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无疑是全世界权力最大的企业管理岗位之一。国资委代表中国政府对120多家企业行使控股股东的权利。所辖企业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中国最具实力的大型国企。国资委对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高管任免、兼并重组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国资委主任称得上是董事长们的“董事长”。 日前,这一关键职位在设立七年后首次易人。55岁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接替已到退休年龄的李荣融。李荣融主政国资委七年,无论用官员的政绩还是企业家的业绩考核,都是一位很有作为的领导者。李荣融任内,央企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重组至123家,但国有资产价值升值近7倍达20万亿元,利润和税收贡献亦屡创新高。 有这样一位“牛人”前任,很多人可能都对王勇存有“李荣融二世”的期待。不难想象,李荣融大力推行减少央企数目,合并同类企业,整合后整体上市的思路,会继续影响甚至主导中国未来多年的国资管理模式。尽管王勇本人也曾是李荣融的副手,但新任国资委主任不从现任副主任中提拔,而从国家质检总局“空降”的做法,还是让人对国资管理“新政”产生了期待。
![中国国资委下属企业 中国国资委应更进一步](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025120079607.jpeg)
在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李荣融是一座高峰。面对中国旧国企的种种弊端,面对大批拥有“副部级”或“中管干部”身份的企业和个人,李荣融敢于突破阻力。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促进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绩效考核。这种强势的管理风格,驾驭上百家不同行业大企业的领导力,值得继任者学习。 然而,李荣融也不是不可超越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新一任国资委主任超越前人的历史使命。这种需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推进国资管理思路从服务“央企利益最大化”向服务“国家利益最大化”转变。 这两者之间未必能划等号。道理很简单:如果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整合为一家大集团,同时不允许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该行业,那么这家国企无论经营成本多高,效率多低,凭借其行政权力支持的垄断地位,仍然可以创造出企业利润和纳税额的新纪录。然而,社会却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支付成品油、电力、电信服务的高价格都是形式之一)。李荣融大力推进国企整合的后期,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不断升温,症结正在于此。 具体来看,国资委在两个领域的新政最值得期待。一是在国有企业与同行业的国有、民营、合资、外资、跨国企业间,引入和扩大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国企改制的初期,适当的行政保护情有可原, 但缺少竞争的国企满足于在国内市场当冠军,从国内市场赚取高利润,到了国际市场上却难言优势。 二是中国正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依赖,增加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对此,国企理应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改变目前将丰厚利润用于扩张和再投资的做法,同时增加对股东的利润分红,支持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增长。这才符合国有企业为全体国民所有,服务全体国民利益的本意。 联系作者: [email protected]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