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 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此答案神长,多图杀猫,爪机党慎点。。。还在继续补图完善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作对于各种形态的几乎正确描绘性使其负有盛名。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王珣《伯远帖》

魏晋风流令后世人们仰慕不已,其中的名门望族王氏一家在中华书法史上的占据了一个巅峰地位。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还有他书法成就杰出的儿子王献之,但在皇家珍藏的“三希”宝帖中还有王羲之一个远房侄子王珣的书迹。当乾隆帝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索性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但自命风流的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经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认为《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三希至宝中只有《伯远帖》仍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
  《伯远帖》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47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亦为乾隆帝所珍视。
  20世纪30年代,清皇室被逐出故宫时,老皇妃将《伯远帖》与《中秋帖》两件宝帖携带出宫,后卖掉换钱,于是此帖流散在外,辗转于乱世中。直到共和国建立后,1950 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秦国石鼓
陈仓石鼓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石鼓于唐初在陕西陈仓地区发现,故有“陈仓十碣”之称。其身上带着中国的苦难史。(传说上面文字乃李斯所书)陈仓石鼓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石鼓于唐初在陕西陈仓地区发现,故有“陈仓十碣”之称。其身上带着中国的苦难史。(传说上面文字乃李斯所书)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为北宋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顾恺之《洛神赋图》
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韩滉《五牛图》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韩滉 唐·韩滉《五牛图》(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建国后由周恩来亲自主导从香港购回。(其实原件很残破,修复后的画作大半是专家们合理的想象。。。)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韩滉 唐·韩滉《五牛图》(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建国后由周恩来亲自主导从香港购回。(其实原件很残破,修复后的画作大半是专家们合理的想象。。。)

田黄三联玺
图是自己拍的~图是自己拍的~

清代制造,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玺之间由田黄石链连接,显示出雕刻者极高的造诣和工艺水平。 此三联玺雕刻精绝,原是乾隆帝御用宝玺中的精品,常钤盖于御笔书画上,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平复帖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陆机《平复帖》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其上盖有历代名家的藏书章,帮后人层层把关。所以在书法国宝中,《平复帖》是堪称“镇国之宝”的。《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陆机《平复帖》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其上盖有历代名家的藏书章,帮后人层层把关。所以在书法国宝中,《平复帖》是堪称“镇国之宝”的。

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

后母戊鼎 *
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本来在河南,后来被搬到了国博,河南人民表示很怨念。。)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本来在河南,后来被搬到了国博,河南人民表示很怨念。。)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感觉像是埃及人的东西穿越到中国了。。)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感觉像是埃及人的东西穿越到中国了。。)

陶鹰鼎*
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看过黑猫警长的觉不觉得这个造型很熟悉。。。)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看过黑猫警长的觉不觉得这个造型很熟悉。。。)

利簋*
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照一张附铭文的真不容易。。。)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照一张附铭文的真不容易。。。)

虢季子白盘*
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2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衔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2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衔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明代凤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嵌绿松石象牙杯*
属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属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是自己拍的~图是自己拍的~
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图是自己拍的~图是自己拍的~
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犀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是一头体态雄健、肌肉发达的犀牛,它正昂首伫立,尖尖的双角竖直向上,双眼专注地望着前方。犀牛的眼睛由珠饰镶嵌而成,虽然不大,但却神采奕奕。四只粗壮结实的腿有力地支撑着健壮的身体。虽然是以青铜制成,但犀牛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皮肤感受到骨骼的形状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虽然肥厚,但结实有力,富有弹性。铜犀尊是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据专家考证,铜犀尊应当是西汉时期尊贵的礼器,为庙堂、朝廷宫室之重宝,非民间所能享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当时一看到这个就震撼了,太精美华丽了!)

红山文化玉龙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击鼓说唱俑图是自己拍的~图是自己拍的~
灰陶制,高55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明明应该藏在川博才对嘛又被国博收编了。。)

首都博物馆
水月观音

 这件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班簋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公元前9世纪中期) 青铜器。高22.5厘米 径25.7厘米。班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此簋有4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悬起,造型奇特罕见。器腹内底铭文多达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


台北故宫博物院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蝗虫,一只螽斯虫。它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但是白菜叶片上停留两只虫又是作何用意呢?原来螽斯虫代表了多子多孙的意思。

肉形石

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毛公鼎

据考证,毛公鼎是据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就是铭文最多的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却铭刻了32行497个篆书文字,洋洋洒洒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做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该铭文是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我国“造字时代”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价值无双的瑰宝重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散氏盘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富春山居图 . 无用师卷》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此后烧毁处较完整的一段单独装裱,人称《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后大段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后几百年来,此书一分为二,未再重合。许多年来,两岸书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经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谢 补充

