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卖点 股票的买点和卖点应该如何选择和操作?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同时又不是一个好问题。

在我的定义中,一个好问题,通常是最有力、最直接、最能击中要害的问题。而该问题恰好符合这个标准。

但稍微有一点不妥之处在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太大,可以讲的内容太多。倘若真讲起来,我能讲个三天三夜,而且还不带重复。

当然,高人用一句话也能解决。

譬如缠师,若是他来回答,答案必定是:在买点买,在卖点卖。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句话绝不简单——不读上十遍八遍缠论,不好好实践三年五载,这句话也就只能当天书听!

那,如果是超短高手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毕竟在旁人看来,他们专注于打板,节奏简单明快,操作也不复杂。

然则,非也!

超短手法的买卖点,表面上看是对盘面的认识、对大众心理的把握,而实质上却是对市场的理解、对题材的挖掘。这样的思维,没个几年的专业培养,能出得来?并且,在打板过程中极具分量的盘感,除了平时多看盘多思考之外,还真没其他办法。

但无论是缠论还是打板,所注重的都是实践,没法在这里纸上谈兵。所以我只能从另一个角度,从买卖逻辑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买卖的理论。记住,这仅仅是理论而已。

理论的目的在于引导实践,而非替代实践。

我在无线充电的两篇文章中,从头到尾演绎了为何要买、为何要卖的逻辑,也就是所谓的理论。现在回过头来看,从我推荐买,到指出卖点,不到一个月,信维通信涨了二十多个点,而且还是在大盘一片狼藉的情况下。这也证明了本人理论的可实践性。

虽然我指出卖点(出本金,留利润,长线逻辑未结束)之后,它又多涨了二十多个点,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在逻辑中买,在逻辑中卖,才是所有买卖所需遵循的准则。倘若因为贪图而不顾准则,即便今天多赚了二十多个点,明天也还会还给市场。(详见,)

除了要遵循准则之外,其他的,都不是太重要!!

当然有的时候,买卖点需要配合一些技术分析,但与大的逻辑相较,这些也都不是太重要。

我所熟悉的领域,是高新技术,我所擅长的东西,是逻辑。所以,这次我要说的,便是买卖点的逻辑。

其中,买点的逻辑在我自认为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这里不再重复。今天我只讲卖点的逻辑。我始终认为,对一只股票而言,买点好找,但卖点难寻。这也就是为何我先讲了买点,又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来讲卖点的缘故。

因为只是讲逻辑,所以不会太涉及一些过于技术性的细节。我始终明白,对一些不懂技术的朋友谈论技术,是一件很不恰当的事情。我是过来人,从对技术一无所知到现下对缠论略懂皮毛,明白在听一些搞不懂的技术分析时,所面临的尴尬。

不妨,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历史上某只股票的日线走势,几乎所有老手几乎都会认定,图中标注处就是最好的卖点。

为什么?

他们会煞有其事地分析到,你看,这只股票前期涨了那么多,到这里又形成标准双头走势了,不是?

嗯,如果你跟这些老手一样,在那个“卖点”将其卖了,那我很肯定的告诉你,你已经错过了人生中绝佳的一次翻盘的机会,因为它之后的走势是这样的。



何其波澜壮阔!!

当然,这样的图形颇具迷惑性,因为粗略一看,涨幅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你仔细数数其中的缺口,你就会明白,这支股票其实在这十三年中,进行了八次股份拆分(也就是除权)。

不知何故,东财的软件无法对该股票进行复权。为了给大家一个客观的印象,我不得不手工绘制了一副复权走势图。我画得不好,你们有个印象就行:



我在图中所标注的卖点,仅不过是这支股票上升趋势中的第一个中枢。

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这究竟是哪只股票,以及为什么它会涨得这么好。这里先打住,我后文自会提及,挖坑不埋的事儿,我做不出来。只不过当下我还有些逻辑没讲,即便是理论联系实际,也要先把讲理论讲清楚的,不是?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其正确性无须我去证明。

第二,任何企业都会经历幼稚、成长、成熟和衰退几个过程,这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自然法则,是客观规律。行业发展之初,涌现出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处于幼稚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当行业不断发展,空间足够大时,企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也就步入了成长期;而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空间临近饱和之际,这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已经牢牢地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也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即成熟期;那么接下来,物极必反,也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那便是衰退。

拿我们比较熟悉的手机行业做个例子。

你知道在这个行业发展之初,做手机最牛逼的公司是哪家吗?

