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工作、生活的?

很多人每每看到学霸的经验分享,会产生一个疑问,自己又不是学霸,哪里能做到那么拼?也有人甚至会想:学霸是不是天生爱学习?

事实上,没有人是纯粹因为喜欢学习而去学习的。


即便在清北当中,也存在着“大四狗”这样的生物。在大四以前,这些所谓的“学霸”都会为了GPA、托福、GRE拼尽全力,为了提高0.01的GPA连续刷上几星期的夜,拼搏程度丝毫不亚于高中。可他们一旦取得保研或出国的offer,分分钟就沦为“及格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大四狗”。


这些清北当中的“学霸”纯粹是因为热爱学习而去学习的吗?那些每天加班到2点的金融民工是因为喜欢工作而去工作的吗?那些高中阶段努力学习的人是因为喜欢学语数外理化生而去学习的吗?


显然不是。


因为他们都明白,为了一个值得去实现的目标,现在吃的苦不算什么。为了上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为了申请到国外一流的大学,为了保研到一个有前景的热门项目,为了拿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值得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代价。因为我选择这样做。

Smith: Mr. Anderson, why? Why, why do you do it? Why, why get up? Why keep fighting? 为什么,安德森先生?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站起来?为什么继续战斗?

Smith: You can’t win, it’s pointless to keep fighting! Why, Mr.Anderson, why, why do you persist? 你赢不了的,继续打下去没用意义!为什么,安德森先生,为什么,为什么你还在坚持?

Neo: Because I choose to. 因为我选择这样做。

——《黑客帝国》,沃卓斯基兄弟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创知路教育帮(czljyb)


以下为正文:

目标的三重意义

有这样一类迷茫的学生:他们也很努力,但却也很容易懈怠。他们努力了一段时间以后,一旦看不到进步就自我怀疑和否定。更多的时候,他们虽然也想上到一个好大学,但却不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自己努力之后越高越好。


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包含三重意义,即指引、激励、规划。


◆ 指引意义

第一重指引意义,是指让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


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一个人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不知道自己每天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当阶段性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看不到进步的时候,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和退缩。只有时刻明白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才不至于在每日的庸碌中迷失自我。当一个人不再试图用一个含糊其辞的目标去蒙蔽自己的时候,他才能更加客观地直面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了这个目标付出努力。


◆激励意义

第二重激励意义,是指一个目标能够带给人希冀,在特别艰难的时刻总能够保持向上的动力。


每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的奋斗是为了某一个值得实现的目标的时刻,他就能够去忍受这个过程的艰辛和痛苦。这个目标、这个梦想是多么诱人,多么的光彩夺目,使得他愿意为此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代价去实现它。


那些所谓的“学霸”不是多么热爱学习的这个过程,而是他们知道自己努力学习将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即便现在吃再多的苦,也愿意抗过去。


◆规划意义

第三重规划意义,是指一个目标为了落到实处,能够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都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去规划他的学习和工作。


王健林一句“先定一个小目标”刷爆了社交网络,但是真实的努力路径就是如此: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无数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将一个远大的理想变成无数个落到实处的计划。比如想上清华,首先要把各科成绩提上去,其中薄弱科目最值得花时间,再细化,比如语文学科当中古诗词鉴赏总是丢一两分,那么针对“消灭古诗词鉴赏丢分”这个小目标制定一个简单且可执行的计划,从梳理知识结构和总结答题套路入手。


任何一个看上去很惊人的目标,都是这样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这些目标达成,也一英寸一英寸地逼近最终那个远大理想。


------------------------------------

高质量目标的五大要素

一个好的目标一定包括五大要素,即: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性、可拆解、可反馈。


◆必要性

首先,衡量大目标是否值得实现,比如说“上清华”这个目标,是否能给现在自己带来有意义的收获,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价,也值得自己为此付出努力。因而,必要性往往会要求目标至少比现状要更好一些,才能激励人向着目标去提升自我。比如本来分数能上浙江大学,但却把目标定在南开大学,则目标并不能给现在的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相反会成为自己懈怠的借口,这个目标就是一个不必要的目标。


