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回答,是『如何有效缩短复习时间』回答的补充。原文请参见:。下面进入正题:
======学习的最佳实践:主动学习======
上课更多是被动学习,是老师向你灌输知识,循循善诱;而自学,强调主动学习,自己去『学习』,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自己脑子中的知识。如何提高自学能力?这需要能够主动去学习。这其中,是存在所谓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
贯彻这个最佳实践,将主动学习的行为养成习惯,对于提高自学能力必然有帮助。
======学习的过程======
学习,获得知识,就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管理的流程就是高效学习的过程。信息本身对人毫无价值,只是收藏没有意义,需要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只有主动学习,在不同时间间隔后多次回顾并进行有效输出,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起点,是外部的信息,这和知识有本质区别。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区分,在脑中树立这个牢固的理念,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第一步:提取概念======
定义:
从信息/资料中提炼出的基本的、抽象的、通用的、围绕问题本质的理念或思想。
为了认识『概念』的重要性,我们借鉴一下李笑来对『聪明』的思考:
(什么是聪明?)也许我们可以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此人是否拥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
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足够清晰准确?
是否有足够系统的方法论?
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概念之于学习,就相当于砖头之于盖房子。
利用概念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扩充大脑容量(升级大脑的硬盘),帮助记忆。 对于学习,记忆是必须的,但对于记忆,理解和提炼总结更是必须的。 脑子里装概念,还是装未处理的信息/资料,决定了你脑子里能装多少东西!
主要内容:
提取信息中包含的核心内容,谁对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最后提出的结论是什么?这其中有满满的概念,很多你非常熟悉,很多你不熟悉,很多概念作者也没有解释清楚,需要你主动地从各种来源去搜寻资料,彻底搞懂这篇材料;通过输出检验自己的理解。简单说,就是以教促学。你能用自己的话跟别人讲出来,讲定义,讲原理,讲例子,讲得越好,说明你理解得越好。检验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尤其重要。
问自己的问题:
这些信息中包含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谁对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最后提出的结论是什么?
这些信息/资料背后的关键概念有哪些?
XX概念的定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
======第二步:建立思维模型======
定义 :
一句话,思维模型就是『安装在人脑中的App』。
每个『人脑App』,都专门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有一个主场景,它将将解决问题所需的不同步骤捆绑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解决行动方案和体系。
例子:
交警的一套交通指挥动作,就是交警同志脑子里的一个App,一个思维模型。高中物理课上,我们学习到的引擎的运作机理,在我们脑子里也形成了一个App,一个思维模型。
星巴克的员工三下五除二给你做出一杯拉花摩卡,是因为她脑子里有这么一个App。
问自己的问题:
这一段内容/这个原理是在讲什么?有什么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如何组合起来?用自己的话表述(建立思维模型,概念之间的联系)。

几点思考:
如果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有错,这些思维模型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这到底是个新问题,还是我们已经知道答案(解决方案/思维模型)的老问题。所以说,『读题』很关键。遇到新问题就要建立新的思维模型。不然,就像牙牙学语的婴儿,见谁都叫爸爸,那就是婴儿的思维模型应用出了问题,分不清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拿老问题的答案/思维模型来解决新问题,认错了爸爸。我们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在脑子里装满了无数有用的解决方案(思维模型),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立刻调用这些模型,顺利解决问题。======第三步:建立联系======定义:
李笑来对思考所下的定义,我深深认同,倍感钦佩:
所谓思考,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建立那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概念是必要、清晰、且准确的,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应该是准确的。
盖房子,只有砖头(概念,从信息和资料中提取)不行。还得有水泥(概念之间的联系)。 思考,就是水泥。
主要内容:
将新知识融会贯通,将新知识联系到旧知识(一定要将新知识放到原有知识体系的大背景下)
将抽象概念联系到具体事例
例子:
新知联系旧知:学习历史时,历史故事展开的越多,你从中学到的越多。你用更多方式赋予历史故事以含义,例如,将故事和你对人类野心、命运波澜的理解联系起来,你对故事的理解就越深。
例如学习CAPM时,你就得明白『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仅仅是对权益进行定价,这个思维模型用来解决权益资本成本的问题。要联系到债权成本、股权成本、一定资本结构下的加权平均成本(WACC)、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有哪些、假设发生变化则如何应对,CAPM在企业估值环节的具体应用。
抽象联系到具体:学习抽象概念时,学习角动量这个概念时,就要联系滑冰运动员的旋转动作。四肢向身体收缩时,她就转得越来越快。
在不断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你原来『已经掌握』的幻觉就被不断打破,你对新知识的概念理解愈发深入,对思维模型的掌握越发顺手,联系越发深入,最终才能达到精通,在现实问题中随手应用。
问自己的问题:
这一段内容和我的已有知识有何联系(新知识联系到已有知识)?这个抽象概念,和什么具体实例有联系?有何联系(抽象联系到具体)?
======第四步:理论联系自己的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问自己的问题:
XXX理论在现实中有什么例子(应用到实际案例)?XX概念/理论和现实例子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理论与现实的对比,深化理解)?
建议: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效率最高,我们也最有动力。所以,很多时候,莫名其妙的东西不学也罢。浅尝则止的兴趣害人不浅。对信息,要有意识区分对自己是否有益。信息如同食物,吃多了消化不良。每个人或多或少存在信息焦虑,要有意识地面对这个问题,加以克制。======第五步: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建立内容完善、结构清晰、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是达到精通/『学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那么,怎样才是精通/『学会』?
精通,不仅仅是知识一手在握,脑子里的知识能随时快速调用,而且还对如何使用有概念性的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任何领域做到精通,不论是做饭还是成为CPA,或者成为外科医师,都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从知识的积累、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技能的形成。还要不断练习新学会的技能,努力去做,去反思,在思维中进行演练。
积累过程中,经常思考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方法可以是测验考试,也可以利用费曼技巧(feyman technique)。
建立内容完善、结构清晰、逻辑连贯的知识体系,是精通的一个必要条件。
知识结构高手(high structure-builders)善于并勤于识别资料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内容模块和基本原理,并主动判断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原有知识的联系,和现实事例的联系,然后主动将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习惯,需要努力培养,用实践来培养。
请参考我的回答:
======结论======
简单总结一下:遇到全新的学习内容(information),我们有意识地提炼其中的概念(concept),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思维模型),再联系已有的知识,联系实际的例子,最终,外部的全新学习内容(external information)就被我们大脑吸收,成为真正掌握的知识(internal knowledge)。然后,我们将这些知识整合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实现了成长,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个人认为,自学能力其实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培养的。其实大概就是上面的五步。
最后再说几点:
一切的前提是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然后,要主动学习。按照这五步来思考。输出、分享、解决问题,这是对学习最好的检验。与一切学习者共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