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凡达》气势如虹,12月中才在香港上映,只用两个星期便以6500万港币的票房轻易成为去年香港最卖座电影,全球票房更高达6亿多美元。打破导演詹姆斯8226;卡梅隆自己凭借《泰坦尼克》所创下的1.15亿美元本地票房、18亿美元全球票房的纪录,可谓指日可待。
但不要只羡慕卡梅隆今天的无限风光,他成功背后的故事更值得称道。他的工作态度和伦理,对今天急功近利的年轻人,无疑颇具启发意义。
卡梅隆把金钱看得很轻,他看得更重的是锻炼和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尚未成名时,为确保能导演自己写的剧本,他把《未来战士》和《未来战士续集》的版权以1美元的象征价卖给了制片人。在他眼中,导演自己作品的宝贵机会,其重要性远远高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拍摄《泰坦尼克》时,由于投入的资金已达天文数字,电影公司要求他削减预算。但他宁愿放弃800万美元的导演、制片费以及日后的分红,只收不到100美元的剧本费,也要把钱用在电影的制作上,以确保这部心血之作的品质。后来因为《泰坦尼克》实在太卖座了,电影公司主动给了他1亿美元分红。
此外,卡梅隆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工作经验需要积累沉淀,年轻人切忌诸多计较,反而需要多吃亏、多尝试。
卡梅隆未成名时,拍过一部票房和口碑都平平无奇的电影《深渊》。直到《未来战士续集》问世后,大家才发现《深渊》在他执导生涯中所起的作用。片中水柱凝成的人形,不正是《未来战士续集》中那个水银机械杀手的雏形吗?此外,如果没有执导过《深渊》,卡梅隆拍《泰坦尼克》时调动海难场面的身手,绝不会如此驾轻就熟。
有趣的是,最近另一部叫好叫座的电影《十月围城》的导演陈德森年轻时在香港海洋公园当过海豚训练员,当时他非常喜欢设计动作。据说,这些历练对他日后成为一个动作片导演,有着相当的帮助。
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之后踏足社会,在30岁之前,距离发展自己的事业还很远,往往待遇低微、工作琐碎,可能还常常遭到上司和同事的指指点点甚至颐指气使,因而容易怨气冲天,甚至成为“愤青”一族。
其实这段时间也是年轻人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一般还未成家立室,担子比较轻,加上还是无名小卒,面子不是成本,承担得起犯错的代价。要是他们能好好利用这个阶段,不对薪水、待遇、工作量等过于斤斤计较,能够吃苦耐劳,一心一意接受磨练,将来有一天他会发现自己打下了一个十分扎实的基础。在这个年纪,不要因为工作重、待遇低离开一间公司,除非学习机会不多。
真正的事业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执着。
在卡梅隆心中,《深渊》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观众不是这样看;到了《未来战士》,他仍然认为他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大家只把它当作一部纯粹的科幻片。就是因为他的执着,他才拍出了《泰坦尼克》,一个全球公认的成功的爱情故事。
前一阵《南方人物周刊》也有一篇文章写过电影《十月围城》的前世今生,导演陈德森谈到,他经历过2003年的SARS、投资商因被骗巨款而自杀、母亲中风成了植物人、姐姐患上了癌症等一系列打击,遇上了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该片因而几度濒临夭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结果剧本筹备了10年,选角一改再改,最后还是拍了出来。如果没有那份坚持,便没有这部今天叫好叫座的电影。
很多人成名之后都会慢慢松懈下来,反正自己已经成了一面“招牌”,哪怕只是吃老本,顾客都会乖乖慕名而来。
卡梅隆却可说是个极度认真的导演。1997年《泰坦尼克》上映后,十年磨一剑,直到今天才推出另一部石破天惊的《阿凡达》。与昔日香港很多尝到些微甜头便一窝蜂滥拍,直至把一个片种拍废的导演,可谓迥然不同。
《阿凡达》最让人赞叹的奇观之一,便是卡梅隆详尽描摹的整个潘多拉星的生态。他的创作团队还写了一本逾 200页的百科全书,叫做《阿凡达:潘多拉星生物和社会史机密报告》,解释背后理据,因此连科学家都认为并非天马行空。这也正是拍这部电影要十年磨一剑的原因之一。
其实当年拍摄《泰坦尼克》时,卡梅隆工作上的认真,早已教人动容。当时片中的泰坦尼克号出于制作费用的考虑,是一艘只建了半边的轮船。在码头出航的时候,这半边船的方向与史实不符,需要用计算机将方向翻转。为了配合这幕戏,每件行李卷标上的文字都要倒着写,以便之后用计算机翻转过来时是正的。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宏伟的画面,剧院里的观众哪会如此小心眼,留意到行李卷标上的文字是什么方向?但卡梅隆这个人就是这么较真。
以上讲述的是一位大师的前世今生,希望对于今天躁动的年轻一代,能够有一点启发。
有关卡梅隆的故事,参考自台湾出版人郝明义所著《工作DNA》一书。那是一本讲述工作伦理的书。工作伦理?大家可能一听就觉得很闷。但这个吓人的题目,在郝明义笔下却饶有趣味,值得向大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