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普洱茶加盟
记得2006年笔者第一次在福州喝到“普洱茶”,但现在看来曾经喝到的很可能不是“普洱茶”,当时人家请和“普洱茶”还算是有点奢侈的礼遇,在品茶过程中主人不忘重复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普洱茶”故事,故事中讲到古时一次的偶然使“普洱茶”中加入“马尿”成为上品,因而当时喝到臭味或霉味的“普洱茶”便是正宗。最近因为关注茶叶行业而获知不少茶界的信息,包括前几年“普洱茶”被疯狂炒作时,笔者的福建家乡也有人在生产“普洱茶”。当上个月笔者再度应邀去武夷山时,武夷山顺风堂的堂主洪一碌先生也拿出一款“普洱茶”请笔者品尝,笔者本想拒绝那种“马尿味”的茶叶,出于礼貌还是接纳了,当把茶杯举起时笔者先闻其味,这回没有哪种记忆犹新的“马尿味”和“霉味”,而是一股独特的清香扑鼻而来,洪一碌先生告知这茶来自于骆少君老师那里,是真正的云南普洱茶,这次品茶让笔者对“普洱茶”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今许多人认为“普洱茶”市场被前几年的疯狂炒作拉了后腿,实际上-爱华网-更为可怕的是假冒伪劣的大量应市,导致“普洱茶”难喝的印象广为流传。上网搜索还可以看到前几年生产假冒“普洱茶”的事件,假冒者就是放在猪圈里生产“普洱茶”以求得那股“马尿味”。即使没有这类奇特味道的假“普洱茶”,也因茶叶品种和产地的不同以及加工技术的不同,使假“普洱茶”与真“普洱茶”形成很大区别,但在消费者没有品尝过真“普洱茶”的前提下,对“普洱茶”的印象就是假货留下的感觉。在那场疯狂的炒作中,假“普洱茶”无疑渗透到了全国各地,因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难以衡量。
笔者见过许多自称茶人的茶叶经营者,他们口口声声讲茶文化,讲茶道说品德,而实际上很多人都逃不脱利益的诱惑,所有的假冒伪劣名茶无不是出自茶人之手,在赚钱的同时也在自绝后路。这种现象当然不是“普洱茶”深受其害,所有区域名茶都同样有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存在。也不是造假仅是茶行业所特有,人家不用花生就能生产花生油,不用驴皮也能生产阿胶,远比茶叶行业的造假更为“高明”。因而在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让行业内人士不去造假是很难实现的事。同时,产品之所以被造假者看上,无疑是这类产品被市场所看好,造假者受利益驱动,而且这种产品容易造假得逞。
从“普洱茶”产品被假冒的现象来看,造假者容易得逞也还有真正的“普洱茶”企业做得不够的地方。中国茶叶各产区市场特征明显,在云南市场“普洱茶”是最畅销的,在杭州市场“龙井茶”又是最受欢迎的,而在福建市场武夷山岩茶和红茶以及安溪铁观音是市场主流,各产区的茶企都以当地市场为阵地,也以当地市场现象衡量和判断外省市场,真正走出产区的茶企不多,包括一些号称“连锁全国”的茶企,只知道自己的茶叶卖到哪里,却不了解外地市场的真实状况,也不关心外地茶叶市场在卖什么茶叶和不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是不是如同一些人所说“普洱茶被炒死了”,“普洱茶”如今就不能再现风光?笔者认为没有被炒死的产品,只有被自己炒死的投资人。在“普洱茶”被疯狂炒作时,市场上“普洱茶”的拥有量绝对是普洱产区产量的无数倍,许许多多消费者和笔者一样喝过“马尿味”或“发霉味”的“普洱茶”,而未必喝过产自普洱市的“普洱茶”。曾经经历的“普洱茶”疯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普洱茶”的知名度,使“普洱茶”声名在全国如雷贯耳,这对如今的“普洱茶”来说并不是坏事。如何利用这种知名度去塑造“普洱茶”的形象?这才是普洱茶人应该去思考的当务之急。如今“普洱茶”企业在当地政府和媒体的引领下到全国各地去开展品牌推广活动,这就是真“普洱茶”走出云南的好办法,如果能够抓准主题变坏事为好事,那么曾经经历的疯狂就是如今品牌崛起的根基。许孙鑫认为,“普洱茶”的品牌崛起需要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误解的事实,以纠正消费者的品牌印象为出发点,多宣传一些诸如《你喝过真普洱茶吗?》、《普洱茶全真时代来临》等主题,当然这只是面上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还必须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茶叶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品牌的有效机制,杜绝假冒伪劣的再度卷土重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茶的“普洱茶”,让消费者普遍接受是完全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