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国家 欧元区没有“瘫痪”](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031658889980.jpeg)
金融危机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球经济。它暴露出了私人金融根基的脆弱性——不透明、冒险、甚至有时还有欺诈行为。它也揭示出了公共金融的弱点——不论是在欧元区,还是在其它发达国家。在欧元区,它被证明是集体反思的分水岭。它激发了自我改革。
以很多标准来衡量,这个货币联盟都是成功的。自1999年以来,(欧元区)平均通胀率实际上一直稳定在欧洲央行(ECB)所定义的“价格稳定”水平上。而实现这种价格稳定,并不是以实际波动性增大或增长率降低为代价的。1999至2009年期间,欧元区的实际人均收入,一直以与英美相同的速度(每年1.2%)稳步增长。而同期内,创造出的就业机会也不断增加。最后,作为一个整体,欧元区并没有显现出任何程度的外部失衡。
不过,多年的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进步,可能引发了自满情绪。与“追求利润”削弱了私人金融一样,低利率可能也鼓励了公共借贷的增长。欧盟(EU)大部分成员国都推迟了宏观经济改革。在一些国家,令人费解的会计实践掩盖了财政上的短视行为。事实证明,当危机最终来袭时,脆弱的公共金融很容易脱轨——而且确实也脱轨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教训?过去几个月中,有两个结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第一,欧洲面临着一种两难困境:要么,欧洲缺乏纠正不可持续的财政发展的政治意愿;要么——如果有的话——同步实施财政调整,对于整个欧元区而言,其代价将高得令人却步。
第二,我们见证了某种“欧洲瘫痪”:危机是对欧洲机构的严峻考验,而它们因为政策上的不作为,未能通过考验。
我对这两个结论都表示怀疑,下面我将解释自己的理由。
“欧洲两难困境”的概念,将财政紧缩与财政改革混为一谈。在这一点上最关键的是,财政政策调整不应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应该是基本财政政策战略的根本性改变——转变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实现基本盈余的政策战略。尽管暂时的财政调整会抑制需求,但财政政策战略的转变,能够带来更多的收入与增长。
那些曾深陷危机恐慌的欧元区国家,如今正在上演这样的战略变革。
它们正在实施的必要调整,在结构上是相称的。它们正在调整税收体系,同时让支出结构与水平变得更有利于增长。
这些调整提高了增长潜力,而潜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富裕程度。欧洲面临的两难困境是一种幻象:财政改革——如果可靠的话——可以削减赤字,并促进增长。
欧洲瘫痪的观点是另一种幻象。在危机中,欧洲人果断采取行动、推行改革。我们有很多证据可以表明,过去几年,欧洲主要机构的行动既迅速又果断。
而且,经济治理特别委员会(Task Force on Economic Governance)有一个明确的授权:即推动改革。该委员会是由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创建的,由赫尔曼8226;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担任主席一职。我们将看到,该委员会将加强财政监督、更严格地实施多边监督,以纠正过度的赤字与债务,并完善预防与解决危机的手段。
这种政策组合至关重要。强化财政监督是必要的,但仅此尚不足够:表面上看似合理的公共赤字,可能背后隐藏的恰恰是一个过热的经济。所以,建立一个新的宏观经济监督框架,将有助于监控各国的趋势是否与适合整个欧盟的趋势相符。这种框架能够对同类国家有针对性地施压,也便于在国家层面上,对各成员国的跟进行动提出更具约束力的区别化建议。
如今欧盟面前雄心勃勃的任务,不仅仅是一个空想的议程。在我撰写此文之际,欧洲人正坚定地推动这一议程,以一种促成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演变为欧盟时同样的使命感。他们正在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明确的期限,并调动各国议会中必要的政治意愿。跳出所有幻象,你会发现,这才是当今欧洲的现实。
本文作者是欧洲央行执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