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追上中国 印度经济可能在本世纪追上中国吗?

倘若我们将恒河流域的水热条件与其它文明地区相较,譬如中国黄河流域,中东两河流域以至恒河的邻居,印度河流域,会发现这片平原几乎是世界上最好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雨热条件很好,地形平坦广阔。南部德干高原海拔也不高,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比较好。但历史上,印度核心区恒河平原长久维持在分裂的诸侯纷争状态中,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偶尔会出现某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者,建立王朝,但都迅速分崩离析。倘较印度与中国的历史,印度本土各政权仍处春秋时期各诸侯争当霸主的时期,原因何在?倘若我们将恒河流域的水热条件与其它文明地区相较,譬如中国黄河流域,中东两河流域以至恒河的邻居,印度河流域,会发现这片平原几乎是世界上最好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雨热条件很好,地形平坦广阔。南部德干高原海拔也不高,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比较好。但历史上,印度核心区恒河平原长久维持在分裂的诸侯纷争状态中,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偶尔会出现某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者,建立王朝,但都迅速分崩离析。倘较印度与中国的历史,印度本土各政权仍处春秋时期各诸侯争当霸主的时期,原因何在?

基于马尔萨斯陷阱理论,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基本的理论。见下。ABD线反映粮食的生产,曲线CDE表示人口数量的变化。A点粮食充裕,人口迅速增长。其速度正常情况下比通过开垦荒地,引进良种,提升科技的速度要快。用不了太长时间,人口数量超过土地所能承载的极限,即图中C点。战乱饥荒大规模爆发。大量人口由于战争,天灾,疾病等原因被迅速消耗,降低至图中E点。人与自然矛盾得到缓解,战火淬炼出的新统治者也有足够威权建立新王朝,国家再次进入繁荣发展阶段。马尔萨斯陷阱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人口过多的C点会有大量的无地少地农民流离失所,而社会总供给有限,无法产生更多粮食供养他们。而长期富裕安逸的生活让统治阶级腐化程度加深,人民怨气无法疏解,流民就会成为盗匪。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国家陷入大规模战乱和革命,直到旧秩序被彻底摧毁,人口恢复到较低水平。

但这个理论并不能解释印度的问题。如果简单地认为这里农业条件更好,其人口增长量也会更多,到饱和点C点时,人口数量会极为巨大,由此引发的战争规模也更为残酷,新统治者将在尸山血海中建立大一统的新王朝或帝国。威权胜过中国的皇帝,中央集权程度也大大加深。然而,历史并非如此。


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最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造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间,南亚次大陆除极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图之内。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帝国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孔雀王朝作为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它的事业成为激励后世无数雄心勃勃的枭雄去奋斗的目标。

孔雀帝国分若干省,靠近都城的东部和中部省份由国王直辖,边远省份往往由王子统治。帝国境内还有很多半独立的部落。例如美伽斯提尼曾说:“印度凡有一百一十八部落”。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的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和监督。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各个地区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阿育王死后,帝国逐渐分裂,其势力仅及恒河部分地区。约在公元前187年(一说前185) ,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至此,孔雀王朝灭,巽伽王朝兴。国王被部将普沙密多罗·巽伽推翻,在摩揭陀建立了新的王朝。自此,孔雀帝国结束,统治印度140年。

——《孔雀王朝》

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a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军镇压,几乎被败,战争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未几,来袭,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开头还能抵抗一阵,保卫印度免于灭亡,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笈多帝国的统治是通过笈多大王下面的地方公的松散组织来实现的,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

当时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哒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及。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

……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小国。印度的分裂状态持续了650年,其间只有曾成功统治北印度40年。

——引自百度百科“笈多王朝”

巴布尔开始转战于整个,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大半个。他采用“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岛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盘划分给每一个印度的,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只要管理那就是他们的领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统一了。

莫卧儿时期有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度的世袭领地。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称“”。16~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度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纪中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吉尔达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贵族组成,中层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贾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和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尔持有贾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

贾吉尔是非世袭的,甚至是非终身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致。

——引自百度百科“莫卧儿王朝”

