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中国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是毛公鼎。该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公分,口径47.9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圆腹,口沿有一道重环纹饰,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两耳高耸,花纹简洁,外形古朴。鼎内有一首铭文,共有497字。
毛公鼎制作于西周时期,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县.出土,现珍藏于台湾地区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青铜鼎,腹内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字数为举世铭文青铜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注 1],故有「抵得一篇《尚书》」、晚清「四大国宝」、「青铜三宝」[注 3]之誉,现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三宝」之一。
毛公鼎的传承
据贺世明考证,《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23年(1843年)在陕西岐山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被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所挖掘,北京永和斋古董商苏兆年、苏亿年兄弟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后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密藏於西安[6]。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便把鼎内铭文摹绘成双钩图,寄给浙江嘉兴名士徐同柏,写了《周毛公鼎考释》文章。
清文宗咸丰2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手中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此鼎深藏於密室,鲜为人知。陈介祺病故后,其孙陈孝笙於宣统2年(1910年)以万两白银将鼎转售给两江总督端方,后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胜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5万美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带走。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购得《毛公鼎》,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拼死保护,死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后,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运回上海。后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由巨商陈咏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乡。1946年陈咏仁将《毛公鼎》捐献给国民政府,次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1948年,大量故宫珍贵文物随中华民国政府至台湾,《毛公鼎》亦在其中,现收藏於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的价值
《毛公鼎》腹内500字金文是全世界铸铭青铜器中最多者,册命文训诰辞华美且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郭沫若认为《毛公鼎》:「铭全体气势颇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於宣王之时为宜」,并誉「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李瑞清在《毛公鼎》铭拓跋文说道:「《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故列名晚清「四大国宝」、「海内三宝」之一,为「故宫三宝」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件器物。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首页,爱华生活群:466792282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