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狂妃逆天言灵师 历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多图长文预警)响应题主号召写一篇XX VS XX的专题吧。历史上从来就不匮乏天才,但同一时代同一领域出现的两个天才就像双星系统一样拥有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全世界的注意力,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当一个天才和另一个天才展开对抗时,他们各自的才华会以更加耀眼的形式展现。

本篇回答并不是天才的传记,本篇只是着重描写天才之间的战争,每个天才除了和自己的死对头打架之外还有许多成就。由于答主知识有限这篇回答涉及太多领域且有些地方涉及主观评价,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点。


十六世纪 达芬奇 VS 米开朗基罗 战场:《安吉里之战》壁画

16世纪初,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同时受聘为佛罗伦萨市政议事大厅绘制一幅巨大的壁画《安吉里之战》,内容取材于15世纪佛罗伦萨和米兰之间的战争。此时达芬奇正处于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刚在米兰创作完《最后的晚餐》回到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刚创作完《哀悼基督》,比达芬奇小13岁的米开朗基罗丝毫不害怕自己这位旷世的杰出天才前辈,喜欢嘲讽他华丽的穿着和很多作品有开头没结尾的重度拖延症。而达芬奇面对这位恃才放旷的后辈总是礼貌地回应后转身离开,但仍会在自己的笔记本评论这位后辈“笨拙”的艺术水平。

这次壁画的选人刚好选了这两个旷世天才且互相看不顺眼的艺术家来创作,一下子就激起了全城人的热情。1503年两位天才开始同时进行创作草图。达芬奇的画风朦胧,创作的是《昂加里战役》里的交战情形,画面主要描述人性的凶暴,描绘激烈残忍的交战场面。而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卡西纳战役》则描写的是佛罗伦萨军被比萨军偷袭时候准备迎战的场面,免回的是那种将起未起的战争画面。不知道是不是和达芬奇的朦胧美对着干,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充满了刚硬的线条来描绘士兵的肌肉和即将迎战的画面。达芬奇比米开朗基罗早一步将草图变成壁画,但可能由于购买颜料时候的材料有杂质,最终画的上半部分变得很暗而下半部分则直接龟裂散开了。后生米开朗基罗不知道是不是传染了达芬奇的拖延症,画到草图就开始停产,并且在《安吉利之战》创作开始就出现诸多创作到一半就停工的作品。最终《安吉里之战》这幅画现在只有达芬奇创作的那一半,并且还在大厅的扩建时神秘失踪了,但有人在扩建人瓦萨利壁画中发现一句意大利文:“只要寻找,便会找到”。并且在2012年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确认《安吉里之战》藏在佛罗伦萨议会厅的一扇墙内。


十七世纪 牛顿 VS 胡克、莱布尼茨 战场:物理学、数学


1672年年初,牛顿刚刚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就发表了一篇阐述白光的本质是由不同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论文,论文里面根据光的反射性质提出光是由粒子构成的。这篇论文受到了认为光是波构成的胡克的强烈反驳,年轻的牛顿一度要求退出学会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从此就处处和胡克对着干。在1675年,牛顿又发表了一篇光学论文,但这次胡克的反应更大,因为他认为牛顿的论文大部分都是摘自自己在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牛顿在1676年2月5日致胡克的信中,写道:“笛卡儿(的光学研究)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你在一些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哲学考虑。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后一句也成了现在烂大街的名言,但这句话实际的意思是牛顿在讥讽崇尚哲学的胡克和他矮小驼背的身高。而牛顿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发表任何有关光学的论文。直到1704年(胡克死后第二年)才发表《光学》一书,详述了光的粒子说,并丝毫不提胡克对薄板颜色研究的贡献。

1674年,胡克发表了《试证地球的运动》(Attempt to Prove the Motion of the Earth),首次阐述了行星运动理论和重力之间的关系。但胡克实在无法计算出行星的确切轨道,1679年胡克写信给牛顿请求帮忙计算轨道,并暗示这种引力可能与地球同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于1687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深入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却丝毫不提胡克的帮助。胡克自然是被激怒了,要求牛顿著名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平方反比定律是自己的发现,而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之后,牛顿的名声一举超过了英国所有科学家,他坚称万有引力定律是自己的独立发现,并删去了《数学原理》中所有有关胡克的引用。但有资料显示他在1665年就已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试图用它计算月球的轨道。但因为当时测定的地球半径是错的未能获得满意的计算结果,就搁置了这一研究。1670年之后有了更准确的地球半径数据之后,牛顿才重新研究引力问题。之后在哈雷的劝阻下,牛顿承认胡克的来信刺激了他重新研究引力问题,并且承认胡克告诉了他一些他不知道的实验结果。做为妥协,牛顿提出在《数学原理》的有关部分加一条注解,说明引力反比定律也被雷恩、胡克和哈雷独立地发现。胡克晚年双目失明,1703年,胡克在备受疾病折磨后逝世。几个月后,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长,并计划给学会找一个新地址。1710年,学会完成搬迁,在这一过程中,胡克的许多收藏和仪器都丢失了,同时丢失的还有胡克的画像,所以至今都没有人确切知道胡克长什么样。胡克的研究涉及光学、力学、天体动力学,贡献包括首次用显微镜看到细胞并引入细胞的概念,首次观察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发现双星,首次测量恒星的视差,发明了轮形气压计、液体比重计、风速计里程计、现在还在车辆的传动装置中使用的万向节、钟表的游丝、后来用于相机的可变光圈等等,但由于和牛顿的斗争,
撰写过《不平静的天才:罗伯特•胡克和他的地球观》的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艾伦•唐•德雷克(Ellen Tan Drake)考据得出,在牛顿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期间,他直接或间接地将上千种胡克设计的实验装置、模型以及化石标本加以销毁。
同时牛顿还在和另一个天才吵架:莱布尼茨。学过微积分的人都知道牛顿-莱布尼茨定理,但如果牛顿或莱布尼茨看到这个定理的名字反应应该跟一个M记员工看见“麦肯鸡”差不多。在现在的记载看来,微积分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双方独立发明的,因为从双方的手稿来看,牛顿是把微积分当做数学工具来使用,为解决运动问题发明出微分,再发明积分。而莱布尼茨受到哲学思想先开发出积分再开发出积分,并且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数学工具。而问题就在于这两个天才一开始都对微积分不太感冒,莱布尼茨在1675年已发现了微积分,但不急于发表,只是在手稿和通信中提及这些发现。直到1684年,莱布尼茨才正式发表他对微分的发现。两年后,他又发表了有关积分的研究。而牛顿全面发表微积分则是在上面提到的在胡克去世第二年发表的《光学》里面才完整阐述。双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战争,身为皇家学会会长的牛顿动用各种舆论势力向莱布尼茨展开剽窃的声讨,而莱布尼茨也动用自己的一切势力和牛顿吵得不可开交。最终两个天才的斗争渐渐变成了英国和德国科学界的对抗,英国也渐渐排斥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减缓了英国科学发展的步伐。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数学符号体系简单清晰得多,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微积分符号形式(包括现在的小于号< 大于号> 根号等都是莱布尼茨记法)。

莱布尼茨微积分手稿

十八世纪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VS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战场:燃素说


普利斯特里是英国的一个牧师,业余爱好喜欢搞搞化学,而就在这个业余爱好上他发现了二氧化氮、氨和二氧化硫等元素。而就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在阳光下放有薄荷和老鼠的封闭容器里的老鼠要比直接密封的老鼠存活时间长五到六倍,他非常吃惊,进而又发现了这种空气可以增强燃烧。当时“燃素说”统治着化学界,人们相信燃烧的本质是“燃素”的集合,燃烧时逸散到空气的“燃素”使我们感到温暖。于是普利斯特里把这种元素命名为“脱燃素气”。( Dephlogisticated air")

此时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正在被一个实验结果所困扰,他在密闭容器内将锡和铅经加热后表面形成了一层金属灰,加热后容器内物体的总重量未改变,但锡和铅的重量增加了,而空气减少了。这完全违背了燃素说,因为燃素说相信燃烧是“燃素”的释放过程,物质不可能增重。然而此时普利斯特里在法国,他向其他化学家重复了自己的实验:将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而此前已经有科学家相继发现碳酸气、氢气和氮气,这些性质都或多或少和燃素说违背,动摇了燃素说的根基。而拉瓦锡则直接把燃素说给端了,他通过精准测量发现燃烧后的金属锻灰质量增重恰好等于空气中减少重量的部分,密闭容器里的总质量不变,他把这种气体成为氧“oxygen”(意为酸的元素,拉瓦锡认为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拉瓦锡彻底推翻了燃素说,发展氧化学说:燃烧的本质是和氧的化合,并开创质量守恒定律。


十九世纪 Samuel Colt VS Daniel Wesson 战场:左轮手枪发明


Colt从美国一个普通家庭出身,15岁时就在父亲的纺织工厂帮干活,他接触到的第一把枪是他军人爷爷的燧发枪,从此Colt迷上了枪支。那时的火枪还是像汽油车看机油一样从前面枪口通过探条把弹药装进去,后来德国人Dreyse发明后膛枪后装填弹药的速度大大上升,但仍是单发就要填充弹药。热爱枪支的Colt一直在思考改进枪支的办法。Colt的父亲希望Colt以后做一名水手,1830年16岁的Colt没读多少书就被送去一艘开往印度加尔各答的船只上面。在船上Colt从舵手的舵轮中获得了灵感,击发后转动弹仓让下一发的弹巢和枪管吻合,减少装填时间。Colt马上开始了这种枪支的设计,在船上还刻出了这种枪支的木雕。口才极佳的Colt回到美国后说服家里人和亲戚借来了一笔钱开始了左轮手枪的开发。开发并不是很顺利,经过几个版本的设计改进后终于制造出可以精准射击的左轮手枪,其实转轮手枪在Colt之前就已经存在,但需手动转动弹仓,但Colt的手枪可以在扣动扳机的时候同时完成射击和转动弹仓的动作,大大缩短了射击间隔,弹仓可装填五发子弹并且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撞击式枪机。Colt马上申请了专利,但当时大部分军队都不愿意使用这种新式武器,Colt的公司濒临破产。

