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最近两年,关于理财的新词越来越多。
国内的理财观念是从2006年左右,银行渠道开始销售基金和理财产品销售开始,银行系统开始全面宣传理财观念,搞起了大规模的宣传战。
那几年最火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加上那段时间是一二线城市楼价上涨扩散到全国楼市上涨的开端,物价涨幅也比较快。导致大多数人对理财的短期收益和长期增值效果开始出现很高的预期。
同时最近这十年也是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开端,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的形式和数量都快速井喷。比如说可供理财的金融产品类型,从之前简单的存款和股票投资两种。变为现在比较多样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股票,股票基金,贵金属,外汇以及P2P理财。购买金融产品和获得理财服务的渠道,也由传统的银行渠道。扩展至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
这种井喷带来了不少好处,同时也有一些缺陷和问题。
比较典型的好处就是,理财服务的门槛逐年降低,理财服务的形式也日趋多样。
但是同时带来的比较典型的副作用就是,关于理财的信息量快速增长。
固定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哪家收益率高,哪家产品投资的标的物更安全,哪支产品是投到债券市场的?哪支产品是保险型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的了解和掌握跟不上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多非专业投资者根本无力分辨。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们对理财收益的预期逐步冷静下来,从原来的渴望财富开始增值,逐渐演变为要求能做好财富保值和财富安全。而这,可能是“财富保护”这个新词出现的原因。
至于关于如何让自己的财产保值和增值,我个人的看法是:理财规划这个事情还真得求助于专业人士,但是现阶段,纯粹的付费咨询业务在国内还没有被完全认可,财富管理和理财咨询业务,除了针对超级高端客户之外,大多数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销售形式,而非咨询形式。
在这个行业完全成熟起来之前,大家只能靠自己学习和自己摸索来处理自己的日常理财需求。
这个东西很多投资者都会嫌麻烦,因为不是专业人士的话,光搞清楚金融产品和理财产品的概念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还要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比价。对金融产品的价格趋势有一定判断能力。
这里只能给大家一点意见,来尽量帮大家减少精力成本。
首先可以圈定一个资产配比的范围,这样的话,可以缩小要关注的品种的范围。
日常理财必有的几项,
低风险类,
货币基金(“宝宝”类产品)随存随取随用,低风险高流动性。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基本上是日常理财的大项,占资金比例最多的一类。
只有低风险产品很难跑赢通胀,所以还得有少部分高风险的品种。
比如说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或者是直接持有股票。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避险型产品,
比如说QDII基金(最低门槛的海外资产配置手段),
贵金属(极端情况下的最后保障)。
另外周期强,风险高的产品,尽量采用被动式的管理方式,比如定投。而不是主动式的自己操作买入卖出。这样既能保证安全,也能减少主观判断市场趋势的难度和精力成本。
其次,对于理财的收益预期要张弛有度,说白了就是要有弹性。
因为投资理财这个东西其实是分大年,小年的。不同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股、债、汇、贵金属的周期都不同,每年走势比较好的都是风水轮流转。
比如说,有些投资小年(或者说是灾年),股票、债券、外汇三杀,实体经济一般般,资金流动性又过剩,物价涨得又快。这种年景,硬要跑赢通胀难度都很大。如果非要达到一个固定值的收益预期,要冒的风险远比其它年份要大。
所以像这种年份,保护好本金,能拿个银行一年期存款1.5倍到2倍收益就可以了。
有些时候是理财大年,股票、外汇和实体经济都景气,资金紧俏。随便买点什么类型的产品都很容易拿到高收益。像这种年份就可以适当积极一些,把小年拿不到的收益补回来。
所以大年求利,小年求全。什么时候应该侧重哪一种都是学问,一旦弄错了品种,往往会出现不但财富没增值,反而遭受亏损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来判断这个阶段的理财是否成功,而非每年非要达到一个固定值。
以我国目前的通胀水平和CPI数据来看,平价每年能到达6%-8%就可以了。除了和房价比,这个增值速度基本够用。
这样的话,五年一个周期的总收益需要达到33%—47%。
A股市场平均每五年一个牛熊轮回,所以高风险这块用基金定投的话,占总资产25%的情况下。一轮牛市下来基本可以翻倍,所以牛市这一年收益基本在25%以上。其余四年时间每年靠总资产75%左右做固定收益理财的,能保证有平均5%左右的话。五年相加也差不多有45%左右。在这一个周期里,基本是跑得赢通胀的。
具体到2017年的话,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几年放缓,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可能会出现变化,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很可能是个理财小年。收益上,也是求安全为主,不太适合追求高收益。
A股市场这边,由于IPO加速和解禁压力比较大,今年市场火爆的可能性非常小。
债券市场经历了两年的牛市之后,也在去年年底开始出现大幅回落。
所以固定收益理财这块,上半年可能会随着银行间市场降杠杆而一些下滑。下半年可能随着宏观经济回暖而稍微好一些。
货币基金这边,由于货币政策稳中趋紧,可能会走出低谷,稍微有点上升。
外汇市场的话,美国总统刚完成换届,政策转向比较大。国内的话,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依然是主旋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所以不确定性比较高。
所以今年的理财投向,可能需要更分散和更多元一点,来对冲比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大部分资金还是比较适合精选收益比较合理,标的物比较安全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少量资金可以尝试股基定投,因为经历了过去三波股灾,A股市场的股指水分被挤压出去不少,虽然整体估值还是稍高,但是3000点左右这个范围,进行定投的话,长期来看,应该不会吃亏。
前几天看了吴晓波频道的一个下午茶节目,不知和题主提到的是否是同一个。我倒是对片子里边张旭阳关于“战略资产”和“战术资产”的看法比较认同。在不同的阶段,有选择地配置不同层次的资产。对于战略资产,应当追求价值投资,长期持有;而对于战术资产,可以短期持有,设定一条清晰的止盈或者止损线。这样综合考量,是可以对冲掉一部分风险的。
总之,理财和投资不同,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你要比较的对象不是那种通过投资,短期快速暴富的人群,而是和你同起点,同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如果每5年一个周期,做好基本的理财分配,3-4个周期下来,就会拉开完全不认真理财的同类型人群几个身位。
一方面逐步提升理财能力,一方面积累和保护好本金,优势会逐步显现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