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波:红蜻蜓的奢侈品理想国(2)
创办红蜻蜓没多久,创始资金迅速换成了货品,下一步资金投入如何保障?这是钱金波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找到建行行长,有条不紊地陈述着红蜻蜓发展思路和广阔未来,行长虽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确实与众不同,却始终未敢松口。 钱金波当然明白行长的为难,但对红蜻蜓的信心却从未缺失。一次会议间隙,钱金波逮住当地县长。“红蜻蜓厂房不大,却名声在外;企业规模不大,产品却供不应求。这样的企业政府不是应该多扶持么?永嘉的经济结构一定要多元才有更大发展。”有着复旦研究生学历的县长从未听过这样的论调,钱金波掷地有声地说:“我这是工棚里出名牌,虚拟经济!” 这确实是有趣的一幕。三十多年的改革史上,类似的求助往往构成一家民企的生死一刻。钱金波很幸运,县长最终同意协调银行向红蜻蜓提供贷款。而更多被“几斗米”憋死的无名“烈士”,却只能空空一声长叹。 而此时,温州非但拥有皮革、鞋帮、鞋跟、鞋扣一条龙的产业集群优势,“中国鞋都”的名望也让绝大多数鞋厂养成了“坐商”的习惯。鞋企们遵循全国百货会议订货模式,通过批发站和百货公司下订单,然后再组织全年生产,轻松稳定。企业成败有运气之说么?有,也没有。 解决了资金的问题,钱金波开始在销售上下功夫。他仍然没有按常理出牌,一是企业规模不大,二则多年的销售经历让他意识到,只有把产品和仓库建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品牌才能迅速做大。 “这犹如摄影,如果你想拍摄到最完美的图片,镜头一定要尽可能地靠近第一现场。”战略上,钱金波从未盲目。 紧接着,从浙江到东北,安徽到江西,湖北到河南,红蜻蜓的销售人员开始在全国各地建设批发渠道。钱金波则坐镇后方,一心钻研产品本身,不断让设计新颖的款式惊艳市场。订单接踵而来,高峰时候,批发商要拿货,甚至得排队等候。 红蜻蜓走在自己独辟的蹊径上,过了几年红火日子,直到1997年,它的竞争对手才纷纷开窍。此时的红蜻蜓固然优势尽显,但爱挑战自我的钱金波并未就此坐享安逸,而是暗自开始筹谋新的市场策略。 就在此时,或许是老天刻意要激一激这个年轻的企业,红蜻蜓迎来了创业以来的首次危机。 1998年夏,南方普降暴雨,天气出奇凉爽,全国凉鞋普遍滞销。红蜻蜓的4万多双新款凉鞋积压如山——大量货品积压,这对一个刚刚走上正轨的制造企业无疑致命伤害。 当同城对手们还在苦等天公作美时,钱金波将近百名骨干销售人员聚拢,紧急组建“特种部队”,一路安徽,一路湖北,一路山东,火速驰援一线。殊不知,就是这情急之举,竟然促使红蜻蜓率先完成了中国鞋业的又一次渠道转型。 奇迹出现在“湖北纵队”。一个名叫李有枢的员工在他的家乡恩施借来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门面,找人做出货架把红蜻蜓鞋摆上专卖。效果出人意料地好,几个月下来,居然卖掉了所有库存凉鞋! “偶然事件”的“偶然成功”,仿佛灵感点火器一般点醒了钱金波——为什么不能将这样的模式发扬,走出一条终端销售的捷径?这就是后来被其发扬光大,亦被人们所熟悉的“特许连锁”经营模式。事实上,钱金波的这一创举并非偶然。在此之前,他早已意识到中国鞋业大批发甚至“多级分销”时代必将终结,只是专卖应该如何搞何时搞,他一直在等待。 红蜻蜓连锁专卖店雏形初现。很快,规范的货架设计、终端形象,企业CI设计也相继导入。1998年底,商业模式日渐成熟的红蜻蜓推出“绿草计划”,以特许加直营的方式圈地,在全国构筑起了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东起上海,西抵新疆的立体化营销网络。放眼全国,风头无两。截至2006年,红蜻蜓在全国设有43个配货中心,专卖终端已达2000余家。 而依靠杀伤力强大的专卖渠道,1998年红蜻蜓的产值便已成功过亿。钱金波将一个针眼,捅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们又一次马不停蹄地赶了上来。同样在1998年,奥康、康奈开始在浙江开设专卖店。中国鞋业大专卖时代,悄然而至。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悄然而至的还有欧洲制造业的“集体出走”。以“制鞋王国”西班牙为例,2004年200人以上的制鞋企业只有2家,2005年仅剩1家,而中国鞋业目前为止从业人员已达220多万人次。 更多的人说,这是“虚胖”。当发达国家选择抛弃低附加值的产业,更多地专注于“快钱”,中国的制造业中则有人疑惑,也有人硬是要闯出一条过得硬的生路。 