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经济危机 中国是否正在引爆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

大半年以前,我曾经在另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问题下面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现在就好像一个在水里挣扎的胖子,过剩产能和一部分冗余的国有企业像是绑在我们脚上的钢锭,拖着我们下沉,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好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救生圈,所谓的新经济则是一记减肥药。如果钢锭不断变沉,我们不断变胖,只靠救生圈不断膨胀,那么早晚有一天,救生圈会爆,我们也会溺水而亡。正途是减肥减重,把钢锭从脚上解下来,但是这都需要时间。和时间赛跑,和国际环境赛跑,如果产业升级和债务处理跑赢,那么我们能迎来国运积极向上的又一个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如果跑输,我们会面临一个新的困境,到底是能够有环境缓和衰退还是剧烈的拉美化。

作者:skiptomylou
链接: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17年初,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都认为,2017年会是中国经济下行见底的一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大V君临的这篇雄文。

回顾过去的五年,受困于需求端90后出生人口,尤其是1991年的“断崖式下跌”,廉价日用品的消费萎缩让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阶段。当这个群体结婚买房,中国经济即将迎来最后一跌。

最令人绝望的时间段,很可能是明年年中,因为房地产的淡季通常是春节与盛夏。自2012年以来,每一年的六、七月份几乎都会迎来一轮大跌,或是全年股市的谷底,等待牛市盛宴的开启。

这一场旧经济的绝地,市场早已做好了心理的准备,瘦身应战。更重要的是,转型五年,新经济的春芽已破土含苞,就等着想象力的翅膀展开了。


作者:君临
链接: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老实说,我对这样的观点还是很惊诧的。我并没觉得17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在我的“空间换时间”的理论里,我甚至觉得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原地踏步的。

所谓的“空间换时间”,也就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减肥药和救生圈这件事。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在这么多年的看空里坚挺地活下来,秘诀在于两件事:

超强的资源动员能力。这种能力的根本体现在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表现的具体形式就是国有企业和其他相关的资源。当其他国家的央行在为超宽松环境下信用主体(企业、个人)因为对未来缺乏信心而不愿意加杠杆扩大生产,进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时候,我们有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不停地扩大信贷敞口,用基建、棚改、停车场项目,用贷款、地方债、城投债、PPP,一个又一个的方式为中国经济这台汽车加入新的燃料。换句话说,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能够通过国有信用主体在经济低迷期违背一般投资逻辑的加杠杆行为迅速创造出GDP。相对封闭的资本环境。这就很好理解了,绝大多数人都被锁在人民币池子里。并且只要央行一天还持有巨量的外汇储备,就没有任何人敢低估其按照中国需求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能力——前提是中国实质上放弃人民币国际化,或者在我理解,是实现按自身规划路径的人民币走出去。
当我们年复一年嘲笑看空者,甚至有时候都产生了“到底谁是傻叉”的幻觉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放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上述的两大能力作为我们的救生圈,到底是不是万能的?我们的减肥进度如何?还需要依赖这个救生圈多久?

事实上,回首2016年的经济托底工作,我最想强调的是三件事:

