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采访丁仲礼 如何评价 2010 年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

丁院士不太会应对采访,从一开始就屡屡反诘,给整场采访的火药味做了铺垫。而忽略了有些在他看来很简单的科学问题,在他人眼中并非如此。
比如数值模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不同。作为古气候学家,刘东生院士的高徒,讲究从地层/冰芯/大洋沉积物中获取古气候的第一手资料,自然看不惯坐在电脑前,算模拟曲线的IPCC气候学家,而斥之“算命先生的水晶球”。这种话在行内开开玩笑很有趣,但不太适合对大众科普。如卢瑟福说科学分成物理学和集邮两种一样。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以现有科学水准不可能准确模拟全部变量。运算中的各种加权,也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但这种模拟至少是有其内在逻辑,有科学意义的。而IPCC的模拟曲线是将不同的14种拟合曲线做了平均得来的,发现和现实对应得很好。但这种“民主”的模拟完全忽略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屡被怀疑也是情理之中。

在主流科学这个问题上,丁院士的回答是一个花活。对于气候问题,主流气象学界(地理学)确实认为近百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因素导致的。但气候问题和环保问题一样,都要衡量得失。是继续快速发展经济、忍受很可能气候变暖及其后果;还是显著降低发展水平,而可能保持稳定的气候?这也是丁院士下面叙述的重点,排放权即发展权。
不过,如果单独抽出古气候学界(地质学)来看,我接触的不少老师对全球变暖都不以为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两极有冰的第四纪冰期,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是非常罕见的,用丁院士的话“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而IPCC认为,升高两度就将导致30%物种灭绝,这在古生物学上是没有证据的,反而是气温越高、物种分异度越高才是常态。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柴静是不专业的,特别是后面几个问题有失水准。
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科学家应该是温文尔雅的,不合适使用激烈的言辞。这说明柴静心中的“科学家”是她想象出来的,而并没有真正了解科学界。在科研论战中,指名道姓措辞强硬的相互抨击是相当多的。科学的进展渴求于高质量的批评,和批评的语气没有关系。而且丁院士那篇中国科学的文章,用词真谈不上多激烈。您看您原来研究古气候的,都是很专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这次气候谈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读,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您觉得?……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比如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
这里的“别人”和“他们”是指谁?我觉得这里柴静完全是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第三方观点来质问丁院士。特别是做了一段批评性的阐述之后,来一个“您觉得”。把这种辩论技巧用在采访上,对被采访者是非常不尊重的。更别提这两个问题言下之意是把科学和政治对立、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对立起来,指责丁院士不科学,不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作为采访者,柴静的立场是值得商榷的。有人认为柴静是类似Colbert Report的风格,站在一个荒谬的立场以帮助被采访者很好阐述,这是完全说不通的。Colbert Report是一档喜剧节目,报道的是伪新闻fake news,其采访也是伪采访,目的还是逗乐子,观众也知道Colbert的真实观点。应该与柴静做对比是Anderson Cooper、60min这样的深度新闻访谈。而主持60min的谈笑风生华莱士,其自拟墓志铭是tough but fair,有人翻译为“犀利且公正”,这才是记者应有的操守。如果柴静是为了让丁院士更好地阐述,故意把自己的立场放在西方视角,那才是突破了访谈记者的底线。我个人认为,柴静确实相信西方视角,但是,在访谈中带有如此主观色彩是很不合适的,这也让整场访谈,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辩论。

补充第四点:记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采访的目的是更好地让采访者阐发自己的观点,而非辩论,双方并不是等价的。就这次采访来说,双方显然陷入了口舌之争,特别是后面几个问题,没有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反而变成了辩论技巧的秀场。作为采访者来说,肯定是失职的。

我们可以从双方人称代词“你”的使用见其端倪:


丁院士的“你”:

你的福利能不能进一步地增加,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中国人

你怎么知道它可信。你怎么知道它是可信是不可信?//采访者

一下子你掉下来,就是从你1.4到0.8//中国人

但是你基数大呀,你的基数是发展中国家的4.8倍,你就往下这么切蛋糕,它就马上就是切走,是你的二点几倍了//西方国家

你不够排你就得买,如果是你承认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是一种稀缺商品的话//中国/采访者

你定指标就是你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的排放只需要你的人均排放的80%//西方国家

那我就要问你了,你就是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西方/采访者

那我就不跟你算了,我没有必要跟你算了……那你还讲不讲理了//西方国家

那你给我们一个数……那么你说公平不公平//西方/采访者

你要问问默克尔本人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你觉得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西方/采访者

既然你承认你是科学,你就得能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IPCC

那你算账。假如告诉你……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采访者

你批评他们的方法不公平,他们是不会理你的//中国科学家

不管你怎么减排,我都要比你少//西方国家

你就说我搞科学研究的//采访者

地球用不着你拯救//采访者/西方/IPCC


柴静的“你”(您全部指被采访者,可不考虑):

他并没有要求你减多少//中国

你指的是历史上差别//被采访者

就是你想要排有可能//中国

那他可能就会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中国

他现在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说贫富//中国

柴静采访丁仲礼 如何评价 2010 年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

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被采访者


可以看出,丁院士一开始的“你”,指的是采访者和中国人,而是越到后面,采访者、西方国家、IPCC俨然合而为一了,这导致言语上很强的攻击性。但这并不是单向的,柴静的“你”,也几乎混淆了被采访者和中国,类似网上“你国”的称谓,引起对方的反弹可谓清理之中。如果柴静这样说: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减多少;就是“我们”想要排有可能;“我们”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他”不管“我们”是人均……这场采访还会有这么强的火药味么?

在一次正常的采访中,本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我”“你”的交锋。何况柴静在提问时立场代入过重,引起了被采访者的情绪。更别说最后几个问题潜藏的攻击性了。据土摩托说,这次访谈是上层授意下进行的,柴静或许有些负气,但这不应该是不职业的借口。


参考: IPCC说了什么系列文章(橡树村)

同人于野的作品,里面提到“问题是新闻记者总是比科学家更相信模型”

丁院士在中国科学的文章

网易观点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80103/5544.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评价柴静《看见》这本书? 柴静 看见

【秦春山的回答(31票)】:太过喜欢的东西总是不敢轻易评价,我只说一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自己。如何看事情:有人和我说过换位思考,有人说穿上人家的鞋子走路,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你受过的教育,你所处的环境,你站的位置,你的性格,这些都

视频 柴静新书《看见》:一个记者的十年记录,采访之间的生命

2000年时的柴静“你疼吗?真的很疼吗?真的真的很疼吗?”底下哄笑,都认同是对我的漫画像。陈虻开口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么?”我二十三四岁,不知天高地厚得很:“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了。”“

柴静何以沦为“央视最穷主持人”? 央视主持人柴静

最近,有独具慧眼的网友发现在央视主持人当中,很多美女主持人都傍上大款,嫁进豪门,但是有一个女主持人“甘于清贫的柴静,宛如繁华深处那朵盛开的雪莲”,她就是柴静,她至今没有在北京买房,这十多年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网友们感动不已。近

声明:《柴静采访丁仲礼 如何评价 2010 年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为网友最繁华时最悲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