当时刚独立不久的美国常常在边境面临周边国家的骚扰,此时德州和墨西哥就在交战。德州骑警队长Samuel Hamilton Walker打算使用Colt的新式手枪来对付墨西哥人。事实证明Colt的设计非常成功,传统的后装枪射击一次的时间Colt的手枪可以射击5次,军方马上开始大量采购Colt的手枪,并要求Colt改进设计,要求一次装填能射击六发,拥有更大的火力并且能更快速装填弹药,并且一下子就要了1000支。从小作坊出身的Colt显然应付不了这么大的订单,他找到了当时最大的手枪制作厂——Edwin Wesson 的工厂。Edwin Wesson是Daniel Wesson的哥哥,Daniel从小就受哥哥Edwin的教导制作手枪和步枪,并同一时期和Colt构思出了左轮手枪的构想,不同于Colt的设计,Daniel的左轮是单动的(单动SA (Single Action) ,扳机只能释放击锤,必须在扣扳机之前手动扳倒击锤。Colt的设计是双动DA(Double Action),扣动扳机时可以同时完成扳倒击锤(进入待击状态)和释放击锤(击发状态),如果去年看过《蚁人》的读者应该能更好理解这种结构,其中有十分惊险的一幕就是霍普通过操纵蚂蚁卡住达伦的手枪击锤从而救了皮克汉姆),由于Colt的专利制约Daniel只能帮着Colt一起生产他的手枪而不是生产自己设计的左轮手枪。Colt最终设计交付给了Walker一把重型的,满足军方所有要求——六发子弹、快速装填、高火力,以Colt和Walker队长的名字命名,命名为Colt Walker。Colt Walker火力非常大以至于1847年诞生的它直到1935年357 Magnum型左轮手枪子弹诞生之前都没有任何左轮手枪的火力能和它媲美(而357 Magnum型子弹是Wesson兄弟的军火公司生产的,不过这是后话了)。

Colt Walker左轮手枪Colt Walker左轮手枪

Colt Walker直接帮助美国赢得和墨西哥人之间的战争,Colt的公司开始好转并慢慢反超Wesson兄弟的手工作坊。和Wesson兄弟的手工作坊不一样,Colt在当时就利用了生产线的概念去量产枪支保证枪支质量稳定(是的第一个发明流水线概念并应用的人不是亨利福特)。Colt的工厂也一举超过Wesson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商。Daniel看到Colt的成功当然也不愿意袖手旁观,他准备在Colt的专利失效时发布自己的左轮手枪。但此时Colt收到了美国政府的批复,允许他再将专利有效期延续7年。这个专利延期给了Daniel沉重的打击,因为他已经借了钱准备生产自己设计的左轮手枪了,而1949.1.18 Edwin Wesson因心脏病死亡,失去了仰慕的哥哥而且欠了一堆债的Daniel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他不得不把自己和哥哥苦心经营的公司卖掉。而这时一个叫Horace Smith的投资者准备加入莱福枪行业,他找到了Wesson打算生产可以连发的来复枪。为了战胜Colt单单用连发的莱福和左轮是不够的,Wesson想到将火药放入子弹里,制作自带火药的子弹,当时的火药和子弹是分开装填的,每个弹巢里面要单独填充进火药击发子弹,所以弹药填充时间长,这种设计能极大减少弹药填充时间。而此时Colt手下的工程师Rollin White也有同样的想法,但Colt觉得这个设计过于危险否决了,White找到Wesson 和 Smith,双方马上一拍即合,并为这个设计申请了专利。事实证明这是很出色的设计。1857年Colt的专利终于过期,Wesson和Smith的军工厂也制造出了第一把可以连发的来复枪,出了多年被Colt垄断压制的一口气。此时内战爆发,Colt因为作为北方人卖武器给南方被指为叛徒,为了表忠他参军加入南北战争,被封为上校,训练了一支500人的柯尔特来复枪民团加入联军,但自己不上战场而是不分日夜地工作为军队提供武器。1862年Colt就死于痛风,年仅48岁,他的产业由当时的妻子接管,也就是现在的柯尔特防务公司,Colt一辈子也从未举枪射击任何人。而Smith和Wesson也随着美国内战渐渐发了家,和Colt的公司一并成为当时左轮手枪和来复枪的巨头。




十九世纪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VS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战场:新闻传媒

普利策是匈牙利犹太人,出生于匈牙利中产阶级并受到良好教育。后来因为家庭变故离家出走加入美国南北战争征兵,战争结束后流浪美国。受到良好教育并且是流浪移民身份的他非常关注美国社会底层的人,并通过记者的身份把他们记录下来登报保护底层人民免收特权阶级的侵害。1878年,31岁的普利策创办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因为普利策的新闻非常看重事实,关心底层人民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去写报。三年后《圣路易快邮报》就成为了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报社因揭露一些贪腐案惹了麻烦,1882年普利策和家人搬去了纽约,买下《纽约世界报》。纽约当时是世界的新闻中心,当时的报纸基本是报道上流社会、由有钱的财团和政党支持为自己的观点宣传,普利策继续为移民和下层人民说话,吸引政党注意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而《纽约世界报》也因为成功为自由女神像的建造“众筹”到足够资金而名声大噪,普利策成为纽约的出版大王。


《纽约世界报》的自由女神像筹资广告

此时另一个出版业的天才出现了——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和流浪的美国移民普利策不同,赫斯特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父亲乔治·赫斯特投资当时西部的矿产和牧场发了家。赫斯特也整天过着挥霍玩乐的生活。但赫斯特从小就喜欢新闻业,受普利策的报道影响很深,视普利策为偶像。赫斯特的父亲乔治收购了旧金山一家地方性报纸《旧金山审查报》,赫斯特发现自己正式进军新闻业的机会来了,向父亲要求将《旧金山审查报》归为自己管理,这个当时亏本的报纸被赫斯特完全改造,赫斯特对报社员工大换血,报纸设计采用安排对称的标题形式,标题采用醒目的铅字体,而这种设计一直也被很多报纸延续至今。赫斯特的新闻天赋很快就得到了验证,第一年就使该报销量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多份;到1893年,达到7.2万份。比公认的大报《纪事报》还多。原本亏损的报纸在几年中被赫斯特办成了年平均获利达35万到60万美元的盈利的报纸。小有成就的他决定回到新闻中心——纽约,在自己偶像普利策的地盘和普利策进行对抗。赫斯特买下由普利策哥哥创办的《晨报》,并改名为《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决心要打败普利策证明自己的赫斯特花高价挖来了大量《纽约世界报》的员工,普利策不得不用更高的薪水请回他的员工,但决心搞垮普利策的赫斯特马上又出了更高价钱买回员工。和挥霍家产的赫斯特不同,普利策没有太多的财政支出只能面临大量员工流失,这两个新闻界天才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

很快他们迎来了第一条重磅新闻:一具无头无臂无腿的尸体在东河上漂了起来。这条新闻先是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报道,但报道比较基于事实,没有过多描述。很快赫斯特的《纽约日报》也进行了报道,不同的是日报用了比较多煽动性语言,并发布提供一千美元奖励提供情报或者线索者,或者拿出能解决东河谋杀案的推理和建议者。这项提议马上卷进了全城人民,全城老百姓纷纷变身侦探开始“探索”这个事情的来由,《纽约日报》的读者也直线上升。普利策本来选择中立报道但很快就被拖下水,《纽约世界报》不得已也被逼用更多的推测性语言来描述新闻吸引读者。而又一个重磅新闻出现:1898年2月16日,美国军舰“缅因号”(Maine)神秘爆炸并沉没在古巴哈瓦那港,死亡164人,受伤100人。而届时古巴正在反对西班牙统治,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缅因号的爆炸很快被《纽约日报》用煽动性的报道和西班牙人联系在了一起,《纽约世界报》也加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很快民众就咬定是西班牙人炸掉了缅因号,国会面对群众的压力对西班牙宣战。


《纽约日报》对缅因号事件的报道

被赫斯特挖走的员工包括漫画家理查德,他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漫画形象“黄孩子”(Yellow Kid)专栏非常受欢迎,普利策为了维系这个专栏聘请了另一个漫画家乔治·B卢克斯(George B. Luks)接任。一时间纽约出现了两个黄孩子,并且分别代表自己的报社向对方开战。而当时两家报纸为了抢夺读者刊登各种经过渲染性描写或无意义哗众取宠的新闻则被称之为“黄新闻”(Yellow journalism.)。战争的爆发极大促进了报纸的销量,但随着战争结束报纸销量下滑,报社纷纷亏损,包括报业界的巨头普利策和赫斯特。为了扭亏为盈,报社纷纷提高了报纸的价钱,这激发了一个底层群众的反抗——报童。这个生活在纽约底层喊着头条卖报纸的孩子们发起了罢工,普利策和赫斯特的报业都收到重创。普利策也意识到自己太过沉迷于和赫斯特的战争,离自己一开始要报道真实新闻的心愿越来越远。普利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后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颁给那些报道真实而文笔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们。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VS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战场:电力电子领域

