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江:倒逼宝钢转机(4)



  徐乐江:这说明我们更冷静了,更谨慎了。国务院出台了兼并重组的文件,我仔细看了觉很令人振奋,特别是对央企重组,一个是市场化行为,一个是各地不要设障碍,我认为这是大的趋势到了。前一阶段我们没有少忙,忙得不亦乐乎,济钢签过、马钢签过、包钢签过,所有签完了,而因为不具备这个大势,国家经济发展还没到这个地步,所以忙了一圈没有多大结果。接下来,根据行业发展(最主要的是宏观经济的发展),继续我们的兼并重组步伐。

  《英才》:现在宝钢的产量是不是还是太高了?新日铁才2400多万吨。

  徐乐江:就看我们后面发展什么了,如果这6600万吨是市场需要的,就不高。4万亿刺激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短时间集中投资,但是城镇化这么大需求,不会在短期释放,它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这其中一定有人没有竞争力,就会停下来或退出。我估计大量退出的可能是以一些民营企业为主,不会让自己赚的钱流血。而地方国有企业也好,央企也好,它是作为事业来做的,但可能过的非常艰难。我总感觉退税取消,34号文件等政策集中出台,钢铁产业可能成为国家首当其冲的调结构治理目标,我个人认为也到时候了,结构不调整、不优化,后面我们很多行业都要加倍付出代价。关于联盟

  《英才》:宝钢跟沙钢战略合作,谁先找的谁?

  徐乐江:这个东西像谈恋爱对上眼了,你说谁先找谁?我认为双方都是发自内心的,彼此信任。而大前提是双方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判断基本相互认同。

  《英才》:到现在为止并不涉及股权合作。

  徐乐江:现在要涉及股权合作,很多都会被动。上市公司,交易有很多游戏规则,我们签那个战略合作协议,正好满足双方发展的需要。

  《英才》:宝钢为什么能和沙钢走在一起?

  徐乐江:因为我和沙钢董事长沈文荣都是中国钢铁协会的常务理事长,经常接触,交流。特别是对国家出台的政策,规划,以及行业的变化和未来都有共识。还有2007年我们就接触过,有过类似的想法,今天是不是有条件再合作。

  中国有这么多的钢铁企业,未来不可能是一家垄断,一定是生态均衡的,如果一家垄断,这家离消亡就不远了。合作除了资产关系还有战略同盟,在国际上很盛行的,如果说我们两同盟就把别人撇出去了。

  《英才》:外界有一种看法,这个战略合作沙钢得到的更多?

  徐乐江:宝钢是计划经济产物和改革开放产物,在技术设备引进方面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扶持,起点高。我认为两个企业有各自的DNA,沙钢这多年里适应市场变化,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灵活,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双方有各自的优势。两个企业走在一起,一定有它内在的东西。

  

  

  关于重组

  《英才》:宝钢兼并重组有做的好的,也有不成功的,你认为根本原因在哪里?

  徐乐江:首先是企业是不是走在一起,要看共同的意愿想法;其次,还有各个企业自身的股东,国有企业股东是政府,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还有上市的少数股东,这些股东的意愿是不是也能达成一致。如果这些东西都变了,像邯宝钢铁,我们进去的时候河北省是一个想法,后来河北省自己把这个想法改变了,他把唐山、邯郸、石家庄整合在一起,打造成河北钢铁集团,那么原来合作的大前提变了,那我们就撤出来。

  中国家电业兼并重组做过很多了,可钢铁行业才开始。兼并重组不是说兼并完了以后都给淘汰掉,要处理好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就业的问题,改造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大的市场环境,中国钢铁业以前一直是供不应求的,我们当时承担的使命是,经济建设发展得这么快,一年进口几千万吨的钢材,钢材总供应量不上去,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今后要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了。《英才》:这对宝钢是不是转型的机会?

