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

被邀了好久了。
这个问题可以用环境经济学来分析。我是学过环境经济学的,那时候我们学校来了个瑞典的老头,我导师请他来给我们讲环境经济学。我没兴趣,给我导师面子听了两次就没去过。就记得他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环境问题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学工具分析,因为面对环境问题,我们是未知的,既然成本收益你都未知,你怎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容易想到的例子是《寂静的春天》还有冰箱里的氟利昂等等。
(关于柴静纪录片和成本收益分析的,我推荐这个文章)
所以我觉得柴静这个片子有两个好。第一就是制作确实很好。纪录片我看的不多,但是国内的纪录片一看就很差,我觉得最好的纪录片还是要讲故事的,有叙事,次好的纪录片要条理清晰的表达点什么,再次的就是低劣的宣传,最次是素材的罗列。国内的纪录片一般徘徊在后两个水平,而柴静的这歌片子可以达到前两个水平。
第二就是可能很多人对雾霾问题的印象就是又可以编点好玩的段子了,也就是那个瑞典老头说的,这玩意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说不定哪一天不知不觉我们人类就毁灭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蛮好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题主已经说的很好了,这个问题是看到的少有的,题主自己比下边的人答得好的问题哈哈哈哈。

环境经济学我不懂啦,我讲点别的。
这个故事我多次讲过了,我的老家是华北平原的一个内陆城市,两个最富的县,一个有庞大的电解铝工业,一个有造纸业,一个癌症发病率出奇的高,一个政府啥的单位从来不喝自来水,都喝纯净水,然后从别的县引过来水。但这两个县是其他县都很羡慕的,因为工资实在是高出一大截,尤其是电解铝那个,全国百强县——而我认识若干个在那个县的,五十多岁就因为癌症去世的人,都在那个县。你可能觉得其他县是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或者觉得这些都是领导的政绩工程,和群众有关,可是我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群众都抱怨环境污染,但也都认为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那个县的口号是:宁可毒死,也不穷死。

我对很多人认为为了经济利益牺牲健康不可思议而不可思议,也为他们认为这事只发生在穷人身上不发生在富人身上而感到不可思议。事实上,每年有无数的人从山清水秀的地方涌入重污染的城市北京,这些人难道不是为了经济利益牺牲健康吗?

一个华北内陆城市,没有交通区位优势,没有矿产资源优势,当然也没有技术优势,如何招商引资?很简单,它们有忍受污染的优势。环境是一种商品,也有价格,中产阶级、科学家、文艺青年、首都的大人们,宁愿多花点钱买环境,而我的家乡的人们,宁愿多花点环境买钱。

北京可以一声令下,把高污染的企业驱逐到周边的河北——又因为即使在河北也会污染到它,再把那些企业从河北消灭,然而中国总要消耗钢铁和石油。结构升级了,但是夕阳产业的需求还在。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劳动力资源密集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如果调结构,一个结果是这些污染企业转移到穷地区。这些地方盼着你治理污染,因为这样就有企业来污染它们了。



我们现在的体制,被很多人归纳为“联邦竞争制度”,也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升迁或者其他利益,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了争取最好的资本、人才和其他资源,它们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努力提供比其他地区更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减税和财政优惠等等,正是这种竞争提高了地方政府建设经济的积极性,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多年之前厦门为了抵制px项目区“散步”,搞得政府很紧张,最后厦门人民成功抵制了px项目,然而他们旁边的漳州立马接了过去,厦门不要,太好了!)

当然,这种制度也不是没有弊端。例如中央政府其实是通过营造竞争来激励地方政府,也就是如果你经济发展好,就给你晋升,相当于一个委托代理问题,然而最终发展经济的是企业,也就是中央政府必须通过地方政府来激励企业,这里的问题是,如果企业“偷懒”获得高收益,不“偷懒”获得低收益,它就有动力贿赂这个中间的激励者,这要这个贿赂小于他“偷懒”获得的收益。(你们热爱的新诺奖得主梯若尔(梯若尔,1986)研究过这个问题)
中央政府同时重视经济增长和社会问题,但只在必要的时候重视社会问题,也只在那个时候,才会认真去抓一下地方企业的问题,那个重要的时候,包括但不限于奥运会,apec这种关系到他们脸面的东西。因此,地方政府要gdp来获得升迁,企业要污染来获得利润,二者一拍即合。聂辉华(2011)以此分析了矿难死亡人数和政企勾结的关系。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漳州接过去的px项目,在2013年爆炸了。。。。)

然而问题麻烦的一点事,即使中央政府同时重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即使政企勾结问题解决了,也不代表地方政府有激励去治理环境。原因很简单,环境保护带来的福利增长是很难衡量的,虽然很多人都在计算绿色gdp和居民的幸福,可那玩意毕竟没有gdp容易计量。霍尔姆斯特朗和米尔格罗姆(1991)证明,在多任务委托代理中,面对高能激励,代理人会用较多的努力完成比较容易衡量结果的任务,而用较少努力去完成不容易衡量结果的任务。原因很简单,我说你的升迁和gdp挂钩,你做一分努力就提高一分gdp,就能升迁,对方说,我虽然gdp不如你,但是我环境治理的比你好,所以应该我升迁,中央政府就会说,如何证明你环境治理的好?如何把环境换算成可以和gdp比较的?你光说没用啊,所以我不能给你升迁!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去发展gdp,谁管环境呢?