1878年31岁爱迪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发明大王,已发明印刷机、发报机、留声机等多种设备。此时的他利用碳化棉丝发明了第一盏可用的电灯。但当时美国根本没有电网,房屋内也都是用来给油灯提供天然气的管网,非常不安全。要推广电灯爱迪生必须让每个人都能用上电,于是他开始着手研制发电设备并建设电网。灯泡发明,爱迪生的第一个电站选址在了纽约曼哈顿的Pearl Street(就在纽约市的心脏地带,华尔街附近)。因为爱迪生的电力系统使用的是直流电,远距离运输会造成极大衰减,所以每个电站只能覆盖一个半径为半公里的圆,发电厂必须建在里用电端很近的地方。
Pearl Street直流发电场Pearl Street直流发电场

1882年奥地利发明家特斯拉受雇于爱迪生的公司在法国工作,1884年他被调往美国为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此时他刚刚做出了他的交流电机,想拿给这个世界上最富影响力的发明家爱迪生看。但去到美国的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老板爱迪生在推的是直流系统,并且对自己所提倡的交流系统所具有的诸多优势置之不理并禁止他开发交流电方面的工作,提出如果帮他改进他的直流系统,他可以拿到1.5万美金。特斯拉研究制订出了20多个新直流电发电机的计划,这些发电机具有调节简单并能产出强大电流的特点(使原本电机输出电流的三倍)。爱迪生对这些新型发电机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这些发电机申请注册了专利权,用它们代替了那些老式机器。当特斯拉向爱迪生要自己那份报仇的时候,爱迪生用了那句著名的话来回应了他:“你真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特斯拉先生。”("Tesla, you don't understand our American humor.")特斯拉当即辞职,自己发展他的交流电系统,这场二十世纪著名的电流大战正式打响。

特斯拉的交流电系统吸引到了当时西屋电气的乔治·威斯汀豪斯的注意,开始投资特斯拉的交流电设备。而交流电的可以远距离输送电能的优势也让美国人渐渐怀疑交流电是不是才是未来。爱迪生开始反击,因为交流电要远距离运输必须调高电压等级,于是爱迪生利用交流电高电压这一点开始煽动群众,他抓来了纽约的流浪猫狗当众电死给群众看来证明交流电的危害性,当时甚至还电死了大象以掩饰交流电可以致死大型动物,这种行为后来也延伸到人身上——电椅。因为被电椅处死的人会发出剧烈恶臭有时候还会起火,这种做法成功恐吓了纽约居民,交流电开始被公众所忌讳。但特斯拉则继续发明出交流电设备来证明交流电的安全性,他发明出特斯拉线圈,利用集肤效应(电荷集中在导体表面)让高频高压交流电安全流过自己的身体。在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的电气系统项目招标。特斯拉一只手高举着磷光灯泡,另一只手摸向了电门,以自己身体为导体,点亮了灯泡让全场为交流电所惊叹。最后特斯拉低价得多的交流电系统中标。展览会开幕当天,交流电点亮了全场20万盏灯泡,特斯拉还展出了利用旋转磁场让一个金属蛋转动起来的展品(哥伦布蛋),让公众易于理解什么几乎无阻力的交流电机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并无线点亮了一个灯泡让公众知道电能是可以隔空传输的,公众开始导向特斯拉和交流电这边。

此时尼加拉瓜大瀑布发电站项目招标,投资爱迪生的J.P摩根和董事会也不是傻瓜,他们直到交流电才是未来,爱迪生被逐出公司而爱迪生电气公司改名为通用电气,参与了尼加拉瓜大瀑布发电站招标。最后特斯拉和威斯丁豪斯赢得了发电站建设权,而特斯拉和他的交流电也在电流大战中全面胜利。但陷于和J.P摩根带领下的通用电气之间的专利战,1896威斯汀豪森和他的西屋电气陷入现金困难,当初特斯拉发明交流电时和威斯汀豪森签约每马力电特斯拉可以得到一美元左右的专利费,为了解决西屋电气的现金困难威斯汀豪森建议让特斯拉放弃专利,而特斯拉也同放弃了这个能让他成为亿万富翁的专利。晚年,特斯拉一个人贫穷地在纽约的酒店里面去世,他身边只有简单的饼干和牛奶,而现在,99.9%的电能都是通过交流电发出通过交流电配送到每个用户。所有人都可以无需支付任何专利费地使用他发明的交流电。

二十世纪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VS格林·柯蒂斯(Glenn Curtiss)
战场:可操控的飞行器发明

莱特兄弟一开始从事的是当时还算很时髦的自行车产业,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载人飞行器之前就有人发明,但没人能控制它。有一天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 发现了鸟类在飞行过程中总是不断调整翅膀帮助它稳定,他意识到要让飞机稳定飞行,机翼必须不断地调整。他和弟弟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商量,提出一种叫“翘曲机翼”(Wing warping)的设计让机翼能在飞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角度,保持稳定。根据这个设计,1899年先他们设计出了一个1.5米翼展的滑翔机(Glider)做测试,然后分别在1900年、1901年和1902设计出了三代滑翔机进行测试,因为如果着陆点是硬地会很危险,测试地点选在北卡的 Kitty Hawk 海滩,然而在1902年的测试中滑翔机坠毁,当时操作滑翔机的威尔伯存活。


“机翼翘曲”(Wing warping)

吸取1902年空难的经验,1903年莱特兄弟花费上千美元再次新设计了一架飞机——莱特飞行器(Wright Flyer)。与滑翔机不同,莱特飞行器是有自发动力的。安装了一个内燃机,通过老本行自行车链条技术带动一个手工的螺旋桨。1903年12月17日,莱特飞行器再次在北卡海滩做测试。,威尔伯在30千米的风速下,成功59秒飞行260米。也正是这次可控飞行赋予了莱特兄弟飞机发明者的称号。莱特兄弟随后进行飞机设计的专利申请。


莱特飞行器试飞成功

莱特兄弟的成功吸引了另外一个天才的注意——格林·柯蒂斯(Glenn Curtiss),柯蒂斯是当时美国的一个摩托车工程师,专门负责把非常出色的内燃机安装进摩托车,并取得不小成功。看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柯蒂斯联系莱特兄弟,表示内燃机技术是让飞机的核心,请求让他参与改进飞机设计。但那时莱特兄弟的专利已通过审核,莱特兄弟并没有理会柯蒂斯的请求。柯蒂斯的出色发动机技术和飞行愿望吸引到了另一个同样热衷于飞行器设计的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对,就是电话之父)。1907 年 10 月,贝尔建立了航空试验协会(Aerial Experiment Association,AEA),将寇蒂斯这样的一些聪明的年轻工程师集合了起来。这个团队被称为“贝尔的小伙子们”。要做飞机的柯蒂斯碍于莱特兄弟的是专利,决定自己想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飞机设计。不同于莱特兄弟通过翘曲机翼来保持飞机稳定,柯蒂斯给出的答案是:副翼(Aileron)。这个设计影响非常深远,至今还用在各种飞行器中。柯蒂斯开始建造他的飞机“June Bug”(也译作“六月金龟子”而不是六月的代码故障),配备45马力引擎,要让世界知道他们的设计比莱特更好。柯蒂斯等来了机会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 举办了飞行器比赛悬赏美金25,000 来寻找更好的飞行器设计。柯蒂斯毫不犹豫报了名,比赛也给莱特兄弟发了邀请,但莱特兄弟以忙于和美国政府的谈判拒绝了邀请。柯蒂斯在比赛前一天对June Bug做最后测试的时候,飞机就出了Bug栽了下来,飞机也就此受损散架。你以为故事在这里就完了么?Too naive! 柯蒂斯马上让AEA团队收拾所有残骸重组飞机。比赛当天,柯蒂斯驾驶着昨天还坠毁了的飞机在众多记者和人群下成功飞行一分40秒,飞行1.6公里,拿下了大奖。一夜之间柯蒂斯的名字传遍美国,莱特兄弟在自己开拓的飞行器领域被柯蒂斯反超。

科学美国人报道柯蒂斯比赛获胜的消息科学美国人报道柯蒂斯比赛获胜的消息

莱特兄弟当然不会坐视不管,1908年他们设计制造出了可以搭载乘客的飞机进行试飞表演。观众还有柯蒂斯和他的朋友——26岁的陆军中尉托马斯-塞普里金。此次引入军方人员是因为莱特兄弟希望拿到军方订单。1908年9月10日,奥维尔·莱特驾机将陆军上尉弗兰克·拉赫姆带到空中。两天以后,奥维尔又将另外一名乘客——陆军少将乔治·司魁尔带到空中飞行了九分钟。这两次飞行都很成功。但第三次试飞带上托马斯·塞普里金时,飞机不幸坠毁。奥维尔存活但赛普里金死亡,他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因为空难死亡的人。为了重拾声誉,莱特兄弟重新设计了一架飞机,1909年夏天,在同一地点,莱特兄弟改进的飞机成功地进行了试验飞行,并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认可,8月2日,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正式交付美军使用。莱特兄弟获得了首批 3 万美元的订单。同年十月在纽约的Hudson-Fulton庆典上,莱特兄弟成功在一百万没见过飞机的纽约人面前进行飞行表演,演出非常成功为莱特兄弟带来极高声誉。莱特兄弟扳回一局反超柯蒂斯。