 徐乐江:是机会也是挑战。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式到变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再不走出一条内在的、依靠技术创新、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依靠打造整个供应链的发展道路,再按以前那种铺摊子的做法肯定不适应的,是会被淘汰的。所以对整个行业来说,我觉得倒逼发展模式的转变开始了,未来几年中国钢铁行业将会变化非常大,当然一定有人退出,也有人做大做强,市场经济本来就如此。

  

  

  关于创新

  《英才》:宝钢成立30几年唯一没干过的高牌号取向硅钢,凭借自主创新在前年开始投产,而武钢1974年就开始在硅钢发力。

  徐乐江:首先取向硅钢不是发明,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发。武钢和我们技术的基础都源于日本,都是消化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英才》:武钢先有的这一技术,我们无法共享?

  徐乐江:有排他性,武钢如果给我们共享就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了。很多家都能做这个,日本、韩国、德国,但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技术和武钢不是一个技术,但我们的质量很快就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英才》: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建取向硅钢生产线,未来竞争会不会更激烈?徐乐江:鞍钢,首钢、太钢、华菱都在建取向硅钢产线,大家投入都比较大。未来竞争会很激烈,当然就要看各家的技术进步了。

  《英才》:我们在不锈钢和特钢上业绩表现并不尽人意。

  徐乐江:这有原材料上涨的客观因素,我现在希望他们不要成为负贡献,现在的企业都是人和装备的结合,只有员工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只有形成能力之后,投入才能产生竞争力,这个很重要。

  

  关于资本

  《英才》:你觉得在未来的弱复苏过程中,钢铁业的兼并重组会不会对外资开放?

  徐乐江:应该会改变。因为这个行业已经充分市场化了,如果下阶段淘汰落后,我觉得应该比前一阶段更开放一些,这样才会有进步。

  《英才》:一些学者认为很多资源价格不是供需决定的,而是定价权的问题,你怎么看铁、镍等资源价格的高涨?

  徐乐江:期货市场的原宗旨,第一是发现价值,第二是调整供需关系,游资多了这市场发展就发生扭曲,既不完全反映供需关系,也扭曲了资源的价值,变成了投机。这个问题我们在研究,到目前为止只做了一个镍的套期保值,但有一条我们要严格遵守,我们是干实业的,如果也和金融业的人一样去做,我觉得就跟抽大麻一样,可能最后会把这个企业断送掉。赚钱来的很快,但是也可能流的很快,如果都这样,就没有人脚踏实地去创新,我想如果这个世界都去做金融,注定要出问题。

  《英才》:宝钢股份几乎要跌破净资产了,国内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质询的问题一样吗?

 徐乐江:倒逼宝钢转机(4)
  徐乐江:差异很大,国内投资者看的眼前较多,海外投资者很多都是看趋势的。

  

  米塔尔的启示--全球眼光炼钢铁

  

  2006年安赛乐和米塔尔合并,这场合并耗资332亿美元,诞生了第一家在27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61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的跨国钢铁集团。采访中,徐乐江还向《英才》记者推荐了报道这次整合的《冷酷的钢铁》一书。

  徐乐江告诉《英才》记者,安赛乐和米塔尔的合并最大的难度是要经过卢森堡、法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美国六国政府的审核,同时还要经过欧盟的反垄断审查,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对中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米塔尔之前,并没有诞生过全球性的钢铁企业,而所谓世界级的钢铁企业大都源于整合本国的钢铁企业,比如美国的国际钢铁集团,再比如欧洲的安赛乐。甚至有人认为:“钢铁永远不会全球化,只能是地区性产业。”

  但米塔尔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钢铁企业,是因为他走了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米塔尔能够通过并购起家,则因为他的战略眼光,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因为石油危机后,钢铁业长期的低迷,从而让米塔尔有一个以极低价格并购的机会。

  从1989年开始经过一系列并购,米塔尔钢铁先后收购了美洲和欧洲最大钢铁公司。如1992年仅用2.2亿美元,收购了墨西哥耗资22亿美元建成的Sibalsa联合企业;1995年仅用1个爱尔兰镑,收购了爱尔兰钢铁公司;1995年收购K a r m e t钢铁公司,米塔尔仅耗资9.5亿美元,获得400万吨钢产能,相当于吨钢投资240美元;收购内陆钢铁公司花费14.3亿美元,为吨钢315美元。而新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投资通常约为1000美元左右。