别跟我说诺基亚,那时候它们家还在镇上造纸造轮胎呢!!

摩托罗拉是做手机的鼻祖,也是做手机最牛逼的企业,且没有之一!这个没办法,谁让它家是做军工通信出身的呢,技术底子无人可及,而且它们家生产的手机,无论是信号强度还是通话质量都能秒市面上其他产品十条街。

要知道,那个时候手机行业的萌芽才刚刚冒出来,远远未曾到达市场饱和的阶段,按理说每一家进军手机行业的企业都是有机会的,尤其是像摩托罗拉这种底子好技术强的优等生,它从中胜出成为霸主的概率要更大。

但是摩托罗拉的高逼格高情怀让它彻底将优势转变为劣势,在与诺基亚、三星等后进生的争夺战中败北出局。论其原因,大概是它毕竟做军工通信起家的,在对市场的把握上远远不如其他企业。

它曾天真的认为,手机诸多要素中,通话质量高才是王道。其他的呢?让别人玩去吧。

所以当有质量还不是太好,但是代表着发展趋势的数字信号通信技术出现时,它不屑一顾,仍然坚持着使用它的模拟信号通信技术;
所以当手机逐渐进化成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还可以成为一个随身装饰品,并且诺基亚、三星纷纷推出小巧、精致耐克的手机时,它依然还是不屑一顾,仍然坚持以技术为王,在通话质量上精益求精的理念。
……

不作死就不会死。

摩托罗拉坚持技术忽略市场的作死行为,为它由巨头彻底沦落为一家小厂商赢得了宝贵的机会。而摩托罗拉的失败,恰好又成了诺基亚、三星等企业崛起的契机。

最终,诺基亚修炼成一代霸主,而三星、西门子等小弟紧随其后。这个时候,市场逐步饱和起来,各家都已经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做了划定,新的进入者要想再有所作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当然,这一切成立的条件是这个世上没有一个叫乔布斯的人存在!!

2007年应该就是诺基亚最无限风光的一年,那时候的它,无论是市场份额、声誉抑或是利润都达到了顶峰,它是手机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而就在这个时候,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有一家叫苹果的计算机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iphone的手机!

也正是这款手机,革了诺基亚的命!

正如我之前所说,在那个市场高度饱和,龙头位置稳固,大家都已圈定好地盘的情况下,要想进军这个行业,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但是,如果我不进入这个市场跟你们玩,而是另外开辟一片天地,把你们拖过来一起玩呢?

那结果可就不一样了!!

于是,乔帮主转了个身,将计算机的更多要素加入手机当中(还弄了个触屏),搞出了iphone。这用业界的话来说,叫做重新定义了手机。

手机,并不单纯是手机,同时它还可以是一个集游戏、影视、办公于一体的掌上电脑,以及一台品质超高的照相机。

乔帮主根本就没跟它们(诺基亚、三星)玩,根本就没在它们的市场上跟他们拼斗厮杀,而是将另外开辟了个战场,将诺基亚、三星等巨头拖入另外一个纬度中来决一高下。

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那是另外一个领域,无论之前你们(诺基亚等)在手机行业中做出了多大的成绩,有着多大的优势,但在掌上电脑这个领域,我是先行者。你们,都要follow me 。

与其说乔帮主重新定义了手机,还不如说他重新定义了电脑。在苹果之前,电脑是电脑,手机是手机,大家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但在苹果之后,手机既可以是电脑,电脑也可以变成手机。

