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原理证明 信仰之不可证明性与不确定性--王齐

  一提到“信仰”,无论是宗教意义上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坚定性和确定性,因为假如没有这两个特征,信仰便不足以成为人生的指南。为此,思想家们、信仰主义者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强化、巩固信仰的坚定性,比如基督教思想史上就曾产生过关于上帝存在的诸种理性证明。不过,克尔凯郭尔借假名作者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之口不仅强烈反对用理性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基督教信仰的死敌是“确定性”,只有在“不确定性”信仰才能找到有用的导师。从结果上看,克尔凯郭尔并没有因此削弱信仰的坚定性,相反,在他眼中,“信仰”是一个自身即具有“强力”(Magt;Power)的特殊的“器官”。克尔凯郭尔为什么要反对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他为什么视“确定性”为基督教信仰的大敌,这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这里将主要讨论克尔凯郭尔归在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名下的两部最具哲学意味的著作《哲学片断》和《附言》。

  一、信仰之不可证明

  西方文化具有两大思想源头: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莱信仰主义,在根本上它们是不同的两类精神系统,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相互反对。希腊人不相信、不信任个人的感觉,他们追求从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挖掘出恒定不变的规律、规则,追求过硬的理性证明。而“信仰”的英文对应词faith源自拉丁词fides,其主要意思就是对某种无法给出证明的东西的坚定信念,或者说在无可证明的前提下对某种信念义无反顾的接受。“信仰”无需亦无从证明,它的最佳伴侣就是“接受”。但是,在基督教思想史上曾经有一些神学家尝试性地把希腊的理性证明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对上帝存在的著名证明,使“基督教哲学”成为了可能,从而使希腊的哲学精神得以在基督教思想中保存和延续了下来。这些证明不啻将成为人们相信上帝存在的理由,进而成为基督教信仰的强化剂。有证明就有反证明。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同样有一批颇有见地的思想家强烈反对把哲学的证明精神运用到基督教信仰的领域,认为这种做法混淆了哲学和宗教、理智和信仰之间的界限,克尔凯郭尔就是其中一个。

  在《哲学片断》当中,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针对斯宾诺莎“本质包含存在”的命题对从本体论上证明上帝存在的思路进行了否定和批判。根据斯宾诺莎,“存在”和“完美性”是上帝的本质属性,因此从逻辑上讲,上帝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某物越完美,它所包含的存在也就越多、越必然。因此,上帝的存在不仅最多,而且最必然。[ii]在克利马克斯看来,这个推论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斯宾诺莎命题旨在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实际上它所讨论的是“本质”(Væsen)而不是“存在”(Væren),或者说是“概念的、理想性的存在”而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些概念之间本应有着严格的区分,就像想像中的一百块钱与口袋中实际拥有的一百块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克利马克斯以一个经验主义的态度指出,从“概念”推导出“存在”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对于可感觉事物而言,能够确定它存在与否的只有我们的感知觉。即便是像“上帝”这样的“至上概念”也并不享受任何特权;我们并不能因为上帝是一个我们无法设想的比之更完善的东西就得出结论说上帝是存在的(这是圣安瑟伦的基本思路)。克利马克斯明确而大胆地指出,“就真实的存在而言,讨论什么或多或少的存在毫无意义。一只苍蝇,当其存在的时候,它有着与上帝同样多的存在。……就真实的存在而言,起作用的是哈姆雷特的辩证法:在还是不在。”[iii]

  显然,克利马克斯抓住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症结,这类证明把“本质”与“存在”混为一谈,以概念与存在的同一性为前提,尤其是以最高的概念本身即包含有实在性为前提,结果在证明开始之前,证明者其实就必须对“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做出判断了。假如说上帝不存在,则这证明无法开始;而若说上帝是存在着的,则这证明毫无意义。最终,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充其量只能算是在逻辑层面上对“上帝”概念的一种不彻底的展开,一种形式化的逻辑演绎。倘若从奥古斯丁所提出的“信仰寻求理解”的口号出发,这类证明的意义似乎还好理解:先确信“上帝”是存在的,然后调动理性积极探求这种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清除接受信仰的逻辑障碍,从而为信仰注入强心剂。问题是,这类证明对于那些原本无信的人是否有用?

不确定性原理证明 信仰之不可证明性与不确定性--王齐

  克利马克斯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从虔诚的角度来看,这种证明恰恰暴露出了求证者的怀疑和“心虚”。对于真正的信仰者来说,不管证明与否,上帝都是存在的,证明不能为信仰增添任何份量。相反,那些努力寻求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人在内心深处往往害怕上帝并不存在,或者至少对上帝的存在没有把握,所以他们才会求助于概念和逻辑的帮助以使自己心安理得。把理性的证明行为看做是“怀疑”的结果这一点并不是克利马克斯的独道见解,笛卡尔就曾把严格的理性求证与彻底的怀疑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笛卡尔怀疑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人类只能认识自明的真理,或者认识从自明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真理。因此,为了获得可靠的知识,我们首先必须采取一种彻底怀疑的态度,怀疑一切可以怀疑且又不会造成自相矛盾的事物。然后从一个不受怀疑影响的基点出发,通过理性推理来获得知识。所不同的是,克利马克斯并不怀疑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在他看来,错误的来源不是感觉经验,而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而且正是从感觉主义的角度出发,克利马克斯有力地批驳了混淆“本质”与“存在”的错误。虽然克利马克斯并没有提到对上帝存在的其他证明,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他从根本上是不赞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这一思路的。证明的行为不会使上帝出场,上帝的出场依靠的是一个“跳跃” (Spring),它发生在我们放弃或者终止求证行为之时。上帝的存在应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设定”,视为是我们生存的勇气的源泉。

  二、信仰之不确定性

  在《哲学片断》中克利马克斯否定了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的意义,把人们通常认为的信仰的强化剂剥除掉了。接着,在《附言》当中,他又进一步提出“确定性”为信仰的大敌,把信仰推到某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之中。[iv]这与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反对的。信仰总是对某种确定的东西的相信和接受,确定性能够给人以目标感、归属感,能够让人踏踏实实地知道自己信仰的对象是什么、可能的“收益”是什么。信仰之所以能够成为飘泊心灵的抚慰剂(宗教之为鸦片)正是因为信仰的确定性。而信仰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困难的,我们不仅无法完全认识信仰的对象,更不知道我们的信仰最终能否得到预期的“回报”。但是,如果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对信仰保持着高度的激情,那么这样的信仰一定会坚如磐石。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首先来看看克利马克斯所谓信仰之不确定性的涵义,从而厘清他反对在信仰与确定性之间联姻的根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857671/126812844.html

更多阅读

纏解論語2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楊伯峻:孔子說:不著急別人不知道解我。只著急自己沒有能力。錢穆: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自己的不能。李澤厚:孔子說: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沒才能。詳解:以上三個解釋大同小異,其實,用更形象的

十大恶人之不吃人头李大嘴 世界十大恶人

十大恶人之不吃人头李大嘴胡人那吃人的鬼摇摇摆摆走了过来,在魏麻衣脖子上嗅了嗅,面上忽然露出大喜之色,抚掌笑道:“妙极妙极,这人身上已没有什么老鼠臭了,若多加些葱姜佐料,用上好的酱油来红烧,已勉强可以吃得。”  魏麻衣目中满是惊惧

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解析 超模诵读孔子祭文

问: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请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答: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句话不难理解,确实主要是知人者则智慧,自知者则高明的意思,因为其中“知人”与“自知”对举,显然表明“知人”

声明:《不确定性原理证明 信仰之不可证明性与不确定性--王齐》为网友漫天蒲公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