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生存魔鬼蛙 《魔鬼营销》四 、反周期生存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

四 、反周期生存

9经济危机让谁成为日本首富?

经济危机让全世界富豪的财富都缩了水,甚至连富豪榜都重排座次。

《福布斯》杂志高级编辑马修·米勒就曾教人们这样看待福布斯公布的2009年富豪成绩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果富豪仅失去个人资产的20%,即可视为运作得相当不错。”

因为在经济危机下,已有三百多名富豪在榜单上消失。投资专家巴菲特资产减少250亿美元,被迫离开首富宝座;IT巨头比尔·盖茨,也仅是因为他蒸发掉的个人资产没有投资专家巴菲特那么巨大(2009年比尔·盖茨的资产净值比2008年减少了180亿美元),得以重登全球富豪榜榜首。

2008年,日本首富、任天堂的山内溥也被迫让出首富的桂冠,落至第3位,资产蒸发掉33亿美元。

但令人惊奇而不意外的是,日本一个叫柳井正的服装零售大亨,借着经济危机赚得盆满钵溢:2008年,他的个人财富不降反升,共增加了14亿美元,而这一成绩竟使得他由2008年第6位擢升榜首,代替山内溥成为了2009年的日本新首富。

柳井正本人不无自豪地表示:“经济危机是我的朋友。”

说起柳井正,寂寂无名,但提起日本的优衣库却尽人皆知,柳井正就是那个卖衣服的——优衣库的老板。

骆驼死后的骏马

日本主要依赖工业制成品出口,其经济下滑严重,仅10家最大的电子企业预计总亏损就达200亿美元。这直接导致了任天堂的山内溥资产大幅缩水。而优衣库接近800家门店中的绝大多数在日本本土,加上一贯稳定的服装市场结构,所受的冲击相对要小得多。

“骆驼死后,马自然就大了”。经济危机下,IT、汽车、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家资产大幅缩水使柳井正能比繁荣时期更轻易地冲到第一,业界人士如此评价柳井正首富地位的获得。

不劳而获永远是人们解读传奇时最乐意思考的方向,但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也是历史规律的必然。

冷经济里的热市场

柳井正认为:“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就一定要面向大市场”。这无疑为优衣库在危机中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直接成就柳井正成为今天日本首富的即是“国民服装”的定位。

柳井正曾受美国大学校园内仓储式销售CD方式的启发,提出尝试以仓储式自助购物的大卖场方式销售服装。

优衣库正如其名一样,像一个服装的百货仓库,大卖场的理念分摊了租金的压力,款式的多样、百搭的风尚又让服装的目标消费者最大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让优衣库大赚特赚。

同时,通过同一款式、不同面料和多种颜色的创新,实现了规模经济,使得优衣库始终保持优质低价的形象。于是,人们大可像采购日用品一样购买衣服,不需动脑,推着购物车像在超市似的自由选购。

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优衣库的这种商业模式正迎合了花钱愈加谨慎的消费者的口味。

日本消费者的心理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与90年代十年萧条的结合,危机来临,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精打细算的意识。这使得奢侈品品牌最为受伤,而平价休闲、低价高质的优衣库则成为人们高度统一的消费取向。

危机里的廉价并购

在柳井正的定义中,大企业的门坎是一兆日元。对于他定下的2010年成为一兆日元企业的目标,他认为“并购一家营业额二三千亿日元的企业”就能达成。

经济危机的利好正在于此,金融海啸后,诸多优质企业遭遇经营难题。正如普华永道的索尔·伯曼所说:经济走下坡路时,也就是快速收购竞争对手、巩固市场份额、扩大以及增强竞争优势的绝佳时机。

柳井正也打算趁这个绝佳时机,挑出合适的并购对象。正如他所说:“(金融风暴)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投资海外,兼并经营困难的外国公司。今后几年里,公司将会在海外投资40亿美元,兼并部分服装零售商和生产企业。”

矛盾统一的世界,永远不忘给人留出向上的通路,即使在最黑暗的危机里,也总有非常的机遇隐藏其中,一旦发现,轻轻一点,便能开出娇艳的商业之花来。

9经济萧条哪些行业还在大做广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发端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同胞一惊一乍,虽然中国统计部门曾一再安抚我们经济已经见底止稳,但感同身受的萧条还是让很多人患上了抑郁症——寝食难安,导致胃口不好,这就是电视台频繁出现江中健胃消食片广告的主要原因。在经济萧条的今天,江中更加为人们的胃口担心,整日在广告中提醒人们“胃口好,吃饭香!”

权威的广告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度中国大陆江中、康师傅的广告投放大幅增长,已跻身前十。居于首位的是娃哈哈品牌,玉兰油小幅萎缩退居三位,欧莱雅后来居上,以近60%的增幅超越了玉兰油。而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房地产行业,在房子大卖之时,广告投放呈现反向抑制,出现了负增长。

为什么卫浴化妆品行业的广告投放提升了?而商业及服务行业下降了?

为什么欧莱雅的广告投放以59%的增速超过了玉兰油?而玉兰油又缩减了呢?

为什么江中、康师傅、娃哈哈的广告投放增长惊人?而房地产的商品广告却出现了负增长?

