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基本上是一篇谣文,本身就是忽悠学的典型案例。
先从破桥另一篇相对简短的洗地文说起,按相同逻辑,谁能证明韩仁均未拥有过金丽华?谁也不能啊!那就说明韩仁均拥有过金丽华了?【儿子给不怎么懂网络的60岁老父管理密码】,听着的确很正常,但特么与本案无关啊!韩仁均是个骨灰级的老网虫,而韩寒却是个连自己账号密码都记不住的马大哈,角色跟破桥所形容的完全相反!
这就是破桥的两大基本手法:神逻辑和伪事实。
回归《忽》文,此篇洋洋洒洒十多万字,其实也就是颠来倒去地重复使用这两大手法。
文中列举了三位著名作家:莫言、老舍、鲁迅,以他们的干净手稿来佐证韩寒的手稿干净很正常。首先,这就像是拿熟练工跟新手比手法敏捷,并不科学;其次,稍加搜索轻易可知,事实与破桥所言截然相反:这些老牌作家都有修改或誊抄的习惯,压根比不上那位一次成型的少年天才。
质疑者要的是什么?正如王培元说鲁迅手稿那两段里提到的,能够体现创作者【炼字、造句、改作、思考】的修改,而这些内容,在韩寒的“手稿”里,几乎完全见不到。
破桥深谙所谓信息污染和传播畸变,那么他该明白,条件许可的话,应当优先展示当事人的口供(比如莫言的微博)。此处,刨去吹牛的成分,三联的编辑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莫言的誊抄稿,想当然了。
至于写作速度,莫言一向快,更快的网络写手也比比皆是,并不是说,就因为谁谁谁写的快,就质疑他是代笔。问题在于:一.写作新手,突然爆发就能赶上老牌写手?二.韩寒早期是自称拖拉机速度、磨磨蹭蹭。莫言是全身心投入,而韩寒是泡妞踢球一样不少,只在课堂上写;三.一般题材的小说,有灵感有才华就可以一泄如注。而《三重门》是山寨《围城》之作,都是资料汇编式的掉书袋模式,快不了(高才如钱钟书,也就日均500字。当你听说某人把压路机开出了蓝宝坚尼的加速度,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不可能!)。
破桥对于莫言、鲁迅手稿的错误理解,尚可归咎于他人的误导。他和司马少对老舍手稿的论述,则是很明显的逻辑推理错误了:谁能告诉我,老舍这段话是怎么证明『这是初稿』的?怎么从【扯了另写】推导出『历来就是一次成型』的?【已发表过的作品不愿再加修改】跟韩寒的『几乎从不修改』又有何可比性?
更恶毒的是刻意的曲解:这【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难道不包括《三重门》整本书?或者,破桥是想证明《三重门》出自中年韩寒之手?
再说了,这“一次成型、一稿而成、非誊抄稿”的说法,最早见于16年前的《儿子韩寒》,难不成也是【质疑者引申自韩寒博客】?
另,“韩寒”所谓的“重写”,并不是誊抄旧稿,而是将原前半部整体废除后的重新创作,实际相当于一气呵成30万字,并不能用于解释那些『创作性修改』的缺失。
破桥的文章里,很少能够见到对于某位具体的质疑者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基本都是他对“质疑者逻辑”的二次演绎,再自己反驳自己,玩的是左右手互搏的把戏。二手“逻辑”加上二手证据,这就为他所谓的【信息污染】创造了充分条件。
质疑者支持代笔论,那就天然承认一个人的思维和阅历能够被另一个人模仿,关键问题在于能力和动机:①.4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理所当然能够描写青少年视角,14岁小P孩则难以写出成年人的思维和文笔;②.韩仁均作品的叙事主角是宝贝儿子时,当然应该描写韩寒的经历;“韩寒”叙述自己的事,为何要飙出一大堆老一辈的心理和视角?
质疑者的理论与这种情况毫无矛盾:韩仁均以儿子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文章。
破桥这里替质疑者总结出的标准A【作家根据真实经历所写小说的内容应与其生活经历一致】,这句话颇值得玩味,他首先是个不成立的病句:如果是小说,那就没必要一致;如果“一致“那就不是小说,而是日记、纪实类的文章了。而且,这里模糊处理掉了【谁的经历】这个关键点,质疑者原观点是『韩仁均根据韩寒的经历… 』,而标准A给人的感觉就是『韩寒根据自己的经历… 』,成了循环论证式的废话。
破桥没法像我这样仅从字面上就把标准A否定掉,毕竟是他总结的,玩下去就变成给自己找茬了,于是他来了个惊世骇俗的逆推:赛车生涯文字应该出自赛车手笔下。
举个例子:马云是中国人,逆推一下,中国人是马云,这就错误了,但是这个逆推出来的错误并不能用来否定原命题。
这是很基本的智商问题,他那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也就相当于当众抽自己一个耳光,再告诉大家,我就是这么抽那些质疑者的,然后一群脑残韩粉欢呼雀跃:抽得真狠!
16年前,韩氏父子自身、发现韩寒的伯乐们、各方读者们就对署名韩寒的早期作品作出了准确的评价:老成、早衰、不似少年人的文笔、像成年人……更有甚者,早已直指问题的核心:韩仁均代笔。
别告诉我,这些人都被方某给【信息控制】了。
破桥替质疑者总结出一个“绝世天分的奇才韩仁均”,再告诉大家另一个穷困潦倒隐居二十年的韩仁均,似乎这样质疑者就逻辑矛盾了。
首先,销量和质量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说明不了什么【绝世天分】。《三重门》也就放在16岁少年身上,能显出奇才来。放在中年文人手中,只能算是平庸之作了;其次,韩仁均也并非什么隐居:他是金山报的副主编(后来做过05届的区政协委员),编纂乡志的领导小组成员,文学、摄影获奖无数,被《新民晚报》称为文学新星,每年能写40万字,但是这一切在99年戛然而止——宝贝儿子出名了,他就真去“隐居”了;再者,他更非穷困潦倒:看《儿子韩寒》就能知道,他90年代初就有轻摩,家里有录放设备,花上万元买286、386,94年开始电脑写作,96年上网,韩寒小学的时候就有单反玩了,你呢?
这样的偷换概念,歪曲事实,还有很多。比如,在另外一篇洗地文章里,破桥将韩仁均形容为“不怎么懂网络的60岁老父”,还告诉大家小心谨慎欺骗大家十三年的骗子不可能给你留下证据,似乎骗的时间越长,就越不是骗子 ~~ 种种的神逻辑,通过不停地絮叨,让一些弱智产生了杯弓蛇影的感觉——【他们是在忽悠】。
【再补充】:『小心谨慎、从未被怀疑…』← 这是破桥的设定,与事实无关,更与质疑者无关。破桥式“逻辑”的通病就是,自己设定一个虚假的概念,自己再在这个概念中兜一个大圈子,然后告诉大家,这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傻瓜们低头一想,的确自相矛盾,破桥说的好有道理哦!
一个“小心谨慎”隐藏了28年的变态杀手……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