我们认为,解释这一点可以参考长江流域的开发。今日的“鱼米之乡”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一直地广人稀,瘟疫滋生。直至两宋,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成为中国核心。人口经济核心才转移至南方。缘何至此?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改造自然。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降水不仅可以提升潜在的粮食生产量,也会使耕种土地的困难程度显著上升。杂草昆虫生长迅速,偏湿润的环境适宜细菌病毒繁衍。如果农民的生产技术不足以消灭更多的杂草昆虫,医疗条件无法对付当地病毒,就很难在当地立足。此即为两宋以前,拥有更高的潜在粮食生产量的长江流域不是中国文明的核心之原因。而我们亦可知,恒河流域更偏南,雨热条件更好,也就意味着印度农民更难在这里生产生活。

恒河流域分布很多城邦,都较为繁荣,但之间难以有效交流,不论以和平还是武力方式。辛苦开辟的道路用不几年就会被迅速生长的树木堵塞,阻碍人口自发迁移,军队通行也困难。于每个城邦来说,开辟道路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消耗钱财人力却少有所得,所以将倾向于独立发展,不管邻人。大一统现象难维持长久。印度历史出现不少伟人,带领自己的国家打败周边强国,成为一方霸主,建立王朝。但统一现象一般不长久,往往在开国者去世后迅速分崩离析,帝国要么被灭,要么地方高度自治,好似我国的周王朝。很多人误以为允许地方自治是君主犯下的错误,我们不认同这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恒河流域保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城邦封建制,其上层建筑就一定倾向地方自治,而非中央集权。国家领土不是统一整体,只不过是一些较大的“点”罢了,不能连片,就不能成为统一的国家。大一统王朝不符合社会的基本情况,不可能不短命。

其二,游牧民族入侵的频繁程度和人数大于东方西方文明。游牧民主要活动于中亚,四处迁移,“逐水草而居”。必要时,用刀剑获取生活。欧亚大陆的特点决定向东和向西需走之距离和收益差不多,向南就不一样。南方更为温暖也更靠近大海,水草相较而言更为丰沛,因而,上千年的游牧民族迁移史中,他们多向南而行,去温暖的印度次大陆。

印度四周也存在入口,喜马拉雅山脉间有很多山口可供人进出。游牧民们从此进入。繁荣富庶的印度各城邦是难以拒绝的诱惑。不选择在此定居的游牧民数量很少。而这里所谓的帝国往往徒有其表,无法动员全国力量。真正抵御入侵的仅会有少数几个边境城邦。而它们又心怀鬼胎,明争暗斗,外交手段很容易获得盟友。游牧民作战能力和意志高于农耕民族的步兵,一直是农耕民族的大患。他们仅在统一并严谨的组织起来才有击败游牧民族之可能,分裂的散兵游勇只会是刀下亡魂。外来者容易获得这地政权。不过,环境也可以改变人,一两代人内,他们又会进入一种实际上分裂的局面。

印度内政:工业化之殇

幸福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

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近代化极为重要的条件。它释放巨大的生产力,远胜狩猎、游牧和农耕文明。欧洲最先完成工业化,赋予西方文明统治世界的能力,推动社会进程。完成工业化是后发国家追赶领跑者必经之路。工业化就像无形的筛子,筛掉曾经繁荣兴盛过的绝大多数文明,无论他们曾经多么辉煌。印度迄今为止仍未彻底完成工业化存在其根本原因。

印度北方是著名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等地与印度交往极为困难。人口更多,制度文化更先进的中国文明与其交往更少。南面是印度洋,基于古人的科学技术,远航至印度尼西亚、阿拉伯半岛以至于东非风险很大,收益不高。两地交流学习的密切程度不及平原国家交流。德干高原人烟也较少。东部与缅甸等地相连,高温多雨,瘟疫滋生,基本不存在可供大队人马穿行的道路。西面是印度大沙漠和多山的巴基斯坦,同样阻止文明有效交流。种种原因决定印度,尤以恒河文明为核心的印度文明,对外交往困难,更多处于孤立状态。

