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对于公务员来说非常重要,在人事单位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下是由爱华网小编整理公共基础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关于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测试题
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 )。
A.人对自然属性的认识程度
B.人的本质能力的大小
C.承认自然界的可知性
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B.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形式和状态
B.源泉和动力
C.方向和途径
D.内因和外因
4.“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
D.诡辩论的观点
5.同等数量的黑白棋子,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局;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这说明( )。
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人的意愿可以左右的
B.量变和质变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有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区别
C.量变引起质变,具有普遍性
D.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
A.前者是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
B.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
D.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
7.******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8.“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在我国,公民所获得的“劳动模范”、“三好学生”、“杰出青年”、“辛勤园丁”等光荣称号,属于公民的( )。
A.姓名权
B.荣誉权
C.名称权
D.肖像权
10.下列哪种强制措施不是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
A.取保候审
B.罚款
C.监视居住
D.逮捕
11.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
A.有期徒刑
B.管制
C.剥夺政治权利
D.拘役
12.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 )。
A.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的法院管辖
B.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C.既可以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D.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13.十七大的全名是( )。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七届三中全会
D.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七次人民代表大会
14.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保障之一是,宪法规定( )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各民主党派
15.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的三方面调节作用,可以归结为一点( )。
A.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B.逐步放开价格,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调节生产和供求
c.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6.在集贸市场上买东西,讨价还价是普遍的现象。商品的卖者总是抬高卖价,买者总是压低买价,而商品最后的成交价格,则往往是买卖双方协商的结果。这种现象表明市场价格的形成( )。
A.取决于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B.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C.受当时供求关系的影响
D.具有偶然性,无规律可循
17.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B.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c.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18.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
划人个人账户。划人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 )左右,具体
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
A.10%
B.20%
C.30%
D.40%
19.我国公费医疗保险的经费来源于( )。
A.职工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
B.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c.财政拨款
D.职工福利经费
20.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水平最高的是(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