其次,小目标是否和大目标具有相关性。比如“把英语成绩提高到140分”这个小目标和“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就是相关的,而“辩论赛拿第一名”就是不相关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大目标,应当选择具备更高相关性的小目标。我们很多高中同学,在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往往经历理性判断,然后付出一些时间后,就放不下了,于是不断在活动上加多投入时间, 而且往往用牺牲精神麻痹自己。

必要性实际上要求制定目标的人,在不同的目标当中做出取舍和选择,衡量实现每个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目标上。


◆可行性

指的是目标需要切合实际,需要反过来思考目标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一旦进入执行阶段,就会成为无意义的托词。比如“把数学成绩提高到150分”就是一个实现不具备可行性的目标,再比如“一星期做完一本五三”在课业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目标。


目标不是为了制定而制定的,一个无法完成的目标没有任何意义。而一个不重视自己目标的人,也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具体性

指的是目标需要清晰而精确。一个目标越是具体,越容易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出高效的计划,也越容易激发出实现目标的动力和上进心。在思考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得越深入、越全面、越具体,本身也是在反思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思考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恐惧。


好的目标首先要具体到让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附加选择,因为目标不等于可能性。比如把“上个好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则是把一系列的可能性作为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太多的选择,上清华也算实现了目标,上一本也算实现了目标。再比如“提高英语成绩”作为目标,那提高1分也是提高,提高10分也是提高,这完全不如每天一篇完型阅读来的实际。一个不够具体的目标缺乏一个清晰的边界。进一步说,在模糊化目标的同时给自己太多的退缩的借口。


◆可拆解性

指的是在具体性的基础上,一个大的目标应当能拆解成几个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从“考上清华”这个大目标当中,分解出“英语要上140”这个大目标,再往下分解出“提升单词量”、“提高英语听音辨音能力”、“掌握考试中的语法现象”、“减少阅读失分”、“减少完形失分”等一系列更加细化的子目标。再将每一个子目标变成可衡量的小目标。比如“提升单词量”就可以往下拆解成“在年底前熟背3500词”和“高考前拓展额外词汇量达到5000词”等等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


一个目标一旦不能拆解成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标,那么不仅没办法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而且也无法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给自己成功的希望和行动的动力。


◆可反馈性

指的是,目标在具体性和可拆解性的基础上,从开始执行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应当能够检验自己目标完成的进度和成效。 比如“高三上学期熟背3500词”,就可以平摊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每天制定一个背单词计划。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使得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以检验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是否得到完成。而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是在给自己一个正向激励,了解完成目标的进度。


一个可反馈的目标,不但保证了执行的效率,也能够在懈怠时给自己压力,督促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


我还记得2012年底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上映,我去电影院反复看了3遍。原著作者扬·马特尔说过这样一句话:

信仰并不会减轻痛苦,
但能赋予痛苦一个更伟大的意义。

有年北大的“滚蛋衫”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我拼尽全身力气才终于见到你”,大抵都是如此。


------------------------------------
学霸为什么能“沉迷”学习?

◆自制力 | 牛逼就会放肆,但聪明就是克制

很多学霸身上,往往表现出非常强的自制力,愿意为了一个既定的清晰目标,去持续付出努力和代价。他们往往非常清楚自己当下做的事情,将会产生的无论是心理上和现实中的利弊,还是短期和长期的利弊,并且能够克服短期的诱惑,把计划高效率地执行下去。

“牛逼就会放肆,但聪明就是克制。”

实际上,很多学霸同样喜欢追剧、网购、打球、熬夜打游戏,自制力在他们身上并不是表现为一心学习而没有任何娱乐和放松,而是他们能很好地权衡娱乐放松和学习之间的利弊关系,在其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即不会造成短期的疲劳,又不会影响长期的学习。


要成为一个自制力强的人,需要具备两种品质:

第一,具备明确的目标:这是我们在上一篇文章反复强调的一点;

第二,对利弊权衡非常清晰:能很好地权衡短期利弊和长期利弊,心理上的利弊和现实中的利弊。


人实际上都是对短期利弊非常敏感的生物,但是却容易忽视长期的利弊。比如高考前,即便是最学渣的同学也知道要临时抱佛脚,但是回到一两年前,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或者说忍受学习这个“痛苦”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自制力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外制力 | 如何回答“你不懂,你别管”?