AEA受到重创,贝尔也宣布 AEA 已经达成了它的目标解散了AEA。莱特兄弟乘胜追击起诉柯蒂斯侵犯专利,而1912年威尔伯·莱特因长期疲于专利诉讼45岁就死于伤寒。这让奥维尔·莱特越发指责是柯蒂斯让威尔伯健康状况受到影响。1913年法院最终裁定莱特兄弟是专利诉讼的赢家,并禁止柯蒂斯生产自己带副翼的飞机,柯蒂斯从此失去所有。然而故事就这样完了吗?You are too naive too! 此时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加入战局——亨利·福特(Henry Ford)。福特在自己的汽车行业也遇到了相同的诉讼问题但是胜诉,他说服了柯蒂斯采用自己的律师和莱特兄弟打专利战。律师虽然没有让柯蒂斯翻案,但成功拖延了法庭对柯蒂斯的最终判定。然后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历史事件加入进来——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莱特的专利美国在飞机生产上一直动弹不得,但德国方面却不断制造出更加先进的飞机加入战争。为了应付莱特兄弟美国政府为所有的航空发明建立了一个专利许可联盟,让莱特兄弟公开自己的专利设计,专利战争到此结束。柯蒂斯由于应付莱特的专利封锁一直不断设计新飞机,包括教练机、侦察和巡逻机、水上飞机和飞船。这些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的大量订单让柯蒂斯也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建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工厂,奠定了美国现在飞机制造工业的基础。而莱特兄弟在 1915 年之后再没有卖出过一架飞机。这场飞机专利之争由柯蒂斯全面获胜。


柯蒂斯在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前与亨利福特合影。

有意思的是在柯蒂斯和怀特兄弟辞世后好多年,两个冤家对头公司最后走到了一起,成立了柯蒂斯-怀特公司。也正是这三个天才,人类飞上天空。







20世纪 David Sarnoff VS Philo Farnsworth 战场:电视发明

20世纪初期广播迅速普及美国,作为广播届的领头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RCA)的主管,Sarnoff发现当时美国70%的无线电设备是由其他竞争者卖出的。而Sarnoff洞察到了整个广播行业的生态运作模式——如果他能获得制作无线电设备的大部分专利权,其他竞争者就会一下子变成同伴为购买自己的专利所付费。整个思路被证明是行得通的,随着广播的迅速发展,Sarnoff建立起了自己的媒体王国,自己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传媒大亨。再来说说另一位天才Fransworth。Farnsworth并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他仅仅是一个种土豆的农夫的儿子,但他痴迷于电子技术。随着广播的迅猛发展,14岁时他希望在广播的基础上加上动态图,让人们不但能听到千里之外,而且能听到图像。他的思路是通过电子设备抓取图像,就像麦克风抓取声音一样。而此时他在它父亲的土豆田里找到灵感,就像田里的一行行土豆一样,通过电子“扫描”出图像。他马上就开始计划把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在学校生活和农活间做自己的事情。并和和高中科学老师Justin Tolman 分享他的设想,并画下了设计图。


4年后Fransworth定居加州旧金山,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去实现他的设想。Fransworth的设想吸引到了显赫的Crocker家族投资 25000 美元,Crocker家族要求分60%而拒绝了Fransworth 49%的要求。为了实现梦想Fransworth接下了Crocker的投资,开始制作电视机。第一次尝试失败,因为图像无法固定在屏幕上。Fransworth非常天才地想到利用电子的特性,在屏幕上加上正电荷来吸附轰击过来的电子,让图像保留在屏幕上。Fransworth在屏幕上加了硒元素,这种元素在现在的已经被淘汰的显像管电视显示屏里还普遍存在,实验获得了成功,Fransworth也申请专利成功获得了14年的专利权。但Crocker家族希望能把这个专利卖掉。Fransworth当初是受到了同时代的爱迪生、特斯拉、贝尔和福特等发明家的感染走上发明家的道路的,自然不愿意轻易卖掉自己的专利。他选择了让媒体来报道他的发明。新闻很快就传遍美国,当然也传进了Sarnoff的眼里,他马上意识到电视的出现会打破他广播业的垄断。和广播一样,他需要先获得这项技术的专利,继续用在广播业的思路,持续垄断即将到来的电视业。Sarnoff找到了西屋电气的工程师Zworykin。Zworykin以前试做过电视,但未成功。Sarnoff给了他四倍预算去发明电视,Fransworth和Sarnoff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

而另一方面,Sarnoff又提出花1百万美元的价格买下Fransworth的专利,但Fransworth拒绝。Sarnoff决定拖延Fransworth给自己团队时间,因为Zworykin之前也做过电视,Sarnoff雇佣了美国最好的律师把Fransworth告上法庭,生成Zworykin才是电视机的发明者。而Zworykin的专利是在1923年申请的,Fransworth的专利是在1927年,Fransworth占了下风。但要证明自己的是电视的发明者,必须证明根据最初专利申请的原型机是能用的,但Zworykin当时并不能让原型机显示出图像,双方僵持不下了十年有多,Sarnoff也利用这一点成功拖住了Fransworth然他无法从法庭抽开身来去从事发明,顺便耗费了Fransworth 13000美金的诉讼费(相当于现在的50万美金),Fransworth身心疲惫开始嗜酒。

然而事情在这里迎来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机,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了——Fransworth的高中科学老师Justin Tolman,他把当年Fransworth 15岁时候画的电视机设计图给了法官,而且这个设计图和后来Fransworth制作成功的电视设计基本上是一样的,画下的年份正好是1922年,比Zworykin的设计刚好早一年。Fransworth成功胜诉,可以自由地制造电视。Fransworth选择在费城一家工厂去量产自己的电视机。但Sarnoff的进攻还没停止,因RCA掌握了大量专利,Sarnoff提出如果费城这个工厂给Fransworth生产电视的话,就拒绝提供自己拥有的专利。Fransworth的电视生产计划再度停滞,而此时Sarnoff和他的Zworykin团队在耗费了接近现在一亿六千五百万美元终于发明出了电视,但为了开发出大众消费品的第二代电视,Sarnoff还是需要向Fransworth购买他专利里的一部分设计。但时一次历史事件加入进来让整个电视行业停滞——美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加入战争让全美国的工厂加入到生产战争物资的大潮中来,电视这种娱乐消费品被无期限之后。终于在1945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Fransworth的专利权也于1946年失效,Fransworth也并没能从别人生产电视中获利。战后RCA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大众消费电视,利润从1940年9百万美元跃升到到1950年50百万美元。而如今,任何人制造电视都不需要向Fransworth支付费用。百度百科甚至没有Fransworth的词条,而在Sarnoff的词条下面是这样评价他的:
萨尔诺夫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他的目标;他成为美国无线电和电视事业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无线电广播之父”,他是第一位出任美国无线电台台长的犹太人,他为普及无线电和电视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Sarnoff的确是一个商业天才,他总是能从一个行业的生态系统角度去思考问题,至于他的成就和声望是否匹配就见仁见智了。


二十世纪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 VS 莱纳斯·卡尔·鲍林 (Linus Pauling)、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詹姆斯·沃森 (James Dewey Watson)
战场:DNA结构

富兰克林生于伦敦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非常喜欢自然科学的她后来进入了剑桥纽纳姆学院深造物理和化学,1947 年,她到法国国家化学实验室学习刚刚推广应用的X 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很快成为了晶体衍射方面的专家。1951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聘请富兰克林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来探测DNA结构。富兰克林发现DNA分为A 型和B 型两种,并从B 型分子的衍射图像得出DNA 分子呈螺旋状的正确推论。根据DNA 分子很容易失水, 而且基于水分子很容易攻击磷酸根的事实,她推测出DNA 分子的磷酸根骨架处于螺旋外侧,而碱基处于螺旋内侧。而这一推论影响深远,当时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还有美国科学家鲍林,他认为DNA为三螺旋结构,并且碱基处于螺旋外侧。此时鲍林本来也想通过富兰克林在剑桥的学术报告拜访她,但届时二战,鲍林被认为有共产主义性质而被拒绝与会。参加会议的还有两个把研究DNA结构当业余爱好的年轻人——克里克和沃森。

当时克里克和沃森的主业是对蛋白质进行X光衍射研究,但对DNA有着浓厚兴趣。因为他们也像鲍林一样相信三螺旋结构和碱基在外的结构,但通过富兰克林的学术研讨会他们开始意识到DNA的碱基在内侧的结构,而鲍林因为错过了这次学术研讨会也在错误的路上越跑越远,美国最有希望发现DNA的科学家从此跑了个龙套。1952 年,富兰克林得到了一张清晰得B 型DNA 分子X 衍射图像——照片51号。( DNA Photograph 51)。这是一张划时代的图像,它已经很清楚地显示出一种双螺旋结构。但严谨的富兰克林因为A型结构的数据仍不足以支持螺旋型,因此富兰克林继续将研究焦点放在A型DNA,她要获取更多数据以便支撑双螺旋结构。
照片51号和双螺旋结构原理照片51号和双螺旋结构原理

1953年1月,富兰克林的同事威尔金斯以为沃森和克里克已经不再研究DNA结构,把这张图片展示给了沃森和克里克,沃森和克里克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马上重启了DNA结构研究,研究结构在4月25 日《Nature》发布名为“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解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同一期上,也刊登了威尔金斯的《脱氧戊糖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富兰克林的《胸腺核苷酸酸钠盐的分子构象》两篇文章,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富兰克林准确地推断出DNA双螺旋每10个碱基对为一个周期,距离为34埃 , 螺旋直径为20埃 ,为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持。但沃森与克里克在论文中提及他们是受到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等人的启发,但并未详细说明,也没有致谢。而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则是在论文中表示自己的数据与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相符。富兰克林和沃森、克里克从此翻脸。而在1958年,富兰克林因支气管肺炎及卵巢癌逝世,年仅38岁。1963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共享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并且沃森在引用数据上面并没有标注富兰克林的名字。因为诺贝尔奖不颁给已去世的人,也因为富兰克林的英年早逝,人们提起DNA双螺旋也就只想到沃森和克里克。在1968年沃森出版了一本具争议性的书籍《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中,还把富兰克林形容为一个穿着邋遢的女学究,出生于贫穷家庭并反对双螺旋结构,这篇书籍引起极大的争议。而克里克1974年则在为一部书撰写序言时坦陈:
“谁也不会单独发现DNA结构,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却相当接近于取得成功。实际上她只差两步。她只需认识到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和发现碱基配对就行了”。

