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头引发的蝴蝶效应 年龄的蝴蝶效应
加拿大的曲棍球汇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我们常常会感叹加拿大曲棍球顶尖高手的禀赋,以及他们受到的良好教育。在加拿大,很多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孩,就已经处于曲棍球“入门级”的水准。此后,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级别的赛事。每个级别的比赛都会对运动员进行详细的审查评估,优秀者即可获得晋升下一级别比赛的机会。超过15岁的运动员可以参加青少年联赛,青少年联赛又分成了四个级别。甲A联赛是这个金字塔式联赛的最高一层。如果你能在甲A联赛中冲击纪念杯赛,那意味着你站在了最高一层的制高点。这是很多体育运动培育未来之星的重要方式。这种联赛模式,看起来似乎对所有孩子是公平的,即使你生活在加拿大最北边省份最偏远的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找到”通往曲棍球甲A联赛的道路。假如你具备曲棍球运动的潜质,散布各地的曲棍球球探就肯定能发现你;假如你有志于投身这项运动,这种联赛模式也一定会回报你。事实果真如此吗?那些曲棍球顶尖高手之所以成功,真的完全是因为他们的个人禀赋吗?生物学家经常讲生物体的“环境适应学”:森林里长得最高的一棵橡树,之所以能够长得最高,不仅仅因为长成这棵橡树的种子最坚硬;还因为没有别的树木遮蔽它的阳光,因为树木周围的土壤肥沃而深厚,当这棵树还是幼苗的时候,没有野兔咬啃它的树皮,也没有伐木工人在这棵树木还没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来砍伐。我们知道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一粒坚硬的种子,但我们是否知道照耀他的阳光,知道他们植根的土壤,知道他们能够幸运地躲避野兔或者伐木工人的遭遇?| http://www.aihuau.com/darticle3/list.asp?id=149838|8对加拿大曲棍球运动员而言,能否成功站在曲棍球世界的顶峰,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其实很复杂的事。奇怪的三个月偶然间,我拿到了一份2007年梅迪辛哈特猛虎队注册球员的名单。仔细瞧瞧,看看你能否发现其中的一些奇怪特点。但愿你不会觉得诧异,因为多年以来都没人注意到曲棍球运动员的年龄问题。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一位名叫罗杰8226;巴恩斯利的加拿大心理学家注意到这种年龄相关的现象:大部分球员都出生在1月、2月和3月!之后,巴恩斯利尽可能地收集了许多职业曲棍球运动员的出生日期,结果他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对安大略青少年曲棍球联赛的所有球员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还是如此:1月份出生的球员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远远超过其他月份出生的球员。排在第二位的呢?2月份。第三位的?3月份。巴恩斯利发现,在安大略曲棍球联赛中,1月份出生的球员人数几乎是年末12月份出生球员人数的几倍。巴恩斯利又调查了著名球队中所有11岁和13岁的球员——这些球员将来是巡回赛的中坚力量,结果依旧如此。他又调查了曲棍球国家队,结果仍旧毫不例外。越是调查,巴恩斯利越是相信,他发现的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加拿大曲棍球运动一项铁的规律:如果你观察曲棍球运动的那些佼佼者——那些卓越者中的卓越者——无论何时,你都能够发现,1月至3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40%,4月至6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30%,7月至9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20%,10月至12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10%。事实上,一年中的前三个月并没什么特别的魔力,这种现象也与占星术无关,其中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这意味着,一个9岁的男孩必须是在1月1日之前满了9岁,才可以进入9岁以上曲棍球联赛,也就是说,一个在1月2日就已经10岁的男孩,他可以参加联赛,而在同一年的12月份之前还没有满10岁的男孩,却只能暂时晾在球场一边——这个年龄正是发育的青春期,12个月的差距会给他们成长中的体质造成不同的影响。这就是加拿大,这个地球上曲棍球运动最为狂热的国度——教练从那些小有名气的球队为曲棍球巡回赛挑选球员——队员年龄都在9岁至10岁之间挑选,当然,他们最希望从那些具备年龄优势的球员当中发现天才球员。一个球员如果能有幸进入曲棍球巡回赛,他将获得什么?他会拥有优秀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一个赛季50到75次的出场机会,而不是像“社区联赛”一样,一个赛季只有20次的出场机会,他的比赛时间增加了两到三倍。起初,他的优势或许并不明显,但只要他是一块好料子,通过良好的培训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他就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优秀者,当他13岁或者14岁的时候,他就很可能被选进加拿大曲棍球联赛,从这里,他将走进更为顶尖的联赛。出生的偏见巴恩斯利认为,在球员筛选、人才分类和区别培训三个环节,无一例外地存在马太效应。假如你从球员年龄很小的时候便确定谁优秀谁较差,假如你要从“平庸者”当中挑选出“佼佼者”,假如你要为“佼佼者”的训练开小灶,那么,你最终会把机会留给一小部分球员,这些球员的出生日期最为接近法定注册时间。但在美国,橄榄球和篮球运动都不存在这类现象。有意思的是,这两类运动不存在球员筛选、人才分类和区别培训的问题,结果,很多年幼的小孩,虽然体质上处于弱势,但依旧和那些比他或者比她更为成熟年长的人同场竞技。但棒球运动却存在这类问题。在美国,非学校棒球联赛的法定注册时间是7月31日,结果联赛中,8月份出生的球员远远多于其他月份出生的球员(数字令人惊讶:在2005年美国棒球联赛中,有505名球员出生在8月份,7月份出生的球员只有313人)。