文明之间的交流于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现今发达的欧洲国家中世纪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远不如东方和伊斯兰文明,著名的“四大发明”都由中国输入,“数字”的概念,也借助阿拉伯人从印度传向欧洲。这些发明推动了西方文明进步,正如它们在原产地所做的那样。数字的出现大大促进数学、天文学、工程学的发展,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加快思想传播速度,为西方社会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提供保证。指南针是探险家最好的伙伴,火药则使殖民者有实力消灭其它落后的文明,也同时摧毁自身封建制度,这都是文明之间交流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好处,而封闭的恒河文明难以达到这一点。

其二是宗教问题。普遍存在的种姓制大大限制“人”,尤其是最低等的首陀罗和吠舍的活力。种姓生下来就带有,极难更改。而印度迄今为止未发生自下而上的大革命,底层人没有任何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因而停滞不前。西方文明就好很多。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竞争让他们逐渐增添符合社会需求的教义,对《圣经》重新解读,抛弃以往限制人的内容,转而鼓励人积极进取,向海外发展殖民地,传播主的旨意。很多水手愿以生命为赌注,远航寻找新大陆,不少教士也与之同行。以上两点印度都不具备,阻碍其资本主义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近现代印度:近代印度充满了悲剧。自18世纪中后期直至1849年英国兼并旁遮普,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再到二战结束1947年印度独立之时的约二百年间,印度都受着外来殖民者的统治与奴役。莫卧尔帝国空挂着王朝的名号,统治范围却早已不出首都德里。全印度独立或半独立的王公非常多,内部隔阂很深。英国人利用这点,扶持某些愿意服从自己的王公消灭别的。也建立自己的军队,用印度人去打印度人。英国工业实力强劲,给印度带来他们前所未见的影响。枪炮大大加强受英国支持的土著王公实力,他们可以轻易地消灭世代仇敌,却几乎不会担上什么风险。自然,精通“欧陆均势”的英国人不会让这些政治水平不及自己的土邦邦主占到太多便宜,胜利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其原先独立地位会逐步下降到半独立状态,很多权力必须让渡给英国人,有些王公会因此心怀不满。但英国所生产的工业品给王公,尤其是他的家属亲戚生活带来了质的提升。王公本人可能对权力损失感到不满,可他的亲戚、手下可不会这么想。他们本来就没有权力,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提升心怀感激。他们会给不高兴的王公们吹枕边风,让他们接受英国人的统治和领导。英国人也时常用武力消灭某些叛逆的土邦,给其他人以警告。

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独立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早期东印度公司尚不能与帝国政府直接对抗,但成功地利用个人友谊从穆罕默德·法鲁赫·西亚尔皇帝手中获得贸易特权。在西亚尔死于宫廷阴谋之后,一连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台,帝国陷入混乱,偏远的省份纷纷独立。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强盛,他们从帝国手中夺取了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内部斗争也损害了他们,使其从统一的王国变为松散的联盟(马拉塔国家联盟)。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建立强大政权的马拉塔人也遭到他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件在客观上为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统治创造了便利。由于印度国内的各种力量均遭重创,英国人有可能动用武力来实现目的。1757年,英国军官罗伯特·克莱夫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得到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道拉,使孟加拉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傀儡,为征服整个北印铺平了道路。在1764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英国人粉碎了企图摆脱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与莫卧儿皇帝的联军,徒有虚名的莫卧儿帝国政府从此也听命于殖民者。此后历经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印度国内比较强大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灭。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动物油脂的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起义主要由封建王公领导,并推举末代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积极参加,暴动迅速扩及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二。英国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锡克教徒和廓尔喀雇佣军的人力,严厉地镇压了这次起义。1857年印度起义带来了重大的政治后果。英国政府认识到其印度政策存在严重弊端,开始进行重大调整。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用印度人打印度人的办法非常有效。如上文所言,印度教和种姓制度限制了低等人的上升渠道,无法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听任地主王公的无情剥削。但英国人并不看重这些,他们所招收的士兵不看出身,只要身体强壮,愿意听话就可以。学习用枪还是非常简单的。给英国人当兵成了大量无地少地农民改变人生一条途径,大大加强英军的实力。而他们的生活被英国人彻底改变,所以对英国人非常感激,打仗卖力拼命。

