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讯 6月20日,在赵雄辉快要出门时,“胖子”和几个区域销售经理将他拦住,说着“恭喜”,拍着他的肩膀。赵雄辉则痛快地答应晚上请客——在产销如此旺盛的时候,这几十位销售精英分布全国,每个月难得有一次回来聚在一起的机会。“平时大家是朋友,但是工作中绝对不打马虎眼。我们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企业氛围和那时候的伊莱克斯绝对不同。” 张亮,目前100多个到宁乡华良中意上班的伊莱克斯人中职务较高的一位。对于两个企业的差异,他深有感触:“伊莱克斯这种跨国公司管理流程清晰,对人的自觉性要求高,但是管理者没意识到要适度本土化。”
![跨国巨头 一家民营企业与跨国巨头的成败因果](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1564445433555.jpeg)
伊莱克斯十多年间频繁换总裁,让张亮甚至懒得看那些“任命邮件”。尤其是在2003年换掉善打市场的总裁刘小明之后,刚刚有点起色的市场又陷入产品定位摇摆不定,这被外界认为是伊莱克斯在中国的一大败因。 华良中意则选择了一条颇具本土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依靠四个创业者一直以来对市场的熟稔,依靠精打细算的成本控制,中意品牌在华良手里在二三级市场风生水起。 “伊莱克斯仍然是个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对手。”四个创业者都认为,伊莱克斯的技术、质量控制体系等优势,值得华良中意去理解和继承。 万伟感慨,伊莱克斯运营、管理成本相当高,而“华良中意的竞争体系和管理机制,能让人尽力做事,甚至是主动挖潜能”。从伊莱克斯到华良中意就任冰箱公司总经理的万伟,上任才个把月就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举动——尽管销售公司的人在外面眼巴巴地等货——毅然停产整顿,让所有人重视产品质量。这次行动得到了赵宇和整个领导班子的铁腕支持。 事实上,这些曾经的“老中意”都清楚,追求产量不顾质量,正是当年“老中意”由繁盛而迅速衰落的命门所在。 在宁乡华良中意总部,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厂房看上去和伊莱克斯几乎没有区别;另一边,在长沙伊莱克斯偌大的厂房里,汗流浃背的华良中意员工则抚摸着伊莱克斯留下的设备,轻声感叹:“再不用都锈了。”记者 邵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