严冬之吻——有时一支口红就够了

在经济萧条时期,化妆品行业正温馨的享受着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口红效应”,在来势汹汹的次贷危机到来之时,全球化妆品巨头在中国的业绩竟是逆市飘红,一片大好。

欧莱雅法国总部于2009年2月发布的2008年度财报中显示,欧莱雅的北美市场在过去一年中有小额降幅,西欧市场则是小额升幅,只有在亚洲市场增长高达16%,这意味着亚洲市场已经成为了欧莱雅进军的一副棋盘,凭借对中国市场从低端到高端的全面覆盖和渠道优势,欧莱雅品牌开始了占据新一轮市场份额的基础战,而这与欧莱雅大幅增长的广告投放量是分不开的。与严冬亲密接触,什么都不用怕,一支口红就够了。

也不是说所有的化妆品都能够把“口红”卖好!宝洁集团旗下的玉兰油广告投放就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宝洁集团在全球的营业能力下降了,国际型企业的普遍做法就是缩减企业开支和媒体费用,宝洁集团与北京和上海电视台两家媒体谈判,想凭借雄厚的品牌力量,把中国媒体价格压下来,结果被两家媒体停播两个月,于是,知难而退。

抱团取暖——谁说水涨船就高

房地产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元凶,但房地产业在中国一直被奉为支柱产业。在人们认为地产严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候,三月的阳春却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态势将地产吹为量价齐升。

房价是涨了,可是广告投放却下降了。2009年一季度房地产平面广告下降近5成,半年下来整体投放遭遇拐点,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俗话说“水涨船高”,可是如今偏偏就出现了“水涨船不高”的现象。

正如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所说:“这一轮调整并没有充分洗牌。‘冬天’的时间没有预料的长,也没有预料的冷。”

这就出现疑问了,此时爆发的是虚火还是实火?不免有人担心严冬并没有完全过去,所以需要有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自己冻死。于是开发商就发言了,现在要节省成本,少花一分是一分,多攒一毛是一毛。对于房子这种刚性需求大、耐用性、理性消费占主导的产品,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一两个广告就产生购买欲望,这样导致的消费转移成本太高。都知道卖房子的远比卖牙膏的赚得多,但为什么卖牙膏的比卖房子的舍得做广告?因为对消费者来说,牙膏的转移成本要低得多,但也因为如此,一旦广告减少,牙膏之类的快消品,就可能会遭遇消费额迅速下降的危机。

房地产商吝于做广告,不仅因为其太抠门,还因为房地产广告在改变消费者态度方面能力有限。

精准投放——自主品牌也疯狂

虽说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伤害比想象中的要小,但在经济严冬之下,仍然要提高警惕。许多企业在投放广告的同时已经缩减开支,选择精准型广告媒体进行投放,来准确覆盖自己的目标人群。

而且根据2009年初的调查显示,人们为了缩减娱乐活动方面的消费,大部分时间都会选择待在家中,这就加大了消费者接触电视和互联网的频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确是绝佳的品牌投资机会。

小产品大市场,“一块小小的腐乳”也把广告做进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老才臣请任长霞的扮演者刘佳为其产品拍摄了电视广告,一掷千万金在央视黄金时间大作广告,这也提醒了中国自主品牌要抓住大好机遇,紧握中国二三线市场的王牌,占领第一高地,将广告投放在电视及互联网上,终会带给企业品牌价值和更多市场份额的好机会。

9萧条时期企业广告新攻略

经济总是在繁荣和萧条之间轮回。每当一轮经济萧条时期来临,大部分企业家最擅长也是最简单直观的自保手段,除了裁员、减薪、关店之外,就是削减广告费支出,以求降低成本。

企业削减广告支出,似乎已经成为应对经济萧条的一套传统“规定”动作中的重要一环。其实不然。

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企业管理层在面对萧条时,已经不是简单地整体削减广告费了,而是把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原来大部分的资金是投在传统的媒体上,现在则会更多地配置在新媒体上。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更懂得在萧条时代与消费者密切沟通的重要性,并且显然他们也找到了相对廉价的沟通途径。

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离不开的两个工具。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和手机真正在民间开始应用的时间都是1983年,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的第一个蜂窝无线电话系统投入商业运行。世界第一部商品化手持蜂窝电话DynaTAC得到美国政府批准。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我国的第一部移动电话1987年在广州问世。第一批手机是原装进口,每部价格高达1380美元,但很快就销售一空。当时政府有关部门曾放胆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80万户,事实上,到了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8700万,是预计数字的100多倍,而到了2004年,中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到3.29亿,2010年达到近7.4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当然不会被精明的商家忽视。|!---page split---|

手机最早成为广告载体的方式是手机短信,至今仍有大量的企业(如房地产、医药企业等)利用手机短信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化和扩展,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将成为新技术催生的下一个金蛋。

如果说,手机作为广告载体还不能满足商家多样性的传播需求,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可以提供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1995年,中国开始出现商业网雏形,经历了1999年全球网络泡沫打压之后几近崩溃。大浪淘沙,留下了新浪、搜狐、网易、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网络精英顽强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随着2006年Web2.0概念的兴起,博客、视频、SNS网站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6分钟,就有网民在百度贴吧发表了“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贴子。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网络募捐平台,短短几天时间,网友在线捐赠即突破2000万元。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更是在2008年互联网大会上声称:“互联网在奥运报道中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传统媒体。”

