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 实际上,我对万通的了解有限,但和其掌门人有缘在聚会上相识,又因为同龄、同乡(西安人)以及其语出惊人而又多了一份关注。 说实话,如果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我写这些话时,会有些“惭愧”。冯仑90年代初于海南起家,靠倒卖别墅淘得“第一桶金”,从而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与冯先生比,我是早到两三年的第一批上岛人,在1987年获得中国首个管理工程博士学位后,于次年就踏上了准备开发的海南岛,但一年后“响应号召”回校,开始了管理的学术生涯。也正是在海南目睹了各种淘金人,我听到了至今记忆犹新的论点:“第一代资本家是流氓资本家,第二代资本家开始关注管理,第三代资本家需要成为管理专家或邀请管理专家帮助其发展。”万通的“野蛮生长”与此有相似之处。虽起步于“倒卖”,但却怀揣着“以天下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的原则和理想。在那个时代,这类商人被冠之为“儒商”。 纵观商海沉浮,我们不难发现,善于“学习”并不断“提升”者可能会逃离沉没的噩梦,并取得成功。冯仑就是这类企业家的典型代表,他和企业的成功可能就是源自这种学习的“基因”。 “新住宅运动”、 “创新业务小组”、“中城房网”等等就是这种学习和探索的具体表现。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喜欢“学习”当然是企业家的一种美德,但会“学习”、能站在更高境界对待所学知识则更为重要。有的人将知识变成了束缚思想和行动的羁绊,有的则变成发展和提高的工具。如果学习时勤于“思考”,善于整合知识,特别是“独立思考”,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知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识,又具备胆识和驾驭力,成功的机会自然会很高。冯仑和万通之所以有今天,勤于“思想”是另一个成功基因,“地产界思想家”就是对其的最高赞誉。 看过冯仑的一篇短文,大意是,一个人能将自己做什么用几句话讲清楚,他的生意一定不错。如果一个人用一两个小时还交代不清楚,他的生意迟早会出问题。这种阐述虽然很朴素,但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成功逻辑,即独到而且健康的商业模式。只有善于独立思考,而且精于提炼整合,才易于形成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三个成功基因。 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让商业模式有效实现的治理体系、组织系统、管理能力等等。但对于冯仑和万通,则没有必要再罗列下去,因为其成功实践已经做出了证明,但对那些“还在路上”的企业,你们需要随时完善和改进这些系统和能力!
![教师是不是管理者 有思想的管理者--管理之师](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59287556936.jpeg)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曾写过的一篇短文“管理的师与匠”。比较而言,“匠”可以是心灵手巧、精到、完美;但“师”除了可以具备“匠”的技能外,一定要有思想和灵魂。具体到管理上来说,许多学者可以按国际认可的学术规范,制造大量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但若远离实践,缺乏洞见和深刻的思想,其作品也只能是大量雕虫小技也;有的企业实践家经过长期操练也能驾轻就熟地管理企业,但如果缺乏足够的理论修养和境界,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管理的工匠。换句话说,只有理论和技术,可能成为一个管理的技术员;只有经验和技巧,往往是经验主义者。这两者只在“匠”的层次,难以上升到“师”的境界。要想成为管理领域的“师”级人物,学者一定要做“有实践的理论”,实践者一定要做“有理论的实践”!冯仑自然应归类于比较稀缺的“师”级实践者。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