欧洲足球的组织模式和曲棍球、棒球的模式非常相似——球员的出生日期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在英国足球联赛,球员注册的法定时间是9月1日,在前几年的英超联赛中,有288名球员出生在9月份至11月份,仅仅136名球员出生在6月份至8月份。国际足球规定的注册时间,一贯是8月1日,在一届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中,有135名球员在8月1日之后的三个月出生,仅仅22名球员出生在5月份、6月份和7月份,现在,国际足联青少年锦标赛的注册时间调整成了1月1日。在国家队的集训中,捷克队的教练组或许可以劝告夏季中期之后出生的每一位球员,他们完全可以收拾行李回家,没必要留在国家队。曲棍球和足球毕竟只是一项运动,参与的人数不多。但在其他非常重要的领域,这种偏见依旧顽固地存在着,例如教育领域。一年之中,比入学月份晚一些出生的同一入学年龄的儿童,他们的家长常常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领回家:理由是,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很难和比他早几个月出生的孩子相处。但是大部分儿童家长想当然地以为,不管自己年龄偏小的孩子起初处于怎样不利的地位,这种劣势最终都会在幼儿园改变过来。但这仅是一厢情愿。这将又是一个曲棍球怪圈。一个学年中早期出生的儿童比晚期出生儿童的这点优势,始终都会存在。从这时开始,这些孩子就被贴上了杰出者、非杰出者,他们或得到鼓励或受到冷遇,这种不同的待遇将长时间存在。规则决定成功你从中看到了一些门道吗?由于我们过于把成功放在个人身上,使得其他人丧失了出人头地的机遇。我们制定的很多规则阻碍了一些人可能获得的成就。我们早早就断定某些人难成大器。我们对那些成功者心存敬畏;对那些失败者却不屑一顾。我们大部分人因此变得逆来顺受。我们在判断谁能成大事谁不行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我们能扮演的角色到底有多重要——我在这里所说的“我们”,指的是社会。如果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会发现法定注册时间对起步者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依据球员出生的月份,把曲棍球联赛分成两组或者三组,让球员分到合适的组,然后再从各组挑选优秀球员组建明星联队。如果那些在年底出生的捷克和加拿大球员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么,能够入选捷克和加拿大国家队的球员人数就会增加一倍。学校同样能够这样做。中小学可以让1月、2月、3月和4月出生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夏季出生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秋季出生的学生组成另外一个班。这样能够让处于同一发育水平的孩子共同学习共同竞争。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复杂,管理起来并不容易,但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增加额外的资金成本,并且能为那些在教育体制下常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过错——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这种方法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管理评价机制——不仅仅局限于运动领域,正如我们前面论述的,只要是与此相关的领域都能这样做。但我们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们总以为一个人的成功仅与其个人的禀赋有关,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周围世界——以及我们所谓的社会订立的规则——则与成功毫不相干。
更多阅读
“余额宝”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余额宝研究背景及意义
“余额宝”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曾毅 ; 王晓丽[1](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330029;四川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余额宝的推出,给基金的发行、结算及银行业务带
一个帖子引发的战争——韩寒和高晓松之争始末 高晓松韩寒怎么和好的
一个帖子引发的战争——韩寒和高晓松之争始末朋友的空间上写道了韩寒,提到了“高韩之争”,最近我一直密切的关注韩寒,所以也就借花献佛,介绍一下事情的原委,整个事情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样,不过这里是一个帖子引发的战争。事情经过:1.
“别动我的男人”引发的思考 网红现象引发的思考
“别动我的男人”引发的思考当代女写手童仝最近写了一部长篇,标题是《别动我的男人》,想起前几年流行的一本薄薄的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于是脑海中立马跳出了一行字:谁动了我的男人。这行字一出现,我的思维一下子陷入了凝滞状态。眼
浅析淘宝光棍节促销所引发的潜在问题 商场光棍节促销活动
浅析淘宝光棍节促销所引发的潜在问题学生姓名:赵琦指导教师:王爱萍【内容提要】淘宝自推出光棍节大促销活动以来,一直受到大家的追捧,淘宝从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光鲜的背后却引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本篇文章结合真实案例引出
卒姆托与片麻岩:一栋建筑引发的 “物质性”思考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城市笔记人的日记城市笔记人的主页广播相册喜欢二手活动发豆邮卒姆托与片麻岩:一栋建筑引发的 “物质性”思考2009-09-16 09:01:25卒姆托与片麻岩:一栋建筑引发的 “物质性”思考Peter Zumthor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