二十世纪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VS 韦纳·冯·布劳恩 战场:太空探索

德国科学家布劳恩从小就有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愿望,但太空计划过于昂贵,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被迫加入纳粹并研制出了一种新式武器——V2导弹。战后二战结束后他将自己的设计图和智囊团完整保留下来投降美国以便继续实现自己的太空探索愿望。

二战后美国苏联进入冷战时期,苏联在另一个火箭天才——科罗廖夫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近程、中程、远程和战术导弹的发射。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苏联人马上就想到要把原子弹放进导弹里,也就是现在的核弹头。增加核弹头的导弹负载几乎翻番,这对火箭的推力有了更大要求,科罗缪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把好几个火箭放在一起,也就是现在的捆绑式火箭和多级火箭。1957年8月21日,苏联第一颗洲际导弹P-7试射成功,苏联领先在科罗缪夫的带领下领先美国。


P-7导弹的试射震惊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奥森豪威尔,但他还不能启用布劳恩来研制导弹,因为布劳恩是在黑名单上的德国纳粹战犯。但同时布劳恩也没闲着,他通过各种美国媒体去推广他的太空探索计划,希望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此时当时的电影大亨——华特·迪士尼正在筹建位于加州的第一个迪士尼乐园。迪士尼被布劳恩的计划所吸引,将他的火箭概念引入了其中一块主题公园“明日世界”(Tomorrowland)创造项目“奔月火箭”,这是当时园区最高的建筑。

而在2015年迪士尼电影《明日世界》(Tomorrowland)里发射的火箭则是致敬第一个迪士尼乐园里的“奔月火箭”。


苏联没有停止自己的领先优势,科罗廖夫提出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想法,P-7洲际导弹试射成功的当年的10月4日,苏联通过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抢先美国成为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次发射造成美国极大恐慌,能把卫星发射到轨道上意味着美国每块土地都进入了苏联的射程范围。为了回应苏联,奥森豪威尔还是决定不启用布莱恩,通过美国海军和运载火箭“先锋号”发射自制卫星。但运载火箭“先锋号”在发射后离开地面仅几英尺后就出现故障,落回地面爆炸烧毁。奥森豪威尔无路可退,启用了布莱恩研制火箭,两国和背后的天才之间的火箭战争正式打响。布莱恩参与研制了火箭Jupiter C,仅仅5周Jupiter C就成功发射并奠定了后面美国第一颗卫星探险者一号成功发射的基础。发现被美国跟上的苏联开始加速计划,设计载人航天火箭。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成功完成人类第一次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飞行。虽然和预先的着陆点差了200多公里掉进了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但苏联这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一举把美国甩在了后面。

1960年肯尼迪上任,马上就发布了极具野心的太空计划“在这个十年结束前完成一个目标,即让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安全返回”,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阿波罗计划。布莱恩马上开始着手登月计划,布莱恩认为直接登月是做不到的,他计划先在地球轨道建造一个基地,再通过地球轨道基地向月球发射飞船登月,这种方式称为地球轨道会和(Earth orbit rendezvous ,EOR),而地球轨道基地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空间站。而此时一个叫Tom Dolan的年轻工程师发现EOR需要大量燃料才能将一个空间站搭建起来,他提出先在月球轨道上留下母船,登陆月球后再对回到月球轨道接母船回来。这种方式被称为月球轨道会和(Lunar orbit rendezvous , LOR),会比EOR少用很多燃料而且更加灵活易于操纵(看过《火星救援》的人应该有印象倒霉的马特达蒙就是被类似的方法给捞回来的)。布莱恩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出名的火箭工程师接受了这个年轻人的建议,事实上LOR方案成为了整个登月计划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布莱恩和NASA也放弃了原来基于EOR设计的C-3。为了直奔月球,布莱恩将火箭设计改进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运载火箭(Saturn V)。


天才狂妃逆天言灵师 历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由于肯尼迪总统给的时间非常紧,阿波罗计划各个环节有任何失败都会让十年内的登月计划流产,而就算每个环节不失败,十年内也很难登月。于是NASA开始压缩工期,本来计划测试十次的土星五号压缩到测试三次就进行载人航天(阿波罗八号)。1966年阿波罗八号成功载人环绕月球后返回,而科罗廖夫因为斯大林大清洗时被判了十年牢狱加上后面太空竞赛的持续工作身体劳累,年仅59岁就于1966年去世。失去天才的苏联太空竞赛优势开始一去不复返,但苏联的太空计划还在进行,研发了和土星五号一样运力的运载火箭N1打算登陆月球,但在1969年两次试射均失败爆炸,在1971年和1972年又进行了两次试射均失败告终。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也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同时也是布莱恩和科罗缪夫之间的战争以美国胜利告终。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国际空间站计划,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最终转向了我们现在看见的合作形式。


20世纪 维尔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VS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战场:原子弹研发

1933年诺贝尔年仅31岁的量子力学科学家海森堡获得了诺贝尔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科学家纷纷逃离德国,但拥有国家情结的海森堡决定留在德国。虽然当时整个轴心国流失了多达27 名诺贝尔获奖者,其中甚至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费米、波恩、泡利、德拜这样最杰出的人物。但德国仍然拥有劳厄(19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特(Bothe,1954 诺贝尔物理学奖)、盖革(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他进行了α散射实验)、魏扎克(Karlvon Weizsacker)、巴格(Erich Bagge)、迪布纳(Kurt Diebner)、格拉赫(Walther Gerlach)、沃兹(KarlWirtz)等众多出色科学家在,而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和弗里兹•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就在在前一年发现的原子裂变能放出能量,德国届时还占有全世界最大的铀矿和全世界最好的化学工业。二战刚刚爆发德国就开始启动了原子弹计划,而海森堡加入了原子弹计划研发原子弹。

而当时原子核裂变能放出能量是刚刚才被发现,一个原子裂变释放的能量非常小,但如果能同时裂变一堆原子,其释放的能量就可以端掉整个城市了。但这种情况还没有任何人做到过。此时爱因斯坦发现了德国正在利用这种物理现象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写信给了罗斯福总统。总统开始秘密筹备一个同样利用原子裂变释放的能量制造武器的计划,这个计划以核物理学家实验室集中的地方命名——曼哈顿计划。在加州伯克利教书的奥本海默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曼哈顿计划配备了全美最顶尖的科学家,包括费米、玻尔、劳伦斯、贝特、西伯格、魏格纳、查德威克、佩尔斯、弗里西、塞格雷尔等人,一共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但此时美国已经整整一年落后德国。此时海森堡已经建立起小核反应堆,并通过实验证明利用不可控链式反应同时裂变一堆原子的可能性,他们成功在核反应堆里探测到了更多中子,实验证明原子弹是可行的。(当一个中子轰击容易分裂的铀235 原子核时,会使它裂成两半,同时放出更多的中子去进一步轰击别的原子核。这样就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每次分裂时都放出大量能量,便是通常说的“链式反应”。)而美国很清楚德国有高纯度的铀,有海森堡,谁先研究出原子弹谁就基本拿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德国已经远远跑在前头。

海森堡反应堆

但此时奥本海默意识到美国的铀235不够,他转向了另外一种和铀235一样能引起链式反应但容易提纯和获得得多的元素——钚。但奥本海默并不知道怎么样去引发不可控链式反应,但奥本海默原来是研究黑洞的,他想到了恒星因为核反应能量减小坍缩而引发超新星爆发留下黑洞的现象,设计出内爆式结构( implosion-design)。在内爆式结构中,将小于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维持链式反应的最小质量)的核装料制成小球,用高爆速的TNT制成球形装置包住小球。通过电雷管同步点火,使炸药各点同时起爆,产生强大的向心聚焦压缩波(又称内爆波),使外围的核装药同时向中心合拢,使其密度大大增加,也就是使其大大超临界。再利用一个可控的中子源,等到压缩波效应最大时,才把它“点燃”。这样就实现了自持链式反应,导致极猛烈的爆炸。


内爆式结构,四周是雷管,中心是核燃料。

1942年海森堡的实验室发生了意外爆炸,海森堡和实验人员侥幸逃脱但实验室毁于一旦,届时希特勒忙于僵持的战局不是特别愿意继续拨款支持原子弹计划(此段历史有争议,也有说法是海森堡本来就不愿意为纳粹效劳只是单纯地热爱德国不想离开,所以消极研制)德国的领先优势开始渐渐失去。1945年奥本海默成功做出两颗钚弹一颗铀弹,并进行了名为”三位一体“(Trinity)的核试验,于1945年7月16成功引爆了一颗叫"The Gadget"(英文意为精巧的小东西)的钚弹,实现了人类第一次人工核爆炸。三周不到,核弹就被用于袭击日本,提前结束了世界大战。但奥本海默十分愧疚做出了原子弹,战后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起致力于反对核武扩散和研究,而海森堡也得以留在他最爱的德国进行他最爱的量子力学研究,两名天才科学家只是在战争年代各自被各自的国家牵扯进了武器研究展开一场竞赛罢了。

