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绿豆、大蒜之后,银行手续费近日也展露了涨价的冲动。先是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天津、广州等城市,将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由2元/笔调高至4元/笔,一些股份制银行也随后陆续调高费用。这自然引来民间骂声一片。中国银监会也发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对于违反规定的收费项目,银行要立即停止收费。
很多老百姓可能在纳闷:银行们放着那些大业务不做,总爱不断发明出像存折挂失费、清点零钞费等收费名目,算计这两三块的“小钱”有意思吗?
数据证明这很“有意思”。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易会满日前在IBM举办的银行家论坛上表示,工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乃是转型的成果,而转型的一大关键就是盈利结构的优化。按照工行的数据,过去几年间,其手续费等收入的占比已经从5%迅速提升到了20%。这一比例变化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工商银行的这种转型并非个案。国内诸多主流银行陆续上市之后,纷纷借鉴外资银行的运营经验,业务转型的力度迅速加大。体现在收入结构上,银行业的基本共识已经是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本损耗,要以利差收入为主转向以中间业务(包括手续费收入)为主,要从过去重批发业务转向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尤其在目前的全球金融环境下,贷款增长受到一定限制,利差收入表现疲弱,与前两者相较,手续费收入不但是银行内加强考核的重点,也被视为挖掘潜力较大的业绩亮点。一份针对交通、招商、民生、中信、兴业、华夏等六家股份制银行2009年财报的研究就显示,当其利差收入占比下降的同时,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的平均值却增长了11%。而在股份行之外,国有四大行因为网点众多,从中得到的收益比例就更高。
由此看来,不管舆论怎样,为了国内银行的健康转型,手续费作为银行营收的关键部分,将来的营收占比和收费幅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似乎都不可避免。
但是,一个“银行转型更健康”的理由是否就能让手续费涨价归于合理呢?
在金融危机之前,由美国华尔街主导的金融创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在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全球金融业经过反思大都认为,政府必须确保银行业务创新和创新监管之间的平衡。从根本上讲,金融分配终归要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如果这些金融资源没能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反而成为推高房价之后再推高各类服务费的主力推手,那就是对金融资源的滥用。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对金融创新的规范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说:“政府需要解决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过度问题,让银行等机构回归到‘服务金融’的原本状态。如果某些金融业务对企业、对老百姓有伤害,就需要限制防范这种伤害。”
在美国国内,金融改革的一大举措就是把原先分散在多个机构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一个“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该局可就金融业内的消费者投诉直接进行调查,并可以制定法规,局长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侵害。
反观国内,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内理财陷阱甚至骗局早已愈演愈烈,从手续费、佣金到最终收益,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亟需得到保护。银行业动辄提及营收结构优化、渠道结构优化,这其中有合理逐利的趋势,但这种转型创新不是把消费者摁在那坐地扒皮,而是应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以“服务增量”换来“盈利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