庞大的用户量和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体现在互联网的盈利能力上。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速远超传统媒体。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传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年均增长60%,而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

2007年,新浪、搜狐两家门户网的广告总收入约为中央电视台的20%,超过任何一家卫视台的广告收入,而在五年前,该比例仅为5%。

相对于传统广告媒体的龙头电视和报纸,互联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广告费用相对较低;

★信息传播及时;

★可以多媒体整合应用;(以2005年7月7日“伦敦爆炸案”为例,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广告一旦发布,随时随地在线,存续时间长;

★形式多样: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电子商务、文字链接、论坛、视频广告、关键词搜索、博客等;

★更为重要的是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且每天新增网民接近24万人,按照这个速度,未来三四年中国网民数量有望达到5亿。难怪有人惊呼:“富裕起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最大一片沃土。”

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在经济低迷时期仍将有几个方面不会受到太多冲击: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可以在经济萧条中为人们提供“廉价娱乐”工具,网络游戏、网络虚拟装备销售等产业的前景不会看淡;

另一方面,广告主在经济低迷时更会选择那些价格低、表现手段新颖的互联网广告形式,互联网点击广告等商业模式的收入前景也不会受到太多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的论坛、博客、播客等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更多中国人加入到互联网大军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而在萧条时期,也将有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广告。

9经济退潮,运动鞋上岸

经济危机改变了欧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可买可不买的坚决不买,必须买的则捡便宜的买,逛高档商场的少了,出外就餐的少了,更有甚者,连上厕所的次数也减少了。厕纸品牌Andrex的美国母公司金佰利(Kimberly-Clark)表示,英国的厕纸销量正在下降。该公司称:“这可以说是前所未闻。”在经济危机面前,人们纷纷捂紧钱包过日子,以求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不止普通老百姓,就连英国王储查尔斯夫妇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子也紧巴了起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查尔斯和妻子卡米拉拜访赫里福德大教堂时双双身着旧衣。卡米拉当天所穿的外套曾于2007年现身在媒体闪光灯下,而查尔斯身上的外套则至少有六年“历史”,褶边都有些脱线了。

消费者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可让一些厂家犯了愁。消费者都不消费了,企业的产品卖给谁?于是,一些企业眼睁睁看着产品销量“飞流直下三千尺”。众多企业也不禁在问:经济危机,消费者到底买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中国运动休闲鞋品牌的表现。德尔惠、李宁和安踏业绩飘红,逆势增长。

如今消费者都愿意买运动鞋,我们也确实发现现在穿运动休闲鞋的人多了,穿皮鞋的人少了,大有“满街尽穿运动鞋”之势,原因何在?

我们研究了一组数据:奥运会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的改变。其中的一个改变就是穿休闲服装的人增多了,穿运动鞋的人增多了。这是全世界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包括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希腊都曾出现过的现象,所以我们称之为“运动鞋”效应。

而且,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对运动鞋的需求也会增加。以前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大家都穿皮鞋上班。当经济萧条的时候,户外休闲行业、家庭产业等这些行业反而会提升,这就带动了消费者对运动鞋的消费。英国的一个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危机,人们越想去自然中走走,除了散心,更多的是利用这难得的时间重拾起一直忽略的友情和亲情。去户外,当然不能再穿皮鞋,需要来双运动休闲鞋。同时,一家电话咨询服务公司的数据显示,经济危机使得购买高级男装的消费者减少了8%,寻找二手货商店的多了299%;与此同时,开车的人少了,想买自行车的多了97%;坐火车的多了27%,而订机票的少了5%。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找卡拉OK咨询电话的,比往年多了97%。可以看出,经济危机使人们倾向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以娱乐来冲减危机带来的压力也成了人们的新选择。于是,穿着并不昂贵的运动休闲鞋去娱乐,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经济危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选择,如果哪天在大街上看到每个人脚上都穿着运动鞋,我们也并不会感到惊讶。

其实,即便没有经济危机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运动休闲鞋也会成为一种时尚热潮,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成功休闲的生活方式。目前,在女性中流传着一种新的择偶方法,她们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确定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不是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看男人脚上穿的鞋子来确定的。爱穿正统黑皮鞋的男人多是大男子主义,这种类型的男人,若是连休假或约会都习惯穿他那正统的黑皮鞋,你可要有心理准备,他肯定有不折不扣的大男人主义倾向,而且对母亲的意见十分看重。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待人处事原则,绝对不会因为你而改变。另外就是爱穿休闲鞋的男人,这种类型的男人注重休闲生活和生活品位,在生活上是个有规律的计划者。和他约会时,你可以感觉到他是个十分体贴的好情人,态度温和有礼,言谈风趣幽默。在人们眼中,穿皮鞋也许意味着奔波与打拼,而穿运动休闲鞋则代表着休闲、惬意和懂得享受生活。

另外,穿运动休闲鞋确实比皮鞋要舒服,否则当鞋匠出身的林肯,也不会喜欢把穿着不舒服的鞋子脱下,赤脚或穿着拖鞋在白宫里走来走去,令政治家同行们大为吃惊;赫鲁晓夫也不会把鞋子变成了演讲时的道具,即便在联合国会议上,也照样脱下来,嗵嗵地敲桌子;伊拉克记者蒙塔兹·扎伊迪也不会向美国总统布什扔出自己穿的皮鞋。试想,如果蒙塔兹·扎伊迪当时穿的是双舒服的运动鞋,也许他就不舍得把这个“礼物”送给布什了。

一双鞋,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体育休闲品牌的前景似乎还更为光明。据调查,美国运动鞋的人均年销量为4双,而中国为0.8双,如果中国的人均年运动鞋销量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运动鞋品牌将大有可为!