城投债务的性质。2014年底城投债黑天鹅,并且开始政府债务普查的时候,提出过过渡性的概念,彼时市场对15年城投债的政府属性猜疑纷纷,但是财政部一直没有给出明确说法,最多只是通过禁止地方政府为城投债发放承诺函的形式进行了一些暗示。43号文的出台,目的在于遏制平台债务的疯狂增长。但事实上其效力有效期屈指可数,在发改委收紧企业债批文之后,交易所的城投类非公开公司债迅速给融资平台们一个新的出口。2015年城投非公开公司债和地产债成为了债务融资工具里最火热的两个品种,2016年各种政府项目专项债层出不穷,企业债的所谓收紧事实上也变成了扯淡。其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政治优先,保增长优先。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必须要靠政府扩张信用,才能使得货币投放有效。然而财政部现在一纸行文,2015年以后的平台举债彻底不算政府债务,一棍子打翻了所有人持有城投债的信仰。说明什么?当局一方面明白债务问题的严重性,知道雪球越滚越大,知道2016年和2008年的信用敞口差了好几个级别,但是不举债,企业部门的投资增速已经雪崩式下滑,没人拿血汗钱来替政府背锅,而举债呢?所谓15年以后的城投融资不算政府债务是不是自欺欺人?如果城投债务真的出现系统性风险,国家管还是不管?管的起还是管不起?所谓市场化债转股。债务既然已经如此巨大,城投靠政府属性续命,而且有“尚无违约”的金字招牌,产业类国企实际上受到的冲击才是最大的。君临提到的“最值得松一口气的数据,就是从2012年开始逐年攀升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中开始,终于缓缓下降了。这是病人手术见效的最清晰指标。”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投资会相信吧?银行的不良率隐藏在数额巨大的债务展期和现在冒出来的市场化债转股之下,真实数量不仅难以估计,而且只有逐年递增。分享一个最有趣的新闻,山东最大的僵尸企业肥矿集团的债务重组:。这个看起来非常牛逼的债务重组是依靠什么完成的?银行把债务展期,利率降到0.6%,前八年不还本金,只还利息。用朋友的话说,这就是把僵尸养成了老粽子。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银行都干不出来的事,而中国的银行是怎么想的呢?政治上说,都是国企,是国家的左兜和右兜;从现实需要上说,上十万人的就业需要维稳;从个人利益上说,展期意味着坏账不会在经办领导的手上暴露,还完成了更高层的指示,坏事变好事。现在发改委又提出了2017年发行所谓的债转股专项债,大致意思就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A自愿发债借钱去参与僵尸企业B的债转股项目,B原来欠C一堆债务,现在A给买下来,企业B给把A自愿买下来的坏账转化成企业的股份,将来A靠企业B扭亏为盈以后股份的升值来偿还自己借的钱。我就想问哪个市场化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脑子被驴踢了会买这种扯犊子的债券。我也敢拍着胸脯说,最后这个所谓的债转股专项债,一定是大行作为政治任务自理或者互持。比如工行理财买工行的坏账,或者工行交行互相买。所谓的债转股,的确可以帮助一批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企业渡过难关,但是是不是市场化,是不是所有债转股的企业都是应该活下来的企业,大家见仁见智。信用敞口的产生和破灭。君临大大开篇提到的一段话,是让我最以为不可思议的。这十年的人口塌陷中,最关键的一年,就是1991年。因为从1990年的2620万人到1999年的1150万人,并不是一条直线的下滑。其中1991年的出生人口2000万人,下降620万人,占了90年代总下降人口数的42%。

接近90后人口塌陷总数的一半比例!咬牙挺过这一关,后面的都是微风细雨了。

2017年正是这最难过的一关,决定国运的咽喉。因为房地产的平均购房年龄是27岁,不信你查一查,所有研究报告都是这么说的。也就是说,1991年出生的小朋友们,在经历了毕业后吃方便面、买廉价化妆品和手机的消费之后,终于进入到结婚购房的阶段了。

信用敞口在过去几年被疯狂创造的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都被炒了一遍。 股票、债券、大宗商品、房地产无一幸免。而最为老百姓所诟病,也是大家感受最直接的恐怕就是地产。2016年的房贷数字是6.33万亿元,较2015年的3.87万亿元增长了63.5%,而同期的企业贷款6.1万亿元,较2015年的7.38万亿元下降了17.4%,更不用说如果从固定投资增速上看,民企的下滑速度更是惊人。房贷占比已经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试问君临大大觉得18年开始买房的90后还能问这把烈火添多少油,加多少醋?中央在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房地产泡沫是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因为汇率压力太大,资本外流的速度已经太快了。人民币汇率和资产价格的背离尤其是地产价格的背离真的是一年以后靠新增购房需求就能够消化的吗?信用敞口的创造和消灭,目前只有地产市场尚未证伪。我也确实相信一线城市整体坚挺,三四线城市即使出现区域性下滑也不会影响大局。大城市带的战略取代小城镇化也是正确的。但是目前对固定资产这个大池子的水位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如果真的两年井喷一波,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股票的交易体量在楼市面前,大概连渣渣都不算。股票的敞口被消灭只是多几个跳楼的老板,楼市的敞口被消灭,陪葬的会是人民币。

