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1]提高信息转化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怎样系统有序地来提高信息转化率?
提高信息转化率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到底什么才是信息转化率?是你看懂了?
可以这么理解。
那衡量“看懂”的标准是什么呢?
是你学会迁徙运用而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了。
——你会把你阅读到的管理理论生动地讲给别人听,并且会告诉对方该怎么运用到实际,这个理论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你会把营销思维运用到恋爱交友中,以你与亲友相处的融洽度来检验并丰富你的营销思维框架。
——你甚至会花与阅读对等的时间来整合你的知识素材,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一些想通的东西纳入思维大树的同一个枝节。这时候你会发现,把不同领域想通的东西整合到一起,竟然会产生新的东西,因此你的思维大树也更加繁茂起来,你的枝节也联系地更加紧密。当大家对一个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你往往会从另一个视角来提供思路,打开局面。没错,这是你的思维体系的功劳。
——你会变得更加有创意,因为你突破了你的专业思维,你发现你与任何东西都可以有关联,任何东西与任何东西匹配都可以擦出火花。这可以产出文学作品、创造发明。
——你会变得更谦卑,因为你知道就算一朵花展现的信息也是无穷无尽的。你会变得更慈悲,因为你从宏观的维度看,人性的弱点也会那么可爱,消极的事件随着时空的绵延也会显出积极的一面。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就是看懂了,这就是转化了,这也就是转化的终极目的了。
怎样系统地提高信息转化率?
介绍一个知识管理模型—SECI模型。有点复杂,我来一一解构。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各模式的具体解释在后面。
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体上说,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可以被概括为: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人吸收和升华。
其揭示了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即始自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最终升华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隐性知识。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个体和组织的知识容量与质量都会会得到提高,个体的知识是组织的知识的基础,组织又给个体提供了多方交流碰撞的平台,使得个体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提升。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群体、集体的智慧。
所以,我讲的信息转化也不会局限于个人,而是拔高到组织层面。
下面具体介绍四种模式及其应用: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
指的是一个人的隐性知识向另一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相互展示、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通过对话、相互教会、传授等方式来实现。
在这个环节你能做什么呢?你可以收集总结你周遭的信息以形成你独有的隐性知识。
[1]请你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将你感触深刻的经历原原本本写下来,将你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写下来,再不济,发微博也是可以的。但我还是推荐用原始的日记,且不说数据可能遗失,隐私被窥探,电子设备出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用电子设备发状态以及浏览状态会让你难以静心和专注,看着看着就点开了朋友的空间,而且,就我个人来说,拿起手机或电脑回看状态并加以反省是一件特别扭的事儿,因为社交平台给我的刻板印象就是用来娱乐社交的。当你需要总结整合什么的时候,你可翻看你过去的日记,从经验中提炼营养。
[2]请你向身边的强人看齐,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然后总结之,你就会慢慢发现对方为什么会这么牛,你依照对方的做法来行动,就会慢慢变强,这叫标杆学习。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外化)
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会涉及一些表达的技术,以便将一个人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与图片或影片等视觉教育器材等表达出来。然后征询大家的意见以获取反馈。从而不断调整优化你的知识。
在、微信、简书写东西就是属于这个环节。
[1]怎么用文字?
从方式上来说,要书写。书写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假如我没有撰写这篇答案的话,我对于“如何提高信息转化率”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会如现在这么系统和深入。因为书写是一个一个想法慢慢被表述出来,一个不落。而单纯的动脑往往是跳跃的,而且思维链条是较短的。为了回答问题A,你通过书写,把你生命中相关的素材abcde都挖掘出来进行总结,针对abcde,你各推导了两步,各得出了1点想法。那请问,单靠你动脑,你会挖出abcde这五个素材吗?针对每个素材,你会不会由于思考这个而把前面辛苦推导出来的结论给忘了?记忆长度是有限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从形式上来说。你需要采用各种文字形式将你的思想具象化、场景化、流程化,别人才会更好地理解你。如何做?可以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作对比。将你的论点、论据、论证链条清晰展现出来。不难吧,这就是学写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方式。
[2]怎么用图片和视频?
尽量减少冗余信息。当用图标和用图片都能传递你要表达的信息时,请你选择前者。当图片元素太杂乱影响到关键信息的展示时,请你记得处理一下图片。拍摄的视频记得配上字幕。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融合)
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也就是整合自己的经验知识、他人的经验知识,他人的经验知识可能未被实践检验(与亲友的思想碰撞),也可能已被人们广泛接纳(权威人士的理论观点)。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集成不同的显性知识片断而产生新的显性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集成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集成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元(要素、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所形成的集成体(集成系统)不是集成单元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
如何整合?我觉得关键词有“框架结构”“标准”“要素”。
[1]这时候知识要形成系统,而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叫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结构而非要素的数量决定了系统的功能,音符不经过合理组合就不能形成动人的音乐,文字不经过进行排列就不能形成伟大的诗篇。结构是骨架,要素是血肉。
[2]那么如何为你的知识素材找到合理的框架结构以整合成系统的理论或方法呢?我的建议是多学习各学科的理论模型,学得多了,你也会自创立结构了。但要注意创立结构时要遵循不交叉不遗漏的原则,让知识刚刚布满你的框架内。
[3]这个时候,你要养成定时整理的好习惯,我就专门给自己留了周期性的整理知识的时间,每一周整理7天的知识素材、每一月整理四周整理过的素材、每半年整理每个月整理过的素材、每一年、每三年……如此周而复始。整理的周期不能太长,太长了,你收集的素材太多,你整理不过来。也不能太短,太短了不容易产生规模效益,你单次整理花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本会更高,而且,积累的素材不够,没有多样知识,也难以相互碰撞产生新的东西。
[4]整理的时候要学会归纳,写论文的童鞋都做过文献综述,即自己阅读相关方向的论文研究内容,自己归纳出数个主题,每个大主题下可能还要分成几级小主题,然后将素材一一归纳到相应主题中,每阅读一个收集的素材,你就进行归类,遇到不属于这些类别的素材,就自己另外新建一个分类主题,然后归档。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内化)
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中的众人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典型的过程就是边学边干,即“干中学”。
虽说这是企业知识管理模型,但是实质上是范畴更广的组织知识管理模型。豆瓣小组可以是一个组织,三五好友可以是一个组织,你和你的另一半以及孩子都可以是一个组织,什么组织?学习型组织。我一直觉得良好新鲜的亲友关系状态是双方都在彼此进步,都能不断给对方带来惊奇与喜悦,好像是一本永远不知道结局的悬疑小说,好像是一枚永远不知道花期的蓓蕾,你永远对对方保持期待,你们的思维总能碰撞,情感总能共振,好像我抛给你一个球你再回传给我,我们这样一来一回,一辈子都抛不完。
双方经过知识的传递交流,工作绩效会提升,思维深度会增加,但我觉得,
通过知识交流与整合,把混乱的生活转化成了有质感的时光,这才是最重要的信息转化。
相关阅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isiliang,一个分享读书与思考心得的地方。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