颜真卿 祭侄文稿 (颜真卿真迹,天下排行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 黄州寒食帖 (苏轼代表作,后有黄庭坚跋,可与王羲之兰亭及颜真卿祭侄并列三大行书)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天青无纹水仙盆
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 23 cm,足径 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PS:目前全世界汝窑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谢@ 刘钊补充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 23 cm,足径 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PS:目前全世界汝窑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谢@ 刘钊补充

溪山行旅图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画面的落款隐密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北宋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画面的落款隐密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北宋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淳化阁帖 王献之《鸭头丸贴》王羲之《上虞贴》

大盂鼎*
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千克。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3千克。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

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这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通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此瓶的蝠桃图案,“蝠”是“福”的谐音,桃是象征“寿”的图案,“蝠桃”即是“福寿”的意思。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常见于雍正及乾隆两朝的官窑器上,一般都是大、小盘子。“蝠桃”图案见于橄榄瓶的,传世极为罕见。这种橄榄瓶长短适度,口、颈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匀称。2002年,在苏富比的香港拍卖会上,一只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的惊人价格拍出,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记录。后来,它的新主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将此瓶慷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供世人欣赏。谢这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通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此瓶的蝠桃图案,“蝠”是“福”的谐音,桃是象征“寿”的图案,“蝠桃”即是“福寿”的意思。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常见于雍正及乾隆两朝的官窑器上,一般都是大、小盘子。“蝠桃”图案见于橄榄瓶的,传世极为罕见。这种橄榄瓶长短适度,口、颈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匀称。2002年,在苏富比的香港拍卖会上,一只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的惊人价格拍出,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记录。后来,它的新主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将此瓶慷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供世人欣赏。谢 补充。

湖北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155千米随州市郊区曾侯乙墓。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155千米随州市郊区曾侯乙墓。出土后的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青铜尊盘*
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那么复杂的镂空估计是失蜡法做的,另外湖北基本全靠曾侯乙墓撑场面了。。。)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那么复杂的镂空估计是失蜡法做的,另外湖北基本全靠曾侯乙墓撑场面了。。。)

曾侯乙墓外棺*
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大玉戈*
属商代前期,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属商代前期,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湖南博物馆
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西汉,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8克,薄如蝉翼,反映了当时 高超的织造工艺水平,为国内所仅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素纱禅衣,西汉,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8克,薄如蝉翼,反映了当时 高超的织造工艺水平,为国内所仅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T型帛画

马王堆1号汉墓的帛画整幅画面呈T形,长205cm,上宽92cm,下宽47.7cm,向下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顶边裹有竹棍,两端系丝带用于悬挂。因为它非常像一件长袖欲舞的衣服,所以遣策中记载其名为“非衣”,以“似衣而非衣”得名。

千年女尸
1972年夏天,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1972年夏天,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郊区马王堆发掘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墓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具保存极为完整的女尸。这位五、六十岁的贵族老太太,身上包裹着层层的丝绸,外面有6层棺椁。她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手指和脚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令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非常震惊。当年参与发掘工作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单先进先生回忆说,作为考古工作者,他发掘过很多墓葬,从来没见过这样完整的古尸,感到非常惊奇:“我们过去在世界上见到的都是干尸,木乃伊,就是干缩了的,没有弹性,还没有见过这么完整的尸体。同这些个干尸、木乃伊比较起来,我们这个尸体是个湿尸,基本保持原状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见到的湿尸。
(湖南基本全靠马王堆汉墓撑场面了。。。另外贴这个照片的时候我有点慎得慌。。)

浙江博物馆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彩凤鸣岐琴
“彩凤鸣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桥水断,美丽而别致。龙池上方有 “彩凤鸣岐”琴名,下位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斎”中最珍贵的琴,并 著录于《琴学丛书》。在民国古琴界就有这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寻的绝品。“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更让人惊奇的是,音质绝佳,极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质属上乘,也恰好印证了杨宗稷对它的高度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彩凤鸣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桥水断,美丽而别致。龙池上方有 “彩凤鸣岐”琴名,下位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斎”中最珍贵的琴,并 著录于《琴学丛书》。在民国古琴界就有这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寻的绝品。“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更让人惊奇的是,音质绝佳,极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质属上乘,也恰好印证了杨宗稷对它的高度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食器,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食器,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南京博物院
蓝釉描金粉彩开光转心瓶
通高70厘米 口径20厘米 底径24厘米。转心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极为复杂,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此瓶底施湖绿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谢通高70厘米 口径20厘米 底径24厘米。转心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极为复杂,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此瓶底施湖绿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谢补充

