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员工就闹不明白,我并不比他差什么,怎么次次提升都轮不到我呢?可能问题就出在这“一点点”上,人家可能就是做得更精细了一点点,更好那么一点点。
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
笔者多次在演讲中讲到“一点点理论”。
大学生们去应聘工作,要知道,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不错的,你怎么才能超过人家?你不可能超过别人许多许多,就是做好一点点,可能就应聘成功。
一个人到了职场去工作,要在工作中超过同事很多很多,也是很困难的,要知道,大多数人都是很努力的。于是,你只有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才可能会有晋升的机会。
就是多那么一点点,就进步了;差也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就下来了。特别是在临界点、在边际点时。
那么,这一点点如何表现在工作中呢?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曾经讲过一个某机场招聘员工的案例:
机场的工作环境好,待遇相对较高,应聘者如云。
第一场考试是将应聘者分为10人一组,每人上台演讲5分钟,无论什么岗位、什么工种,都要去演讲。
要求每位演讲者演讲完后不能离开会场。
机场的几位管理人员坐在下面认真地听,还在面前的本子上写些什么。
一组一组的应聘者都演讲完了,大家集中在一起听机场的人宣布第一关考试的结果。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就没有机会参加下一关的考试,参加考试的“关”越多,越是好事,可能得到的工作越理想、越重要。
结果宣布结束后,大家纷纷议论。有的人不服气,认为自己比某某演讲得更好,怎么会落榜了?要求机场方面把选择的标准作个解释。
一位机场的领导人上台作了这样的解释:
“你们有的人的确讲得不错,但是,大家回忆一下,当你们演讲完了,坐到下面听人家演讲时,都做了些什么?是否认真?”
原来,有的人演讲完了后,走下演讲台,自我感觉到不错,也觉得轻松了。于是,在座位上看看报纸、发个短信、眯着眼睛小睡一下,或者出去吸支烟。而有的应聘者自己演讲完了后,坐在下面认真听别人的演讲,还认真地记笔记。
在座位上的这些不同的表现,都被机场的工作人员悄悄地记了下来,并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依据。
有的人说:“你们怎么不早说呢?不然我们也会认真听的。”
机场的人进一步作了解释:“我们机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需要认真负责、精心细心的人,出不得半点状况。如果干一项工作不专心、不细致,心不在焉,是要出大事的。”
不仅是招聘人员,就是对在职的人员,许多组织的精细化要求也是很严格的。
一位教授带领他的管理咨询团队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做企业文化的方案。
教授与团队成员要对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详细地了解情况。一次中层访谈会上,教授与20多位该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座谈。20多个中层管理者,来自不同的部门,男女老少都有。
公司的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紧接着,每位参会中层管理者很快地作了自我介绍。再接下来,就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都就教授提出的某一问题作发言。
由于每位管理者自我介绍时,一晃而过,教授没有能把每个人属于哪一个部门,姓甚名谁,什么职务记下来,所以,教授提问时,不能针对性的提及对方。
几分钟的时间后,一位该公司的年轻女员工向教授递过来一张纸,教授接过纸一看,很是惊喜。
原来这张纸上画了一个圆形图,参加会议的中层管理者的座次都在上面。每个人的职务、姓名都有,有的旁边还加上一个括弧:“方格子的”、“女士”、“戴眼镜的”……于是,教授提问和座谈的针对性就很强,一开口就是:“王部长,你们营销部怎么怎么的”,“李主任,你们办公室如何如何的”。效果很好,教授当然高兴。
教授吃惊的是,这小小年纪的女孩,竟有这般的悟性和精细劲,“孺子可教也!”
教授想,这样的女孩,一定会有出息的,在同等条件下,会很快出头的。教授把这个女孩的这一表现向该公司的领导作了反映,并建议可能的情况下用之。
事后教授知道了,她是我国南方某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应聘到该公司工作的。教授说了声:“原来如此!”
教授多次向自己的弟子讲了这个真实的案例,教授保留了这个女孩画的“联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