总结起来,正因为印度自身的严重局限性,使得侵略者可以轻易控制拥有庞大人口的印度,从中获取巨额利益。廉价工业品彻底摧毁印度原有的家庭小作坊生产体系,扼杀潜在的资本主义萌芽。

现代印度:两百余年的英国统治,也给印度留下很多东西,最有价值的就是基本统一的国家。虽然印巴分治最终让印度分裂,但相比于莫卧儿帝国已经好很多。大部分土邦被英国人或是其它土邦消灭,而实力大有提升的土邦却仍然统一在(至少是名义上)共同的中央政府旗下,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巨大进步。同时,英国长期以来都对印度这块英国皇冠上的最耀眼的明珠非常重视,留下不少工业设施,并没有把这里完全看作原料生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它所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完善。作为新生国家来说,起跑线已经很好了。可我们仍未看到印度全境彻底完成工业化的迹象,现代农业也未建立。农业生产依赖人力劳作,少有机械参与,化肥使用率和使用量也非常低。工厂无法生产出满足农民需要的机械和化肥,做不到高产稳产。不期而至的季风或干旱(在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印度十分常见)就会毁掉农民丰收的希望。

土地天然养分缺乏而不充分,需要化肥的供应。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造不出年产千万吨合成氨(化肥的主要原料)的化工厂,也不会有拖拉机、播种机等协助农民生产耕作的农用机械,更不用说修建排水渠和水库,保障农业用水的充足和稳定。因此,印度人民生活难以改善。没有过剩的粮食,就没办法大规模饲养的肉用动物,仅能少量供给社会上层享用。缺少蛋白质补充,全国人口都会营养缺乏。可以从印度获得的奥运会金牌总数,侧面得知这一点。现在印度的金牌总数不超过十块,而与印度几乎同时建国的中国已不把得奥运会金牌当作一件头等大事来看了。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8日报道,经济稳健增长,但印度的儿童人数却仍居全球最高,当地有超过4000万名儿童因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

全球营养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至2014年,印度五岁以下发育迟缓的儿童从48%下降至39%,但仍比全球24%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印度“芝麻工作室”的总经理班纳吉说:“印度拥有的营养不良儿童人数是全球最多的,比次撒哈拉非洲地区还要多。”

在一家儿童医院工作的医生普拉卡什说,严重缺乏营养的儿童可能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的时间内死亡。

这家医院位于印度最贫困的比哈尔邦,患者多数是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报道,医生会根据这些患者的体重,在奶中加糖来喂他们吃。

普拉卡什说:“如果给他们普通的食物将会是一场灾难。因此,我们给他们较低卡路里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医生会逐渐增加他们的食物量,然后从半固体食物慢慢转为普通食物。

报道说,印度营养不良的情况虽有好转,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当局在解决此问题方面的努力可能会受到打击。

(来源“网易财经”)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与更加贫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相比,印度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更加严重。6500万5岁以下的印度儿童发育不良,包括三分之一印度最富裕家庭的孩子。印度平均每天有6000名儿童死亡,其中2000至3000名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尽管近几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儿童仍食不果腹,他们的健康状况十分脆弱。相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和津巴布韦等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出生的儿童,在印度出生的儿童更加容易营养不良。

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抗感染药物是影响印度儿童健康的两个重要原因。然而,印度年轻妇女相对薄弱的体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超过90%的印度青少年患有贫血。虽然研究人员在多年前就已得出“印度母亲的健康状况比非洲母亲更差”的结论,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差距比人们认为的更加糟糕。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员戴安娜·科菲发现,42%的印度母亲低于理想体重,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一数值为16.5%。农村5岁以下儿童的体重比城市同龄人轻,社会地位低的儿童比地位高的儿童要轻,女孩比男孩轻,并且这种差距在逐年加剧,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已经成了印度的耻辱,危及到了整个国家的健康状况。因此,印度几乎已无法完成它的第一个千年发展计划——在2015年前,将国内营养不良人数减半。

此外,戴安娜·科菲指出,印度孕妇在妊娠后期的平均体重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孕妇在妊娠初期的平均体重还低。她表示:“单单考虑印度孕妇和母亲的健康状况时,结果并不那么让人吃惊。但与南非国家相比,印度人更加富裕、教育程度更高、拥有较少的孩子,因此,当发现印度儿童的营养状况比南非国家差劲时,这令人十分惊讶。”

