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魔鬼营销》
六 、经济萧条都是长裙惹的祸
9也说四天工作制:工作时间越短经济越萧条
美国犹他州已经率先在全美实行四天半工作制,这是全球经济陷入巨大衰退的又一次强烈信号。
就全球经济发展而言:工作时间越短,经济越萧条,而工作时间延长才是经济复苏的标志。
经济学家一再呼吁减少劳动时间,其实这正是对穷人利益的侵犯。因为工作时间越短,工人挣得越少。在美国劳工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每天10小时工作制时,跳出来反对的不是资本家,而是普通工人大众,他们认为限定工作时间,等于限定了他们的收入,不能加班就没有加班费,最后美国联邦法院以侵犯人权为由,否决了十小时工作时间的提案。
1904年,美国爆发全面危机,经济转入萧条。期间,美国的生铁产量下降8.4%,钢产量下降7.3%,而工资降低10%~20%,失业率则高达10.1%,危机使得面包店的生意每况愈下,房租水电等日常费用却不断上涨。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以及基础设施成本,雇主极力促成纽约州制定十小时工作制的法律,该法律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能允许其企业中有人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
这不仅减少了面包店日常的水电支出,而且当雇员希望通过额外的工作而挣些加班费时,这条法规给了足够的理由禁止雇员挣这笔钱。当然这条法律最终因与雇员权利相抵触,而被联邦最高法院判定其违宪,取消了它的合法性。
真正实现八小时工作制是在1912年。由于长期的军备竞赛,全球经济已出现疲软的态势,向来擅长在危险中把握机会的亨利·福特瞄准了家用廉价的T型车,准备开拓新的市场,但工人们不答应。于是福特找到了咨询专家雷德里克·泰罗,泰罗告诉他:时间只能有限延长,效率却能无限提高。
经过对工人工作时每一个动作所用时间的准确测算,福特把过去由一人从头到尾组装一辆车,改为由多人流水作业,推出了最富革命性的变化——“生产线”。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12年的1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提出全体职工实行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度,每日最低薪资5美元。”这相对于其他企业每天十小时,三美元的薪资而言,无疑有着极强的诱惑力。消息传出,福特汽车公司立刻被求职者围得水泄不通。
而在生产线上,工人们八小时伴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工作,他们必须分秒不差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否则就会影响下一道工序。另外,工人们还受到严格的监督,在工作中他们不能倚靠机器、不能走动、不能说话、不能坐下、不能蹲着、更不能抽烟。
高效率不仅带来了福特的成功,也带来了美国汽车行业的繁荣,20年代中期,美国有1/5的人拥有汽车,而这个数字是英国人40年后才达到的。
八小时工作制最终变为现实,尽管初衷并不是因为保护工人,工人也并没有在其中获得太大的益处。
美国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已经有100多年的经验,在这其中,除了裁员、减薪之外,降低劳动时间的手段已开始被广泛应用。
20世纪20年代末,五天工作制开始在全美推行。1970年,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作时数制度诞生。而在2008年8月,犹他州已经在全美率先实行了四天半工作制。政府官员表示,作为全世界拥有汽车最多的国家,犹他州政府希望借此降低出行,节能降耗,为其他各州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过四天工作制,将有限的薪水平摊到更多的人身上,以缓解恶劣的就业形势。
经济放缓了,时间仿佛真的充裕了,有的人已经开始计划如何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快感。虽然经济疲软,压力犹在,但危机终将过去,新一轮的竞争终会到来,更多的人选择在这段时间自我修炼。
莫道君行早,还有早行人。
9紧盯模特裙长,预测经济大势
来自美国最新的经济萧条信号,不仅是全球第四大的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还有在之前结束的纽约时装周上,所有世界名牌女装的裙子都变得更长了。
纽约率先向全球展现了新一季的时尚坐标,此次纽约时装周的官方指定发布地点是布莱恩公园。
俗语有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纽约2009春节时装周上,经济学家们开始紧盯模特裙长,预测经济大势。
关于经济与女人裙子长短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早有论述:
“通货膨胀与超短裙关系密切:女人裙子越短,经济越繁荣;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
女人穿长裙一久,便会增加布料的消费,推动纺织业的发展和棉花的种植,从而刺激经济复苏。女人的裙子越来越短,就会使布料滞销,影响纺织业,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当年,美国大萧条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好莱坞的女明星为国分忧,个个超短裙,美腿如林,艳舞如云,“不信春风唤不回”,终于刺激经济复苏,并在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迎来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比基尼。
在此之前的米兰时装周上,全球几大顶级服装设计品牌如Prada、Missoni、Marni、Roberto Cavalli发布的都是自己更为纤长的设计风格。Cavalli提出了“遮盖需求”,宣扬“过分的性感不流行了。如今不再是暴露的年代。”
Stefano Gabbana则形容现下的女人们“希望穿得舒服、暖和”,“没有什么闪光的东西,“别再说‘低到这儿’或者‘短到这儿’,这些不合适。”经济不景气的信号非常强烈……
纽约2009春夏时装发布会上,美女模特们身上的裙子再次透露着经济萧条的讯息。
有朋友在参加了一场T台秀后,这样形容该届时装周上的模特们:模特们看起来满腹怨言。一个无精打采的模特身上裹着一件外衣,看起来就像微缩版的黑羽绒被。
英国Debenhams公司负责人Lisa Murray-Peacock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层层包裹乃大势所趋。把自己裹在层层衣服之中,以应对经济的不稳定”。
零售业巨头George Davies最近也发表言论:“近来,女性顾客不再提前购买体现‘季节’的衣服,而只是一次性冲动购物或买一些必需品。她们已经放弃了期货市场,转向现货交易。”
如今,全球许多公司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应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page split---|
最近频繁接到媒体的采访,大家都在问一个问题: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做品牌策划的意义何在?