二十世纪 爱因斯坦 VS 玻尔 战场:量子力学

十九世纪时,物理学被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和经典热力学三大支柱所统治,世界一切都如此优雅可解释。1900年4月27日,76岁的开尔文在伦敦阿拉伯马尔街的皇家研究所发表了一篇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的乌云》的演讲中回望19世纪的物理学时候说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但他同时也说道:“就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型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覆盖,显得黯然失色了......”。而这两朵乌云——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即将引发这栋大厦有史以来最强烈的震动。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证明了光速不变,促进了相对论的诞生,算是对经典物理的一次重大挑战。但黑体辐射实验则直接动摇了传统物理学的根基。开尔文演讲同年,普朗克提出著名的黑体辐射公式,并首次将能量量子化提出量子理论,1905年爱因斯坦就运用了量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进一步发展了量子理论。但这两位可以说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后来都纷纷反对量子力学,因为它太违背传统物理,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个概率时间,原本优雅控制着世界的公式一下子轰然倒塌。而此时一个天才接过了量子力学的战袍——玻尔,玻尔通过量子理论发展出“玻尔氢原子模型”,提出能级理论,将能量化为一个个不连续的台阶,即能量量子化。量子力学马上吸引了一帮粉丝,1921年玻尔在哥本哈根的量子力学研究所正式落成,集中了全世界最前沿的量子力学研究者,后来发展为代表量子力学的旗帜——哥本哈根学派。随后量子力学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1925年鲍林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年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1.0版本“矩阵力学”,随后薛定谔提出量子力学2.0版本“波动力学”,并用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而1927年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成为了量子力学两大支柱,两人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量子力学的摇旗呐喊人。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比如上面的德布罗意和薛定谔就投奔爱因斯坦阵营,反对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把世界本源归于概率颇感不满,他于1926 年12 月 4 日写信给玻尔道:
“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接近这个‘恶魔’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据说当时玻尔的回应是:“爱因斯坦,不要指挥上帝怎么做。”
两派终有一战,他们终于迎来了机会能痛痛快快地正面交锋一次,战场就是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五届索尔威会议。在这次与会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合影:
第三排:奥古斯特·皮卡尔德、E. Henriot、保罗·埃伦费斯特、Ed. Herzen、Théophile de Donder、欧文·薛定谔、E. Verschaffelt、沃尔夫冈·泡利、沃纳·海森堡、R.H.福勒、里昂·布里渊,
第二排:彼得·德拜、马丁·努森、威廉·劳伦斯·布拉格、Hendrik Anthony Kramers、保罗·狄拉克、亚瑟·康普顿、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波恩、尼尔斯·玻尔,
第一排:欧文·朗缪尔、马克斯·普朗克、玛丽·居里、亨得里克·洛仑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朗之万、Ch. E. Guye、C.T.R.威尔逊、O.W.里查森

会议主席由洛伦兹担任,首先是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和薛定谔发言。之后由哥本哈根学派的海森堡和玻尔发言,海森堡和玻尔认为量子力学是完备的物理理论,不会被任何物理理论驳倒。但爱因斯坦面对两位量子力学领头人的发言一言不发,量子力学的另一个奠基人玻恩急切想听爱因斯坦的建议,直接起身点了爱因斯坦提供建议,爱因斯坦表示赞同量子力学的系统几率解释,但不赞成把量子力学看成是单个过程的完备理论的观点。爱因斯坦的发言马上就炸开了锅,因为当场大部分科学家同意海森堡和玻尔的观点。各国科学家用不同的语言纷纷要求发言,主席洛伦兹拍桌示意安静但无济于事。于是埃伦菲斯特跑到讲台前,在黑板上写下了圣经上上帝为了阻碍人们做通天巴别塔而混淆他们语言的一句名言:“上帝真的使人们的语言混杂起来了!”物理学家们大笑,洛伦兹决定今晚开始讨论分小组进行。

讨论中玻尔也在讽刺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和薛定谔等人,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但反戈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坚持认为量子力学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不完备所造成的,(比如我们掷硬币,我们会说正面反面出现的概率各是二分之一是因为我们的信息不够,如果我们知道硬币飞起的所有力学数据,我们是可以算出硬币落下时是正还是反。这是描绘不完备所带来的概率妥协,但量子力学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不可测的,不是因为描绘不完备造成的概率妥协。)于是爱因斯坦不断对玻尔出招。

爱因斯坦先是设计了一个让电子通过单狭缝衍射的实验,假象一个仪器能提供一个精确的时空标示,同时又能提供对此过程中能量和动量交换平衡的详细说明。但玻尔很快指出,他不能避免在测量时仪器对电子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即电子与狭缝边缘的相互作用,并认为必须考虑仪器自身的不确定性。后来,玻尔和罗森菲尔德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分析场的可测性问题,从而确定了量子场论的无矛盾条件。

爱因斯坦第二天又想出了一个类似当年托马斯·扬所做的双狭缝干涉实验。玻尔顺着爱因斯坦的设计画了一个可操作的思想实验示意图,通过计算表明,爱因斯坦用来反驳互补原理的思想实验反而变成了用互补原理说明波粒二象性的标准范例。玻尔又拆了爱因斯坦一招。根据海森堡的回忆,那次回忆每天都是这样进行的:爱因斯坦每天晚上想出一个能驳倒不确定性原理的实验,在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告诉玻尔等人,玻尔等人则立刻做出分析,在去往会议的路上就做好了初步分析,在会议讨论,经过一天的回忆玻尔总能在晚饭上给出驳倒爱因斯坦的证明,而爱因斯坦第二天又出了一个更难的题目。结果是玻尔每次都能破解爱因斯坦的题目,玻尔自己那派也在革自己的命,不断想出能驳倒自己的实验,但每次深入分析发现都会服从不确定性原理。许多墙头草一点的科学家如德布罗意也开始纷纷投向玻尔的理论。第五届索尔威会议结束时爱因斯坦终究没能驳倒玻尔,但他并没有承认量子理论,他在1928年5月31日致薛定谔的信中说:
“玻尔、海森堡的绥靖哲学——或绥靖宗教——是如此精心策划的,使它得以向那些信徒暂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软枕。那种人不是那么容易从这个软枕上惊醒的,那就让他们躺着吧。”1929 年,玻尔在《自然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作用量子和自然的描述”的文章,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把他的方法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作了比较,并用了爱因斯坦利用相对论驳倒牛顿经典物理体系的方式来阐述量子力学,希望以此来改变爱因斯坦的观点。这篇文章不但没有让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反而让爱因斯坦想到了用自己的相对论来反驳量子理论。次年,喜闻乐见的第六届索尔威会议开幕,会议主题是“物质的磁性”,会议由郎之万任主席。但就跟现在大家看Space X回收火箭一样,大家只关注支线任务不关注主线任务,都在期待玻尔和爱因斯坦的再一次论战。而爱因斯坦也带来了他的必杀技:光子箱。爱因斯坦在黑板上画下了设计图在一小盒子——光子箱中装有一定数量的放射性物质,下面放一只钟作为计时控制器,它能在某一时刻将盒子右上方的小洞打开,放出一个粒子(光子或电子),这样光子或电子跑出来的时间就能从计时钟上准确获知。少了一个粒子,小盒的重量差则可由小盒左方的计量尺和下面的砝码准确地反映出来,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公式 E=mc^2,的减少可以折合成能量的减少。因此,放出一个粒子准确的时间和能量都能准确测得。这完全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完全违背,准确性和因果性再次获得了完整的表达。爱因斯坦最后还着重表示,这一次实验根本不涉及观测仪器的问题,没有什么外来光线的碰撞可以改变粒子的运动。据说当时玻尔看到光子盒后“面色苍白,呆若木鸡”,玻尔当场并不能给出答案。而当天爱因斯坦获胜走出会议室。

玻尔和他的团队马上开始分析解决方案,终于让他们找到了破绽——爱因斯坦自己的相对论。玻尔第二天也画了一幅“光子箱”思想实验的草图,与爱因斯坦不同的是,玻尔具体给出了称量小盒子重量的方法。他把小盒用弹簧吊起来,在小盒的一侧,他画了一根指针,指针可以沿固定在支架上的标尺上下移动。这样,就可以方便地读出小盒在粒子跑出前后的重量了。然后,玻尔请大家回忆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从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可以推出,时钟在引力场中发生位移时,它的快慢要发生变化。因此,当粒子跑出盒子而导致盒子重量发生变化时,盒子将在重力场中移动一段距离,这样所读出的时间也会有所改变。这种时间的改变,又会导出测不准关系。可见,如果用这套装置来精确测定粒子的能量,就不能准确控制粒子跑出的时间。玻尔随之给出了运用广义相对论原理的数学证明。玻尔虽然完美地反驳了爱因斯坦,但他回去后又仔细研究了“光子箱”的每一个细节,并且让他的学生——物理学家伽莫夫制作了一个实体模型。至今这个模型仍保存在哥本哈根的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中。据说1962年玻尔去世时,他的工作室的黑板上还画着当年爱因斯坦那个光子盒的草图。


爱因斯坦没想到会被自己的相对论所驳倒,在会议结束时口头上承认了量子力学的自洽性,但爱因斯坦认为这种自洽是来自于在量子力学体系内的讨论的,如果跳出量子力学的框架而讨论物理学的本质的话,量子力学可能会被攻破。1935年爱因斯坦、波道尔斯基、罗森三人联名发表,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其提出的问题被后人称为EPR佯谬(三人名称的缩写)。这篇论文一发表就引起了轰动,爱因斯坦回忆道,他很快收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信件,争先恐后地向他指出论证错在哪里,但让爱因斯坦感到有趣的是,他们的理由都各不相同。而在EPR论文发表的第二个月月底,爱因斯坦等到了玻尔的回应,玻尔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短信,对EPR表示异议,不久后又发表了一篇与EPR论文同题的正式文章,用微观系统的“整体性”或者“不可分离性”否定EPR的论证。之后的年代里,玻尔的理论占了上风人们也渐渐开始接受量子力学,但爱因斯坦至死都没有接受它。事实上这两个天才挖下的坑至今都还没有被后人填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至今没有相容。但这也成为了无数物理学家努力的目标,提出“弦论”等希望能成为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而就在去年,量子力学里的超距作用通过了最严格的实验被证实,爱因斯坦非常讨厌这一学说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而去年恰好是相对论诞生100周年。霍金一生也在寻找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但他听到形象化描述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薛定谔的猫的时候,他还是会说:”每次听到这只猫我就想去找枪打死它。“( "When I hear about Schrödinger's cat, I reach for my gun.")