太混乱了,对不?错了,其实手机越来越不像手机,电脑越来越不像电脑,这个是历史必然。客观来说,手机必须需要更多的智能属性,而电脑则需要便携,这是科技前进的方向,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经之路。

而乔布斯之所以牛逼,并非他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而是他站在历史的潮流中,看到了历史必然发展的方向,然后做出了顺应历史的选择。他以一己之力,让这个变革点发生在了苹果,而不是其他公司。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毕竟今天我不是来讲故事的。

其实我想,即便不是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也会有其他的人来完成这个工作。掌上电脑+手机这个概念并不稀奇,其实在2000左右就有人尝试过,只是当年时机还未成熟,导致项目最终夭折。

而乔布斯选的时间点,早一刻可能未成气候,而晚一刻可能就被其他人做了。他只是恰恰好,刚刚够而已,就做成了。

所以,不管诺基亚愿意不愿意,在它达到顶峰之后,就只有衰落一条路可走了。而iphone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

我们最终回到股票上,问题出来了:什么时候适合卖出股票?

答案是,在企业最为鼎盛之时。

因为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成熟之后面临的必然是衰弱。或者是行业的变化,或者是其他竞争者的进攻,或者是在另一个纬度崛起新事物(苹果VS诺基亚),都有可能将你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来看一下诺基亚的股价走势,看看实践是否符合理论。



诺基亚股票从2004年开始一路上行,到2007年达到顶峰,而这也正好是诺基亚最为风光的一年。放眼全球,更无对手。而iphone推出的时间恰好是2007年,从此宣布诺基亚王朝的结束。果然,在几个月后诺基亚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涨势,然后跌下神坛。

从逻辑上看,在iphone推出后的任何一个时间点卖出诺基亚股票,都是正确的操作,因为它的革命者来了,它的替代者出现了。按此逻辑,你未必能够卖到最高点,但却能防止卖飞股票。

好了,我们继续回到卖点的讨论上来。

现在我们回到文本最初提到的那幅图,现在你们看出来这到底是哪只股票了么?



微软啊,骚年!

这种逆天的走势,当然只有微软才走的出来!!嗯,上图便是微软从上市之初至1999年年底的日线图。

为何我要挑选微软来做例子,来讲买卖点的逻辑呢?

其一,它是新兴科技的杰出代表;
其二,为了检验我的买卖点逻辑,我曾对大量公司做过研究,其中以微软为甚;
其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不得不避开A股市场的所有股票,虽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好的研究标的;
其四,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微软的昨天,必将是某些股票的今天或是明天,这个会在后文提及;

我们都知道,微软是个人计算机领域(以下统称PC)的霸主。

按照行业术语来说,PC绝对算得上个大题材(当时),而且还是亿万美元市场以上的大题材。

我们可以简略估算:按每台PC(包括笔记本)3000美元的平均售价来计算,世界上若有1亿人用,那便是三千亿的市场,那么四亿人用呢?那铁定就是超万亿的市场了。当然,世界上的人口远远不止4亿,并且,我刚刚只是计算的是硬件市场,还没有包括到大量的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市场。

那么,微软究竟是做什么的?凭什么是它成为PC领域的霸主,而不是首先商业化PC的苹果,或者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涉足大型机领域的IBM呢?

说来话长,但又不得不说,不将IBM、苹果和微软这三者的恩怨说清楚,可能最后依然会是一头雾水。并且我会在文末推荐一个板块,其中会涉及一个逻辑,也需要将这部分内容说清楚。为此,我只好献拙,用不甚流畅的语言来为大家讲这个故事。如果对此很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文末。

过程真的很精彩,可能比传记要好看百倍。

微软成立于1975年,创始人是艾伦和盖茨。

大概七年之后,艾伦与盖茨撕逼,愤而离开微软。所以,在微软后面的历史中,很多人只知道盖茨,不知道艾伦。其实艾伦也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程序员,其水平不让于盖茨,微软能发展到今天,也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属于艾伦的。