所以我们看到地方政府,拼了命的招商引资,提高gdp,原因是中央政府的高能激励;我们也看到地方政府,不顾环境和产业结构,原因依然是中央政府的高能激励。柴静在调查中查到了,我们有大量的钢铁卖不出,我们的政府规划了那么多房屋去容纳30多亿人的城镇化,原因都在这里呢。

这可能是我国结构调整的一个难点所在吧。
(夹带私货一下,一个隐身,当地居民比中央政府更能够衡量环境保护的结果,所以能不能说xx比xx好。。。。)

最后评价一下柴静片子的问题。

第一个我想讲的是她所谓的实地考察。我们经济学有种说法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还有一种说法叫“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很多人会把“经验分析”叫成“实证分析”,并且特指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但其实经验分析当然也包括田野考察和案例分析等等。
像张五常就非常反对计量分析,说这叫游戏,他认为应该亲自去卖橘子才知道市场是什么,应该去企业研究多少年才能写论文,而不是在家里整数据。
其实这种田野调查虽然看起来更好,尤其相信“实践”,鼓励走进“社会”的中国人,但是也有更大的彼端,就是你无法保证你案例的代表性。而计量模型可以通过大样本求一个期望,探索出平均的,普遍的规律性。
例如柴静去山西调查了一下煤的情况,然后说山西是中国的缩影,但是山西是中国煤炭的中心呀;柴静又去河北调查了钢铁的情况,说河北是中国的缩影,但是河北是中国,奥不是,世界的钢铁中心啊。柴静在片子里亲口说了,唐山的钢产量顶一个德国,河北的钢产量顶一个欧洲。拿河北的钢铁工业区代表全国的情况,真的可以吗?

第二个我想讲的是,环境问题,千万别听环境科学家的!
因为他们都是纯洁的科学研究者,研究的就是如何治理环境,你问他怎么治理,他会说不惜一切代价治理!任何学科都有潜在的价值判断,军事的价值判断是要打仗,要打赢,所以打仗问题千万别听军人的;环境科学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是,污染是恶的。这个价值判断带来的结果是,治理污染无论如何都是政治正确的。
但是除了奥姆真理教,没有人是闲着没事去污染空气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纯科学问题,科学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工具理性”,而“目的”呢?还需要经济学家等其他人进来讨论。
当你只讨论“工具理性”的时候,你只关注要治理环境和如何治理环境,从来不想着代价呢,成本呢。

所以这个片子我觉得,看似不文青了,因为有很多科学家支持,但其实是另外一种文青,科学里的一厢情愿。这种一厢情愿可能有意无意的被柴静本身的文青给利用了。
例如柴静强调的,洗煤,但是她不知道为啥,只字未提洗煤也是可以有很大污染的,虽然不污染空气了,但是污染水和土壤。
再例如,柴静强调的,要提高天然气消费,优化能源结构,之所以我们天然气消费这么少,是因为中石油垄断。但她没有告诉我们,中国的天然气产量实在太少了,即使全世界都难以供养中国的胃口。

所以这个片子,可能还是最多受到文青的追捧。他们赞成洗煤,却不知道洗煤也会污染;他们呼吁多用天然气,却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当你提议水电的时候,他们说破坏生态;当你提议核电的时候,他们说太危险。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环保!环保!环保!就像国内的奥派经济学家唯一的信念就是市场!市场!市场!这种信念倒也蛮可贵的。
(这句话是讽刺环保分子。转型升级,主要不是为了环保。一是产能过剩,而是附加值低。柴静片子里有个很技巧性的,就是她先说这些行业有污染,逻辑上应该是,因为污染,所以应该取缔,但是她给出的理由,一个是卖不出去,一个是一吨煤利润一个鸡蛋,所以还是因为产能过剩和附加值低才不生产,和污染无关。关于这个产能过剩问题, 提供了一个打脸的文章)

(另外,关于洗煤的污染问题, :估计你没去洗煤场,或者你去了,也是去一些超级小型的。我爸就是搞洗煤场的,中型。现在稍微有点规模的洗煤场几乎都不直接排放污水,而是直接机械“复选”出里面煤渣,煤渣也能卖钱啊,上百一吨。复选后的水再抽回利用,洗煤很耗水的,水很珍贵的。洗过的煤,硫含量少,灰少,比原煤环保太多了。同时,洗煤主要把精煤筛选出来,残渣可以当烧火煤,这也是对煤的充分利用)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40103/224.html

更多阅读

评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雾霾调查ppt

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完整版) 盗墓笔记电影完整版

8日,从央视辞职的柴静,在沉寂一年之后,带着她的新作《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再次亮相银屏。柴静说:2014年从央视辞职,打算一心一意照料刚出生的女儿时,却发现女儿一出生即被诊断出患有肿瘤。所以,无论肿瘤是否与雾霾有因果关系,她认为雾霾

声明:《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为网友醉酒惜花且惜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