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 「户籍制度真正的错在于阻碍了高度发达城市的人,离开大城市,去欠发达的地区建设新的城市」这句话对吗?
---------------------------------------------
写在前面的话:
很遗憾的说,看完全部答案,尤其是两个高票答案,几乎没有一个人答到了点子上,不是对户籍理解出现的偏差,就是发难指向出现了问题。看来今天我又要扯淡了,我重要的粉友们,这又是一个长答案,望诸位对我多多谅解。
可能有人看完我的答案觉得我是为国家的户籍制辩解。好吧,可能你没看到我要表达什么。就事论事,我给大家展现的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户籍的不好,相反,我会告诉你它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国家现在还不完全取消户籍。
诸位肯定会想,当政的都是鼠目寸光么?怎么户籍制度的危害看不到呢??不不不,你错了,你才是鼠目寸光。为什么我说你数目寸光?看全文你就知道了。
此外,我不喜欢和人掐架。喜欢和人掐架的看我下面的这三句话:
第一句:正是因为户籍管理的松动,才让你发现户籍造成了诸多不公正的弊病,然后你才会在此抨击户籍制度。
第二句:正是因为教育的产业化和去精英化,才会让你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然后你才会坐到电脑前抨击教育的腐败和不堪。
第三句:我不是在强调户籍严格管理和教育产业化的好处,而是强调看问题不要片面和偏薄,历史是有其发展逻辑的。
我们反对的不是户籍,而是和户籍挂钩的种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这才是根本。
---------------------------------------------
今天是2015年2月9日,看再次评论和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更新一下,来尝试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逻辑思维里的这句话对不对?
2、为什么这么不合时宜的户籍问题现在还不取消?
第一个问题。
显然不对,不对在哪里?错的地方不是大家分析了半天的这个原因那个原因的,而是发达城市的人不离开大城市去小城市建设,和户籍完全没有一丁点关系。逻辑上根本毫无关联。
第二个问题。
不取消主要因为四个原因(不展开了,累,说个大概):
1、粮食危机
中国人口的基数和人口耕地比是实打实的数据,即便从世界范围内看不存在粮食危机,那么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危机也必然存在。取消户籍,农民人口的削减,会加剧这一危机的提前到来,而国家的“死守十八亿亩红线”的政策也会成为一纸空文。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有人会说,什么“十八亿亩红线”红线,根本守不住啊。你看不到国家大规模的征地运动么?你看不到大量农村的空巢么?是,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政策的力度和努力的方向是不能有闪失的。各位可以参看下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比看看的新征地的田亩数和新复耕、返耕的的田亩数,一看便知。
2、农村建设
农业补贴是按人口发放到各自户头的,新农合、新农保、新农村、新型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都是按照农村户口及集体为人口基础进行建设铺垫的。取消了户籍,这就等于放了空炮,每年的中央一号农业文件根本实行不了。所谓的无的放矢,就是这个意思。
3、经济发展内化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发展的转型”其实是个很系统的问题。涉及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体发育和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我就说一个很小很小的问题,产业升级。
沿海地区为什么产业升级缓慢?很简单,是因为落后的产能根本淘汰不掉,中西部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涌入沿海,一方面为了提高就业,沿海地区只能大范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大大拖慢了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脚步。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现状,造成高科技人才的匮乏根本支撑不起一个高尖端的新兴产业。
所以目前我国的产业升级还是以最基础的产业迁移为主。有人觉得我说的是假话,可以看中西部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部门的公告就知道了。
从产业迁移的角度看户籍问题,这就简单了。产业结构要升级,不单单需要人力资本,还需要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那么户籍的存在,就是造就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依靠政府的对农民的保护,在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准,摆脱国家税收对外需的依赖。这就是诸位耳熟能详的“农村的市场是广阔的”之类的标语和宣传。
还不理解的话,再从税收角度给你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税收结构要变,不能增值税是大头,而是要所得税是大头。就是说要提高所得税在税收总量中的比重。越高,人民越富裕,生活水平越好。当然超过一定的度也不好,不详聊,又不是说税收问题。
4、社会稳定。
这个比较好理解。不展开了。你怎想都是对的,只有不是很偏激。
------------更新前的原文2015年2月8日-----------
开始答题:
第一、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配套机制,在当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时代背景下讨论户籍制度的弊病,感觉诸位各种发难不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就是逻辑发生了错乱。
1、户籍制度的建立,一是为了国家社会稳定,二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三是为了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三年饥荒、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工农业剪刀差。