据戴安娜·科菲所说,已有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儿童的身体大小差异并没有影响,因此环境因素是唯一的解释,超过一半的儿童发育迟缓问题可能是糟糕的卫生条件导致的。目前,印度仍有一半人口在户外便溺,恶劣的卫生让印度儿童暴露在大量细菌中,导致消化系统受损,营养不良问题无法改善。此外,印度的公共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被列入了全球最差行列,寄生虫病和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印度最常见的疾病,它们往往和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有关。

(来源“中国网”)

现在印度最为发达的是软件外包行业,使每个印度人从心底里感到自豪,但从根本上讲,软件外包行业发达兴旺的原因不能显现真正强国的肌肉。印度能在软件外包行业占优,最重要的优势是它的官方语言英语,受过教育、掌握技术者大多英语流利,学习电子产业比较轻松。但也反映了其缺少作为一个列强以至于霸主的文化软实力,因为官方语言不是使用最多的印地语,而是殖民者的语言。其次,软件产业所需基础设施投入很低。工程师绝大多数生活条件不差,办公区域处在城市中,为他们服务的通信基站仅需建在大城市中,不用考虑偏远的乡村。辐射同等面积土地所需通信基站数量和规模也远比铁路公路或内陆运河要低,也就是说,软件产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产业,不能体现国家改造自然的硬实力。

制造业:制造业看似很简单,实则不然。欧美国家工业化都遵循家庭手工作坊——雇佣工厂——大机器流水生产工厂的发展道路,由轻工业到重工业。花费时间非常长,一二次工业革命推进没有一百年不能彻底完成,而且需要较为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开创的“斯大林模式”速度更快,但条件也极为苛刻。国家用强制力把农民控制在集体农庄中,让他们竭力生产粮食却以低价以致无偿的方式卖给国家。国家因而赚取剪刀差,再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进口设备,引进技术,打下工业基础。先以重工业、核工业、国防工业为第一批工业化对象,以保本国和平与稳定,直到工业化初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生产出充足的农用机械,提供高质量的肥料,改造修建基础设施。这条路比欧洲走的要短,但风险巨大。农民和知识分子都会不满,唯有大规模镇压反抗者,强行推动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这条路血腥而残酷,却是现当今惟一能让落后国家脱胎换骨走向发达的道路。苏联首创“斯大林模式”,成功打垮实力极强的纳粹德国,还与美国冷战争夺世界霸主四十多年,中国所走道路类似,现在也得以成为世界强国,挑战美国霸权。这都不可能不是“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功劳。工业化的两种方式都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鉴于印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它难以依照现存两种工业化办法实现其本国工业化。

土地天生排斥工业化。地主的剥削利润能够达到40-50%的原因在于,农民不能离开土地而生存。自我放逐于山野和打家劫舍两种选项都是非常人可以为之的,所以没有办法,只有留在土地上为地主、土邦主们所剥削。而又因为交通不发达,分立的邦国关卡林立,农民难以自由流动,地主、土地贵族可以肆无忌惮地剥削农民却不用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剥夺。但自从工业革命开始后,一切都变了。

工业化最关键的基础就是交通。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是工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上文业已提到,交通水平的低下显著降低了农民流动的速率,地主因此可以无情搜刮他们的财富。但如果交通运输业发展到连普通农民都能够承受迁移成本的地步,农民们会首先抛弃暴虐无道的主人,转投比较开明的土邦主。如果上流的土地贵族们不希望自己家族最后灭亡,就必须降低土地租金吸引农民。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把各土邦之间的关系转变为自由竞争的关系。自由竞争会让大量落后而荒淫无道的贵族土邦主灭亡,促进中央集权和工业的发展。

从分散于全国各地地方势力角度,反对修路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看到工业化所必然带来的,落后阶级灭亡的结果,而出于补偿金和政治斗争的考虑。

补偿金发放多寡存在很大弹性,很多东西处在模糊的边缘。政府肯定不希望付钱,那么能否因此获得补偿金就要看各方势力的本事了。桌上桌下肯定充满乌烟瘴气,各方都不想吃亏,想方设法争利。不可能满足每方势力的要求,谈判陷入某种程度的僵局是必然的。

