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的乳品行业可谓是多灾多难,祸不单行,然而综观以往我们就会发现,带来灾难的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古语讲“天做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投机取巧,自作聪明,可以蒙混一时,却难能蒙混一世,套用一句时尚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这几天的蒙牛恶性营销事件,可谓是惹人眼球、出尽风头,始终占据着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其关注度和影响力,绝不亚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无论是蒙牛的百般辩解,还是伊利那副受害者的委屈模样,以及圣元的谨慎躲闪、远离是非的行为,不论是谁,想在乳业一片阴霾的天空下独善其身恐怕是难能做到的。就事情产生的负面影响来讲,不管最终事情的真伪究竟怎样,其实结果早已不再重要,无论是各当事方,还是其他乳品企业,在国内,根本没有赢家,唯一受益的无非是国外的乳品企业。
乳品行业,在中国也就是近十年以来才得以迅猛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前,历经国家政策和企业宣传的不断说教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被逐渐唤醒,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慢慢崭露头角,对于乳品行业的企业来讲,也算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尤其是内蒙双雄——伊利和蒙牛,短短几年间,就从区域走向全国,并携手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两巨头。无论郑俊怀和牛根生之间的个人恩怨怎样,对于当时的两企业没有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不管是品牌形象,还是营销手法,都成为中国整个乳品行业的标杆,也成了其他行业的学习榜样。于是,我们开始谈论中国的第一个世界性品牌可能是来自这两个同根同源的兄弟,也开始憧憬中国的乳业会如美国的快餐业(肯德基和麦当劳)、德国的汽车业(宝马和奔驰)、韩国的电子业(三星和LG)般拥有傲人的双子星座。我们以为他们悟透了竞争的真谛: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追我赶,共同做大,抱团打天下。
或许是过于顺风顺水,发展太快,整个乳品行业陷入了集体迷失状态。问题接二连三的爆发,大头娃娃、肾结石、三聚氰胺、性早熟等事件,如冲击波-爱华网-般冲撞着刚刚建立起来的消费信心和那份信任感。历经如此之多的沉重打击,消费者如惊弓之鸟,受伤的心灵早已脆如芦苇,乳品行业再也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危机现状,整个行业却熟视无睹、无所作为,行业丑闻依然增爆无穷。按说,伊利和蒙牛早已摆脱了求生存的初始状态,如此低劣的恶性竞争手法不应该出现在同根同源的两巨头之间,国内、国外的市场空间如此巨大,足够他们自由驰骋。可悲的是,外国人所说的“内斗(彼此倾轧、互挖墙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份基因”的歪曲定论再一次得到了明证。
此次事件中,充当打手的是北京的一家公关公司和另一家网络公司,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其丢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缺乏法律监管的情况下,走向深渊终将是其必由之路。法律是底线道德的唯一红线,贪婪、逐利的欲望是需要严格约束的,更应该是防患于未然。请问那些行业监管和法律工作者,事情发生之前,你们在哪里?如此多的事件屡次发生,我们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太多次,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那么健忘?不要辩解,如果真的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的话,那么就向德国学习吧。
中国的乳业,如果真的需要推倒重来、大乱之后才能大治的话,我们很是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阴霾过后,阳光依然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