从各种传记中我们知道,盖茨是世间仅有的天才,无论是编程水平还是商业天赋。但是他也还没天才到当时就能预知个人计算机就是未来,从而组建公司并开始研发操作系统的地步。

他阴错阳差进入这个行业是因为一台名为altair的计算机——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台PC,盖茨认为altair要跑起来还需要一个BASIC编译器,于是就自告奋勇揽上了这趟差事。

一开始,微软的主营业务其实就是做BASIC编译器的。按照我的理解,编译器应该是一个介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中间件,它负责将命令翻译成机器码,从而让计算机来执行。(我并非科班出身,而且这个属于早期编译器,理解可能有所误差,万望高手赐教。)

从这方面来看,编译器是个好东西呀,微软一定是家有前途的公司。但是艾伦和盖茨明显错判了形势,导致微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赚到什么钱——正因为编译器是个好东西很受大家的欢迎,所以你拷贝一份我拷贝一份之后就慢慢就传开了。这样一来,大家手里都有了拷贝份,就没人去跟微软公司买了。

这种情况也称为叫做盗版,而微软的BASIC编译器更是盗版的重灾区。为此,愤青盖茨还写过一封大大有名的信——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声色俱厉地控诉了这种无耻行径。

但是骂归骂,盗版归盗版,两码事。五年过去了,微软都还是一家无足轻重的小公司——年收入不过200万美元,员工数不过七八十人。

而微软的转机,是来自于一份为IBM制作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合同。

关于这份合同的传闻,坊间有很多版本。其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是一个关于盖茨他母亲是IBM董事,并凭着这份关系微软才拿到合同的故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其实我国国民的智力还是有待于继续开发的,因为这样的传言,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其中的逻辑,就会发现破绽百出。

IBM之所以要涉足个人计算机,一半是因为这个行业巨大的前景,另一半则是因为苹果。在一开始,牛气熏天的IBM完全是看不上这小玩意的,小沃森甚至断言全世界都卖不出去五台。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IBM被苹果狠狠地打了脸。

因为那两年苹果的机器卖得实在太好了,经常供不应求。这让IBM开始意识到,这其中或许包含了巨大的市场,为了把苹果那巴掌给打回去,不得不奋起直追。

但是落后了对手(苹果)那么多那么远,还有机会追得上吗?

我之前就说过,在行业方兴未艾之时,任何企业其实都是有机会的。IBM的机会来自于它的财大气粗和拥有一大帮极其优秀的科学家,并且它还事先得到了英特尔的16位处理器(16位的处理器其在性能足以秒苹果的8位处理器一百条街!),从这两点来看,IBM都很有可能翻盘这场战役。

在全体工作人员日以继夜的辛勤劳动下,两年之后IBM版的PC硬件终于成型!(我很好奇,在兵强马壮的IBM里面,搞台PC为啥要那么久,而苹果最初不过两个人就能弄出来)

注意,我这里说的只是硬件,因为这样的机器要能卖出去,还差一个操作系统!!

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软件必须要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没有操作系统的硬件只能是一堆破铜烂铁。当然,你们能认识到,IBM的科学家们当然也能意识。事实上,他们心中已经有合适的人选,来完成这个操作系统了。

这位超级人选便是当时操作系统界的大牛基尔代夫,据称他手中有一款非常适合16位处理器的操作系统,而IBM对此也是觊觎良久。

但是不知道何故,这桩本应该皆大欢喜的买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居然谈崩了!!

据路边社消息称是因为基尔代夫的要价太离谱(200美元/套),所以IBM才没答应。但是,按照当时的形势,IBM几乎是背水一战,而且操作系统极为关键,IBM无论多苛刻的条件都不应该拒绝才是。

所以,应该是另有原因,只是我也不得而知。

基尔代夫没答应,这对微软可是一件好事,虽然当时微软当时还是一家做BASIC编译器的小公司。

在此之前,微软一直以来都与IBM有业务上的合作,而盖茨极其强悍的个人能力也让IBM的同事大为心折。在与基尔代夫谈崩了之后,估计IBM的人就开始琢磨了,他(盖茨)既然是搞编译器的,没准儿还能搞搞操作系统啊,毕竟这两块相差不是太大!!