作为一个海外归国,现在在中国收入还说得过去的所谓精英白领,没有人比我更期望中国的经济稳定,因为我这样的人不是无产阶级,但又不能随心所欲地跑掉。覆巢之下,无有我这颗完卵。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希望政府和人民正视问题。君临所提的国企改革和混改不是今年提出的吧?年底中央赦免了一批过去“有问题”的民营企业家,为什么?现在的混改到底是有多少从自己兜里掏出真金白银的民营企业家参与?又有多少背后站着红色大佬和其他奇奇怪怪的东西?君临所提到的新能源汽车,有多少一二线城市的人在购买?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了多少成本三五万,骗补快十万的电动车?央视从年中开始就很少再提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什么?新经济最典型的代表,滴滴、乐视,现在都面对着什么样的困境?新经济里绝大多数拍脑袋的估值,到底是真的创造了新需求,还是靠一层一层优先股和定增堆出来的,大家心里明白。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资本市场作为前瞻性的指标,已经给出了回答。pre-ipo/创业板的再融资/定增-并购-业绩预期-估值拉高-减持套现的套路不可能一直玩儿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证监会放风要求17年把再融资规模控制在16年的一半。

诚然,中国制造业过去几年是有亮点的。华为、京东方、大疆、格力等等一批企业越做越强,突出重围。中国的军工业厚积薄发,现在成就喜人。但是反思一下,除了军工企业,除了高铁,国企制造业给过我们多少惊喜?民企制造业大多数和华为这类企业的反差有多大?不可贸易资源的价格越来越高,为什么君临说的新能源,包括国家提倡了几年的市场化电改下,用电成本居高不下?土地和房租越来越贵,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还剩下多少?

对内环境来说,在我看来,明年最大的挑战就是边际流动性高点已过,影响程度会按风险偏好从高到低递减。面对Pre-IPO企业的VC/PE和A股里的中小板、创业板会首当其冲。可是似乎风投人士里真的对潮水要退这件事有充分觉悟的并不多。主板股票大家的看法大多是蓝筹股更有价值、结构性机会较多,趋势性机会没有,这个判断我整体上同意。从技术上来看,2200是必须跌破的点位,但是这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我不知道。但是大底绝对不可能在2017年完成,至少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对外环境上来说,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局面日趋复杂,川普上台的不可预测性依然非常多,一带一路面对的挑战会更激烈,台海局势距离稳态越走越远。美国经济的大复苏在我看来也依然是一个待验证的命题,但是市场似乎对这个预期已经price in过多了。这些消息对中国有好有坏,未知过多,难以预测。

但是总的来说,我对所谓的2017是最后一跌是绝不能苟同的。我希望中国能熬过这一关,但是黎明前的黑暗可能才刚刚开始。我必须再次提醒各位,中国的市场在流动性充裕、敞口不断被创造的阶段往往比别人更疯狂,在流动性收紧、敞口破灭的阶段踩踏也往往更严重。希望大家对此有足够多的心理准备,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30103/82.html

更多阅读

21万公顷:新一轮填海潮涌

     中国正迎来新一轮填海高潮。  10月16日,国务院统一公布沿海地区七省一市(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西、天津)的《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下称区划)批复,七省一市共获得建设用围填海指标面积超过21万公顷。 

中国象棋先手胜率 中国已在新一轮竞争中失了先手

     有没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样的?这是个学术问题,但也是个实际问题。  经济学家们当然可以摆明观点,然后条分缕析地去阐述、去论证;但对于各国政府的决策者们来说,最重要的却是要考虑,对于这已经来临或者即将来

声明:《新一轮经济危机 中国是否正在引爆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为网友久思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