我认为:经济萧条时期反而会给品牌提供更有利的市场机会,就好比在黑暗中划亮一根火柴,它会比白天里点燃的蜡烛更加明亮!
9技术领先不如情感领先
经济寒潮还在持续,何时春江水暖,无人可知。在这场寒潮中,有些企业稍感微寒,有些企业瑟瑟发抖,日本电器企业更是感受到了彻骨寒意,成了这场经济寒潮中的“寒号鸟”。
2008年,日本8大电器厂商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夏普、三洋电机和NEC均出现严重亏损,合计税后净亏损大约达到2兆日元(223亿美元)。其中,日立、松下和NEC分别以亏损7000亿日元、3800亿日元和2900亿日元位居三甲。东芝则出现约2800亿日元的亏损,索尼公司面临大约1500亿日元的亏损,这是索尼公司近14年来的首次亏损,像是回到了互联网泡沫崩溃的年代,大有些“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味道。
往昔曾笑傲世界的日本电器企业,为何在这场危机中内功大失,顶不住寒潮的侵袭?
技术——日本电器企业的“萧何”!“技术索尼”是人们对日本电器企业的一个浓缩性概括,也是日本企业家们进行自我炫耀的旗帜。正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制造电子设备,让日本公司在20世纪70~80年代取代了美国的电子领先地位,并且在此后的10多年中,日本企业一直躺在技术资源的雄厚积累的大床上高枕无忧。不过,当日本电器制造商们依托着一个又一个的新技术走上全球电子产品的强人位置时,也为自己跌入技术狂人的泥潭埋下了伏笔。
这些技术领先型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消费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需要从技术领先型企业向市场领先型企业转变?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餐厅生意非常好,每天都是门庭若市,老板年纪大了,想要退休,就找了三位经理过来。
老板问第一位经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一位经理想了想,答道:“先有鸡。”
老板接着问第二位经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位经理胸有成竹地答道:“先有蛋。”
老板又叫来第三位经理,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位经理镇定地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板笑了,于是擢升第三位经理为总经理。
第三位经理给出了这一命题的营销学答案,那就是——客人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所以,不必沉迷于自己的技术多么先进,也不必自恋于自己的产品多么优质,你眼中的西施也许就是消费者眼中的东施,谁打动了消费者的心,谁就是消费者心目中的西施。一切以消费者需求出发才是经营之道。
那什么是打动消费者的丘比特之箭呢?是技术吗?对,技术很重要。但仅仅是技术吗?不,仅靠技术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消费者需要更多的是时尚、个性和品味。2008年,包括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品牌的销量都出现了下滑,或许只有一家公司笑得出声——苹果。这家2007年6月底才凭借iPhone闯入手机市场的公司在2008年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1000万台的销售目标,为公司贡献了39%的销售收入。2008年,苹果公司在银行的现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苹果的iPhone,俨然已成为手机市场上的当红明星。那么苹果为何能鹤立鸡群?就是因为iPhone不仅是科技产品,它的时尚、个性和新潮,俨然已成为了那些时尚消费者的形象代言人。
如今,手机的消费日趋时尚化,笔记本电脑个性化、时尚化发展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小家电的创新时尚也越来越受追捧……
时尚化,已成为现在消费的新潮流,而日本电器企业似乎还奔走在单纯的技术化阶段。
相较于技术给人的冰冷感觉,个性时尚则融入了情感的因素。“以理服人”如今已很难使消费者折服,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上“以情动人”。因为消费者都是易动感情的,在过剩经济时代,冰冷的技术产品如果不附着上感情,就很难打动消费者的心。
正如现在人们喜欢的明星大都从“实力派”向“偶像派”转变一样。过去人们心中的偶像大都是各个领域最具实力的顶尖专业人士,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而现在人们追随的则是星味十足的“偶像派”,粉丝们对待自己的偶像是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喜欢。其实,偶像正是一种感性的产品,他们打动了消费者的心。
在情感消费的年代,当产品从“老学究”变身为“万人迷”时,就势必能够笑迎八方来客。
9看奥斯卡瘦身过寒冬
尽管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电影行业逆势而上,赚足了风头,但面对眼前的这波萧条,却显得有些弱不禁风。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虽然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该保密的保密,该曝光的曝光,但对于是否能够力挽逐年下滑的收视率,主办方和观众一样心里也没底。
【2004~2008年奥斯卡颁奖典礼收视一览图】
萧条年代的奥斯卡该如何进行这场文化盛典?