抱着瞎猫没准能遇上死老鼠的侥幸,IBM给微软打了个电话。而应邀过来参加研讨会的盖茨,一口答应了下来,并称他手里恰好有那么一款操作系统,只是现在还不能用,但只要稍加修改就能完全适应IBM的新机器。

但真实情况是,盖茨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操作系统。

我见过不少信口开河的,但也只仅限于吹吹牛逼。像这种将前途孤注一掷的冒险,也估计只有盖茨这样的高手才敢玩——这件事要是办好了,皆大欢喜,若是办砸而将IBM得罪了,微软以后还怎么混。

在当时的情况下,苹果在PC市场上风头正劲,IBM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PC这个项目,不能有万分之一的失误,而操作系统恰好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以IBM这种大型企业办事之严谨,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盖茨他母亲是董事,是拉不来项目的。就算她是董事会主席,是美国总统,都未必行!!

办砸了怎么办?谁来承担失败的责任?

除非是微软真有货,才能拿到这个项目!除非盖茨真有实力,才能通过评审!我猜想,或者他们真的是走投无路,又或许盖茨忽悠水平真的太高,在那个瞬间,他们真的相信了盖茨!!

这便是整个合同事件的始末。

接下来的事情,就像所有小说介绍的那样:艾伦以以五万美元(另一说是7.5万美元)的价格从一个程序员手中买来了MS-DOS的玩具版,两位创始人经过四个月的奋战,修改了所有的bug。然后,他们将这个改良版的操作系统卖给了IBM。

但值得注意的是,盖茨在签合同时耍了个小花招:他没有将MS-DOS的版权一次性转让给IBM,而只是卖出了授权——5美元/套。

如此以来,MS-DOS的版权依然掌握在微软手中,这也成了微软日后崛起的筹码。

背靠着IBM这颗大树,在底层挣扎了好些年的微软终于成功上位。利润滚滚而来,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如果就这样继续与IBM合作下去,一直做IBM的小跟班,微软也能活的很滋润,也能活的很好,但从此世界上也就少了一位能够叱咤江湖的霸主。

盖茨从来不是小富即安的商人,他不会长期寄人篱下,他有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和智慧。于是,冒着跟IBM翻脸的风险,他拿出了MS-DOS的版权,以白菜价卖给了康柏、戴尔等知名兼容机厂商。

他需要的是一个大联盟,来一起对抗苹果。事实上,事情也是按照他的预期发展的:大家都拿着微软的操作系统,再搭上一颗英特尔的心脏(CPU),同时七七八八拼凑一些内存、硬盘、主办之类的必备硬件,就能组装成一台能在市场上售卖的PC了。

这便是Wintel形成的原因,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形成稳固的联盟。

操作系统是硬件与软件进行交互的唯一载体。硬件厂商要听微软的,不然可能无法兼容,软件厂商也要听微软的,不然软件可能无法运行。微软就是这个领域中惟一的标准!!虽然它的利润此时还不是很高,毕竟操作系统卖得太便宜,但是它作为霸主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微软成为了PC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这一环的掌控,盖茨牢牢把控住整个PC产业。

其实,自从与IBM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个战场之上,已经不是IBM和苹果两个玩家之间的较量,而是开放和封闭两个生态链之间的对决,而进行对决的主角,也换成了微软和苹果。

微软,干掉苹果,你就是国宝!!

