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模式 灾难后的企业公益模式创新(2)



抗震救灾带给企业公益的一个反思,仍旧可以用那个拼图游戏来做比喻:由于地震带来的公益需求是一张白纸,这决定了企业大可不必像以前那样寻找整个拼图中缺失的到底是哪一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手边最近的拼图摆放进适合的位置,如果每一家企业都这样做,那么最后整张拼图就可以最快完成。

培育内在修复力

作为商业模式成立的企业公益项目,除了正确的价值主张,其“盈利模式”同等重要。这种利益并不是可以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利润,而是负责任的品牌声誉、良知消费者的选择、高端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等“务虚”而长期的回报。尽管如此,这些回报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是必要的,而且最好是可以加以描述和量化的。因为企业公益在融入社区的同时,亦需要从社区获得认可,并从各个利益相关方获得滋养,这样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公益模式的可持续性。

抗震救灾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动,远远超越了商业信任的高度,同时,企业公益在灾后重建中成为当地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特殊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使得有价值的企业公益在融入社区时非常顺畅。在这里,灾区民众对于企业公益有着不同于外界的判断标准,他们并不在乎慈善捐款榜上谁是老大,亦不苟同媒体评选的“铁公鸡”,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以及到底是谁帮助了自己。对于企业来说,影响一个公益项目效果的唯一参数就是企业公益的实际效果。在这里,一笔数额巨大的“公益营销”捐款项目未必有市场,但一个帮助社区弱势群体谋求生计的商业化项目,人们反而会欣然接受它成为未来社区基础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公益价值评判标准的回归,也是“5.12”地震带给中国企业公益的一份遗产。此前,企业公益有两种偏执的倾向,一种是捐款无数,但并不关心真正的公益结果;另一种是过于规范化,但忽略了现阶段公众对于“标杆企业”的期待,典型如万科在地震之初的表态。在企业公益整体缺失的情况下,公众更关心对后者的批判,这也是王石当初一语既出,万科即被淹没在媒体口水中的原因。

不过,随着救灾工作从紧急救援转向灾后重建,企业公益价值的评估亦逐渐回归理性。2008年底,万科援建的四川绵竹遵道镇学校主教学楼及卫生院综合楼,作为灾后首批永久性建筑项目交付。尽管此时媒体的讨伐声浪仍未平息,但在灾区,普通民众对万科却没有吝惜褒扬。因为在灾区,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建房子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水泥砖瓦的实际价格涨了三倍有余,即便这样,建筑物资在大部分时候仍是短缺物资。

这种价值回归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使企业将公益的关注点从“热情”转向“耐久”,从“外部帮扶”转为“社区自建”。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企业可以不必过于计较短期的得失,而面对这样一个空白且充满理性的市场,企业亦得到一个培育可持续公益模式的最好机会。

由家乐福、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四川茂县帮扶的“花椒合作社”,是抗震救灾中最早关注少数民族农村弱势群体的公益项目之一。与那些捐款额上亿元的重建项目相比,向当地羌族椒农以几乎正常合同的条款每年采购30吨花椒,似乎并不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但这个公益项目解决的是一个长期生计问题。对于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自足能力的农民而言,这种经济自立能力的帮扶是多少学校和医院也无法置换的。对于家乐福来说,这也是一个几乎具备“完全盈利模式”的公益项目,面对农村的直接采购已经成为零售商降低成本的必然之选。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和地点,以公益项目进行尝试,无论是在企业品牌声誉、良知消费者的选择上,还是营造长期供应链的基础上,企业公益的投入者都有着明确而直接的回报。

在抗震救灾中最早完成1亿元捐款承诺的利乐公司采取的独特方式,则是循着奶业包装的上下游建立一套“公益供应链”。其公益项目的布局从面向上游奶源的牧场重建,到面向主要消费群体的青少年助学计划,再到下游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回收和处理项目,建立一条供应链式的公益产业。

在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中,公益项目的关注点均为能力的自我恢复和重建。这条“公益供应链”不仅将利乐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在公益救助中实现了最大化利用,亦将对社区公益的可能受益者的影响,在尽可能长的时间中渗透到其所从事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这种在长期公益项目中谋求“盈利模式”最大化的策略,与其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影响和控制奶制品行业的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

类似的企业公益创新,仍在被媒体不断发掘出来。而它们所形成的示范效应,无一不折射出中国企业公益在“5.12”这个意外机遇下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创新模式 灾难后的企业公益模式创新(2)

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将当前中国企业的公益活动归为三重境界:第一个阶段是关心做公益的直接回报,第二个阶段是关心如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第三个阶段则是“助人自助”,即帮助救助对象建立自我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前两个阶段,是大部分企业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只有在第三个阶段,企业公益与社会公益需求之间的鸿沟才能被彻底弥平。抗震救灾的一年,亦是企业公民意识迅速提高的一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第三重境界,企业公益与社会的融合亦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在“5.12”周年到来之际,这无疑是对灾区最好的祭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97616.html

更多阅读

酒水企业:为何我的产品很好销(2)

经销商们通过网络、展会等各种方式在寻找加盟项目,这也是一种“刚性需求”。只是他们是否愿意和乐意加盟你的项目,这是另外回事。其实,经销商们在寻找酒水加盟项目时,心里都装了“心事”即心中最为关心的疑难问题——酒水企业只要解决

全球化对印度的影响 像印度企业那样整合全球(2)

“比较所有权优势”视角下的中印企业解读为什么印度企业通过国际化,比中国建立了更强的竞争优势?我们将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IL)进行创新整合,提出符合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比较所有权

企业创新模式 灾难后的企业公益模式创新(2)

抗震救灾带给企业公益的一个反思,仍旧可以用那个拼图游戏来做比喻:由于地震带来的公益需求是一张白纸,这决定了企业大可不必像以前那样寻找整个拼图中缺失的到底是哪一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手边最近的拼图摆放进适合的位置,如果每一家企

企业年金最新政策 推进政策解决企业年金发展瓶颈(2)

  最后,加快20号令、23号令和集合计划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第一、20号令和23号令作为企业年金的基本法,应在修改办法中对企业年金的税优模式这个关键问题进行制度上的明确,税优额度应当与缴费限额保持一致。第二,建议尽快出台关于

企业弹性福利平台 国企福利改革的弹性福利体系建议(2)

  在传统福利体系中,福利的成本往往分散于不同的福利项目,而不同的福利项目有着自己的运作方式,很难从整体上把握福利成本。此外,在控制福利成本与满足员工不同福利需求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也是传统福利体系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要尽可

声明:《企业创新模式 灾难后的企业公益模式创新(2)》为网友以云为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