个人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高中生而言。那么就需要寻找外部的制约因素,来帮助计划的执行。


对高中生来说,最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来自学校。很多奉行军事化管理的高中往往都是在外部制约上下功夫,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和强大的教研体系,很容易就诞生称霸一省的超级中学。


靠外制力保证计划的执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即受制约方的认同感。比方说北方某省的学生,从小学就被潜移默化“上H中就能上好大学”的观念,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一种外部管理是有效的。相反,很多时候家长想管管学生,往往被一句“你不懂”给噎回去了。原因就在于,学生往往不觉得家长是真的懂他的学习状况、不觉得家长真的了解他的学习计划,甚至觉得家长是在横加干预自己的复习进度。


只有当学生明白学校和家长的能力、目的和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那么外部制约才不会演变成一种对抗,而成为一种良性的制约。对于家长来说,就需要多做功课去了解孩子学习的许多细节,包括遇到的具体问题、当前的学习复习计划。


此外,除了强硬的外部制约,尚且存在一种软性制约,即群体压力(Peer Pressure)。当身边存在一群有相同目标和相似计划的同侪的时候,当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的时候,置身于其中的个体也更容易向他们看齐。所谓的“学习风气”大抵就是这一回事。


------------------------------------

沉迷游戏,却很难沉迷学习?

如果学生本身就不是一个自制力非常强的人,如果学生所在的学校管理非常宽松,如果身边没有一群非常上进的同侪,那么普通学生如何让自己“沉迷学习”?


◆为什么你沉迷游戏,却不能沉迷学习?

很多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不能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学习”?换句话说,到底游戏为什么能让人沉迷?如果弄清楚游戏为什么能让人上瘾,那么至少有可能把学习变成一个不那么痛苦的事情。


如今,游戏已经变成一个满足人性的非常精密的系统。沉迷游戏并不是青少年特有的问题,即便是40多岁的成年人,沉迷麻将和斗地主、水朋友圈、玩抢红包的也不在少数。让游戏参与者上瘾(或者叫“提高用户粘性”)就是游戏设计师的目的。


一个成功的游戏一定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目标机制、参与机制、激励机制、社群机制。其中,目标机制(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供努力)、社群机制(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侪供交流)和参与机制(学生能退出“学习”吗?)都能够对应到一个高中生的日常学习当中。而激励机制往往是很多学生真正缺少的。


在游戏当中,不断增长的经验值(包括隐性经验)、不断爆出的装备和SSR、不断向前推进的进度条(任务进度、BOSS血槽)、不断增长的排行榜和分数,其实都在给予游戏的参与者高度实时的反馈,即便是一丁点的进展,都会被迅速告诉游戏参与者。


游戏设计师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游戏的参与者能够通过一小段努力、完成一个个小目标获得满足感和快乐,进而对游戏产生依赖,或者说“上瘾”。然而,不是所有人的学习过程都包含这样一种反馈机制。


◆为什么需要构造学习中的激励机制?

为什么普通学生不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看不到学习中的正向反馈,觉得努力起来困难,或者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高中的学习过程,如果唯结果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打击式的,而非激励式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自己去寻找激励因素,那就必然会在屡次打击之下丧失兴趣,更罔论保证计划的执行力。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诸如贪吃蛇、俄罗斯方块、Flappy Bird、微信飞机大战等等游戏,虽然最终结果一定是游戏失败、游戏结束,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仍然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游戏呢?


