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旁,两岁多的津津在玩沙子。小桶、小铲子、小勺子,装满了,再倒出来,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稍微小一点的林林也被沙子所吸引,由于没有带玩具,一把夺过津津的小铲子。
津津看看林林,没说话,又拿起小碗玩起来。津津妈对津津的谦让很是欣慰,并认为津津长大后很容易成为知书达理的孩子。
当沙堆完全暴露在热辣的阳光下面时,津津妈决定带孩子回家了,林林妈早已经带着林林和小铲子到树荫下玩去了。
津津看看远处,又看看妈妈,嘴里嘟囔着:妈妈!我要我的小铲子!
津津妈说:你自己去要,好不好?
津津走过去对林林妈说:“我的小铲子!”
林林妈去向林林手里要小铲子时,林林不肯松手。林林妈说:弟弟不给呀!
津津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好像很为难。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去要。
津津妈觉得林林妈的方式有些问题,于是对津津说:你告诉阿姨,你要回家了,阿姨就会帮你要回来的。
结果是林林仍然不肯松手,林林妈仍然是一句弟弟不给呀。
津津再次求助于妈妈。
津津妈用林林妈能够听得见的声音说:小孩子的问题用小孩子的办法解决吧。你想想看,怎么样能要回你的小铲子。
(爱华阅读配图)
有了妈妈的许可,津津可就大胆多了,嘴里说着我的小铲子,直接向林林跑过去。林林妈这次没等津津跑到跟前,就从林林手里把铲子要了回来。林林哇哇叫了几声也就罢了。
天越来越热,雪糕成了孩子最爱吃的甜品。看津津眼巴巴看着的小模样,津津妈有些心疼,可是她知道,为了孩子的身体,还是不吃为妙。怎样对孩子说不,还让孩子理解成了她首要学习的功课。
专家解读: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当众批评宝宝,可是一些特殊事件还需要当场解决,尤其是宝宝在待人接物上犯错误时。对于宝宝的过火行为,一定要坚决说不,适当时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让宝宝了解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许多父母习惯说“吃不完饭就不许看动画片”,这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坏,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动不动就讲条件。也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爸爸妈妈会不高兴的”之类的话,孩子为讨父母的欢心可能会撒谎或干出其他蠢事。
父母对孩子说“不行”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孩子明白“不行”的道理。如果说“不”后父母又对孩子作出让步,这不仅会失去威信,还会使孩子染上不守信用的习气。
当父母一方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另一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容易养成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
年龄不同批评方法也不同
同样的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好的批评方法也是不同的。
两岁以下,不主张直接批评。
桌上一杯温开水,被宝宝一不小心碰倒了,这时候,任何形式的批评和紧张,例如“怎么这么不小心?”、“烫到没?”都是不适合的。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抱开,收拾好桌面,父母提供一个安全环境,为孩子的不小心犯错负责。
3~5岁,直接告诉孩子结果。
让孩子自己体会行为的后果,分两种情况,一是像打碎杯子之类的小事,你可以告诉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人际之间的纠纷,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诉他,“被打是会痛的。”对三到五岁的孩子,批评时最好不要加上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让孩子给自己打上“我很坏”、“我就是不会做事”的标签。
6岁到小学期间,适当惩罚。
6岁后的孩子犯错时,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约定规则。比如,孩子上同学家玩,你跟他约定好,“6点回来吃饭,如果没回来,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个没忍住贪玩回来晚了,告诉他事先说好的惩罚,“好吧,这个星期六不出去了。”不要没讲好任何规则,事后就直接惩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