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年
苏帮菜,就是在苏州地区流行的菜。从前,人分三六九等,上等人主宰一切。他们在饭店酒肆或私宅厅堂钟鸣鼎食,珍馐纷呈。所以,从源头上说,苏帮菜是“饭馆菜”,寻常百姓的家常菜是不在其列的。苏帮菜名目繁多,经久不衰得到社会认同的就相对定型为经典。
苏帮菜历史悠久,辉煌一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却日渐式微。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并着手振兴。讲振兴就要讲传承。传承,就是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传承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清溜虾仁、蜜汁火方等经典可以全盘继承。“四六四”最后的大鱼大肉、全鸡全鸭已不适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可以完全舍弃。失传的名菜要认真发掘,弄清它的主料和辅料,烹调要领,反复调试,逐步恢复。至于改革创新,更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
读过某报介绍的一桌完整经典的苏-爱华网-帮菜。这桌菜大多是苏帮经典,但又把叉烧、盐焗鸡等客帮菜和香干马兰头、海蜇萝卜丝等普通人家的家常菜堂而皇之摆上了正规宴席,改变了传统苏帮菜狭隘的地域性和上流社会的人文性。它诠释了人们对传承的理解,只要真正领悟并把握了传统苏帮菜的特点,传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苏帮菜的特点:时鲜、清淡、精细。
古人云:“不时不食”,苏帮菜堪称典范。同样是水产,春天是红烧正塘、白汁元菜;夏天是盐水虾、响油鳝糊;秋天是蟹的天下;冬天是清炒卷菜、红烧甩水。同样是一块肉,春天腌笃鲜,夏天粉蒸肉,秋冬樱桃肉、酱方。豆腐也是四季分明,春天香椿豆腐,夏天三虾豆腐,秋天蟹粉豆腐,冬天蕈油豆腐。苏帮菜宛如一个百花园,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这是苏帮菜的食材特点。
清淡,讲的是调味,是菜的味觉特点。清溜虾仁、白菜烂糊、清蒸白鱼、雪菜冬笋、蟹粉狮子头、莼菜银鱼汤等等,无不清淡爽口。这些菜都是浅色调,所以看上去也是清淡的。响油鳝糊、黄焖河鳗、红烧甩水、母油野鸭等虽然色泽较重,其味觉和视觉仍是清淡的。因为清淡不仅是菜的口味,也是菜的神韵。以母油鸭为例;乌油油、红彤彤,但是鸭汤不浑不浊,鸭肉不腻不咸,依然清淡,依然苏帮。前一类菜如同文征明的淡墨山水,后一类犹如唐伯虎的工笔仕女,色泽不同,但都是“吴门画”的文人神韵。
精细,讲的是操作,是菜的工艺特点。苏州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了极致。红烧甩水必须用10斤左右的青鱼,尾鳍留的鱼肉长不逾寸。鱼过大的,鳍要纵向对半剖开,成“双尾巴”,要剖得均匀,不能有刺无肉或有肉无刺。下锅前还要把鳍纵向切成长条,一般是四条。狮子头的肉,不用剁刀,要用切刀。肥瘦分开切,按三七或二八比例拌匀。菜料的不同形状,片、丝、块、丁的刀工要求各不相同,一丝不苟。听退休名厨讲炒鳝丝的要领,只有五个字:“旺火十八铲”,这是旺火快炒。黄焖河鳗,蜜汁火方则要在文火上焖几个小时。由此可见苏帮菜的精工细作。
选料、调味、功夫不到位,就会影响菜的质量。这是传承苏帮菜的关键。如“松鼠鳜鱼”必须活杀现做。现在有的店事先把鱼做好成形放在冰箱里,用时加热并浇上芡汁。如果冰的时间不长,火候又掌握得好,还可以忽悠一回。否则,鱼是凉的,腥的,不松不脆,损害了苏帮菜的声誉。由于用料精细,就会留下许多“边角料”。厨师把它们“一锅烧”,于是就有了“红杂拌”,aihuau.com“白杂拌”。但这是“不上台面”的,并非苏帮名菜。现在刻意用多种材料专做,大可不必。苏帮菜大多一菜一料,主题鲜明,用的辅料也恰到好处,一概像模像样。
我曾在某大酒店就餐,要了一份服务员盛情推荐的“传统苏帮名菜”鲃肺汤。上桌一看:肝是整块的,鱼是整条的,四块肝、四条鱼,汤是浑浊的;“苏帮名菜”面目全非,形神俱失。于右任老先生赞赏的石家鲃肺汤,现在鲜有人能说清楚了。以前的鲃肺汤,肝是切片的,鱼只用背上的肉去皮切片,汤是清的,这把苏帮菜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色香味形臻于至善,达到了苏帮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