正当微软“DOS在手,天下我有”之时,乔布斯的一招釜底抽薪让盖茨惊出一身冷汗。

1984年苹果发布了新款的PC,其中包含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和鼠标顿时让世人眼睛一亮——真酷真绚真方便。相比起微软丑陋的字符终端操作系统,这样的进攻几乎是致命的。

如果就着苹果的玩法继续玩下去,微软只有死路一条,Wintel联盟也只有死路一条。

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往往就是能够在绝境当中,从最不可思议的地方组织反击,从而改变整个战局。乔布斯如此,盖茨亦是如此。

既然你(乔布斯)在产品上无可战胜,那我就用商业布局来打败你,这是盖茨的逻辑!!于是,处于极大劣势的盖茨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事实上他只干了两件事,就彻底扭转了局面,最后活生生的逼死了没有乔布斯(1985年,乔离开苹果)的苹果。

第一件事,就是继续低价策略,让更多的用户使用MS-DOS,并且加大力度完善系统上的通用接口,极力鼓励软件开发商为此开发应用程序。
用户越多,软件开发商就会越重视;
软件开发商越重视,就会开发更多的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越多,用户也就越多。
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正向循环。

第二,从施乐公司挖来了一位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开发大师,背着苹果(当时微软跟苹果还有合作)争分夺秒地开发属于自己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1985年11月,在苹果推出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后的第一年,微软也紧随其后推出了windows 1.0。这一款产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它长得实在太丑了,而且还不好用。

虽然windows 1.0的失败让微软原本艰辛的处境更为雪上加霜,但苹果似乎并没有对此进行赶尽杀绝,反而将大功臣乔布斯赶出了公司,这样作死的行为让微软稍稍有了喘息的机会。而盖茨深知这是一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战争,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鼓足勇气,一年之后再次推出windows 2.0。

这一次,微软的发挥非常稳定,系统仍然一如既往的丑。

原本纷纷看好微软的人,纷纷倒戈向了苹果。这大概是盖茨这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也是微软股票在上市之后最为磨人的时候。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也是一样。虽然乔布斯被苹果赶出了家门,但他留下的东西却让苹果在几年之内对抗微软立于不败之地,压制得让另一个天才(盖茨)差点喘不过气来。

经过多年卧薪尝胆般的坚持,1990年5月微软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日子。windows 3.0发布,成了微软历史上第一款既叫好又叫座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这也是微软历史上最具意义的一款产品。从此,微软有了可以与苹果分庭抗礼的武器,也有了与苹果一争高下的信心。

事实上,在windows 3.0发布的前一年,市场的资金就嗅到了其中的机会,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如下图所示,微软股票摆脱了上一个时间长达两年的盘整走势,从52美元一直涨到了142美元。



拥有了原子弹(windows 3.0)的微软,已经正式宣布这场开放与封闭的战争,以开放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从此之后,苹果慢慢走向衰落,而微软开始了所向披靡之旅。

微软一路上干掉了Wordperfect、Lotus,拿下了利润最为丰厚的办公软件市场,击败了Novell,统一了网络操作系统市场……

此时的微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声望有声望(坏的),要地位有地位,地球人已经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了。在市场尚未饱和之际,它就能不断的增长,而且增长的成本几乎可以省略不计——这就是软件业的好处,最大的成本其实来自于研发,一旦研发成功,你卖一套成本是那么多,卖一亿套成本也几乎还是那么多。

所以大家就看到如此瞪目结舌的一幕,从1990年后,当微软正式确立武林盟主的地位之后,微软的股票就像是吃了春药一般,不断地往上涨。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windows 3.0诞生之际,就是与苹果的较量分出胜负之时。这个市场上,已经再也没有谁会是微软的对手,它已经形成了绝对垄断,只有市场的尽头才是它的尽头。此时买入微软的股票,其实是最安全的,不会有太多的变数——即便不涨,也不会跌。

哎,本来不打算谈论买点的,但一不小心又多嘴了。我们还是看看卖点吧。

那么,如此疯狂的涨势,何时才是一个尽头呢?

分析如下:

微软是PC领域中的霸主,它会随着PC市场的不断增长而利润不断增加。直到有一天,当增速放缓之时,那也就意味这市场就要趋于饱和了,此时微软的利润也会增长乏力,这是一个可以遇见性的结果。但是因为股价通常具有预期性,所以股价的最高点往往会提前来临,在它来临之际,便是卖出微软股票最佳之时。

那么,它会在什么时候来临呢?答案是,在企业最为辉煌之际!!