竹林七贤砖画

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银缕玉衣
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的银缕玉衣备受关注。这件玉衣长1.7米,用玉2600余片,出土时已经散乱,经南京博物院专家成功修复后,1972年赴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看到这件银缕玉衣和随展的越王勾践剑欣然题诗:“越国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的银缕玉衣备受关注。这件玉衣长1.7米,用玉2600余片,出土时已经散乱,经南京博物院专家成功修复后,1972年赴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看到这件银缕玉衣和随展的越王勾践剑欣然题诗:“越国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错银饰青铜牛灯
错银饰青铜牛灯,国宝级文物。高46厘米,长36.4厘米。1980年在江苏错银饰青铜牛灯,国宝级文物。高46厘米,长36.4厘米。1980年在江苏甘泉山出土。为标志性文物,堪称镇院之宝。

金蝉玉叶
金蝉玉叶的造型非常精巧: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玉叶则叶脉分明,洁白无瑕,将金蝉微微托起。其中,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出土。谢金蝉玉叶的造型非常精巧: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似在奏鸣;玉叶则叶脉分明,洁白无瑕,将金蝉微微托起。其中,金蝉蝉翼左右各两,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表现了蝉翼轻而薄的特点。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出土。谢 补充。

山西博物院
鸟尊

高39,长30.5厘米。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地。山西博物院藏,镇馆之宝。《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

涅盘变相碑*
属唐代,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石雕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大云寺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列。碑为螭首龟趺,额部雕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图,上部四图——左面为“纳棺”、“临终遗戒”,右面为“荼毗”、“送葬”。属唐代,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石雕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大云寺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列。碑为螭首龟趺,额部雕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图,上部四图——左面为“纳棺”、“临终遗戒”,右面为“荼毗”、“送葬”。

《鞍马出行图》*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属北齐时期,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出土。《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属北齐时期,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出土。《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天津博物馆
玉壶春瓶
此瓶原藏于清宫,后被北洋总统曹锟的军医处处长潘芝翘收藏。20世纪60年代初,被原曹锟副官耿朝珍以12000元的价格买入。而后,耿按当时文物收购政策向天津文物部门进行通报,于是这只藏于津门的稀世珍宝才得以呈现在天津文物界面前。当时的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前身)请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最权威的瓷器专家孙瀛洲先生,由其亲自鉴定确认是清代宫廷里的珍品。经过协商,耿朝珍同意在加价百分之十的情况下将此瓶留在天津。最终在天津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乾隆款珐琅彩瓷雉鸡纹玉壶春瓶以13200元收归国有。此瓶原藏于清宫,后被北洋总统曹锟的军医处处长潘芝翘收藏。20世纪60年代初,被原曹锟副官耿朝珍以12000元的价格买入。而后,耿按当时文物收购政策向天津文物部门进行通报,于是这只藏于津门的稀世珍宝才得以呈现在天津文物界面前。当时的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前身)请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最权威的瓷器专家孙瀛洲先生,由其亲自鉴定确认是清代宫廷里的珍品。经过协商,耿朝珍同意在加价百分之十的情况下将此瓶留在天津。最终在天津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乾隆款珐琅彩瓷雉鸡纹玉壶春瓶以13200元收归国有。

《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是北宋杰出山水画家范宽所绘制的存世两件作品之一(另一件在台北故宫)。整幅画作成功创造出寒凝大地、气势磅礴的北方山川雪景,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在宋画中是不可多得的“无上神品”,是范宽存世作品中的代表。《雪景寒林图》是北宋杰出山水画家范宽所绘制的存世两件作品之一(另一件在台北故宫)。整幅画作成功创造出寒凝大地、气势磅礴的北方山川雪景,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在宋画中是不可多得的“无上神品”,是范宽存世作品中的代表。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玛瑙杯
长15.5,口径5.9厘米。唐代器具.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长15.5,口径5.9厘米。唐代器具.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舞马衔杯纹银壶
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唐代器具。银壶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造型采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唐代器具。银壶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造型采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皇后玉玺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推测为刘邦之妻吕后之印。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家级文物。(是一个小学生在路边水沟里捡到的。。。)

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里的各种精美壁画(更建议下墓地现场看)

