥荒和战争
战争结束后,随着在韩日本人撤离,以前来自日本的生产所需的资本、技术、技术人员也相应撤离,使得韩国的工业生产停顿。并且失去了日本、中国、北朝鲜等原有市场,生产处于停滞。
战争结束后,来自国外、北朝鲜回国人员使得人口骤增。这个时候韩国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期的北朝鲜约为900万人。战争期间的货币的超发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生产不足加之人口暴增使得情况更加恶化,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的韩国经济处于战后恢复之中,其中来自以美国为首的援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1946到1961年,以美国为首的外国援助总额达31.39亿美金,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食物、被服、生产原料等援助。解决韩国人吃饭问题的是1949年的土地改革,改革采取“有偿收购,有偿赎买”,有一半左右的地主土地被分配,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终端了改革。
一场战争 ---------- 再次被打残(1950-1953)
战争的惨烈程度我觉得不需多说。韩国在这次战争直接损失达到31亿美金,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第二阶段 起飞前的准备阶段(1953-1961)
这一时期,美国因为冷战原因加大对韩的援助,韩国利用提供的纺织、农业、造纸、肥料等原材料发展起了以“三白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这一时期的发展战略是“进口替代”,用国内生产最大化的替代进口,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和减少进口。这一时期,在美军政当局的指导下,韩国政府将大型工厂设备等生产设备低价转给私人,因为当时政府的FuBai等原因,这些生产设备被少数人接手,这成为韩国财阀形成的起源。
这一期间,在“进口替代”和国外援助的帮助下,韩国的纺织、制糖、粮食加工、玻璃、水泥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1953到1962年,韩国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为3.7%。
韩国三产业构成变化 单位:%
第三阶段 起飞吧——韩国经济
1961年,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经济开始高速发展。
1962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一五”计划,主导思想仍然是进口替代战略,但因为国内市场有限、技术落后等原因,在1964年,调整为出口主导战略,这一战略一直被韩国政府贯彻,这是因为韩国自身市场有限等原因所决定的。“一五”期间,韩国GNP年均增长7.9%,人均GNP从60年代初的94美元增长到125美元。这一时期外资对韩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起到很大作用,占“一五”投资总额的54.2%。
“二五”计划时将经济发展指导战略最终定为“出口第一主义”。根据国内人口资源丰富的特点,将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出口产品。以轻纺工业的发展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轻纺、烟草、家具、食品、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创汇以进口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以及引进技术,着手开发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下一阶段的工业发展打下基础。“二五”期间,韩国GNP年均增长率为9.8%,出口年均增长35%。失业率也降到了4.5%左右。
这十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1 国际环境有利。1965年,韩日关系正常化,日本的经济结构转型,韩国承接日本迁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以美国为韩国敞开市场。国际能源价格低,美元汇率低,美元利率低的“三低”的有力环境。
2 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适应国家经济要素禀赋。人力资源丰富且人力素质占优势(韩1949年推行6年义务教育)
3 政府大力支持。政府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支持出口产业。
4 利用外资,韩国采取的是直接借贷为主,外资投资为辅的方式。
飞的更快的十年
为了调整经济结构,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韩国政府将“三五”计划的发展重点放在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重点从以前的化肥、水泥、纤维转变到钢铁、造船、机械、汽车等重化产业。同时继续发展电力、交通、运输、通信、保险等社会公用事业。扩大对教育、住宅、卫生福利设施的投资。
1970-1982韩国人均GNP变化
韩国1973-1983产业就业构成变化 韩国1973-1983产业就业构成变化这一时期的韩国从工业化中期进入了工业化后期。这一时期的韩国从工业化中期进入了工业化后期。1960到1980年韩国霍发曼比率变动
霍夫曼比率:早期工业为4-6;中期工业为:1.6-3.2;后期工业为0.6-1.5
第四阶段 均衡发展(1982-1991)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韩经历过一次经济危机),韩国再次迈上了产业调整之路。树立了“技术立国”的目标。“五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精密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知识信息产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发展上一个十年的重点产业,增强其竞争力,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淘汰落后产能。
这一次的五年计划与以往四次五年计划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以前的增长第一的非均衡转变为对整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均衡发展。从增长第一转变为稳定第一;改变以往的赤字财政,廉价货币政策,实行紧缩财政,降低通货膨胀;从以前的快速发展追求规模,转变为增强企业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减少政府的干预,扩大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促进原因:1 国际上出现的三低现象; 2 政府政策引导。在产业上实行的自由化方针,放宽了对企业的限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外资的直接进入也促进经济发展;3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国内储蓄率上升支撑投资需要。
韩国1980-1991产业构成比变化
韩国就业构成比变化(1980-1991) 韩国就业构成比变化(1980-1991)第五阶段 新经济
这一时期的韩国政府抓住世界科技革命,重点发展半导体、电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产业。面对冷战后国际新局面,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联系。
1992年,韩国GNP约为中国的80%,被xiaoping作为警醒国内阻碍改革开放的例子。
1995年,韩国人均GNP达到10163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为发达国家。1997年,韩国的经济规模相当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总和。
---------------------------------------------------------------------------------------------------------------------------------
总结一下韩国战后三十年高速发展原因
1 国际上产业分工。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1965年,韩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后,正是日本产业转移的时候。其次,美国的支持,对韩敞开市场,帮助了韩国在前十年的经济起飞。
2 出口导向的战略。韩国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这一战略。韩提出“出口第一主义”。
3 政府主导。在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国内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韩国政府大力支持,从财政、金融、行政各方面支持。另外高效率的行政队伍,高素质的智囊团体,在制定和执行国家发展战略上得到很好体现。
4 重视技术与教育。韩国政府一直重视技术的引进,不过也造成基础科学落后,但进入新经济时期后,这一情况有所改善。教育上,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教育战略,重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教育开支在财政开支比重较大,除此之外,作为儒家文化圈国家,国民普遍重视教育。
5 积极引进外资。大胆对外借贷,初期企业信用不够,政府出面担保。外资在国内储蓄长期不能满足投资需要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6 重点发展大企业。积极培育大企业,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确实起到了设想的作用,但后期也导致很多问题。但其在经济发展初期的作用不能忽视。
暂时先写这么多了,有什么不足后补。欢迎指出不足与错误。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