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不是万能的 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这是否社保政策变化的前兆?

结合近期几件关于社保的大事件,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机关事业养老改革。不管改革方案有多少人喷,也遑论这是真并轨还是假并轨,这个方案的导向意义是很明确的。

两个方面:

1.基础制度和企业养老至少无论是征缴办法还是计发办法都完全一致,所以根本制度已经是统一的了。如果说一定要从学术角度来说,这部分叫基本养老制度在在职职工层面的统一。


2.建立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个人4%单位8%,总规模达到12%,什么概念呢?基础养老制度中的个人账户规模是8%,在目标替代率模型中,个人账户养老金对最终替代率的贡献占到了40%,所以职业年金对最终的替代率的拉动十分彪悍。这个部分也叫做补充养老制度。


为什么说导向意义明确?之前的机关事业养老计发办法和企业完全不一致,换言之,企业职工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采用机关事业的计发办法,所以具体到某个职工个人身上,他最终比一个机关事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高还是低,都会使他产生相对剥夺感,毕竟钱的问题,谁都会嫌自己拿得少。那么现在基础制度统一,补充养老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年金,二者之间的制度鸿沟是没有了。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必然是优秀的人才会以此为参照,尽可能选择提供高额补充养老方案的公司就业,换言之,企业为了吸引优秀的人才,也必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


而我国的养老保障结构,私以为必然会过渡到基本养老+多层次补充养老的方向上去。补充养老不仅包括各类年金,当然也包括商业保险和个人储蓄等等。从我的学术立场来说,我认为只有基本养老才属于社保层次,补充养老是要高于这个层次的。或许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社保不是万能的这句话,或者说,靠基本养老,肯定能保证年老之后的生活,但是要活得更体面,尽可能减小与在职时的差距,光靠社保,肯定不现实。


第二,既然说到了保障水平,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替代率究竟是高还是低。计发公式很复杂,我之前展开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可以给出一个数字,按照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一个缴费35年,在60岁退休的参保人员,这个制度的目标替代率是59.17%。什么意思?一个男性,25岁参加工作,连续缴费到60岁,且这35年一直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假设个人账户基金运营得当不发生贬值也不发生增值(即所谓购买力不变),那么他的退休金可以正好等于他退休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59.17%。当然目前个人账户的运营做的并不好,这个替代率肯定不能实现。我们假设通货膨胀率是基金投资收益的两倍,这个数字会变成52.71%。我查了一下北京市2014年平均工资是6463.33元,那么你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月拿3400在目前的北京大致能实现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如果觉得北京遥远,也可以代入自己所在地的平均工资,再来考虑一下这个替代率究竟如何。


媒体频频说的40%替代率是什么情况呢?如果你的实际月收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但是为了增加当期收入,只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纳养老保险,你还觉得你能实现高替代率吗?估计连40%都达不到。而任何制度设计的初衷,不可能去考虑这些问题,就好比制度设计的时候,不可能去考虑基金运营水平,这里面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那么究竟59.17这个替代率高不高?看着很低,其实真高!根据计发公式,缴费满35年,统筹账户养老金发给35%,而这部分养老金支出是现收现付的,在抚养比是3的时候,我们假定这个社会只有一个工资就是社会平均工资,每个在职人员每个月必须支出收入的12%才能养活这些老年人。再给大家一个数字,目前跨省转移社保,个人账户当然是全额随你走了,统筹账户跟你去新的省的比例,是12%,当然这个12%跟前面抚养比是否有关,我就不得而知了。

拿我所在的城市举例,2014年的平均养老金水平和2013年省平均工资的比值差不多是64%,换言之,社会平均替代率达到了64%。什么意思呢,平均替代率已经超过了社保的保底缴费基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正好交够15年然后退休的人,在我们这里必然是拿一个保底数的,等于上年平均退休工资的60%,只要在待遇核定时退休金在这个工资水平以下的,一律补足到这个数字,我算了一下,最新的保底数差不多只有省平的35.35%。我想应该够吃饭了,但是要论生活品质,我只能呵呵哒。