  米塔尔最初的并购主要选择发展中国家钢铁企业,而且选择的不是新建钢铁厂,而是一些存在劳工问题、生产效率问题、采购问题、产品结构问题的企业。

  2000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市场长期低迷,东欧等地的政府急于出手其钢铁企业,严重压低了这些企业价格。只要收购方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并承诺持续投资,其收购价可仅为原价的1/10。米塔尔相当于从东欧捡了5家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钢铁厂。

  米塔尔对I S G的收购从表面上来看并不符合廉价劳动力的要求,因为美国的薪资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ISG曾经被专门收购不景气行业公司的投资专家维尔博·罗斯(WilburR o s s)当作手上的一枚棋子,他把伯利恒(Bethlehem)以及LTV等正处在申请破产保护美国老牌钢铁企业拼凑在一起,进行重组。通过罗斯的大量裁员,与政府洽谈解决工人养老金问题,从而使得I S G在价格和成本上要比其他的美国公司更具竞争力。

  2005年罗斯卖出ISG时净赚12亿美元,但由于米塔尔并购时机选择准确,2006年ISG净利润就达到15亿美元。

  除了成本低廉之外,米塔尔的成功还源于技术的革命。米塔尔起步之初,就开始研究微型炼钢炉,并为了降低成本研发出直接还原铁技术。米塔尔成功开创直接还原铁技术(DRI),以DRI替代进口废钢,使炼钢成本大幅度降低,并把这项技术应用于全球并购的企业之中,获得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盈利能力。虽说米塔尔没有申请专利,但直接还原铁的生产技术复杂,很难被复制。虽然我国大多钢厂在添加直接还原铁,但是我国直接还原铁的生产技术还处于引进和吸收阶段,未来这一技术将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点。

  而对于米塔尔公司的崛起,徐乐江认为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了一种趋势。“第一,Internet带来的信息时代,可以把全球管理这种以前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变为现实。第二,全球化资本市场发展,为并购提供了庞大资金。这两个并购的前提条件,我们没有看到,他看到了,而且坚持不懈做下去。”同时徐乐江认为,这个趋势日本企业也没有把握住,新日铁的技术实力非常领先,但是他们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98997.html

更多阅读

命学大师3 :东海半仙徐乐吾

命学大师(3):东海半仙徐乐吾文/厚德堂相山【徐乐吾】又名徐东海。江苏东海县人,生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三月初三日申时。南袁北韦中乐吾。与袁树珊、韦千里号称民国命理三大家。徐乐吾著作有《命理寻源》、《命理杂格》、《命理一得》、

关于树读的解读 关于“倒逼”的解读

时下有个词很火,这个词就是“倒逼”。“逼”就让人很难受了,前面再加上个“倒”字,透露出多少的无奈和辛酸啊!百度词条对“倒逼”的解释很到位,说:倒逼是一种被动行为,是“迫使”、“推动”等词的升级版,强化了反常规、逆向促动之义。百

电商从B2C到C2B的隐喻:倒逼式商业模式

     阿里巴巴副总裁梁春晓在淘宝十周年的分享会上抛出了一个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代表,将引领电子商务经济体走向未来。相对于传统的B2C模式,所有的环节都由厂家驱动,C2B的不同在于由消费者驱动,以

新浪门户衰退:倒逼微博商业化

   新浪必须世俗化。门户有门户的商业生存之道,虽然不会成为商业上一流的公司;而微博,向大号“美丽说”发展,于它自身的商业而言,没什么不好。  岁末年初,关于新浪的市场传闻忽然多了起来。先是阿里要入股新浪微博,然后是新浪要换帅。

徐乐江:倒逼宝钢转机(3)

 徐乐江与沙钢董事长沈文荣相识多年,“他从一个轧花厂弄起来,非常不容易。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低成本管理,灵活的经营战略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中国的钢铁市场里,沙钢虽是民营企业,但其地位并不逊色于国有企业。2009年沙钢产量达到264

声明:《徐乐江:倒逼宝钢转机(4)》为网友萌哒哒的逗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