激烈的政治斗争也延缓了施工进程。在野党不希望执政党获得政绩和与之相应而来的民心,他们运用规则上的漏洞,不断干扰。很多贫民被政治化动员起来反对公路的修建,尽管公路修好后所带来的财富有他们的一份。恶劣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们没有思考自己未来的“奢侈”,填饱自己的肚子是他们唯一的心愿,至于这顿饭谁出钱给,他们是不在乎的。

工厂主对工人绝不会仁慈。8小时工作制、工人结社罢工权等权利不可能真正赋予工人(尽管宪法和法律做了这样的规定),他们也不会拒绝成本低廉的童工。尽管如此,工厂仍给了农民新的选择。很多生活困难的农民大量流失到工厂去干活。损害传统地方阶层的利益。所以他们会动用手中的权力,支持符合自己利益的政客上台,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印度也曾进行过土地改革,但很不彻底。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府想把大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但一直遇到巨大阻力。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法律包括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法律。拥有土地的大地主都强调土地改革是违法行为,这些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竞相成为各级议会的议员,阻扰政府出台任何土改方案。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地主阶层在议会的代表比例都很高,使得任何真正的土地改革方案都很难在议会获得通过。

南亚地区无地农民的人数巨大。即使一些通过土改而得到土地的农民,往往也由于家庭成员多,每人分到手的土地少,无力进行规模经营,最后大都把土地转卖了。印度的传统习俗又规定,土地是传给儿子或兄弟的,而男人往往喜欢进城找报酬更高的工作,留在农村的妇女无力耕作,最后也把土地卖了。印度还有妇女嫁妆的传统习俗,很多人家把土地卖了,为女儿出嫁办置彩礼,这也是失地农民增多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印度民主品质问题集中体现在其政府服务的品质不高。S君是我一个很优秀的印度学生。一次我们聊起了印度政府的品质,他对我说:和印度政府部门打交道,很像去印度教庙宇拜神,你要作出学会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的动作,懂得什么时候要跪下、什么时候要趴下、什么时候要躺下、什么时候要念经。他说,申请一个护照出国要经过十来个人,排几天的队。最后大家都想办法花钱去买通关系,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S君还对我说,印度扫盲落后也有政治原因:扫盲工作一般是地方政府负责的,而地方政府首脑对扫盲往往不热心,甚至私下认为文盲越多,自己就越容易在选举中得票。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印发展模式的差别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

西方也有不少人认为印度是一个法治国家,所以比中国更有前途。实际上你只要去印度实地观察一下,就知道印度的法律在很多方面已经构成了印度的沉重包袱。几十年前制定的法律,早已不合时宜,但你要改动却很困难。最明显的就是使外商头疼的印度劳工法。印度的劳工法是一个体系,包括了40多项不同的法律,其中有1926年的工会法和1947年的劳动争议解决法,公司要解雇一个工人非常困难。这样的法律看似保护了工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则因为阻碍投资,减少了人们的就业机会。一位印度朋友告诉我,他在开封市住了3天,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一大早,开封的环卫工人就开始打扫街道了。他说在印度新德里和孟买这样的大城市,都做不到这个水准,环卫工人都“组织”了起来,有自己的工会,一半人经常找各种借口不来上班,所以城市总体上很脏。

印度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别,这就是中国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动改革,印度的很多改革却只能悄悄地进行。印度虽然有所谓言论自由、媒体自由,但主流意识形态从1947年独立以来一直是偏“左”的,而现在进行的改革一般被认为是偏“右”的,所以政府很少公开宣传改革的必要性,大部分印度人也不知道有“改革”这桩事,政府的改革派实际上也是“少说多做”。但是如果没有民众对改革总体认识的提高,改革在实践中自然会遇到很多障碍。印度模仿中国建了各种特区,但进展速度非常慢,遇到各种势力的抵制,就是一个例子。表面上看,印度是个开放社会,但实际上印度普通民众对外界的了解远不如中国。美国的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2007年在印度作了一个调查,居然发现大部分被访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7年2月2日)