9口红效应:萧条年代哪些行业更红火?

黑格尔说,一切事物本身都是存在矛盾的。大萧条也不例外。

经济大萧条,伴随着人们失业的哀怨和企业亏损、倒闭的哀鸿,寒冷的冬天来了,不分南北半球;黑暗的夜晚来了,不分东方西方。但即使萧条席卷全球,却总有一些行业逆市而上,经济萧条成就了它们的空前繁荣。正应了老子的定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民众钱包干瘪,女人更收紧了荷包。但与沉沦的经济不同,人们惊奇地发现,口红销量大幅上扬。一方面,女士的爱美之心并未因此泯灭,经济萧条了,美国人约会的次数反而增多,女孩子更注重打扮了;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导致消费低迷,昂贵的化妆品自然先被砍掉,可此时,一抹简单的口红,一抹得体的唇彩,照样能让女人颜面有光,即便囊中再羞涩,几支口红总还买得起。因此,经济越不景气,口红越发受欢迎,这就是著名的“口红效应”。

其实,在灰黑的萧条年代,并不只存在这唯一一抹红色。“口红效应”是大萧条的伴生现象。萧条时期,消费者最大的变化一个是金钱减少,一个是压力增加。此时有助于消费者省钱的商品,以及有助于消费者抗压疗伤的商品便成为了消费者应对危机的首选,而这两种类型的商品也就成为了能逆市而上的“口红商品”。

“口红商品”一:省钱型商品

在一般经济情况下,面包2元一斤,土豆1元一斤。遇上经济大萧条时期,食品消费金额在大幅压缩,可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于是消费者便都盘算着不买面包,不买肉,而多买廉价的土豆,导致土豆需求量上升。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土豆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商品。

除此之外,因为经济不景气,大家都减少了出去吃饭的习惯,导致一些诸如微波炉之类的家用小电器业务量猛增。一些精于烹饪的高手,更是计算出了微波炉烹饪的节省程度。根据比较,烹饪同样的食物或蒸同量的米饭,微波炉比电磁炉节能65%,比天然气节能40%。当收入预期越来越不乐观的时候,多使用微波炉成为人们省钱的妙招。

“口红商品”二:疗伤型商品

大萧条时期令人绝望的境况,让人们黯然神伤,信心与快乐成为最稀缺的商品。而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成为了“口红效应”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美国遭遇过7次经济不景气。但有5次让当年的电影票房急剧攀升。每当华尔街变得惨不忍睹,美国各大媒体就纷纷开辟专版,向公众推荐适合危机时期观看的“疗伤影片”。美国报纸在评论迪士尼的《贝弗利拜金狗》、《歌舞青春3》,派拉蒙梦工厂的《马达加斯加2》时说:“人们尖叫!大笑!它们真是疗伤的良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成为了好莱坞腾飞的关键时期。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每张门票售价10美元,引来了众多观众的捧场。1930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他的《汾河湾》,大萧条中的美国人一边在街上排队领救济面包,一边疯狂抢购他的戏票,5美元的票价被炒到十五六美元,创下萧条年代百老汇的天价。

人们渴望逃避和解脱的需求嗷嗷待哺,这忙坏了各大电影制造商,他们日以继夜、煞费苦心地编剧。其中诸多疗伤效果奇佳的儿童类、喜剧类、浪漫类、励志类影片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经典:

1.儿童类影片

著名的童星秀兰·邓波儿,在电影《一月船长》中饰演有着黑卷发的天真儿童,欢快的歌舞,甜美的脸蛋,为大萧条时期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带来了欢笑。1936年罗斯福总统公开表示:“只要我们有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安然无恙。”

2.喜剧类影片

十九世纪30年代,卓别林带着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慰藉消沉的美国,迎来了喜剧电影的巅峰时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喜剧明星周星驰通过一部《喜剧之王》坐上了东方喜剧的王者之位。到了2009年,冯小刚拍摄的贺岁片《非诚勿扰》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舞台上,小沈阳的身价亦极速飙升。

3.浪漫类影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部《泰坦尼克号》一举创下票房新高,赚走了中国人10个亿,而在之后的两年里,人们仍然陶醉在浪漫的爱情中久久不能自拔。

4.励志类影片

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的破坏,一部传世的励志小说《老人与海》被翻拍成电影,风靡美国,犹如一支强劲的兴奋剂,原本颓废的美国人都开始说:我们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温故历次的萧条,回归当下的境况,电影人都跃跃欲试,企盼着能赶上电影业再一次的良机。而随着休闲娱乐的多元化,互联网、电子游戏等也都加入了“口红商品”的行列,游戏机行业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均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除此之外,图书出版、职业培训等等行业,同样有逆境上扬的表现,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经济危机终归还是有温情的一面。经济增长放缓了,人们可以谈谈情,唱唱歌,跳跳舞,回归一下家庭,重温一下自然。而企业则可以在这其中寻找商机,创造一只能让人们心怡的“口红”,推广开来,独乐乐,也众乐乐。

9经济的寒冬,娱乐的春天

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中国人的生意和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同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萧条时期,什么行业最火?