第三,交多交少的问题。请看看上面的64%和35.35%。我不妨再举一例,因为现在退休的人员大部分都还是1998年养老制度改革之前参加工作的,尤其是男性退休人员,很多还是知青,工龄40多年的比比皆是,这些人的退休金能到多少呢?不好意思,甚至可以超过省平均工资。不论最终的替代率大家觉得多也好,少也罢,但是这个计发公式本身是能体现多交多得的效率原则的,当然也有答主提到了二次分配的问题,确实,随着缴费基数的提升,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但是边际收益恒为正。换句话说,老老实实缴费,不仅是提升了你的个人账户规模,同时增加的缴费年限,可以使你的统账养老金实现百分比递增。对于那些认为社保无用,持经济人假设的人,我当然相信他们会对自己负责,完全可以一直按照最低水平交够15年然后靠自己的储蓄靠自己的投资甚至靠自己生儿子来实现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但是要是投资失败儿子不孝,或者运气不好通胀厉害,未来的社保也只能跟你说对不起了。


第四,延迟退休的问题。我也不想延迟,其实不管大家怎么骂怎么吵,心里对这个事情的预期我想一定是确定的。社会保险也是保险,是保险就要遵循大数法则,社会在不断老龄化,抚养比在不断变小,如果有人告诉你养老基金一定不可能存在风险他一定是在放屁。那怎么办?开源节流。开源么,无非就是增加缴费人员,所以要生二胎,但是生育率下去了,再想上来,呵呵哒。人不生出来,这边现实压力在,那就只能延迟退休,请注意延迟退休是同时具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功效的。


现在的退休年龄是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里规定的,当时的预期寿命应该50都不到吧。这会儿都奔80去了。那么凭良心说,现在的退休年龄早不早?我们男女分开来说。男的60岁退休,我真心觉得已经够老了(没办法我也是男的嘛蛤蛤蛤)。女的50,50啊!假如22岁毕业,工作28年退休,75岁死亡,退休金替代率按照50%计算。我们假设她交的养老全部用于她的发放,可以算出她的月缴费比例要达到44.6%,各地可有这么高的?但是如果把她的退休时间延迟到60岁,缴费比例就会降到23.7%。当然这个算法不见得科学。各位再想想,现在社会,50岁的人,可以称为老人吗?而不少人吐槽的老人不退,年轻人就无法就业,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当然对。但是,50岁退休的女性,有多少是真正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了?法律意义上的退休,不代表老人对年轻人就业的挤出效应就消失了,反而会因为他们不用缴纳社保减轻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从而增强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延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的实际影响,还真不好说。


第五,费率的高低。毫无疑问我朝的社保费率是偏高的,特别是企业费率,对企业的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我朝1998年养老改革的时候无节操地将很大一部分的转制成本转嫁给了企业。那么企业费率会不会降呢?我觉得从长远趋势看一定会的,但是如果你仔细想过养老保险这个东西,仔细看了我前面说的这些废话特别是抚养比那部分,就一定会想明白,如果费率降了,必然导致的是待遇水平的下降。

社保不是万能的 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这是否社保政策变化的前兆?

再回过头来说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我看都懒得去看:任何社会如果要有政策上的变化,必然是舆论先行。退休年龄一定会延迟,基本制度层面的费率说不定也会下降,从而带来的基本层次的保障水平可能也会降低,但是总的养老水平一定会下降吗?我觉得未必。如果一个社会发展下去人的生活水平是不断下降的,那还叫什么发展?说得刻薄点,我们今天能在敲敲键盘骂骂娘,本身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否则你不去觅食反而在这里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关我屁事?最终养老水平的提高靠什么实现,必然是靠补充养老。就好比是坐公交和自己开车,都能去目的地,但是体验大不相同。换言之,努力的人,在这个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人,他一定会流向福利水平高的部门和单位,他未来总体的养老替代水平我想可以不断提升。但是如果自己不行,只能依靠社保,那可能只能对他祭出一句社保不是万能的了。


我想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的社会,机关事业养老的改革消弭了一部分的制度不公平,而类似的不公平必然会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逐渐减少。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40103/5396.html

更多阅读

社保当然不是万能的 对你好不是理所当然

2015年1月23日的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社保不是万能的》。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不,即便不看这篇文章,我也同意这个标题表达的观点。不仅社保不是万能的,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万能的东西。但是,这篇文章,论证了这

声明:《社保不是万能的 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这是否社保政策变化的前兆?》为网友独眠共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