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看到爱乐之城 为什么那么多人看《爱乐之城》看到流泪?

概括说:是对逝去感的上瘾。

爱乐之城激怒了什么?
情人节当天二刷爱乐之城,左手边的男生带着母亲来看,结尾时带头鼓掌,用蹩脚的语言不停地和母亲炫耀自己对歌舞片的怀旧情感,以及这部电影是如何运用胶片和长镜头,右手边的情侣一直在吃三明治和爆米花,那些呲呲拉拉的声音穿过了整部电影,但电影结束之时,他们两人久久没有离场。 问题

11号上映以来,在朋友圈发一个“我喜欢爱乐之城”,都会影响整个朋友圈的“政治正确”。甚至对自己该不该喜欢这部电影产生怀疑。

我想理清楚几个问题。这部电影作为电影本身到底怎么样?即使当下我们谈论任何事情的“本身”都是一种奢望。我们如何对待怀旧歌舞片,它的旧到底是什么?我们需不需要像一个当代美国人一样看待这部电影里的白人政治?中国的观众对爱乐之城极大的喜爱和仇恨来自哪里?电影还能不能只是梦?梦可不可以破碎?


力量来自前现代撞上后现代

倒是没有看到什么电影方面的评论人发表对爱乐之城价值观的评判,大家忙于对画面、舞蹈、音乐、长镜头大嘉赞赏,对于中国电影良莠不齐的制作来讲,我们像小学生无法抵抗心理变态的班主任一样,抄写和分享着留下的作业。爱乐之城是一部漂亮的歌舞片,但感人不感人,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爱乐之城到底是不是一部怀旧主义的电影。如果我们从米娅和塞巴这两位截然不同的角色上分析,这是一部关于过去和现代对撞的故事。

看有评论说米娅和塞巴都是两个怀旧角色,这其实是对故事线非常大的忽视,虽然女主角米娅是通过在剧团工作的姑妈认识到老式的歌舞片,但米娅自己追求的并不是这些,她写的是十分当代戏剧,就连她最后接到的电影,也是基于个体的故事,没有剧本的电影,而不是在两种力量的冲突矛盾中继续的。而我们也还能记起,当塞巴刚刚提到爵士乐的时候,米娅的态度和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是一样的,“哦,电梯里的音乐”(这是对爵士乐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偏见),所以这部电影的治愈力量其实和米娅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来自于米娅、塞巴这一对儿的过去、现在的对比力量。


她是一个在现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追寻梦想的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个女孩子,而现实的米娅,现在在好莱坞追梦的少男少女们,都不会梦想成真。米娅的态度其实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她累了,她想要放弃,她觉得做个律师可能更好。因为现在不是一个艺术具有什么独特性的时代,就连演员本身也极具复制的可能,她生活在演员和律师没有本质区别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她遇到的塞巴,塞巴是一个活在过去时代无法走出来的爵士乐手,他活在一个梦想尚且还是梦想的时代,他活在一个每个人的生活不被无情的偶然性所伤害的时代。因而他可以不断地激励米娅“fuck them”(不要在意观众)。





但米娅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姑娘,除了她和塞巴的爱情之外,她的身上其实没有任何前现代的疯狂痕迹,她能体察到非常细腻的琐碎,比如她在一哭一笑之间身后敲门进来的助理,比如排队上人和人关系的冷漠,还有喋喋不休的讨论自己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一切在塞巴身上都没有,塞巴是一个专注的、疯狂的、精神洁癖的人,长年累月的做着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事情,就像他在电影里,打开黑胶唱片机,一点一点的扒歌、练习、耗费一天又一天去听即兴音乐。


是这样一个携带着黄金时代气质的男人激励了她,她才继续做了坚持,而她的坚持不过就是在试镜的时候,讲了关于她姑妈的一个故事,当时相信很多人都期待她在试镜的时候说她和塞巴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她表面上讲的是光脚跳进塞纳河的故事,但她讲的就是塞巴这样的人,一个坚持某种独立审美,毫无自我保护的被整个资本世界侵吞的故事,而那段独白的唱段感动人的地方——正是那种超越了现实的热枕。



讽刺可复制的成功,以及再现梦破碎的方式

五年后,米娅成功了,但她的成功是十分具有复制性的。如电影镜头几乎用一模一样的动作、对白来表现她成名之后,再次进入咖啡馆的情景。和之前她所迷恋的那个女星一模一样。导演表现了这个女演员的成功后的姿态和生活,却没有表现她仍有创造力,她甚至上演着和过去一样的独角戏,只是有了更多观众(这些观众很可能只是来看明星)。家中漂亮的装潢、成功人士老公、少数族裔保姆、漂亮贴心的孩子。米娅用她从姑妈和塞巴身上借来的疯狂换得了荣耀而枯燥的优越生活。如同每一个中产的梦终于实现了那样。

然后再次遇到堵车,这次堵车也和全局开头的堵车一样,颠倒着她的生活,从琐碎的现代的转入复古的疯狂的梦幻的。唯一不同的是这次的色调不是整座高架桥上的欢腾雀跃,而是那些需要经营的关系和生活。很多人觉得五年后的米娅多了一份世故,这是她本身即有的世故,而她做的只是找到了比当时的前男友格雷更优秀的男人而已。


