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智,简单来说就是人为实现特定动因结果而体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和智力。心智的成熟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而如果将企业拟人化,那么企业的“品牌心智”(即企业对品牌运作的态度)对一个企业的成长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品牌对企业而言,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商标或是广告,更是“企业人格特质”(目标、价值、个性等)的重要承载体,是通过视觉和语词的外部表达。
一些企业会把品牌简单理解成“销售工具”,一些企业会把品牌当作贯穿业务始终的“信仰”。这种对品牌理解上的不同,或者说“品牌心智”上的成熟度,其实反映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力的不同认识。拥有成熟品牌心智的企业,更能贴近顾客需求,赢得市场的最终青睐,拥有超越市场竞争对手的品牌思维,能够赋予企业独特的优势。
三种品牌心智
根据企业对品牌理解的程度,可以归纳出三种不同的品牌心智。
第一种是“销售导向心智”。企业在创业初期并非都需要投入做品牌,而当它们开始考虑做品牌时,很多企业也只是把品牌当作一种业务工具。当企业需要扩大销售时,品牌是一种配合销售的工作,而当企业需要对公众传播时,品牌就是一种包装。这一类品牌心智是把品牌战略置于业务战略的从属地位中,并随业务需要而发展。
第二种是“品牌导向心智”。这类企业相信品牌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们将品牌与业务合二为一,认为品牌代表公司的文化、市场的表现以及与顾客沟通的面貌。相对于“销售导向心智”,这是另一个极端。比如可口可乐,它对消费者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罐碳酸饮料,而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代表。消费者愿意追求它,表达自己对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认同。
第三种是介于前两种心智之间的“营销导向心智”。这类企业虽然把品牌置于支持业务的从属地位,但是其品牌绝对不是配合销售的策略工具。它们认为品牌是公司对顾客做出的承诺,是与顾客建立关系的桥梁。
Interbrand的调查显示,不同的品牌心智往往会导致不同的企业行为。
对于“什么是品牌工作最重要的事”,“品牌导向心智”的企业更倾向“差异化价值诉求”;而“营销导向心智”的企业希望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并通过品牌向顾客做出承诺;“销售导向心智”的企业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品牌管理接触点来实现对目标客群的传播。
对于企业未来的品牌建设任务,“品牌导向心智”和“营销导向心智”企业的工作重点还是集中在“接触点管理”、“品牌战略”和“品牌协同”上。“销售导向心智”的企业则希望在品牌测量上获得进展,它们希望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测量工具体系来指导品牌投入。
在品牌投入方面,企业很重要的行为是资源的分配,“品牌导向心智”的企业更愿意把资源投向品牌,品牌费用占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超过一半的“营销导向心智”和“销售导向心智”的企业每年对品牌的投入低于全部销售收入的3%或更少。
资源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同样也说明企业品牌心智的不同。“品牌导向心智”的企业在品牌上投入的资源不但多,而且相对集中在总部,这些企业的品牌和业务是合二为一的,为了让业务和品牌体现一致性,品牌管理上的高度集中是他们的特点。
行业企业的品牌心智表现
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对品牌的理解上也各有偏重。我们可以以金融行业、工业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来看看不同行业企业的品牌心智。
近年来金融行业加快了在零售市场的市场投入,但是金融企业对品牌的理解还是偏重于响应业务的需要。现在的基金和保险行业广告传播的宽度和深度都开始加强,而从传播的信息来看,基金和保险品牌多数都在讲“诚信”、“实力”、“稳健”或更多的是在讲“业绩”,很少看到品牌在和顾客作情感上的交流。事实上,当品牌传播脱离“情感路线”时,品牌沟通更像是在沟通产品而没有真正打动特定的人群,这也反映了金融企业还是带着销售的心态在考虑品牌问题。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比较艰难,金融企业非常重视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因为在产品层面行业的同质化水平已经很高,因此为了争夺顾客,金融服务行业希望通过品牌来帮助区隔竞争对手。银行个人业务的差异性随着各大银行纷纷改换新招牌、更新服务环境和服务设备而日渐显示出新的变化,这些努力除了换来更好的客户满意度,其实也能帮助企业树立好的公众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行业做品牌的心态。银行正把自己脱离于一个保守的、和政府相关联的形象,并展示出新的活力和进步的力量来吸引客户。
事实上品牌的差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上的差异,品牌的差异还反映在品牌和顾客的关系上。如UBS(瑞银集团)服务的客户是非常高端的,因而UBS的价值诉求在于“一对一”的专职服务。在它的广告中,读者总能找到UBS的专业人员悉心听取客户的要求,或是耐心解答顾客的疑问。这种“讲关系”的品牌诠释能够深入到广告的每个细节中去——宽大的空间、豪华的装饰、专注的表情,这些都能让人联想到UBS所提供的高端服务。
今天的国内金融行业正处于品牌建设的初始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像样的客户细分档案,传播的内容和调性也非常“自我”,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当然,这一切都在迅速地改变,相信中国的金融行业在逆境中能更快地成长,实现“心智”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