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 史蒂芬·霍金 VS 基普·索恩


严肃地写了这么久写个开玩笑般的天才较量吧。基普·索恩全面进入大众视野还是在2014年的电影《星际穿越》,他作为科学顾问在电影里给观众呈现了最精准的黑洞模型并负责校验电影剧本的科学可能性。但索恩同时也是霍金的好友,这两个活宝整天打赌找乐子。早在1975年霍金就和索恩打赌,赌天鹅座 X-1 双星是否包含黑洞,如果包含黑洞将会是人类第一个观测到的黑洞。建立起黑洞学说并且假设黑洞存在了多年的霍金不按常理出牌地赌了没有,代价是色情杂质《藏春阁》的全年订阅。但随后科学家就发现了天鹅座X-1双星的黑洞,霍金真的就给索恩寄了一年的色情杂质,这个梗还被拍进了2014年的霍金传记电影《万物理论》里面。据说当年霍金寄过去的色情杂质还引发了索恩妻子的不满。


霍金之后又和索恩打赌,赌宇宙存不存在裸奇点,霍金说没有,赌注是一件T恤。后来霍金又输了,送给索恩的T恤上还印着“上帝讨厌裸奇点”。

1997霍金又和索恩打赌,赌的是黑洞会不会泄露信息,霍金赌没有,赌注是《棒球百科全书》一本。但2004年霍金就回心转意承认黑洞在视界会泄露信息,他当时送《棒球百科全书》给索恩的时候还开玩笑对比了黑洞会粉碎信息的事情,说送给索恩的其实是一本被烧过的百科全书灰烬。

至今为止霍金和索恩三次打赌皆输。而霍金也曾和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物理学家戈登•凯恩打赌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赌注是100美元。当时希格斯也在场,他回忆起霍金的话感觉说“就像是在批评已经去世的戴安娜王妃”。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13年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了,希格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 比尔·盖茨 VS 史蒂夫·乔布斯 战场:个人电脑
乍一看这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盖茨家境好,中学时代就读于当地最好的私立学校:湖滨中学。同时是个高智商的技术天才,少年时代就懂得操作大型机主机(Mainframe computer)要知道那个时候个人电脑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一台计算机占据好几个房间并计算机的主机是只有专门的专家才会操作,编程则是通过计算机纸带打孔器进行,出错了要排查极度麻烦。盖茨当时就经常混进当地的计算机中心编程。而乔布斯小学时代只是就读于离家仅4条街的蒙塔.洛马小学,在完成三年级学业之前曾被校方劝退三次;中学时代又沉溺于迷幻药和反主流文化,同时热衷于电子技术和时髦科技。与盖茨不一样乔布斯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计算机训练,顶多算一个电子产品爱好者。大学时代他和另一位苹果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克曾经研制过“蓝盒子”免费电话工具并卖给自己的大学同学。热爱恶作剧的他们还曾经谎称自己是美国国务卿打电话到梵蒂冈教廷要让教皇听电话,没想到对方当真回复“教皇正在睡觉,我现在去叫醒他”吓得沃兹尼亚克赶紧挂了电话。然而就是这两个性格和出身截然不同的人造就了现在的个人电脑时代。


1975年4月,微型仪器与自动测量系统公司(MITS)推出了首台微型机Altair 8800。和现在的大部分电脑不同,它没有显示屏,没有键盘、不容易操作。看到新闻的盖茨知道Altair 8800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需要一种编程语言。在Altair 8800发布后几天盖茨就给埃德·罗伯茨打电话,表示自己和他的朋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已经为这款机器开发出了BASIC程序。实际上当时他们一行代码也没有写。此前罗伯茨至少收到了50多个类似的吹牛电话,因此他反应冷淡:"无论是谁,哪个能给我的电脑提供软件,他就是我的合作伙伴。“夸下海口后的盖茨和他的朋友艾伦开始连夜为为Altair 8800开发编程语言。他们成功开发出第一款在微型计算机上使用的Basic语言,并取名为Altair Basic,并拿给Altair 8800的开发者做演示(现在看来就是一卷纸带),程序成功运行。他们也卖掉了第一个个人电脑软件。然后他和艾伦做了一个惊人但后人皆知的决定——从哈佛退学,成立了一个名叫”在微机上运行的软件“的公司——微软。
在美国的另一边西海岸,乔布斯从里德学院退了学之后去了印度朝圣,回到美国后看见好友沃兹尼亚克制作的带屏幕和键盘的电脑一下子就愣住了,他第一次感觉电脑是可以走进每个人的家庭,个人电脑的时代即将到来。乔布斯随后决定把沃兹这个电子发烧友的发明做成产品卖出去。第一款产品Apple I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当时只能算小作坊的苹果公司最终交出的成品不过是一块电路板,要自己买显示器、电源和键盘自己接上才能用。所以购买者几乎都是电子产品发烧友,销量惨淡。乔布斯也学到了教训:消费者只需要一个像家用电器一样插上插头就能用的电脑。产品必须极其简单友好,按照这个思路之后他们开发出了的Apple II,Apple II已上市就获得巨大成功,而这种极简的用户友好设计理念也一直贯穿乔布斯的后续产品(可以塞进信封的Mac Air,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等等),这个有时对公司员工极不友好的偏执狂只是为了创造出极度用户友好的电脑。在美国的另一边西海岸,乔布斯从里德学院退了学之后去了印度朝圣,回到美国后看见好友沃兹尼亚克制作的带屏幕和键盘的电脑一下子就愣住了,他第一次感觉电脑是可以走进每个人的家庭,个人电脑的时代即将到来。乔布斯随后决定把沃兹这个电子发烧友的发明做成产品卖出去。第一款产品Apple I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当时只能算小作坊的苹果公司最终交出的成品不过是一块电路板,要自己买显示器、电源和键盘自己接上才能用。所以购买者几乎都是电子产品发烧友,销量惨淡。乔布斯也学到了教训:消费者只需要一个像家用电器一样插上插头就能用的电脑。产品必须极其简单友好,按照这个思路之后他们开发出了的Apple II,Apple II已上市就获得巨大成功,而这种极简的用户友好设计理念也一直贯穿乔布斯的后续产品(可以塞进信封的Mac Air,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等等),这个有时对公司员工极不友好的偏执狂只是为了创造出极度用户友好的电脑。

目前看来好像是乔布斯先跑在了前头,盖茨看到了极度成功的Apple II发现其编程语言并不突出,他敏锐地捕捉到了Apple II的成功有可能让他搭上便车。他和上文提到的一起编写Altair Basic的艾伦开发出了可以应用在Apple II上的Z-80 SoftCard,这也是微软开发的第一款硬件。由于当时各种工业计算机都是各自分立的,各种不同计算机的软件并不可像现在这样复制粘贴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运行,而第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CP/M(Control Program for Microcomputers)则可以在Z-80 SoftCard上运行,拓展了Apple II可用软件的范围。Z-80 SoftCard马上取得了成功,让微软的业绩一下子翻了三倍,盖茨成功跟上了乔布斯的步伐,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把矛头指向了当时计算机领域的蓝色巨人——IBM。当时IBM后知后觉地发现微型计算机的潜力,IBM开发出个人电脑后,希望盖茨为其DOS操作系统开发一个版本的BASIC程序(其中可能有盖茨母亲拉线)。盖茨接下后开发出Microsoft Dos并和IBM的个人电脑进行捆绑销售,微软正式进军个人电脑并可以开始向任何电脑安装自己软件。事实证明这种兼容开放的思想是成就微软后来成功的关键,这也成就了个人电脑时代最富戏剧性的冲突——盖茨和微软的开放生态与乔布斯和苹果的封闭后花园。至此,盖茨成功扳回乔布斯一局。

1979年,寻求进一步突破得乔布斯造访施乐(Xerox) 研发中心,施乐的研发中心以深藏各种黑科技闻名,但不向公众开放。乔布斯开出条件:“如果能让我们考察一下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你们就可以在苹果公司投资100万美元。” 乔布斯开出的条件是很诱人的,当时苹果的发展势头很猛,正处于上市前夜。一旦苹果上市,施乐就会大有斩获。后来结果真是这样,苹果股票上市后,施乐手中的苹果股票市值一度达到1.76亿美元。 但施乐也给乔布斯看到了自己的黑科技——Alto电脑。Alto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首台个人电脑,它设计由一个人使用,有键盘和显示器,采用了许多奠定今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首先是图形界面技术;其次是以太网(Ethernet),它在当时就实现了Alto计算机间的联网功能;最后它还配备了一种三键鼠标。