经济的寒冬正是娱乐的春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每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压力。调查显示:45%的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连天天在央视出镜的名嘴也大说自己抑郁。|!---page split---|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也出现增长放缓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放缓未必是一件坏事,起码中国人可以借机歇息一下了,睡眠障碍可能会有所改善,抑郁症的现状也可能会借此缓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经济不景气,反而是娱乐业的机会。好莱坞就是在经济萧条时建立起来的品牌。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929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先后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周期性通货膨胀、石油危机等危机时期,而好莱坞品牌的真正建立和关键时期正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伴随着美国经济最不景气的时期走向辉煌的。

20世纪40年代起,好莱坞便开始主动向海外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电影工业大受伤害,德国、意大利等国营电影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它们在经济窘困面前的退缩给了美国影片乘虚而入的机会,也给了好莱坞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数据资料显示:在1945年~1949年间,意大利进口美片达2000部,而在中国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也第一时间抓住机遇挺进中国,乃至今日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品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是好莱坞并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由于之前二十年的发展,60年代,好莱坞已经在英国及拉美国家占据了垄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机,好莱坞将注意力转向了美国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国内的黑人观众群。好莱坞的这一努力并没有白费,目前好莱坞在非洲市场的开发已经形成其另一个长期垄断的领域。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而好莱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举打入这两个非英语语系的电影大国,奠定了自己今天的地位。经济的冬天,反而成就了全球最富盛名的娱乐业品牌。

好莱坞在中国的经济放缓增长,这其实是给了中国电视娱乐业一个塑造品牌的绝佳时机。电视娱乐业的繁荣对刺激经济、尽快度过经济寒冬大有裨益。湖南卫视一直是所有卫视频道中品牌化运作最成功的,究其原因是他们抓住了电视的本质——娱乐大众,将定位锁定为娱乐。经过多年的品牌化运作,湖南卫视的品牌价值在2009年达到了57.52亿元,并且会秉承其一贯风格,将娱乐精神进行到底。

从今以后,中国影视娱乐业将一路高歌猛进。四大名著的重拍让我们享受到饕餮之宴:李少红情陷《红楼梦》、张纪中携手《西游记》、高希希再现《三国演义》、吴子牛发力《水浒传》。

一边是四大名著重拍的舆论焦点,一边是网友对四大名著给出的最雷解读:

西游记:俺们天上有人;

红楼梦:俺们朝廷里有人;

水浒传:俺们江湖上有人;

三国演义:俺们有的是人!

经济的寒冬,正是娱乐的春天。

9中国最贵的房子会诞生在哪个城市?

房价疯长,地王辈出,中国最贵的房子究竟会诞生在哪个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深圳,毫无悬念是上海。上海世博会正在建造中国最贵的房子。

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房价最贵的城市,而且房价一直在涨?就是因为全中国的有钱人包括港、澳、台乃至全世界的有钱人和跨国公司的高管们都聚集到了上海来买房子。上海房价持续上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像一只被人看好的股票一样,总是不断的有新的题材供人炒作。先是奥运会,不仅炒高了北京的房价,也让上海沾了光。奥运会之后,幸运的上海还有一个世博会,奥运会仅仅持续了十七天的时间,但世博会就不仅仅是像奥运会一样只有十几天,而是六个月!所以世博概念又让上海的房价继续飘红。

这边世博会客流如潮,那边新的概念又来了,米老鼠要把新家搬到浦东来,消息一出,住宅地块溢价高达264%,商用地则上扬了427%。据周立波说,迪斯尼建园的消息一出,川沙的猫都不逮老鼠了,农民们也将灭鼠的事抛之脑后,他们浪漫的认为,这些老鼠的洋亲戚来了,根据优生学的原理,生下的混血儿会更加漂亮健壮。

迪斯尼之后,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的概念,但以上海人的聪明,他们一定会找出支撑房价上涨的新由头,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这叫持续创新。一个企业的产品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永远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房地产策划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要想让房子越卖越贵,就必须要提升它的区域价值,也就是说单独一个城市,如果只是这个城市的居民来买它的房子,房价不可能一直节节攀升。所谓的刚性需求,往往是因为一个城市的房子受到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的追捧。

世博会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都不缺少房子,但是我们缺少好房子!看着那些大街两侧刚刚建起来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房子,很快的变成年华老去的丑陋怪物,更让人们向往那些像时装一样成为地标的建筑,更加理解了最大的垃圾其实是建筑商制造的,也更让人明白了为什么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9经济寒冬要看什么书?