——摘自《中国震撼》

人权和环保思潮根本上与工业化相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语)。资本家依靠剥削积累下原始资本用以投资工商业,逐渐扩大生产。社会原始积累的办法并不多,血汗工厂和对外殖民是主要的两种办法。对外殖民可以大量掠夺殖民地财富,获取廉价生产原料,同时用工业制成品倾销,使工业完成产业升级,更有效地殖民扩张。当今世界已难以用武力的殖民方法开辟殖民地了,只有隐蔽的文化渗透、经济控制才可较为长久地保有“新殖民地”,而对国家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落后的印度尚无法达到。只有剥削本国人民,资本主义才能发展起来。那么,摆在社会面前就会有几座大山:人权和环保问题。

本质上讲,人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一种“矫情”的思潮。欧美等国人民所占有和消耗的资源是不发达国家的几十倍之多。长期富裕生活会不自觉的让人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感觉,认为所有人都应像自己一样享有多元文化和丰富权利。看到别人没有,就会感到很惊讶。中国古时的晋惠帝自幼长于深宫,吃喝用度极为奢华,看见老百姓因饥荒而人吃人的报告时,这样说:“何不食肉糜?”即“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种无知的想法与欧美社会广泛存在的人权思潮又有什么差别呢?印度知识分子阶级也深受人权思潮的影响,号召工厂禁止雇用童工,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护人权,听则冠冕堂皇,实质毫无价值。而这种想法占据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对工业化进程有不利的影响。

与人权思潮相近的环保思想,对工业化,尤其是新生的工厂来说,过于苛刻了。技术总是在进步,污染也是一步步地消减的,欧美工业已有二三百年发展历史,所能达到的标准远比印度刚起步的工厂要高。倘用他们的环境治理标准困住自己的工业,强制性要求工厂不能排放污水,不能排废气污染环境,也是极为幼稚的想法。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印度走第一条道路的困难性,那么,“斯大林模式”就适宜印度吗??我们仍然不认同这一观点。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执政党合法性来源。中苏共产党政权不夸张地说,都是在尸山血海中建立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沙俄末期危机重重,国民素质低下,科技创新缓慢。对外接连在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和一战中惨败,激起人民对国家体制的思考,动摇了沙俄的统治基础。它最终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可人民与其忍受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还不如欢迎强力的独裁政府。二月革命建立起的由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府既不能在对外战争中获得胜利,也不能控制国内反对势力发展。很快失去自己的统治威权,没有支持者,被布尔什维克推翻。海外英法美日势力,国内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对此非常愤怒,发动全国内战。布尔什维克在最困难的时有十余条战线同时作战,敌人包括德军、英法干涉军、日本干涉军,高尔察克、邓尼金白军、顿河军团以及大量的雇佣军和地主武装。战争过程无需多言,结果所有人也都看到了,新生的苏维埃用铁一般的意志打垮了所有反对它的力量,恢复其对全境无法撼动的统治权。

无独有偶,中共执政合法性也极强。我们将不在这里详谈。简单提一点。中共在解放战争时,上午抓到俘虏,下午就能把他们的地位转变为“解放战士”派上战场,而国民党抓到的共产党只敢杀掉,不敢使用他们。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用过一次俘虏兵,结果见到自己人立刻倒戈,足见国民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印度政权合法性来源大致有二:一是英国殖民者的《印巴分治方案》以及留下的军事、工业、行政系统,二是民主投票所带来的合法性。第一条合法性来源明显会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减弱,因而,印度政府若要保住自己地位就必须抓住民意,而又如上文所言,印度的“民意”更准确地是被土地贵族、垄断集团、知识分子所控制,反对社会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政策推行下去就很难实现。

印度追上中国 印度经济可能在本世纪追上中国吗?

