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家日本的幼儿园(保育园),2015年7月落成的。
Amanenomori保育园位于日本船桥市,局部两层高,是100多个孩子交流、学习、玩耍之所。
保育园基地是个规矩的长方形,建筑落上之后,基本就把地塞满了。设计师采用了“挖洞”的方法,把建筑的几处角部及墙面挖掉,产生出:①广场空间,②孩子向外张望的空间,③专门留给树木的空间。
场地里除了二层通往一层的滑梯,没有其它专为孩子而设的器材玩具,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个大玩具。
建筑东南角的弧墙,顺应了车行道的路线,自行沿路弧形内凹。此处建筑与路的关系,和建筑与树木的关系一样,如拼图一般,每块单独成立,同时又在本身凹凸的基础上严丝合缝卡在一起,成为一副完整的图画。
建筑入口在南向凸出体的架空部分下面,并没有直接冲向道路或者广场。这是因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愿意在灰空间里停留;另外,此处满足了平日里遮阳避雨的需求,可以抛弃“雨棚”这一对建筑形体有极坏影响的存在。
建筑周围真正有绿地的地方并不多,假如也按照“绿地率”来计算,多半不会达标。但是,一栋建筑的“绿化”性能以“绿地率”来衡量并不准确,还应该看基地内树木种类,树冠大小,水体状况,建筑本身的通风状况,以及基地周围是否有大片绿植。
更重要的是,这条连廊极大地丰富了“天空景观”与“庭院景观”。由于连廊的打断性插入,天空景象很自然地被分成了两幅画(还是gif),上面一副“一片云”,下面一幅“三片云”。
倘若没有连廊,人向上看去,露出的大片的天空,那就仅仅是“天空”而已,不会产生画框的概念。倘若没有连廊,人向上看去,露出的大片的天空,那就仅仅是“天空”而已,不会产生画框的概念。而在连廊的划分作用下,不仅产生了轮廓不同的两幅画,而且还出现了对比,这就是积极的趣味空间。
对于站在屋顶往下看的人,连廊的作用同理。下面不仅有整片的绿地、细流、山包的画面,还有一条线(连廊)分隔这幅画,建筑与庭院通过人的视觉再次整合。
庭院的草地鼓包,不仅是搭接二楼楼梯、滑梯的趣味点,下面还藏着管道与设备。也可以看做由于设备的要求,而引起庭院的景观凸起。
幼儿建筑没必要完全设置成坡道,高差只要控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幼儿使用不会有障碍,都是合理的。孩子不是整天待在保育园或者幼儿园里,他还要去住宅楼、商场、路边,只要能走路的孩子,长远来看,“高差”对其并无坏的影响。
二楼屋顶通往一楼屋顶的大台阶,两侧是适合孩子的台阶,中间是可坐着、可玩耍的“露天小剧场”,铺装是木材材质。木材的特点:软、有温度、与鞋子的撞击声独特。二楼屋顶通往一楼屋顶的大台阶,两侧是适合孩子的台阶,中间是可坐着、可玩耍的“露天小剧场”,铺装是木材材质。木材的特点:软、有温度、与鞋子的撞击声独特。
孩子对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并不是非得如成年人所想多才多艺,对平常生活的感受力与敏感度也很重要。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能不能感受出脚踩在石板上与木板上的不同区别?撞击力、弹性、摩擦度,也许孩子不能说出这些专业名词,但是可以在引导下说出:踩在木板上会发出“咚咚”的声音。
建筑西南角朝向道路撕开了一个小豁口,据说是为了便于等待父母的孩子往外眺望,其实又何尝不是让路上走来的父母远远能看到孩子呢?或者在路上经过的行人,是不是也愿意多看几眼“小豁口”里露出的花骨朵?建筑西南角朝向道路撕开了一个小豁口,据说是为了便于等待父母的孩子往外眺望,其实又何尝不是让路上走来的父母远远能看到孩子呢?或者在路上经过的行人,是不是也愿意多看几眼“小豁口”里露出的花骨朵?