股市跳水,连英女王也没能幸免,直亏37%,于是股市冷了下来;

 方舟生存魔鬼蛙 《魔鬼营销》四 、反周期生存

网上流行“不浪费,不消费”的过冬指南,于是整个市场都寒意浓浓。

但正如北半球的冬天是南半球的夏天一样,图书市场成了这个经济冬天里一抹珍稀的阳光。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当人们自以为头脑清醒的时候,书就会像闲物一样被搁置一旁,偶尔把玩。但是一旦环境发生深度变化,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迅速地被时代抛弃,书就成了莎士比亚所说的“全人类的营养品”,人们比以往更迫切地需要它来舒缓焦虑、答疑解惑。

中国图书业的第一个春天出现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深层变革的年代,催生了中国图书业的大繁荣:时局类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生活类的《庄子》;专业类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社会百科全书类的《吕氏春秋》……

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的破坏之后,一部传世的励志小说《老人与海》重新激发了美国人的斗志,原本颓废的美国人都学会了书中的名言:“我们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那么,在当下这个经济的冬天,又有什么书会大行其道?

1.企业转型类图书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御寒最好的方法便是“驱寒”,从而获得一个温暖的春天。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口号,曾经打赢了全球范围内的价格战,但向成本索要利润的低附加值出口模式终究还是走到了尽头,难过的世界工厂被推到了转型的非常时刻:从成本主导型向品牌主导型经济转变,从OEM(代工)到OBM(品牌)转变。

他们知道,转过去就能看见温暖的春天。但谁能顺利地在危机中完成这艰难而充满风险的华丽转身?于是,处于恐慌和迷茫期的人们纷纷转向书店寻求这次危机的“答案”。

2.财富保全类图书

“大笔消费未来钱”的美式生活方式已经宣告作废,红杉资本告诉人们:现金比你妈妈重要。如今英国厕纸销量正在下降,浪漫的希腊和意大利人已经开始回家吃饭,西班牙离婚率下降30%,日本的修鞋铺突然火爆,美国在街区开起了省钱培训班,新节俭主义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流行。保存现金过冬成为企业与个人御寒最现实的途径。

但是司马光早就预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生活如何量入为出”与“经济如何稳定发展”一样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人们需要从书中找到最佳答案。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坐亚马逊“最有影响力书籍”排行榜榜首,有网友在榜单下留言大赞这类书的价值,“对于现行经济形势,这是一本绝好的书籍,它告诉我们如何省钱,如何把一美元掰成两半花。”

3.个人修炼类图书

当年东汉刘秀带兵出征,连吃几个大败仗。夜里巡视营房,发现军官和士兵们都很消沉,有的唉声叹气,有的黯然神伤,有的提笔写家书大抒思乡之情,只有一个人,坐在营房里不动声色地擦拭各种武器,准备第二天的战斗。刘秀暗想:这小子能成事儿。这个人就是日-爱华网-后成为辅佐刘秀建立丰功伟业的重要功臣——大将军吴汉。

面对挫折的时候,哭天抹泪、咒骂抱怨、悲观消极,只会让冬天更加寒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冬天”埋头擦亮手中的枪,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等待“冬天”过后的温暖。

4.励志鸡汤类图书

我们是从一切价值被高估的时代走向寒冷冬天的一代人,价值的迅速回归让这场寒潮直钻进人们的心里。当人们自我认知模糊、身在歧路、举目苍茫的时候,一碗励志的心灵鸡汤像一支兴奋剂,虽不能强身健体,却是振奋精神的良药,让人们有勇气去面对明天的生活!

5.爱情童话类图书|!---page split---|

1936年,罗斯福总统郑重地握住一个美国小女孩的手说:谢谢你对国家做的一切。这个小孩就是著名的童星邓波儿,她在大萧条时期为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带来了难得的欢笑。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部《泰坦尼克号》一举创下票房新高,并且让全世界的人们久久地回味着浪漫的爱情。

美好的童话故事,浪漫的爱情故事,为在寒冷中摸爬滚打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短时间的逃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算是人们在冬天的一种“情怀式”御寒。

冬天里紧缩的是物欲,但不一定是幸福指数。只要人们对幸福的需求还在,再冷的冬天,也总会找到温暖的阳光。

9经济萧条了该不该回家生孩子?

穷人为什么爱多生孩子?这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问题。

穷人多生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保护的体现。没有足够的财富,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危机感。在穷人眼里,儿女众多就成为了生活的保障。到现在,在很多地方,多子与多福仍然被人们当成是吉祥话一起提及。

而对于富人来说,多子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会使得财富传承发生变数。

穷人多生孩子有很多是信奉一个道理:生的孩子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决定力量在于其军事实力。而那时候的军事实力依托的就是人口众多。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休养生息,终于积蓄了力量,最后成就了大业。而这里的“生息”,就是指的生育繁殖。那时候,多生孩子自然是对国家巨大的贡献。

而现在,一个孩子都让父母焦头烂额,更不用说多生。在经济萧条年代,多生孩子却未必会给家庭增添压力。相反,还有可能带来额外的福利。

在中国,多生孩子是要交罚款的。在西方国家,虽然处于萧条时期,多生孩子政府仍然会发放福利。如果生多胞胎的话,还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名利双收。