微软干掉苹果,这才是它称霸江湖的开始。而只有当它干掉一系列对手,将市场份额和利润提高到最大化的时候,其临界点就开始来临了。如果将这个时间点缩小一点,那么就应该是微软干掉网景,面临世纪审判之时,那一年恰好是1999年。

事实上微软在称霸江湖的过程中,为了打击甚至消灭对手,干过很多不地道的事情,基本上把信息产业的同行们都给得罪遍了。尤其是它在与网景在浏览器的争夺战中,其手段之血腥之残忍,简直令人发指,也成功地引起了公愤。

于是,就有了1999年在司法部主导下,微软与十几家企业对簿公堂那一幕。而那一次,微软差点被一拆为二,这样的判决对微软股价的打击是致命的。

所以你看到的,微软公司的股价,在1999年12月30日到达顶峰之后,就开始一路狂跌。看图:



这一跌就跌了九年多,从当初的119美元跌倒了28美元(复权)。虽然这场世纪审判的判决,在小布什上台之后有所更改,而微软也摆脱了被一分为二的命运。但是劫后余生的微软对此仍然心有余悸,在后续的扩张中显得缚手缚脚,时时刻刻都要担心美国司法局的监管。

而到了2007年之后,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将个人计算机上的很多功能搬到了手机上,这等于是重新开辟了一个战场,如果微软要来玩,必须要按照苹果的定义来。而android的崛起,让准备介入移动市场的微软彻底丧失了与苹果一决高下的机会。

但我们反观之,android的玩法其实与当初微软利用兼容机对抗苹果时的玩法如出一辙。

这就是为何微软股票在此之后一蹶不振的缘故。

当然,这个只是历史,而我在此未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毕竟事情都发生了,现在才来分析原因。

我早就说过,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今日之事,后必再有。微软虽然失去了移动端,但并没有失去未来。微软依然拥有当今世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和无以伦比的研发实力,从它在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的布局就可见一斑。而从现在看过去,将来最能颠覆移动端的产品,VR肯定是其中的一种,而微软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差。

VR,就如同PC相对于七十年代,就如同iPhone相对于21世纪初,这也是将来能巅峰现有信息技术格局的一样技术,因为它又将一次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而VR整个产业链中,也包括了很多的节点。比如说硬件材料,其中包括光学设备和感应设备,又比如说软件材料,其中包括各种软件或者是内容产品。但是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想过,不管是PC也好,智能手机也罢,它们都没有绕过一样东西,那就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唯一一样能够让软硬件无缝运行的基础,亦是所有智能设备中最关键的东西。

所以,操作系统对于VR来说,其重要程度也是一样的!!

这就是为何我大费周章,花了那么多的篇幅来讲微软和苹果的纷争,因为那其实是操作系统之争啊,骚年!!

虽然目前各路厂商暗流涌动,纷纷各自布局这一产业,它们的产品不一致,所用的系统也有可能不一致,但这并不影响在中后期会有那么一两家独大起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毕竟有了标准才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那么到那个时候,要依靠什么才能统一这个标准呢?答案简直是呼之欲出,那肯定是操作系统啊骚年!

所以,我们在关注VR时,与其关注硬件厂商和软件厂商,不如关注一下操作系统厂商啊?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80103/1111.html

更多阅读

布林线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移动运用概念

一、概念:布林线(BOLL)又称为股价通道线,他表示的是股价围绕着一定的区间运行的轨迹。技术上用来做买点和卖点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原理:股价的运动总是围绕着某一个价值中枢(均线、成本线等)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布林线的理解:股

股票的内盘和外盘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股票内盘外盘

外盘:在一天中以卖出的报价成交叫外盘,俗称主动性买盘。当外盘累计数量比内盘大很多,而股价上涨时,表示很多人在抢着买进。内盘:在一天中以买入的报价成交的叫内盘,俗称主动性抛盘。当内盘比外盘大很多,而股价下跌时,表示很多人在卖出。如:外

声明:《股票卖点 股票的买点和卖点应该如何选择和操作?》为网友流年乱浮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