Alto其实比当年红极一时的Apple II性能要好很多,但由于施乐内部的官僚主义等体制原因雪藏没有推向市场,才让Apple II抢占了市场。其图形化的界面这种极度用户友好的设计深深震撼了乔布斯,他第一次发现电脑是可以通过一个叫鼠标的东西在上面点击操作的,打开一个文件只需要对着它双击这么简单。乔布斯决定在自己新一代电脑麦金塔电脑(Macintosh,也是现在所有Mac的鼻祖)使用图形化的界面。乔布斯当时非常欣赏Excel,决定让盖茨参与在Macintosh 上面开发Excel、Word、Chart和File等软件。1981年7月的一天,盖茨又一次来到苹果公司,苹果的员工为他演示正在研发的麦金塔电脑操作系统。盖茨产生了兴趣,于是仔细地靠前观摩。负责讲解的苹果员工讲到兴奋时,眉飞色舞地说起了技术细节,全然没有看到从一旁走过来的乔布斯的越来越难看的脸色。乔布斯终于按捺不住,对那位员工怒吼了一声“闭嘴!”,他怕这位员工听不见,又吼了一遍。看到了鼠标和图形化界面交互方式的盖茨也大为吃惊,他当即决定绕开乔布斯自己开发一个图形化操作系统。但乔布斯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猜到了盖茨的想法,担心微软会将给苹果编写软件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用到为IBM PC机上的应用软件上。1982年1月22日,乔布斯强迫盖茨签署一项协议:“微软不会以任何方式销售、销售、租赁、许可、公布或传播任何财务建模、商业图片或数据库程序……以及不将其应用于任何非苹果公司制造的计算机上。”乔布斯此举是让微软不会把为苹果开发的应用软件移植到竞争对手制造的电脑上,主要是指IBM。可是他百密一疏,该协议没有禁止微软编写类似Macintosh操作系统,与苹果展开竞争。根据盖茨的回忆,1983年,微软就“计划在IBM PC上引入图形计算功能”,而这恰恰是乔布斯最为担心的。值得一提的是乔布斯一直把蓝色巨人IBM作为自己的假想敌,把IBM比喻为《1984》里面统治一切的老大哥,而苹果则是打破寡头统治的海盗骑士。麦金塔电脑的广告则把这样的比喻直接了当地展示了出来。

盖茨知道麦金塔的图形界面来自施乐,于是也直接从施乐挖人来开展自己的新一代操作系统的研发。首个挖角对象是施乐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担任图形化系统部门的主管斯科特·麦格雷戈,他时年26岁。微软上下都被调动了起来,每个工程师都开足马力,几乎没有白天与晚上的区分。一位担任测试的工程师甚至将睡袋带进实验室,整整一个月没出公司。这个工程有个名字——Windows 1.0
当时微软把Windows操作系统研发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给苹果公司要干的活儿排在了后面,甚至延迟了苹果麦金塔电脑的发布,这让乔布斯很恼火。根据麦格雷戈的回忆,当时,盖茨总是在抱怨,“为什么不像麦金塔?”“不行,要更像一些。” 苹果麦金塔正式发布的第一天,盖茨就指示麦格雷戈迅速买回一台,供开发Windows的工程师参考。他说:“我们已经有了为麦金塔开发的BASIC和MultiPlan软件,还有正在为它开发的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的Word软件,把它们全部都用在Windows上。乔布斯当然也不是傻子,发现了盖茨制作图形化操作系统把盖茨叫来了办公室臭骂了一顿。在乔布斯情绪平静下来后,盖茨把开发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展示给乔布斯看,乔布斯当头棒喝:“这他妈就是一坨屎。”盖茨在思考了一会儿后,补充道:“但是,这至少是坨好屎。”还诞生了硅谷名言:“好吧,史蒂夫,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目前的情况更像是这样:我们有个共同的有钱邻居施乐,我闯进他们家想偷走电视机,结果发现已经被你先偷走了”。当时微软把Windows操作系统研发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给苹果公司要干的活儿排在了后面,甚至延迟了苹果麦金塔电脑的发布,这让乔布斯很恼火。根据麦格雷戈的回忆,当时,盖茨总是在抱怨,“为什么不像麦金塔?”“不行,要更像一些。” 苹果麦金塔正式发布的第一天,盖茨就指示麦格雷戈迅速买回一台,供开发Windows的工程师参考。他说:“我们已经有了为麦金塔开发的BASIC和MultiPlan软件,还有正在为它开发的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的Word软件,把它们全部都用在Windows上。乔布斯当然也不是傻子,发现了盖茨制作图形化操作系统把盖茨叫来了办公室臭骂了一顿。在乔布斯情绪平静下来后,盖茨把开发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展示给乔布斯看,乔布斯当头棒喝:“这他妈就是一坨屎。”盖茨在思考了一会儿后,补充道:“但是,这至少是坨好屎。”还诞生了硅谷名言:“好吧,史蒂夫,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我觉得目前的情况更像是这样:我们有个共同的有钱邻居施乐,我闯进他们家想偷走电视机,结果发现已经被你先偷走了”。
(“Well, Steve, I think 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of looking at it. I think it’s more like we both had this rich neighbor named Xerox and I broke into his house to steal the TV set and found out that you had already stolen it.”)


乔布斯与第一代麦金塔电脑。

显然依靠操作系统为生的微软不会特别介意只是购买它软件的苹果,图形化操作系统才是微软的未来。盖茨后来曾解释:“我们当时之所以看好麦金塔,主要因为相信图形界面最终将成为主流,而麦金塔将引领这一潮流。这并不是麦金塔和Windows之间的较量,而是字符模式与图形界面的对抗。”麦金塔一经面世就获得了非常好的声誉,有好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和外观极大点燃了公众对个人电脑的热情。但很快消费者发现了麦金塔一些性能上的缺陷,因为乔布斯坚持不在麦金塔上安装散热风扇(因为他觉得风扇太吵)麦金塔的散热非常成问题,后来一度被人戏称为黄色烤面包机(答主不是Mac用户,我的朋友也有向我反馈Mac Air是不能放在Lap上的Laptop,不然大腿就加入豪华午餐了),麦金塔的销量并不如预期。乔布斯正准备让苹果的产权律师欧文·拉巴特来对付微软的时候,却被自己从可口可乐雇来的约翰·斯卡利和董事会以投入太多资金进研发和产品,麦金塔销量不符预期为由解雇了乔布斯。当年乔布斯说服斯卡利来苹果时用的就是那句名言:“你是愿意卖一辈子糖水儿?还是想改变世界?”(“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or come with me and change the world?”)


2014年Mac 30周年以现代的苹果风格重新设计的苹果麦金塔

羽翼渐丰的微软开始在各种个人电脑生产之初就强制安装上Windows系统,这让比尔盖茨背上了垄断的骂名。后来也成了著名的微软反垄断案。而在斯卡利带领下的苹果却创新乏力节节败退,1996年苹果公司即将宣布破产,乔布斯重返苹果。重返苹果后的乔布斯第一时间就是给盖茨打电话让他作为苹果的战略伙伴。有意思的是盖茨并没有打算收购掉这个老对手而是向它投资,在乔布斯传里面多次提到盖茨喜欢苹果且很欣赏乔布斯敏锐的直觉和他“蛊惑人心的能力”(现实扭曲力场)。
比尔一直都喜欢苹果。(Bill always has a soft spot for Apple.)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乔布斯传》里写道。

微软向苹果的资助包括:投资苹果1.5亿美元,只要无投票权的股份;以及开发Mac OS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他们的协议里包含了最重要的专利交叉共用5年的妥协。盖茨清楚,没有乔布斯就意味着整个电脑行业被IBM这样的死板呆滞的大型国有垄断企业限制住。后人对这次盖茨投资苹果的原因有很多猜测,比较公认的原因是盖茨因为上文提到的反垄断案背上了比较重的骂名,1997乔布斯重回苹果向公众介绍让微软做合作伙伴时,观众一看到投影对面的比尔盖茨就是嘘声不断,而当时直播时投影出来的盖茨占据了整个荧幕,像极了当时麦金塔广告里面《1984》的老大哥。从那时开始盖茨开始把自己的精力转向慈善事业。2000年1月成立了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而如今,盖茨更多是以坐在书桌前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跟我们分享最近阅读的心得和公益事业的进程。而我们对乔布斯的印象则停留在了2011年的10月5日。这两个天才,分别用封闭与开放、直觉与理性定义了我们整个个人电脑世纪。

谨以此文祝人类最大的合作项目维基百科15岁生日快乐。

2016.1.1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00103/6539.html

更多阅读

熊猫人驭灵师怎么打 wow熊猫人驭灵师

熊猫人驭灵师怎么打——简介因为只要掌握好相克原理就很好过关了,因为战术组合非常多种,我就具体写一个个人觉得比较常用效率的组合(少换宠物)奥妮克希亚龙宝宝+阿努比萨斯人偶+相应克制宠物,具体宠物可以用类似属性的宠物替换。熊猫人

逆天问道3.1详细完整攻略 逆天问道3.1隐藏英雄

逆天问道3.1详细完整攻略——简介逆天问道3.1我亲身体验了单人和多人的玩法,下面介绍导入玩法,这个玩法同时适用于单人,如有不足请高手多多指导:逆天问道3.1详细完整攻略——工具/原料电脑一台逆天问道3.1道具逆天问道3.1详细完整

打开天眼看灵界——王翠明居士 王翠明居士2016开示

打开天眼看灵界——王翠明居士王翠明是一位能与灵界沟通的居士,她通过自己的通灵能力,能与天界、修罗界、冥界等不同层次维次空间的高级灵性生命进行交流沟通,下面是她亲身与灵界沟通后获悉的信息。王翠明与灵性生命沟通的报告,已得到

转载 逆天的安全快速刷销量方法 如何快速提高销量

原文地址:逆天的安全快速刷销量方法作者:深秋的阿明商家朋友都知道,刷销量是存在诸多风险的,但偶尔会有一些商家独辟蹊径进而避开一些封锁和限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新招数吧。一、一招详细破解逆天法则:前半部分刷单流程是和

七界传说外传太阴重现第一章逆天之子 七界传说外传txt网盘

七界传说外传太阴重现 第一章 逆天之子  千年修真界,流传着五派、六院、七界的传说。  陆云先天残缺,一条逆天之路,夹杂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爱情和友情,一路之上,坎坷万千,历经磨难,可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  太阴之变,万物尽毁之后,一

声明:《天才狂妃逆天言灵师 历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为网友一份真情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