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已故原著作者熊顿的父亲受邀来到现场,宣布将把电影上映后属于熊顿的版税收入用于成立公益基金,用于帮助那些与肿瘤斗争的人。
---------------------------------------------------------------------------------------------------------------
【题外话:作为影片的受众群体,和熊顿一样,一个独身在大城市打拼的女青年,我对电影中很多桥段有些非常强烈的共鸣。在电影院哭一开始也只是默泪,尽量不要被别人看到笑话,但是后来哭得都有点hold不住了,纸巾也用完了,出电影院时简直狼狈不堪,相信不少妹子和我一样。然而,男性群体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并不高,这也很好解释:熊顿角色的塑造和代入感的铺设都是针对女性观众的,男性观众很难引起共鸣。】
-----------------------------------------正文-------------------------------------------------------------
在我看来,《肿瘤君》作为一部成功的小格局电影,虽有缺点但瑕不掩瑜。
具体的分析,我从下面从选角、剧情、音乐音效、共鸣处理和缺点进行来分析。
*加:这篇文章昨夜有幸被改电影的编剧和联合出品人看到,我们也就针对电影聊了两句。编剧很谦虚,聊到缺点时,他告诉我其实在他们看来,《肿瘤君》中有问题的地方比我写出来的这些多,但是电影肯定有遗憾,有些遗憾只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弥补。希望大家对国产电影多点宽容,多点深入挖掘,当然,也欢迎来自各方的意见和不同的声音。其实观众的每一分关注都对国产电影的进步意义重大。
---------------------------------------------------------------------------------------------------------------以下都是我个人观点,个人理解,欢迎与各位讨论。
*选角——主角的演技决定评价下限,配角的演技决定评价上限
白百何:电影里熊顿这个角色以乐观坚强为主,花痴善良为辅,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有了在《失恋33天》、《整容日记》这种同类角色的出演经历,白百何在参演《肿瘤君》简直如老司机上路——游刃有余。对于出演都市小妞这种角色,白百何非常懂得如何通过咬字、断句、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拿捏情感。横向对比《煎饼侠》中袁姗姗,《小时代》中的杨幂、郭采洁等,白百何在同时代的女演员中算的上是演技担当。而相比之前的黄小仙而言,白百何在饰演熊顿这一角色上也的确完成了一次更高程度的自我突破。(具体我不多说,展开说了就剧透收不住
吴彦祖:吴彦祖也不是第一次做影片的颜值担当了。无论是在预告片里还是在大家的印象里,吴彦祖每参演一部电影,他的面容都会成为最大的看点,而观众对他的演技往往不会太过苛责。然而在《肿瘤君》里,吴彦祖饰演的梁医生一个感情细腻,做事十分有分寸的俊朗青年医生。
这种设定并不繁复的角色,对于以往常出演情节紧凑的警匪类电影,视内心戏如家常便饭的吴彦祖而言,简直不在话下。这话反过来说,这个角色留给吴彦祖这样的演员发挥的余地也不是非常多。但是吴彦祖依旧抓住了每一次表现的机会,尤其是熊顿临死前,在病房里受赠毛线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拍到了吴彦祖情绪略为失控,由于忍住哭泣而流出鼻涕的镜头,异常真实(回头补图)。
他抛下了偶像包袱,却完成了看似平静却强烈的情感传递。
哭的时候也好看和要在保证好看的前提下哭是两码事。而说到偶像包袱,同为颜值担当的黄晓明,范冰冰等,就是抛不掉偶像包袱的反例。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只能做一个容貌光鲜的明星,却无法成为一名出色的表演家。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梁医生的设定特意被设置为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侨”,所以,吴彦祖咬字偏西式的普通话放在背景为北京的医院里并不突兀。
都市小妞父母——老司机刘莉莉,李建义。