首先说稳定是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国家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想适应的。人心初定,强敌环顾,国家的凝聚力和人心就在这个制度上。其次,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一个维护改造后社会机构的或然措施;最后是工农业剪刀差,这更不难理解,以当时的国家经济基础看,收取农业税显然比工业税更方便更简单,压榨农业发展工业,甚至军工业,从国家发展看,无比正确,从国计民生看,确实不是一个很妥当的决策。
所以有人答案里说户籍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剥削公民的迁徙自由,其实是错的,片面了。正如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享受着其他各国都没有的人口红利,却不能宣扬当初没有计划生育真是好;也不能因当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承载极限受到挑战,而吹捧当年实行计划生育是多么多么的英明。
历史是连续的,逻辑的,而不是割裂的,非逻辑的。
PS:各位前苏联有没有类似户籍的东西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斯大林同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户籍,首先影响了是农业,其次是服务业。
为什么实行户籍制度,因为要减少农业人口流失。为什么要阻碍农业人口的流失,因为要稳定国家的税收。那么为什么户籍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农民呢?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是传统的农业国,而农业产出是和土地绑定在一起的。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农业这个产业的特殊性,那就是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不符合西方经济所谓的规模效应,也就是说不是从事农业人口的人越多投入农业的资本越大,农业产出就越大。国家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必然造成人口大范围的迁徙,也就算当下讨论的城市化。
所以从当初的发展形势看,一方面农业人口的流失会造成农业税收收入的大范围的下降从而影响国家的基础建设,第二是人口流入城市,而我国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根本承载不了这么的农业人口。那么,户籍难道不是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很好的办法么?
如果你还怀疑国家的动机,清参看我国自户籍制度以来至文革时期国家财政在那些产业和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3、说户籍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公平。其实是错的。
从结果看,确实不公平,可是这个发难错了,一是理解的偏差,“农民”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项职业。这是一个学界公认的概念;二是逻辑指向的谬误,户籍制度是隔离社会阶层,客观造成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不是户籍直接指向我国国民的身份分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农业利润是极其丰厚的,农业资本家获取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需要付出管理和资本的投入,而地主之需要实行土地的占有可以不劳而获的获得地租,这比资本家可舒服太多了。
所以我国当初设计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根本没有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因为他们相信即使农民一无所有,其占有的集体土地也可以保障他们生活安然无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户籍制度,一方面是确认社会成员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确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而这种占有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实现“土地(集体)私有”的一种妥协方式。
---------------------------------------------
第二、抛开经济体制不谈,户籍制度本质上是划定社会阶层各自利益的工具。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这个户籍制度。
每个朝代,国家大事无非祭祀、治淤、劝农、御寇。维系国家的正常运转的根本在财政,而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在军事。前者是税制,后者是武力。
每一次国家的强大,不单单是国家税制改革的先进,也是军事体制革新的成果。桑弘羊、长孙无忌、王安石、张居正、雍正。至于税制怎么改的,不说了,又不是讨论历史问题。不过每一改革国家都焕发生机,这不言自明。那么军事呢?最最最简单的道理,打仗是要花钱的。不管是针对蛮夷戎狄,还是针对流寇窜匪。
扯的有点远,我们还是重点说着流寇窜匪。他们怎么来的呢?其实流寇流寇,就是没有土地到处游荡的农民。
为什么开国初没有流民?因为打仗年轻人死的多,人少了土地多,自然不存在兼并土地的说法,再者国家强制将人口划分为农籍、兵籍、户籍、工籍等等,就是确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再次国家兵农分离,对内劝课农桑,休养生息,而对外厉兵秣马,扫除外患。这就构成了各司其职,实现了《司马法》里所言的“兵不害农,农不害兵”的理想局面。
到了王朝末期,承平已久,兵革已废,人口极密增加超过土地的承载;其次,人口的暴增造成以农业为主要税收的国家财政制度奔溃,农民不堪重负卖地卖身,加剧土地兼并,从而大量农民成为流民,无以谋生,唯造反一途。所以恶循环来了:因为人口多,农民税收负担大,有人卖地,出现了土地兼并到不要交税的地主手里,自己成为流民;因为农民没土地,所以交不了税,没有税收,国家就加大收税的力度;力度加大,农民更不能忍,于是更多的人卖地,更多的人成为流民。而这大量的流民,最后成为抗议暴政的主力军。
又扯远了。还是说户籍。从开国初到王朝末,户籍即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也是国家动乱的根源。而本质原因就在于农业这个产业的特殊性。
---------------------------------------------
第三、户籍真正的问题确实如诸位所说么?