原因就在于,激励并不一定完全来源于结果。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反馈、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可以变成一个激励来源。只有把一个宏大的目标细化成无数个可实现的小目标,那么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能够反应一次小进步。


比如曾经一个学姐准备LSAT,把过万的词汇量划分成每日的目标,每天鼓励自己:背下一个单词就涨多少美金的收入。


实际上,很多的背单词APP、工作效率软件(番茄时钟)、健身APP,都设置了任务进度条、每日打卡、进步曲线这样的功能,就是为了帮助用户把枯燥的学习、工作变成能够激励自己的“游戏”。


虽然每个小目标的完成,并不必然意味着成绩有一个看得见的提升,但是却能证明自己确实比过去更进了一步。而任何一个看似不可征服的宏图伟业,都是由无数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

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

——《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


------------------------------------

如何给学习构建激励机制?

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三点:

◆第一,清晰具体的计划:激励机制需要在一个计划当中才能发挥出效果。这个计划本身需要足够具体,能够将不同的任务分配到每个时间单元当中。换言之,通过计划建立一个进度条。


◆第二,向着正确的目标:激励机制既可能促使人往正确的方向去,也可能诱使人踏入错误的道路。因此,计划本身就必须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或者说在一个合理的目标下,计划和目标具备相关性和必要性。


◆第三,可实现的小步骤:大部分人都更看重决策的短期利弊,而忽视长期影响。为了回避这个人性的弱点,就需要把目标或计划裂解成多个细小的步骤。通过每个小步骤的完成来激励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正在朝着某个方向进步。


不难发现,激励机制需要通过合理的计划来实现,计划也需要激励机制来保障执行。


------------------------------------

计划的三重意义

一个合理的计划除了能帮助学生构建激励机制,还包括另外三重意义,即:时间、规划和进度。


◆第一重意义,在于时间

计划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时间的稀缺性。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消耗时间任务当中作出取舍和安排。无论一个人一天将要完成哪些任务,好歹都要花费掉24小时的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很多高中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没时间整理错题、没时间总结方法、没时间背单词、没时间锻炼身体。可问题是,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不仅现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将来也不会有额外的时间。


计划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规划时间,将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剔除不必要的事项,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比如晚饭前、晚自习下课后、回家路上的碎片化时间是否可以利用起来。每天洗澡、吃饭、休息时间是否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一项紧迫的任务是否能够挤时间,或者能够挤出多少时间去推进。鲁迅说:“时间就像海面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重意义,在于规划

在课业紧张的时候,尤其是高三复习冲刺阶段,很多学生都曾经过这样的经验。当大量的时间被投入到一个弱势科目上时,一些原本还不错的科目成绩就掉下去了。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任务之间缺乏统筹规划。


当学生不可避免地同时面对多个任务时,就需要分析每个任务的轻重缓急和必要完成时间(时刻记住,时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保证每个任务都能正常推进,不能一头扎到某一项任务当中而忽略了其他任务的重要性。比方说一个数学成绩不错的理科生,想提高英语。一方面需要在缺漏科目上多花时间,另一方面强势科目需要继续保持做题手感,那么一种可接受的规划方案则是:在英语学科上增加时间投入的同时,仍然保证数学学科上的必要训练时间。


◆第三重意义,在于进度

由于每天面对任务的复杂性,使得一些任务的完成过程已经远远超过了今时今日,往往还需要分配到一周、一个月、甚至比一年更长的时间当中。那么计划的存在还能够更好地把握一项任务的具体进度。比方说针对“年底前熟背高考3500词”这个小目标制定的计划,就能够很好地安排每个月、每周、每天的必要完成额度(每天至少背多少词),对于每一个细分的时间单元都能够去检验自己的完成进度。


通过一个清晰具体的计划,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学习复习情况。对于实际进度明显偏离计划进度的情况,就需要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计划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得时间投入有利于既定目标的实现。

----------------------------------

计划制定的核心问题

从小到大,长者向我们传授一些人生经验的时候,总会强调计划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学生却不能够深刻领会长者的用意。那么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核心问题呢?或者说为什么计划没有作用呢?


