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稳定,是所有公民的义务,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稳定,国家无宁日,何谈富裕发展强大?!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维护稳定。从历史的角度看,从我们的研究成果看,稳定的前提首先是心理的问题,而心理的问题首先是心理预期的问题,也就是不能整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似乎周边的环境都不可控,整天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从个人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受迫害强迫症。如果很多人有类似的症状,这就说明,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比如,文革的时候,很多人心惊胆战的,不知道那句话说错了,就有人找你的麻烦,尽量不说话;那件事办得不特别大公无私,就担心有人会找你谈话,让你坦白交代,狠斗私字一闪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感受最深的除了经济的富足外,就是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
维护心理预期的稳定其实是有规律的,首先是政策的稳定性,让大家觉得政策可信、可预期,而且一旦出台,基本稳定,而目前的房产政策是越变越没有准,谁也不知道明天还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人家说,这政策就是六月天的脸说变就变。更可笑的是,还有人解读说,政策出台了,关键在于执行力!我是个长期研究执行力的人,我觉得,这些政策制定者及其解读者,最好进行系统的执行力培训,因为温总理早在2006年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公务员的执行力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
执行力最关键的特征不是你说了什么别人就能做到,如果说你一出台个什么政策,别人就按部就班做的很好,那执行力培训早就没有市场了,而且谁都愿意整体憋在小房子里出台政策了,因为一出台,别人就能做到。
执行力是个系统工程,其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出台的政策有无完全执行的前提,如果是只顾脑袋不顾腚,政策制定前一定要将执行环境考虑清楚,以及相应的执行路径进行研究。而执行环境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执行过程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要让大家觉得你这政策是可-爱华网-预期的,而且是一贯的,人们最最怕的不是政策的变化,最怕的是变化无规律,人们的心理一旦与政策制定者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博弈反差,就会导致与政策制定者目的相反的博弈性行动。
比如,由于考虑到房产政策的不确定性,不少在几年前买到经济适用房的人开始卖掉他的经济适用房,反过来买商品房,因为他们无法判断未来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走势。
再比如,由于对房产政策(连收税这样严肃的法律问题都可以通过一纸公告的政策形式进行公布)不确定的担忧,人们越是在打压房价的时候,越是挤着买房,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手中的钱在未来买不到何时的房子,结果,房价继续稳定上升。
再比如,拆迁。你着力要求拆迁,强调“早迁早受益”,可是明明谁赖着不走,迁的最晚的,钱相对最多,给的钱就是比早走的多得多,你这不是自己培育了对手“刁民”吗?他们都有心理预期呀!你有怎么要求别人早迁呢?
……
政策制定者没有按执行的规律办,但总是希望别人要做到,古人都知道,这叫“缘木求鱼”。
执行过程是一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人心理博弈的过程,关键的要素是要让执行者对政策制定者产生信赖感,由于产生信任基础上的合理预期,如果这种心理契约被打散,你出台政策的执行力一定是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