钱金波当然属于后者。 传统制造业的困局是什么?低附加值。正因为这样,自红蜻蜓品牌诞生之日起,钱金波就将自己的儿时欢愉、终生梦想融入其中,使红蜻蜓品牌内涵不断丰满。 除了故事,红蜻蜓品牌的延展度也越来越宽。1999年10月,钱金波拿出1000万元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这笔数字后来又被追加到了3000万。 这一举措在当时看来确实“疯狂”,但对品牌来说,却是将其内涵延展性做深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001年5月,红蜻蜓再次投入巨资,建成了中国第一家中华鞋文化博物馆。与很多企业的博物馆不同,这个博物馆看不到一双红蜻蜓的鞋,而是收藏着各式各样的古董鞋。很长一段时间里,组织出版《中国鞋履文化词典》,发行中国鞋文化个性邮票,寻找各种鞋文化收藏品,成为钱金波的日常工作。他开始以“中国鞋文化第一人”的业界认知出现在公众视野。“有时找到一件藏品,比获得1000万的订单还要振奋。” 有人说,钱金波对于鞋文化看重和执着,或许是源自意大利著名的皮鞋设计师Marlogce当年的一句刻薄话。红蜻蜓成立第二年,钱金波曾拿着自己生产的皮鞋找这位业内首屈一指的设计师鉴定,Marlogce却说:“我对皮鞋的质量、款式很满意,但我只能给你打90分,那10分是文化附加值,你没有的!” 文化不是空架子,有了品牌,产品必须跟得上。做看不见的局叫艺术,做看得见的局叫制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1999至2005年期间,红蜻蜓对内部流程和企业系统管理多次调整。另一个创举,则体现在其通过“波段理论”来破解鞋业淡旺季的难题上。 中国市场复杂多元,就像各地饮食口味各异,不同地区消费者对鞋子的款式和舒适度也存在不同喜好。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对鞋子的厚薄要求不一样,又如上海市场看重时尚雅致,内蒙古又偏好朴素耐穿。红蜻蜓发现,只要能把各地消费的需求精准定位,周转率就能比行业高出30%左右,利润增加数倍甚至更高。 每年7月和8月,是鞋业的传统淡季。温州企业往往让员工大量放假,然而红蜻蜓的市场人员发现,广东的市场淡季很可能是黑龙江的旺季,其季节的变化有二十天左右的差距。而根据这个波段,科学有序地安排生产和发货,就可以利用地域气候差完全避开淡季——一个没有淡季的市场,你敢想象么?
更多阅读
钱金波:红蜻蜓的奢侈品理想国(4)
奢侈品与奢适品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要做中国的LV”,岂是那么简单? 如果说股权社会化、经理职业化、渠道模式深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术”的层面解放了红蜻蜓;在道的层面上,钱金波从未放弃他对奢侈品的追求。 除了进
钱金波:红蜻蜓的奢侈品理想国(3)
伴随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门面租金不断提高,单店的盈利水平必须提高,产品多样化势在必行。红蜻蜓仍然是第一个“出手”的鞋业集团。 1999年,红蜻蜓上马女鞋项目。同时,以在广州上马皮具等项目为代表,红蜻蜓开始了相关多元化。而
钱金波:红蜻蜓的奢侈品理想国(1)
文/《商界》记者 赵代波 樊力 摄影/雷辉 企业分为两类,一类就像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的人,他们是生产者。 而卓有成效的企业会爬上最高的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喊道:“前面还有一块丛林!” 偶然看到2006年末的一期《头脑风暴》节
钱金波:红蜻蜓创业13年
在红蜻蜓13年的创业历程过程当中,我今天比较真实的用心地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品牌在创始人的生命过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在我们创业第一天开始,我们用一句非常浪漫话来表述:“蓝天白云,吕操成因,美丽的红蜻蜓带你回归大自
梦想造就一切 “红蜻蜓”钱金波:只要坚持梦想 时间就能造就一切
面对全球经济之“冬”,钱金波谈论的不是应对,而是抓住所剩不多的时机,扩张进攻。 “红蜻蜓要做中国LV!”几年前,钱金波放出这句豪言时,遭到了人们不加掩饰的嘲笑。红蜻蜓,这个土生土长于温州的品牌,也敢与全球最奢侈的LV扯上关系?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