陕西是唐代墓葬壁画出图最多的地方,收藏有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房陵公主等20多座墓出土的500多幅壁画,总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此前陕西历史博物馆曾展出过部分壁画,但由于展品保护上存在很多困难,绝大部分壁画藏品不为外界所知。有《客使图》、《马毬图》、《狩猎出行图》、《仪仗出行图》等气势恢宏、画技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秦杜虎符

秦杜虎符,青铜制作,虎形。1973年出土于西安南郊山门口。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上的错金铭文“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是我国最早的调兵遣将凭证。


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现藏甘肃省博物馆。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
高48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科学性强。灯采用分铸法制作而成,由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六部分组成,可以任意拆卸。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是集实用与环保于一体的最早实物研究资料。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所以得名。为研究灯的使用和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构思巧妙,艺术性高。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跣足,衣袖宽大。她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用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文物珍品。存世稀少。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同类器型且采用鎏金工艺的汉代宫女造型宫灯,仅见此一件,弥足珍贵。高48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科学性强。灯采用分铸法制作而成,由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六部分组成,可以任意拆卸。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是集实用与环保于一体的最早实物研究资料。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所以得名。为研究灯的使用和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构思巧妙,艺术性高。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跣足,衣袖宽大。她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用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文物珍品。存世稀少。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同类器型且采用鎏金工艺的汉代宫女造型宫灯,仅见此一件,弥足珍贵。

汉刘胜.窦绾夫妻金缕玉衣

长188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科学性强。玉衣从玉片的锯片、钻孔、抛光、金丝的拔制及玉衣的整体编缀,都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锯片采用了“砂锯法”和具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钻孔采用“砂钻法”,有的小孔直径仅1毫米,足见其工艺之高超;抛光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毫米至毫米,足见当时拔丝工艺水平之高;玉衣编缀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了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和结联式等不同编缀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构思巧妙,结构合理。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存世相对稀少。玉衣虽然在江苏等地也有出土,但作为我国考古发掘中最早发现并保持如此完整的玉衣,并不多见。

博山炉
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河北就靠满城汉墓来撑场面的。。)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河北就靠满城汉墓来撑场面的。。)

河南省博物院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这两件艺术品的雕刻很自然,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连细如毛发的根须也表现得一丝不苟。白菜的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似乎在贪婪地吸取汁水,为作品平添了几分勃勃生机。白菜上的瓢虫和野花好像把人带到了田间菜园。“你看这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自然的象牙白,连萝卜上面的根须都看得清清楚楚,还有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还带着一股田园的清香。特别是那只蝈蝈,趴在萝卜上面,那神情,似乎对眼前的萝卜极感兴趣,却又对周围随时保持着警惕,仿佛不待你走近它,它就会展翅高飞扬长而去。还有那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你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200多年前的老‘白菜’。它上面也趴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蝈蝈,另外在这只蝈蝈的右大腿旁边还有一只仿佛正在爬行的小瓢虫,惟妙惟肖,几乎能以假乱真。菜叶上还有几朵漂亮的小野花,一切都搭配得那么和谐。这两件艺术品的雕刻很自然,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连细如毛发的根须也表现得一丝不苟。白菜的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似乎在贪婪地吸取汁水,为作品平添了几分勃勃生机。白菜上的瓢虫和野花好像把人带到了田间菜园。“你看这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自然的象牙白,连萝卜上面的根须都看得清清楚楚,还有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还带着一股田园的清香。特别是那只蝈蝈,趴在萝卜上面,那神情,似乎对眼前的萝卜极感兴趣,却又对周围随时保持着警惕,仿佛不待你走近它,它就会展翅高飞扬长而去。还有那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你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200多年前的老‘白菜’。它上面也趴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蝈蝈,另外在这只蝈蝈的右大腿旁边还有一只仿佛正在爬行的小瓢虫,惟妙惟肖,几乎能以假乱真。菜叶上还有几朵漂亮的小野花,一切都搭配得那么和谐。

青铜云纹铜禁*
属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属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莲鹤方壶*
属春秋中期。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属春秋中期。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

妇好尊

商代晚期青铜器物,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辽宁省博物馆
仇英《清明上河图》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该画长达9.87米,高0.3米,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该画长达9.87米,高0.3米,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周昉《簪花仕女图》
《簪花仁女图》绘有女五人、侍女一人、犬二、鹤一。画中贵妇身披薄质轻纱,内着团花长裙,体态丰腴端庄,雍容华贵。画家准确完美地表现出了人物的造型、神态和动态;衣纹运笔圆浑,服饰的描绘细致精到,充分运用线条及色彩画出服装的质感和丰富绚丽的纹饰。   此图人物刻画精准细腻、生动传神,线描精致,敷色浓丽华贵。《簪花仁女图》绘有女五人、侍女一人、犬二、鹤一。画中贵妇身披薄质轻纱,内着团花长裙,体态丰腴端庄,雍容华贵。画家准确完美地表现出了人物的造型、神态和动态;衣纹运笔圆浑,服饰的描绘细致精到,充分运用线条及色彩画出服装的质感和丰富绚丽的纹饰。   此图人物刻画精准细腻、生动传神,线描精致,敷色浓丽华贵。