“豁口”外廊下几个孩子、大人坐在凳子上休息、聊天——在灰空间里贴心放置合适的座位,真是如同蛋糕上的奶油一样美好。
幼儿建筑中,最重要的细部构件就是栏杆,没有之一。幼儿建筑中,最重要的细部构件就是栏杆,没有之一。
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栏杆在很多地方都要设置:一层以上的室外走廊、连廊、阳台、楼梯一侧、踏步一侧……栏杆的高度有要求,孩子不能攀爬翻过去出危险;强度有要求,得承受一定的撞击力,玩耍的孩子撞上去也不会变形;栏杆杆件的宽度有要求,太粗了不美观、也不利于孩子手握。
Amanenomori保育园里的栏杆,堪称惊艳。
首先,杆件如此细长,大约手指头粗细,这样孩子握起来是最舒服的;高度大概1米3左右,再淘气的孩子也没法翻过去,这种材料低调的外部下藏着一份强大的性能。
其次,栏杆与地板的连接点远处看似乎是立于地板端头,其实还是在地板之上,只是位置比较靠外。靠边的位置不利于预埋件受力,但是呈现的视觉效果最好。最大程度靠边的栏杆,如同蕾丝嵌在裙子底部一样正确,那些太过靠里的栏杆,都像是裙摆中间的蕾丝一样尴尬。
在这所保育园里,目力所及之处都有栏杆,但是完全统一,就连二楼到庭院的滑梯顶上的罩子,都是和栏杆一样的,浑然一体。仿佛这些竖线条并不是因为安全因素而被迫存在的,它如同合唱团里的手风琴一样,在气氛调动与风格渲染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所保育园里,目力所及之处都有栏杆,但是完全统一,就连二楼到庭院的滑梯顶上的罩子,都是和栏杆一样的,浑然一体。仿佛这些竖线条并不是因为安全因素而被迫存在的,它如同合唱团里的手风琴一样,在气氛调动与风格渲染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站在园区西侧入口处,正对建筑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小画框,平日里有孩子们的点缀,会是一幅不错的画面。
园区大门只是在围栏上钉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保育园的名字,抹茶绿的颜色,很小的字体。这个保育园的所有见到的图片之中,这儿是唯一一处使用了活泼的色彩。背景是暖色的木墙板,前面一抹嫩绿色的小字,很引人注目。
——利用颜色的反差(而不是大小的反差),同样能起到醒目的效果。
画面里颜色只有四种:外墙浅灰色的水泥板、“豁口”处橙色木墙板、入口处暖木色背景墙板、入口处嫩绿色小字。能否选对颜色(或者说选中自己认为对的颜色),需要一种长期熏染的感受力。
这里利用的是灰泥板与木墙板的区分,远处看能感受到颜色差,近处观看、触摸还能感受到弹性不同、温度不同、纹理不同。
食堂里取餐窗口的墙面,透明的大窗口窗下墙木材铺到底,窗上墙亦是,上下整体贯穿与周围白墙区分开来。食堂里取餐窗口的墙面,透明的大窗口窗下墙木材铺到底,窗上墙亦是,上下整体贯穿与周围白墙区分开来。
墙面使用颜色饱和度高的木板,地面使用饱和度低的木板。既是颜色的区别,孩子脚踏、手摸的触感也不同,地面板弹性更好。
孩子使用的储物柜底部架空,容易清扫,容易通风,不会藏污纳垢、引起健康隐患。柜子朝里的方向都是开敞的,这样放取东西便捷,不需要开关门,也避免了孩子碰撞、或者夹手。
(不过确实显得凌乱,小朋友的物品种类纷杂、颜色各异~)
大活动室位于建筑入口的上部,孩子在大层高的空间里更容易肆意玩耍。阳光穿过侧面的高窗投在墙上一道道细细的光影,室内似乎有了宗教建筑中神圣的意味。大活动室位于建筑入口的上部,孩子在大层高的空间里更容易肆意玩耍。阳光穿过侧面的高窗投在墙上一道道细细的光影,室内似乎有了宗教建筑中神圣的意味。如果说这个保育园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整栋楼里鲜亮的元素比较少,虽然细节里到处彰示着趣味元素,但是并没有见到视觉上“明目张胆”的活泼元素的体现。也许在设计人看来,整栋楼只是一簇沉默的绿叶,花骨朵的角色还是交给孩子们来扮演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