可能在你的小时候,听到过你的爸爸妈妈看过或者听过一个电视剧叫《篱笆女人狗》或者一首歌叫《篱笆墙的影子》。刘莉莉当时出演的就是里面的巧姑。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莉莉越来越多地接任出演各类都市女青年的“母亲”。在影片《唐山大地震》里,刘莉莉扮演地震中的母亲的那场戏堪称影片之最,风头甚至压过徐帆。相反的,在本部影片中,刘莉莉所饰演的母亲从未哭出过一声,由主要依靠表情和默泪来推动观众情绪。积累了多次扮演母亲的经验,在本片诠释母亲类的角色中,无论是母亲嗔责女儿,还是母亲心疼女儿,刘莉莉的表演都可以用,温火得当,恰如分寸来形容。熊顿病危,靠在母亲怀里,熊顿妈戴着老花镜,缓缓转身搂住她说:“闺女,难受和妈说啊,别忍着。”这个桥段无论是神态、语气还是动作都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在生病难受时,床前守护的母亲,真实的无可挑剔。↓
(@赵萌儿你图哪搞的,我偷过来了啊)(@赵萌儿你图哪搞的,我偷过来了啊)而熊顿的父亲由李建义老师出演。李建义老师是中国话剧院的资深演员,在被大家万份推崇的老版《三国演义》中的李肃、陈宫、袁绍、张绣、鲁肃、太史慈、杨松、刘璋、韩遂、华佗、费祎、郤正、王朗、贾充、范疆都是他一个人配的音。
后来年纪大了以后,李老师也游刃有余地出演了各类都市父亲的角色,所以此次老戏骨出色地出诠释了《肿瘤君》中熊顿的爸爸角色,根本不足为奇。老年男人往往经历沧桑苦难与挫折,他们的泪水往往比女性的泪水有更强烈的震撼效果。所以无论是熊顿爸爸为了不让妻女看到,偷偷溜到超市拿着薯片袋放声痛哭,还是在熊顿的葬礼上他抑不住抽泣而颤抖的下巴,都向观众强烈地传达了一位失去独生女儿的老年男人心中的苦与悲,是影片中泪点的担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主演的台词功底各抵各的扎实出色,连各种配角甚至龙套角色台词功底都非常扎实。病房里毛豆的爸爸的台词,抢救毛豆的护士长的台词,在病房门口怒声斥责夏梦的病人母亲的台词都是非常出色的表演,确保了配角和龙套与主演之间、与整部影片之间的和谐程度,非常用心。
*剧情——恰好站在戏剧化与真实感之间的平衡点
整部电影的剧情的确有些处理不当的地方,节奏有些仓促。毕竟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在120分钟之内交代清楚了。然而剧情的有几处地方的处理我个人非常欣赏,在此提出与大家一同分享讨论。
在熊顿以为她与梁医生之间可以有些缘分的时候,她跑到梁医生的办公室送饺子给他。这时,梁医生与系主任走进来,熊顿连忙躲到帘子后面。梁医生对系主任说:那些谣言不必理会,在我看来,熊顿就是我的一个病人。即使听到这话的熊顿非常伤心,但是剧情也并没有因为熊顿的伤心而童话般地逆转。熊顿至死,也没有像梁医生表白过,而梁医生对她那种介于“普通病患”与“暧昧”之间的感情也并没有因为对熊顿即将死亡而产生的悲悯而继续蔓延。影片最后也只给出一个镜头,是熊顿死后,梁医生在照顾熊顿生前饲养的小狗。↓而梁医生甚至都没有出席熊顿的葬礼。
曾经有一个问题,讨论医生会不会爱上他的患者。有一位知友曾回答:
“会,但是职业操守不被允许。其他科的医生,包括心理医生,在有医患关系时不可以发生感情,因为这种是弱势的心理依赖,并不一定是爱,陷进去会害人害己。而且医生也习惯性不参与亲属的手术。”
另一个问题,曾讨论,医生如何看待他的病人的死亡。有一位知友也这样回到到:
医生面对死亡的感受很常人无异,但常人对于死亡其实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但医生面对死亡时不管一开始是害怕、震撼、悲伤、无奈、感叹等等等等,到后来都会变理智上的冷静和情绪上波澜不惊(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的要求)。但就是这一点,让多少人觉得医生冷若冰霜、态度恶劣,招致多少无妄之灾。
在《肿瘤君》里对梁医生与熊顿之间的处理风格非常的偏向真实,并一定程度上也挽救剧情与俗套。梁医生最后并没有与熊顿在一起的“遗憾”,没有出席熊顿葬礼的“冷漠”,都融化在现实生活带给熊顿的苦与悲中,让所有观众的心都缺了补不上的一个角。
(相同类型的处理,还有艾米与熊顿大吵一架后,早晨坐飞机之前,本想与熊顿道别,却因赌气而一走了之。以至于最后,她作为熊顿最好的朋友,都没能在死前见到熊顿最后一面。不过这是影片副线,不需多提)
*音乐与音效——渗入到剧情缝隙中的细腻颗粒
如果说各大主演的演技,剧情的配设是一块块坚不可摧的大石,那么化妆与音效则是填补那大石与大石之间那空缺与细缝中细腻的沙。
影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讲述的是熊顿丢了工作、被男朋友劈腿等“惨事”,但是在遇到搞笑桥段,抖包袱的时候,音效却依旧保持着非常搞怪、轻快的手风琴乐。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当熊顿一步步知道自己的病情的时候,即使剧情呈现的是轻松快乐的”喜事“,音效却反其道而行,采取了缓慢、略微忧伤的钢琴乐。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最经典的应该不过是《霸王别姬》里菊仙死去的时候,镜头却偏偏拍摄者她的婚服,红烛和婚鞋。↓
在“视”上的逆水行舟往往明显可见,在“听”的欲擒故纵往往常被人忽略。
然而,就是这种让人捕捉不到的细节才是镜头背后摸摸推动情绪的有力的手啊!