1、有人说户籍阻碍了社会公平,并拿教育打比方。其实结论是对的,论证是错的。
为什么我说论证是错的。人说高考不公平,因为户籍。错了,不是因为户籍,而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还是有人要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就是因为户籍么?错了,你还是错了,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是因为户籍,是因为我国的分税制,教育费附加是地方税。也就是说,更多的人在北上广打工,那么北上广就有更多的教育税,那么当地的教育经费充足,自然也就构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至于其他的财政对于各高校和地区的教育经费拨款的倾斜,这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性,不说也罢。
为什么结论正确呢。因为正是户籍隔离了城市教育资源的公平分享,而不是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全国统考了就公平了,名校名额不划定就公平了。其实是错的,正因为没有实现全国统考和名额不划定,这才在全国大范围实现了所谓的教育公平。因为一旦全国统考和名额不划定,我目测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根本连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要的教育公平是什么呢?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公平的受到教育,而不是让每个孩子公平的受到高等教育。这是有区别的。所以对于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我们反对的不是户籍,而是税制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2、有人觉得户籍的放开,大城市出现的景象是良币驱逐劣币,于是对新城里人正义,而对老城里人不正义。这也是错的,因为从我们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看,这无异于空谈的理想主义,比理想主义还理想主义。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辩题:是群体合理分工带来经济的促进大,还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带来的经济 促进大。很明显不同的理解方式会造成对经济体效率问题理解的不同,而经济体效率问题理解的不同会造成对经济体运行的公正理解的不同。
现在,我们割裂的看,把一个城市当做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那么优胜劣汰,资源的配置必然是帕累托的,前提是不存在外在的干预。排除掉市场失灵,如果一旦有人破坏了自己的市场做选择行为,那么市场就远远达不到配置最优的状态,也就算说,户籍放开这一外在要素对城市这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问题不存在促进作用。
上述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的,那么从分工角度呢?那就未必了,分工涉及的是仅仅是效率,不直接指向公平。但是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经济,显然是一个公正的社会群体。因为分工的合理有效,不论你的经济选择行为,只要生产有效,那么消费必然有效。户籍制度的放开,是不是能够推进人员的流动进行分工的合理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任何社会经济结构都不能抹平产业的分层和人才的特殊指向性,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
---------------------------------------------
第四、那么户籍制度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不合时宜。
我觉得这四个字完全可以概括。至于为什么,我觉得上面我的论述中貌似已经隐含了。
---------------------------------------------
写了这个长文,一定耽误大家不少时间,浪费大家不少流量。
谢谢你看完,很抱歉。我祝福你平安,快乐。
答题结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更多阅读
韩国女星素颜照大PK谁才是真正的美女? 真正男子汉女星素颜
韩国女星们总是以精致的妆容,甜美的微笑出现在荧屏前但是不施粉黛的她们,是不是也一样美丽动人呢?一 金泰熙被称为“韩国第一美女”的金泰熙,素颜下的皮肤状态依旧很好素颜和化妆差别不大,唯一就是眼袋稍深了点
世界上最美的十大城市 世界上最美的十大歌剧院排行榜
1、莫斯科大剧院 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 莫斯科大剧院在18世纪90年代建成时是一座不惹人注意的砖石结构,多年来,其主建筑经历过数次大的翻修。现在的建筑是1824年由建筑师米海洛夫设计完成的。剧院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场内布满
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之藩篱
2013年底,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同时提出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最近几年,专家们对现行户籍制度指出了诸多弊端,使得这次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一经提出便瞬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浙江省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城乡户籍制度是目前在我国被普遍批评的一种具有福利身份区隔和歧视性的制度,这一制度制定并形成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同时也被认定为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共识是众多改革之中最为充分的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应有道义考量
6月19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推出了将于7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明确了今后来沪人员只要满足“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这两个主要条件,都可以申办《上海市居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