由于经济危机,美国2009年一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7.6%,创下了16年来的新高。裁员的利剑悬在了每个上班族的头顶,人人自危。但是,一位名叫纳迪娅·苏莱曼的33岁无业单身妇女,却一夜之间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她聘用发言人,接受电台的采访,还即将签下酬金7位数的出书合同。

苏莱曼到底是何方神圣?她就是春节期间顺利诞下6男2aihuau.com女八胞胎的母亲,这在美国的生育史上是第二次,虽然谈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在这样一个萧条的背景下,这个消息就像冬日里的一股暖流,即刻感动全美。

可惜,传奇妈妈的生育内幕和身世背景大白于天下的时候,美国社会对于八胞胎的反应也由最初的欢乐转变为震惊进而升级至愤怒。原来,苏莱曼此前已经人工受孕了6个孩子,这次又借助辅助生育技术生了8个。

因为经济不景气,台湾当局以台湾居民为对象,每人发放额度为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而一名男子竟然能领到14万多的新台币消费券。原因是他娶了8个老婆,还生了32个孩子。

而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多生者,当属成吉思汗。他活着的时候有近10万人有他的血脉,放到当代绝对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将中国版图扩张至历史最大,在骑兵横扫多瑙河的同时,成吉思汗每个晚上都在勤奋地做人的功课,而他的子孙也都很能干,广种多收,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子孙就枝繁叶茂,在欧亚两洲的土地上繁衍,现在全球至少有1600万男性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英伦三岛也有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甚至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

相反,在生育方面最吝啬的人当属贝多芬。贝多芬以其优异的音乐才华,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而遗憾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却没有留下子嗣。音乐流传于世,音乐细胞却和他一起被埋葬。这对于世界,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

当然,至于谁对历史的贡献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不能多生,就想办法像贝多芬一样,让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传播下去,也不失为是一个精神传承的好办法。

9人和金钱的四种关系

“价值观比价值更重要”说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口袋里的钱”比“我们口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

经济越萧条,人们用钱的态度也越谨慎。如今,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普遍都感到手头吃紧。正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什么时候应该用钱,什么时候不应该用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

曾经听一位高僧讲法,也谈到了金钱观问题。金钱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高歌猛进,路上仿佛有挣不完的钱,但是人走得太快,总还是需要停下来,让灵魂跟上。

萧条年代正是调整人和金钱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佳时机。从人际金钱关系来分,每个人都会面临四种关系:给你钱赚的人;帮你赚钱的人;赚你钱的人;花你钱的人。

第一种给你钱赚的人是你的客户,关系一般都处理得很好。只不过“无利不往”是商人的本性,出现“有钱对他好,没钱不理睬”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事,每个城市的火车站就很少有态度好的餐馆,抱定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注定不会有好的服务。其实在经济寒冬更需要做好客户维系,经济周期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只有尊重客户的终身价值,才有企业在市场上的基业长青、细水长流。

第二种帮你赚钱的人是你的员工,盛田昭夫曾说:“优秀企业的成功,既不是什么理论,也不是什么计划,更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人。”199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哈里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当所有人都在等待破产通告时,董事长宣布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员工们纷纷涌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一些州联络被中断的货源。3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现在,哈理逊公司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分公司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萧条时期,只有人才能创造奇迹。所以经济越萧条,企业越要善待员工。

第三种是赚你钱的人。有许多江湖口碑好的企业,不仅是因为讲信用,更重要的是懂得让别人赚钱。社会其实是个价值链,每个人都是价值链上的一环,有钱大家赚,这个价值链才会和谐。

第四种是花你钱的人。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一辈子80%的钱是在人生最后的两个月花掉的,美国人一直将死于巨额财富视为耻辱(当然,如今他们不仅提前花掉了自己一辈子的钱,还花掉了下辈子的钱,不仅花掉了下辈子的钱,还花掉了全世界人民的钱,由此还直接导致了一场惨痛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富人们也开始遭遇到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这也极大改变了中国富人的金钱观。

真正帮你花钱的人往往是你的家人和孩子。近年来,教育成本在不断提高,如今在中国大陆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送进大学,没有70万人民币是打不住的。然而,因为经济的高歌猛进,国人前三种关系都能处理得好,唯独没能很好地与花你钱的人沟通,夜夜笙歌,天天交际,却忽视了和家人子女的交流,结局往往是老婆孩子花了你的钱也不念你的好,只花钱,不沟通,不教育,夫妻关系越来越冷漠,和孩子的代沟越来越深,最终“天天耳鬓厮磨,最终形同陌路”。

所以在商业营销中,很重要的两条原则就是:给你钱赚的人越多越好,花你钱的人越少越好。

赚钱的人要多,不仅数量要多,质量还要高。张瑞敏曾经透露他的理想就是“向全国人民收费”。他最羡慕中国两家企业,一家是中国移动,一家是中国石油。孔子是“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中国移动则是“有赚无类”的赚钱观。上有全球通,下有神州行,无论你移动到哪里,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中石油同样活得滋润,“美丽的祖国我的家,走到哪里随便挖”,挖完了就走,神州大地均是他赚钱的资源。