另一个十分出彩的声音处理方式是——留白。
在熊顿父母首次到达医院,被告知是淋巴瘤的时候,老两口没有表情,没有说话,也没有流泪。
在影片结尾时,当艾米刚刚走出电梯,透过病房的门看到熊顿的心电图已经拉平,他的母亲坐在窗前默默流着泪的时候,艾米的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场哭是整部电影里情绪最激烈的一次痛哭。往往在煽情电影里,这类痛哭会伴随着煽情的音乐和歌曲来拉动情绪,推波助澜,在《致青春》、《匆匆那年》等电影里都出现过相同的情况。然而《肿瘤君》对这个情节的处理非常巧妙——静音。
源于中华古代绘画文化的留白理念,更多地被借鉴在平面设计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4分33秒的休止符,与中国的留白理论异曲同工之妙,曾引发热议是否算作为中华古典文化对西方音乐艺术的一次冲击与渗透的例子。
然而留白手法在电影领域的尝试并不多见。国产电影中的借鉴案例也并不多,欧美电影变更不用提。《肿瘤君》成功抓住了留白理论的精髓,没有台词,没有哭声,反而具有更大的震撼效果,传递了更强烈的情感,与低俗的煽情手法拉开了本质的差距。
*共鸣处理——我说的话你也听过,我做的事你也做过,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哭。
《肿瘤君》的目标群体非常明确,是20-25岁,远离家乡在大城市奋斗的女青年。为了赢得目标群体的共鸣,影片在台词、动作、情节内容的设计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以下几个细节,我相信除了熊顿,在一线城市漂的北漂、上漂和广漂等,一定也都真实地经历过:
1.
熊顿在生日那天,这时她妈妈打来电话,她忍着哭,撒谎对妈妈说:我和老郑,艾米他们在一起呢,买了个大蛋糕。然而事实上,她没有男友,没有工作,连她亲密的朋友都告诉她有事不能陪她了。
生活中的一线城市中漂的姑娘,又有几个在外逞强,没对家人撒过这样的谎?
2.
熊顿的爸爸在电话里对她说:我帮你问了,家里这边有适合你的工作,回来吧。生活中的一线城市中漂的姑娘,又有几个没听过父母这样包含思念的心疼的唠叨?
3.
熊顿的妈妈在病床前即安慰她又数落她:
没事儿,能好。你就是太不听话了,你知道吗。妈没回打电话怎么和你说的呀,你要好好吃饭!穿衣服的时候,别为了臭美,老是穿那么少!不听。哪天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一画画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谁受的了!你这嘴角怎么啦?(零食)拿来。拿来!跟你说多少回了,你爸家有糖尿病病史不能吃这个,没准你这病就是因为你这么不注意!
对于目标受众观影人员而言,这些细节的代入感简直不要太强,眼泪哭的根本hold不住。然而对于非受众群体而言,这些东西有什么好看的?什么鬼?
《肿瘤君》之所以煽情,就是因为它从影片的前40分钟就在不停的从观影者身上寻求共鸣,让观影者越来越觉得熊顿和自己是非常相似的人,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产生了代入感之后,熊顿的坚强,熊顿的乐观,熊顿的可爱,熊顿的遗憾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观影群体中姑娘们的情感。
然而,在目标群体设定之外的观影人往往产生的共鸣会比较小,被煽情的程度也会比较低。比如我一位男性朋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并不高。但是他告诉我,他早些年观看的一部讲述父爱的电影,在电影院痛哭流涕,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可见,对一部影片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是不是受众目标之一。
所以,《肿瘤君》煽情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不仅紧紧抓住了目标群体,更紧紧抓住了与目标群体之间每一次实现共鸣的机会。这对于其他国产小格局煽情影片来说,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缺点——制作方对特效的松懈与人物的扁平化
《肿瘤君》最直观的硬伤就在于影片中在熊顿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旅行的时候,出现了几秒钟的5毛钱特效。明显制作方在特效方面的要求比较松懈,也并不重视这几个镜头。然而我相信如果把这5毛钱的特效截图广为流传,很多人根本都不会去看了。
夏梦这个角色的塑造有些不尽人意,闺蜜团的性格角色也略为扁平。然而这个缺点在我看来是可以被容忍的,毕竟三个闺蜜+夏梦和熊顿的关系在影片中并不是主线,如果太过丰富反而会失去平衡,喧宾夺主。然而小病人毛豆的人物塑造就非常成功,将孩子的顽皮和懂事,纯真与坚强巨细无遗地呈现,十分讨巧,一度让人落泪。
*总而言之:
《肿瘤君》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格局电影,一部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商业片。影片以“爱才是最重要的”为最终落脚点,以细腻的剧情和优秀的演员为媒介,成功地获得了受众群体的共鸣。
从社会意义上讲,《肿瘤君》为那些挣扎在病痛边缘、爱情边缘、亲情边缘的人带来了能量。将漫画拍成电影是熊顿生前的意愿,而《滚蛋吧,肿瘤君》也真正地做到了将熊顿乐观坚强的精神传播的更广。
本文献给熊顿,献给活得不容易的你我他。
最后谢谢熊顿,让我旁若无人痛快地哭了一场。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