◆第一,与目标的相关性

很多学生被家长或者老师逼迫着去制定计划,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为了计划而计划”,忽视了计划一定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在制定计划之前,有一个必要的前置程序就是制定目标。只有目标确定了,才能更加有目的性去展开计划。因此,计划应当满足和目标之间的相关性。


很多时候,学生制定的计划和最终目标往往是不相关的,或者说不必要的。比如针对“数学消灭无谓失分”这个目标,“每天刷一份套卷”的相关性就要弱于“每天整理分析错题”的相关性。在有限的时间当中,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就要制定相关性更高的计划。多个目标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就需要根据目标的轻重缓急去调整不同的计划。


◆第二,计划的合理性

合理的计划首先应当是一个具体的计划。目标是努力去争取的胜利果实,而计划则需要为实现目标提供具体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因此,计划一定要能够对每月、每周、每天、甚至每个时间单元内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作出指导。例如每天晚上睡前复习100个单词、吃晚饭后进行30分钟听力训练、每周六下午进行一次理科/文科综合限时训练等。一个过于模糊的计划会给执行过程留下太多蒙混的空间,也不利于把握计划的整体进度。


在此基础上,计划应当具备可行性,符合制定者的实际情况。不切实际的计划不仅不能有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打乱原本的作息节律和时间安排、挫伤信心。


◆第三,计划的时限因素

一个计划不可能永远有效,这是因为执行者面临的客观情况总处在变化之中。对于一个长期计划来说,执行者需要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设定一系列的时间节点,对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重新审视。例如“睡前复习100个单词”这样一个简单的计划,或许持续时间非常长,但是每周或者每月都需要用一点点时间去反思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是否高考3500词已经很熟悉(终止计划)、是否过于强调识词忽视了拼写(改变方法)等。


换言之,计划的灵活性就体现在:它永远是和具体执行过程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计划指导着执行过程,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也会反馈到计划中。任何长期的计划都需要用在特定时间节点去反思和调整。


----------------------------------

为什么有些学生更适应大学生活?

很多顶尖大学对于学生的管理和制约实际上是放得比较松的,尤其是在一些低年级时课业压力不那么重的文科社科院系。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一些来自宽松高中环境的学生往往更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精力;

而一些来自管理严苛高中的学生却容易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这里并不是在谴责大学校的军事化管理。恰恰相反,来自宽松高中环境的学生,在高中时就习惯了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能够在宽松的大学环境当中继续保持这种对自己的自我要求。正是这种即便在宽松环境中,仍然对自己一以贯之的严格要求才让他们进入到顶尖大学(否则也考不上),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而那些来自管理严苛高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并不需要对自己额外地严格要求,只需要依赖学校制定的周密复习计划就能够在高考中发挥出应有的成绩。因此,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这部分学生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调整过来。


学霸并非天生就爱学习,也并非能“沉迷”学习,不过是对自己、对现实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罢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创知路教育帮(czljyb)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270103/4257.html

更多阅读

曲炜是如何选择易学书籍学习?

其实学易绝大多数时间是靠自学,靠看各种易学书籍来学习的。我觉得读书方法很关键,有些人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久学不尽。那么我是如何看书学习的?籍此将个人经验介绍给大家。在学易期间(包括现在),面对林林总总的易学书籍,我没有时间哪一本

如何高效率地使用emule搜索资源 emule搜索技巧

在电驴网络,eDonkey 2000Network,简称eD2k,所有用户共享的资源信息,包括文件名,文件Hash值等都被索引到eD2k服务器上,用户可以在eD2k服务器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我们通常称为eD2k搜索。在eMule(电骡)等客户端中搜索方式选择“全局(服务器)”

美女们是如何疯狂看死帅哥卫玠的? 看杀卫玠

历史疑云(8)美女们是如何疯狂看死帅哥卫玠的?文/老狼在我国的历史上,四大美女芳香史册、风韵千古,不知带给我们多少痴迷和向往。与四美相媲美的还有四大美男一说,分别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他们才貌双全、威望极高,

声明:《学霸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工作、生活的?》为网友薄荷蓝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