当然,给你钱赚的人要多,还得花你钱的人要少。

李嘉诚只有两个儿子,按照香港遗产继承法,每个人可以得到他50%的财富。但如果他多一个儿子,原来的两个儿子得到的财富将会减少16.67%。所以,每当李嘉诚的儿子抱怨老爸在“李嘉诚基金会”投入资金过多时,李嘉诚就安慰他们说,假如我生多一个儿子,不知要分走你们多少财富。

首富的后代尚且怕花钱的人多,可见中国提倡一夫一妻制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不仅有利于精英式教育,还能提高幸福指数。

以前是红米饭,南瓜汤,老婆就一个,孩子一大帮,虽然花钱的不少,但还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如今有的人白米饭,王八汤,孩子就一个,老婆一大帮。不可控的花钱人数越多,幸福指数也就下降得越快!

9 “早产经济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早产的婴儿对年轻的母亲来说是个麻烦,但是早产的生意却是商人的利好。现在全中国的晚报,除了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少数几家,大多数晚报都改成了早上出版。坚持晚报路线的,也大大提早了出报的时间。周报更是早产。本来表明周一出版的报纸,周末就上了报摊,早早来到世间。

不仅报纸会早产,杂志更会早产。每年的年末,畅销杂志总是比所有人提前半个月进入新年。只要比别人早产,就能比别人多赚。而且经济越萧条,早产现象越多;经济管制越严,早产现象越普遍,且大有蔓延趋势。

而最早的“早产”现象,可以追述到1966年的意大利。

出版商萨洛·巴尔莫推出了《男人》杂志,这是一本类似于今天的《男人装》的软性杂志,其上刊登了许多穿着比基尼的女人的照片。该杂志非常畅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警方以黄色期刊为名,在报摊上没收了最初的七期杂志。杂志一发行就被没收,使得巴尔莫血本无归。但是他马上想出了应对的策略,在接下来的几期杂志中,他把发行日期填迟了许多天。这样法院无法判定他当前卖的杂志为不合格期刊,因为法院无权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审判。等到杂志上的日期到了,法院再传唤时,报摊已经卖完了所有的杂志,而展示在外面的杂志日期因为和当前的日期不符,法院也无法重新发出指令。

其他杂志也开始纷纷效仿,使得现在的报刊杂志普遍遗传了“早产”的基因。

“早产”生意就是围绕本不应该出现在现在的未来主体而进行的营销活动。不仅是杂志,许多行业都是在围绕将要出现的事物进行自己的营销活动。

胎教是个典型的“早产”生意。我国每年有孕妇2000万人,其中城镇孕妇占800万人。这800万人中有720万人认为胎教真的有效。在720万人中有360万人愿意投入胎教的费用至少为500元。这样我们可以推算出,我国每年胎教市场消费额至少为18亿元。可以说具有相当可观的市场前景。

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的转变,给胎教这个行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没出生的孩子进行智力投资。一些专业的胎教机构、胎教音乐、胎教书籍等,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夺这块市场。孩子还没出生,生意却已经“早产”了。在这个日益讲究效率与创新的时代,先人一步,就为以后自己的市场竞争赢得了先机。也只有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才能挖掘出更大更有潜力的市场。

归纳起来,贸易往来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卖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是最广泛的营销形式,就是我们日常看到的厂家卖自己生产的产品。

第二,卖不属于自己的产品。例如美国人丹尼斯·霍普出售的月球土地。

第三,卖未来的虚拟产品。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早产”生意。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此言不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85092.html

更多阅读

《魔鬼营销》连载(39):如何拯救星巴克?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品牌登龙术  继2008年7月宣布裁员12000人、关店600家之后,星巴克发布的财务季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净亏670万美元,股价也遭腰斩,跌破16美元,创下历史新低。   与其说全球经济不景气迫使星巴克关店,不如

《魔鬼营销》连载(26):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反周期生存  早产的婴儿对年轻的母亲来说是个麻烦,但是早产的生意却是商人的利好。现在全中国的晚报,除了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少数几家,大多数晚报都改成了早上出版。坚持晚报路线的,也大大提早了出报的时间。周

《魔鬼营销》连载(25):人和金钱的四种关系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反周期生存  “价值观比价值更重要”说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口袋里的钱”比“我们口袋里有多少钱”更重要。   经济越萧条,人们用钱的态度也越谨慎。如今,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普遍都感到手头吃紧。正如好钢要用

《魔鬼营销》连载(24):经济萧条了该不该回家生孩子?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反周期生存  穷人为什么爱多生孩子?这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问题。   穷人多生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保护的体现。没有足够的财富,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危机感。在穷人眼里,儿女众多就成为

《魔鬼营销》连载(23):经济寒冬要看什么书?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 反周期生存  股市跳水,连英女王也没能幸免,直亏37%,于是股市冷了下来;   网上流行“不浪费,不消费”的过冬指南,于是整个市场都寒意浓浓。   但正如北半球的冬天是南半球的夏天一样,图书市场成了这个经济冬

声明:《方舟生存魔鬼蛙 《魔鬼营销》四 、反周期生存》为网友迷糊小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