当她走进SEB’S,走进塞巴的梦想之地的时候,她第一反应并不是寻觅,而是尴尬和不知所措(有趣的是,这恰恰也是一部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当塞巴又弹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那首曲子,她再次进入梦境,过去的所有细节都得到了篡改,塞巴没有因为坚持弹即兴爵士而被辞退,没有因此推搡开她,而是直接亲吻她,塞巴也没有和他的电子爵士朋友“同流合污”,没有去巡演,他跟随着米娅去了法国,他们重新携手走在所有怀旧的浪漫场景里,相爱、结婚、甜蜜生活。当所有观众都想让这个蒙太奇永远不要停下的时候,镜头抬起,我们又看到塞巴孤独的弹着最后几个音,米娅如梦初醒,只想离开这首曲子、这个男人、这个梦。而最后她还是转头回去,看着塞巴爱意的眼神,心里想着塞巴说过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


最后这十分钟模拟了一切梦破碎的方式,那种渴望之痛,那种宛如隔世的面对过去的自己的感觉,但也模拟了一切将梦留住的方式,以一种恒久的爱。


生活本身就是极乐。它不可能是别的,因为生活就是爱,

生活的全部形式和力量都在于爱,产生于爱。

——费希特,《极乐生活指南》,1806



中/美中产阶层的相悖幻想,对逝去感的成瘾

我们当然可以从整部电影里看到美国的中产阶级们纷纷去电影院疗伤的画面,可以看到他们如何编织过去的自己,编制过去自己的热情,然后将自己现在的不得志尘封在黄金时代,让过去的自己在过去的梦里唱歌,来应对当下分崩离析的现实。我们知道的首先是,那种可以和观众分离的“作者”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传播着的现代是从开口前就接触观众的,如果作者和作品只是隐喻,这部电影是表达人的意志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关系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也粘稠到无法由任何个体掌控。而这种无法掌控感,从美国的现实来说,确实是属于白人独有的,因为少数族裔一直生活在这种无法掌控的状态里,试想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可能有一个是黑人么,那将整体的破坏角色的功能性,那将无法塑造两个用来造梦的角色,因为黑人角色直接意味着梦的破碎。


但我们退一步到中国的现实中看,这些享受和喜爱就显得更加复杂了。没有人不能说“我喜欢爱乐之城”,这并不能防止人们想分辨这种喜爱到底是什么。我们抛开单纯认为其为浪漫爱情电影的人不谈,如果观众有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现实的基本把握——即个人无法实现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的喜欢和厌恶就都可以得到解释。


关于喜爱,我认为是一种基于逝去感的成瘾。就像看到自己在牢笼里一次次接近太阳,人会因此受到鼓舞。当然也有人只是喜欢沉浸在这种逝去感里,这也就是比较危险的,逃避主义和失去行动的可能。而关于中国观众对爱乐之城的厌恶,我们抛开一些观众纯粹觉得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很尴尬以外,我所听闻的差评,关键词大概是“鸡汤”和“虚伪”。我们之前提到了米娅走进SERB’S时的不知所措和尴尬,我认为这个举动模拟了具有后现代敏感和悲观的观众会对复古梦产生的一种反应。


爱乐之城没有使用任何现代的表述、词汇甚至形式。但它仍然描述了过去的消亡,以及未来的不可知,以及我们仅仅所知的——不可实现之痛。因为这部电影清晰的划清了过去和现在的界限,并且清楚地描述了“审美”的消亡和“复制”的兴盛,表达了隐性的悲观的立场,这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辱,更不愿意相信,自己可以一边过着优越生活一边拥有突破和独立的意志。

哪里可以看到爱乐之城 为什么那么多人看《爱乐之城》看到流泪?

因为老式的歌舞片里,在黄金时代里,与纯粹梦想相悖的都叫做妥协、懦弱、放弃和浅薄,而今天,我们称之为:获取资源、承担责任、节约时间和通俗化的涨粉力量。


这是爱乐之城对我们当下生活方式的激怒,你当然可以说过去时代的政治正确很无聊,但你无法阻止现在的自己被过去的“理想”羞辱。


最后,如果说爱乐之城的大热在表述美国正经历艰难,中国的观众可能对自己将面临的艰难,连指认和体会都存在基本困难。


(原创文章,授权于公众号“二刷”和“破土”,转载需联系本人,公众号:不是白鱼)


(二维码自动识别)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80103/5552.html

更多阅读

la la land 爱乐之城 如何评价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

昨晚在伦敦看了《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提前试映,时间刚好是它横扫美国金球奖七项大奖的第二天。(感谢知友 评论提醒,之前写成了六项大奖)不过其实早在金球奖之前,这部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已经让有幸提前看到它的观众大呼过瘾,

声明:《哪里可以看到爱乐之城 为什么那么多人看《爱乐之城》看到流泪?》为网友像句废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