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喂花生,就只能引来猴子。换言之,低薪难揽优才。长期以来,每当银行家希望为其巨额薪资辩护时,这就成了金融行业的箴言。
然而,现在是不是该赋予这一箴言新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股市结构,以建立一个成本不那么高昂的金融体系?至少可以要求投资者支付较高的前期交易费用。
这一想法出自特拉华州民主党参议员泰德8226;考夫曼(Ted Kaufman)寄给美国证交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一封信,信中呼吁,鉴于最近股市发生的“闪电暴跌”,应对股市进行彻底改革。
这封信之所以值得一读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5月6日闪电暴跌(当时股价疯狂波动)那天所发生的事情已对散户投资者信心产生巨大影响(我在最近另一篇专栏中也指出了这一点)。因此,在美国证交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下月即将就这一事件发表报告之际,考夫曼等政治家现在试图加入辩论并提出一些小建议是可喜的。
其次,考夫曼的信触及了一些比闪电暴跌更广泛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位长期以来一直呼吁股市改革的参议员,支持就市场流动性的定义及其好处进行辩论。
过去几十年,在西方,人们想当然的认为高流动性是件好事。交易越多,买卖股票就越容易,交易成本就应越低,论点大致如此。
从某种角度而言,过去10年股市的演变或许证实了这一观点。因为计算机化的交易程序大幅增加了交易活动,如今这种交易占美国全部交易量的三分之二。新的另类交易场所也为投资者执行交易的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再加上科技效率不断提高,这些都帮助降低了在美国股市执行大宗证券交易的前期成本。
然而,考夫曼认为,表面上“节约”的前期成本实际上也付出了更长期的代价。当市场形势好时,会出现疯狂的交易活动,因为电脑程序的设计是探知价格信息,尽可能追踪任何微小的交易;但在这些交易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产生了实质交易,这种寻求套利的模式导致市场四分五裂,风声鹤唳。因此,如果爆发危机,电脑可能会全部冻结并执行卖出操作,部分原因是它们的程序类似,这就是出现闪电暴跌的原因。
考夫曼认为,证交会仅仅针对闪电暴跌的症状寻找对策(例如,停牌机制)是不够的,他希望通过“真正”提高市场流动性来解决根源问题。为此他提供了一套非常明智的建议:监管者应开创激励举措,让更多交易转移到受到监管的交易场所;他们应监控高频交易员的交易策略;他们应强制要求高频交易实体为每条信息支付费用,而不是以交易为单位;高频交易实体还应该持有更多资金。
他所有的观点中,最具争议的一条是,必须建立强大监管激励机制,让高频交易员(及其他交易员)以约定价格执行大宗指令,并且在危机爆发时,不得退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在呼吁回归旧式的经纪和做市商机制。尽管这类服务成本高昂,但考夫曼认为,这是物有所值。
“这可能违背直觉,但证交会应考察是否应如下制定监管目标:不得利用小单交易指令推动狭窄利差,而应增加指令簿深度,如有必要,还应以大规模受保护报价增加市场宽度,”他在信中写道,“证交会必须认真审查并根据经验挑战‘狭窄利差对投资者最为有利’的箴言。”换句话说,如果最终交易都由电脑化的猴子执行,那么支付“花生”利差就毫无用处。
这种看法能得到认可吗?英国的一些监管者,例如特纳勋爵(Lord8201;Turner)对此表示支持。欧洲大陆一些决策者也是如此。但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美国证交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直到最近,考夫曼在呼吁股市改革方面一直是孤掌难鸣;实际上,许多有实权的金融参与者都视其为疯子。
但考夫曼的许多想法将在美国企业界产生有利影响,而美国证交会主席玛丽8226;夏皮罗(Mary Schapiro)也非常清楚5月6日的事件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影响。参议员查尔斯8226;舒默(Charles Schumer)等其他政治家现在也参与到了这场辩论之中。因此,正如我的同事杰里米8226;格兰特(Jeremy Grant)所指出的那样,5月6日事件可能会成为引发一场重大辩论的导火索。果真如此的话,那将是一场期待已久的辩论;考夫曼的想法肯定值得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