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是学习策略的问题。很不幸,这位题主已经陷入了一个严重的误区。
今天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题主已经无法看见了。但是,还有很多的高中生,尤其我的关注者里面学生很多。如果有人陷入了与这个题主相同的误区,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所帮助。
1 用竞赛带动高考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很多学生有个误解,他看到有学霸竞赛一等奖、国家队,同时高考分数也很高,于是误以为,是因为学霸们参加过竞赛,所以做高考题很容易。
于是他误以为,自己学竞赛题,也能够提高高考成绩。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很多时候,甚至连学霸们自己都有这样的误解。
然而实际情况是,学霸们高考成绩好,是因为他们自己智商高、爱学习、方法佳、习惯好,并不是由于他们做过竞赛题。
换句话说,他们如果不参加竞赛,高考成绩一样会很好,甚至会更好——因为节约了竞赛的时间,可以把基础内容学习得更仔细。
学霸们之所以参加竞赛,是因为他们有严重的智力剩余。他们觉得普通的高考题目太简单了,太无聊了,让他们丧失兴趣。而竞赛题的难度和他们的智商比较匹配,能够让他们饶有兴致的研究上一阵子。
这是一种智力的娱乐消遣,而不是一种应试的策略。
虽然,你可能看到某一道竞赛题的思路非常巧妙,有助于普通高考的难题。然而这种情况是非常非常稀少的。高考难题、压轴题的解题思路,绝大部分都是在课本内,只有极少数是可以用竞赛思路去做的。更何况,你要是临时拿出一个超纲的公式上去,人家给不给分都还是问题。
有一个趋势大家需要谨记:高考数学,正在向弱化难度的方向不断前进。
这两年的高考题目难度,已经比我们当年要简单多了,而未来的难度又会进一步降低。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国家教育大战略。
在这个大趋势下,试图搞高难度的竞赛题来促进高考成绩,实在是南辕北辙,颠倒妄想。
2 从学习策略上来讲,先易后难比直接搞难题更高效。
有些比较聪明的同学会进入一种误区,觉得把难的题目先搞定了,简单的题目不就自然而然的会了吗?他们也确实比较聪明,基础还没有打牢的时候,那些难题就能够看得懂一些了,然而,仅仅是一些而已。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有两个学生A和B都是比较聪明,但又不是天才级别的聪明。A采用自然流学习策略,B采用装逼流学习策略。
所谓自然流,就是先学习简单的,完全学透了以后,再去攻克难题;
所谓装逼流,就是瞟一眼基本定理,立刻去研究难题,从此不回头。
第一天
A:研究基本概念、定理,背诵公式,看看公式推导过程,
B:瞟一眼基本概念定理,看懂了,立刻开始研究最难的题目。虽然没有做出来,但是很容易就看懂答案了。
这个时候,B感觉:哈,只差一点了!同时,他对A产生了优越感——你还在看基本定义?我已经在研究终极boss了!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
第三天
A:基础概念、公式和公式推导已经熟悉了,主要做低难度的题,偶尔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
B:在继续研究最高难度的题,还是做不出来,但是很容易就看懂答案了。
这个时候,B感觉:嗯,只差一点点而已了。同时,他对A继续保持着优越感——你还在做最简单的题?我已经研究终极boss几天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第七天
A:基础概念、公式和公式推导已经高度熟悉了,主要做中等难度的题,偶尔做一些高难度的题。
B:在继续研究最高难度的题,还是做不出来,但是很容易就看懂答案了。
这个时候,B感觉:唉,还是差一点点而已了。同时,他对A继续保持着优越感,但已经有点焦虑了——他学得也不慢嘛,我要加紧速度了。但是没事,我肯定还是比他强的。
第十四天
A:基础概念、公式已经成为大脑本能,甚至那些中低难度的题目也高度熟练,成为大脑中可以调用的基础模块了。大量练习中等难度的题,偶尔做一些高难度的题,并且能做出来了。
B:继续研究最高难度的题,偶尔能做出来一些,做不出来的还是感觉只差一点,反正看答案很容易懂。
这个时候,B感觉:我靠,这个难题他居然做出来了?原来A也是个学霸啊,以前怎么没发现呢?隐藏的好深啊!
第二十一天
A:基础概念、公式已经成为大脑本能,甚至中等难度的题目已经高度熟练,成为大脑中可以调用的基础模块了,就像一些衍生公式一样。练习一半中等难度的题,一半高难度的题,高难题大部分能做出来。
B:还在研究最高难度的题,偶尔能做出来一些,做不出来的还是感觉只差一点,永远只能在看答案的时候感叹:哎,这题思路不难啊,应该能想出来的啊。
这个时候,B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我靠,难道他比我聪明吗?肯定是的,他一开始只是没用功,没有好好学才去搞那些基础题,现在他想学了,结果难题也会做了!
而A对B的感觉从始至终只有一个:
基本定义都没弄明白就去研究难题,你TM是在搞笑么?
这就是很多学生真实写照。他们以为,B的做法是聪明人的做法,A的做法是笨蛋的做法。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非天才来说,A的做法才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
中学阶段的难题,不是要你去发挥奇葩的创造力想象力来解决的,它一定是几个简单知识点的复合叠加。所以要去搞定这些难题,最关键的是要把这些简单知识点彻底的弄懂、弄透,要熟悉的就像是本能一样。这样,当面对难题时,就能够自然而然的找出思路。
很多人把基础的定义和公式看了一边,就觉得理解了,弄懂了,其实只是一种大脑的幻觉。你起码要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从哪些公式、定理推导出来的)?这个公式怎么变形?
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哪些其他的公式?
这个公式和另外一个公式有联系吗?他们两个合在一起能够推导出什么衍生定理? ……
比如,三角函数的和角公式
你可以思考:
这个公式怎么推导出来的?它和差角公式什么关系?
它和二倍角公式什么关系?
它和半角公式什么关系?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Sin(A)会变成什么公式?有意义吗?
如果把A换成x+y,B换成x-y,上述公式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作为衍生公式吗?
……
诸如此类。
你看,上面的所有思考,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和角公式展开的,可以说都是些基础的变化。但是,你要是真的把这些基础的变化都掌握了,你就绝对是个高手了,140+的程度。
只是要注意,什么叫做真正的掌握了?有一个很简单的检测标准,那就是:
不是我把它放在你面前你能够看得懂,而是在一张白纸上你能够不假思索(零延迟)的把它写出来。
但凡你还有一点点的犹豫,你就不算足够熟悉,你就很难把它用出来。
3 从考试策略上来讲,中低难度题目比高难题更重要。
高考中,是60%基础+30%中等+10%高难度。如果你对中低难度的题目够熟悉、够把握,完全拿下来了,那么你就是750x90%=675分。清华北大随你选了。
你看,中低难度的题目重不重要?
关键是,你把基础题目彻底弄透,花费的时间并不太多。而要把哪些高难度的题目弄透,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精力。
所以说,竞赛题、压轴题那些东西,属于高投入、低回报并且耗费大量机会成本的项目。聪明人应该好好想想,自己该怎么投资。
实际上,本文中的道理,对于所有科目(尤其是理科)都是通用的。希望各位能够引前人之误为戒,踏实而高效的搞好自己的学习。
-----------------------------------------------------------------------------------------------------------
另外提供两个技术性的链接,或许对你有参考意义:
(很全的学习方法)
(这个回答中,逻辑链条长度的那一部分对于数学科目很有借鉴意义)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