《瑞鹤图》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纵51.8厘米,横148厘米。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琼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见《庚子销夏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诸书著录。为流传有绪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瑰宝之一。

鸭形玻璃注*
属北燕时期,1965年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像不像个透明大蜗牛。。)属北燕时期,1965年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像不像个透明大蜗牛。。)

宁夏博物馆
鎏金铜牛
长120cm、宽38cm、高45cm、 重188公斤。曲肢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匀称,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应出西夏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长120cm、宽38cm、高45cm、 重188公斤。曲肢而卧,体态健壮,比例匀称,造型逼真,个体硕大。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制作时需要将冶炼、模具雕塑、浇铸、抛光和鎏金等工艺集于一体,反应出西夏金属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艺术品中的珍品。

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
1974年,彭阳古城镇出土的汉代错金银铜羊,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作卧地回首状,两眼凝视,栩栩如生,通体使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在羊身上镶错出花纹,如同羊毛,反映出较高的铸造技术与审美意识。 1974年,彭阳古城镇出土的汉代错金银铜羊,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作卧地回首状,两眼凝视,栩栩如生,通体使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在羊身上镶错出花纹,如同羊毛,反映出较高的铸造技术与审美意识。

杭州市博物馆
水晶杯*
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觉不觉得很适合用来畅饮可口可乐!)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觉不觉得很适合用来畅饮可口可乐!)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红山文化女神像*
属新石器晚期,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出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各位屌丝你们快来膜拜女神。。。。)属新石器晚期,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出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各位屌丝你们快来膜拜女神。。。。)

南京市博物馆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元末明初(约14世纪)。195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景德镇窑烧造。瓷质,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谢@ Chris 更正元末明初(约14世纪)。195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景德镇窑烧造。瓷质,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谢@ Chris 更正

苏州博物馆
《七君子图》
《七君子图》是藏家把元朝赵天裕等六位大画家的七幅墨竹图收裱在同一长卷中而得名,价值上亿。自南宋以后,最顶级的四位画竹大师中有三位出现在《七君子图》中,有两张作品是目前仅见的孤品,珍贵程度可见一斑。《七君子图》是藏家把元朝赵天裕等六位大画家的七幅墨竹图收裱在同一长卷中而得名,价值上亿。自南宋以后,最顶级的四位画竹大师中有三位出现在《七君子图》中,有两张作品是目前仅见的孤品,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真珠舍利宝幢
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存放在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行白漆楷书“瑞兴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内函四壁彩绘“四大天王”,内壁墨书“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等题铭和“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等题记,证之为北宋遗物。宝幢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分为须弥座、幢殿、刹三部分。谢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存放在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行白漆楷书“瑞兴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内函四壁彩绘“四大天王”,内壁墨书“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等题铭和“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等题记,证之为北宋遗物。宝幢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分为须弥座、幢殿、刹三部分。谢 补充

云南省博物馆
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谢 补充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太阳神鸟金饰


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也是成都市徽。



德阳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用家乡来压轴~~)
青铜大立人
通高260.8厘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全世界范围内,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通高260.8厘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全世界范围内,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青铜纵目面具
面部至两耳尖通宽138厘米,高66厘米,重80多公斤。这是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挖掘出的最大的一件纵目青铜面具。该面具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有学者认为这一造型奇特的青铜大面具就是蜀人始祖的象征。 面部至两耳尖通宽138厘米,高66厘米,重80多公斤。这是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挖掘出的最大的一件纵目青铜面具。该面具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有学者认为这一造型奇特的青铜大面具就是蜀人始祖的象征。

金面铜人头像
3000多年前古蜀时期器物。为国内罕见的金面具青铜器。3000多年前古蜀时期器物。为国内罕见的金面具青铜器。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扶桑”。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360103/4958.html

更多阅读

四川省博物院参观记 四川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2009年新馆落成,占地80余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这里西有著名的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东为川西第一道观—

湖北省博物馆之四大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开放时间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东湖之畔武昌区东湖路。省博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

声明:《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 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为网友約柈诂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