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司组织的义工活动,我去了香山附近的"千禾敬老院",陪老爷爷老奶奶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活动开始前,志愿者联盟派过来的组织者,说了三点注意事项,让我记忆深刻,这些天,一直在思考他说的话,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换位思考!
注意事项分别是:一、与老人交流时,平视交流,不要俯视;二、与老人交流时,谈到老人伤心的话题,尽可能转开,聊一些开心愉快的事儿;三、不要与老人轻易承诺或约定什么事情,结果事后不再来敬老院,导致无法兑现;
不经意的三句话,震撼了我,从前一直自诩沟通能力足够的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肤浅,万某人自信交流了二十余年,竟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一再重视说话的方式方法,甚至具体到句式语气,却偏偏忽略了沟通的本质--换位思考。
(爱华阅读配图)
后又联想起前不久看过的柴静的文章《因为如果是我》,不经感触极深,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二岁的孩子,出生时母亲因输血感染了艾滋,已经去世,他也被感染,与奶奶,父亲,继母生活,别的小朋友见到他就躲开。
吃饭时,他吃的菜由爸爸夹在碗里,吃火锅的时候,他吃了一会儿,凑了下身子看了一下锅,又坐下了,他爸说"你吃什么?"
他端着碗怯生生地说:"粉条"。
爸爸意识到摄影师在,犹豫了一下,说"你夹着吃"。
他立刻说"不,你给我夹。"
"夹吧。"
他说"你给我夹。"
继母在边上说了一句"夹吧!"
他爸说"你就夹吧,没事嘛没事,叫你夹就对了嘛。"
他迟疑着站起身,看了一眼锅,没伸进筷子,在离自己最近的汤的表面匆匆夹了一片菜叶,坐下来放在碗里,搅着。
桌面上没声音,他解释了一句"粉条没有了。"
他爸过了一会儿,捞了一筷子粉条放他碗里。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们决定采访他。但一坐他对面,我就知道这采访的困难,他太敏感了,或者说,他承受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但记者职责是要提出问题,如果问得不准确,时机不对,没有勇气碰禁忌,或者碰了之后掌握不住,都不成。有天看村上春树写非虚构类的《地下铁》,东京奥姆真理教在地铁施放毒气事件,他写非虚构远远不如写小说,可我理解他的拘谨,只有坐在受害者面前,才能理解那种压力--不管你再怎么想"不能伤害任何人",但"置身的立场本身就有一种傲慢性"。
采访中他说看这个纪录片公映的时候哭了。我问"是不是吃饭那一段?"
"阿姨,姐姐,你怎么猜得这么准?"他意外地看着我。
我没想到他会问我这个,就据实说"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受的"
他没说话,眼睛红了。
如果在以往,我可能会停下来,或者问下去,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他一会,说"……怕你心里受委屈……",就低下了头,我不知道为什么掉眼泪的不是他而是我。
这句话后来我让编导剪掉了,这不是一个记者应有的反应--不要在采访中妄加议论,更不应该流露太多的情绪,但我奇怪的是,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我根本没想过要说,它只是从心里浮出来了。
后来我翻看笔记,一个月前我看纪录片里吃饭这段时,写过"这真是天大的委屈,让他受了"。在采访那刻,他问我怎么猜到时,这个问题唤醒我那瞬间的感受。】
故事就是这样,文章最后,柴静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去"采访"这样一个孩子,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傲慢"的立场,唯一削减这个傲慢的方式就是投身于他的感受之中。"
同样的道理,其实我们作为身心俱佳的大忙人,难得周末去一趟敬老院做义工,陪老人聊天,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傲慢"的立场,一种正常人对孤寡老人的立场,唯一削减这个傲慢的方式就是投身于老人们的感受之中,交流时与他们平视,聊开心话题,不轻易许诺,都是削减傲慢的方式……
再往深了去想,其实当领导的也一样,平时再怎么平易近人,找下属交流时,也先天的存在这种"傲慢"的立场,一种从上至下的立场,但有些时候跟记者的工作性质一样,又不得不聊,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者去做充分的换位思考,多想想,再想想,如果是我……
是的,朋友,沟通交流就是这样,说话水平高低不在辞藻华丽情感丰富,沟通是否富有成效不在挖空心思苦苦琢磨,如果做到了换位思考,再平实乏味的话语,也能长久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