印度民主:印度民主常被我国学者、网民诟病。它既不能反映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又难以为国做贡献,其低下的效率使得印度无法完成“大工程”。不过,依我们所见,印度落后的民主制不是其问题根源,只是深层次问题的显现。印度落后根本上取决于其封建残余,而不是民主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的印度,封建阶级因为获得先进枪炮而实力大增的印度,不可能保有更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制。

我们认为,印度的民主制于现当今印度是一个能够有效减少战乱的制度。只有松散的民主制才能维持印度表面上的统一。民主政府行政效率低,执行力差,地方势力我行我素,并不会因为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损失利益,就没有推翻它的必要。倘若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的争斗冲突演变为流血冲突以致内战,先进的武器装备会成倍地放大战争的残酷,重创旧政权旧阶级。新势力新思想也会得到发展的机会。战火中淬炼出的统治者权威大大加强,思想也更为开明,好的政策和措施能够更有效的贯彻下去,于国于民都不是坏事。类比蒋介石对中国的贡献。

民主制可以提供解决矛盾的平台,虽然有效性并不强,占劣势者未必不会选择用战争解决分歧,但它还是提供了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所有势力领导人就会用脚投票,选择民主,而非战争。这才是印度民主最大的功劳,它有效缓解了国内外各势力的矛盾,维持脆弱的平衡。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认为,民主对印度长远发展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在上文所赞扬的,有效减少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封建残余不利于工业化,会被社会所淘汰。它被扫进历史垃圾堆速度越快,可供国家发展的时间就会更多。科学技术在最近的几百年里正以指数化形式发展,国家一二十年里落下的距离以往几千年才能达到,落后于历史大潮的危害远胜以往。战争能迅速淘汰落后阶级。就算印度没有爆发自下而上的革命,全方面改造社会,有如苏联和中国那样,也能导致进步。昏庸无能者在战争中灭亡,留以别人发展空间。大大加强的中央集权,得以改造的国家制度,一定有利于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战争或革命短期会重创社会,人口骤降,社会生产停滞。但从长远的角度有积极的影响。阻碍落后制度灭亡的制度一定不利于文明发展

总结:印度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亟需革命荡涤封建残余。而民主减少了其革命可能(比如反政府武装印共毛派一直孤军奋战)。那么,出于预测未来的角度,我们认为,本世纪内,印度不会拥有成为世界霸主潜力,仅在南亚次大陆有一定的影响。




----------------------------------------分割线----------------------------------------------------------------------


回答知友的问题:

1、答主的身份: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对政治历史极度热情。本文也是我自己写的一本小册子中的一部分。(不要对答主的年龄过分关注!而是客观评论文章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悄悄宣传下自己的文章



2、内战问题:我认为,用较为和平的方式逐步消灭落后阶级是可能的,西欧封建社会就是这样逐渐消灭的。但是,他们灭亡的速度越快,遗留越少,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就更为有利。就好比毛主席说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是说现在的”屋子“不能住人,而是说只有在打扫干净后才可以迎接客人。而迅速的消灭落后阶级的方法则只有战争以至于革命性的战争。一段时间的分裂是可能的,但从地理地形的角度。印度的”核心区“紧密相连,交通方便,统一这一片区域所需要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比较偏远的山区存在独立的政权是可能的,就像建国后还有不少人称帝呢,但是他们无碍国家的发展进步。印度的核心区如果可以通过战争洗涤掉落后的阶级,那么它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方列强。如果可以统一全国,那就是未来的霸主。

3、本文原来的答案严谨性不足,现已更正。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430103/14.html

更多阅读

科学网—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问题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我们这个国家从两千多年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只要没有内忧外患,只要没有战争,用30年就会变得非常繁荣,用50年就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强的国家。但往往在国家强大了以后,国家主义又要统治这个国家,然后民间经济就会被

印度与中国经济状况与人口素质对比 印度经济状况

世界银行预测,同为亚洲新兴市场大国,印度经济增长率在2017年将达到7%,超越降至6.9%的中国大陆。 如此精确预测,不是没有依据。2014年4月底,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预测,2014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更早1998年,学者麦迪森预测,到2015年中国GDP

加入WTO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从1986年我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后,便开始了与世界大国漫长的复关谈判过程。1995年关贸总协定改组变更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2001年11

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对策 当前印度经济的困境和对策

     一、经济现状  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印度,其经济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今已略显疲态。根据汇丰银行(HSB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新订单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印度7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下降至20月来最低,已降至53

声明:《印度追上中国 印度经济可能在本世纪追上中国吗?》为网友腹黑撲剋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