在奥巴马的变革大环境下,奥斯卡也需要用变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转播方ABC电视台将收视率作为测量颁奖典礼是否成功的标尺,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提高这届的收视率,声称在该次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颁奖礼上,将要“打破传统”,玩出新意。
变革之一:“世界上最性感男人”担任典礼司仪
奥斯卡颁奖典礼司仪是历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重要看点之一,无论是史蒂夫·马丁、比利·克里斯托,还是艾伦·德杰尼勒、乔恩·斯图亚特等,他们的表现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收视率。例如,2007年的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因为脱口秀名嘴艾伦·德杰尼勒的主持,使得女性观众明显增加,从而带动整体收视率略为上升。因此,选择一名优秀的颁奖司仪对主办方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凭借在《X战警》中“金钢狼”的出色表现,休·杰克曼赢得了全球“X迷”的青睐,这个身材魁梧、长相精致的男人,被《人物》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性感的男人第一名。这届奥斯卡的颁奖司仪正是由这位“性感之王”出任,这也是奥斯卡历史上首次邀请当红的“非谐星”担任主持人,堪称电影学院新变革的一大突破。不仅如此,为了增加休·杰克曼的即兴特点,让主持变得更自然一些,晚会还将砍掉以往颁奖典礼上特有的主持人开场独白,同时还使出颁奖嘉宾高度保密等收视新噱头,这些新鲜的举动显然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女性观众参与其中。要知道,女性是奥斯卡的主要观众群。
变革之二:低价广告费刺激广告主
众所周知,200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因编剧罢工、欧洲电影和演员“喧宾夺主”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收视创历史新低,这是自1974年有完整收视率调查以来-爱华网-最低的一次。不过,每30秒收费180万美元的奥斯卡典礼广告,还是让转播方——ABC电视台大赚了一笔,广告费比上年涨了7%。
面对上届的有输有赢,此届奥斯卡似乎有些难以为继。为了刺激更多的商家投放广告,ABC电视台将广告价格从180万美元/30秒下调至140万美元/30秒。对于那些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企业来说,下调的40万美元是否对他们具有吸引力就不得而知了。
变革之三:电影广告解禁令
除了下调广告费,主办方还想出一招:取消自上世纪50年代初,奥斯卡颁奖礼实现电视转播以来,禁止插播电影广告的禁令,允许在奥斯卡典礼中首次出现插播的电影广告。
禁令设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给观众造成错觉,认为插播的电影广告会对奥斯卡奖的选择有直接影响。关于这条解禁令,主办方的解释是为了使“电影盛典中增加更多关于电影的娱乐内容”。事实上,为奥斯卡增加收入以抵御萧条经济的影响,才是解禁令出台的真正目的。|!---page split---|
松绑后的禁令依然有诸多限制。首先,只有那些没有上映的影片才能够享此待遇,这就意味着,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不能在奥斯卡颁奖典礼转播期间播放该电影的广告,轻松达到了避嫌的目的;其次,符合条件的电影公司也只能播放一支电影广告,且这支电影广告必须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播过的。
虽然解禁,但条件也还是比较苛刻,是否能达到主办方的真正目的还依然是个未知数。目前,尚未出现各大电影公司争先恐后抢购广告时段的景象,仅有皮克斯动画新片《飞屋环游记》成为首部确定在奥斯卡之夜中推出广告的新片。
从种种变革行动中,我们看到2009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主办方的努力,不论玩出什么样的新意,票房才是硬道理。1998年《泰坦尼克号》夺得11项大奖,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8亿美元。2003年上映的《指环王3:王者归来》,取得了10.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也是用过硬的票房战绩创造了难以逾越的纪录。只要电影好看,观众还是会买账的。
其实,无论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怎样,我们都希望这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能够慰藉萧条时代下人们的心灵,哪怕是一点点。
9中国曾是世界第一时尚大国
2009年,世道对中国似乎情有独衷,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获得了时尚界的特别青睐,国际品牌纷纷在设计中加入了中国元素。
当中国与时尚如此亲近,人们开始思考,时尚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青睐我们?
追溯时尚的历史,每一个时尚操盘手都高昂着艺术的头颅宣称自己站在浪潮的最前沿,设计师的自我意识以品牌的形式向人们的生活发起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就是品牌之间话语权的争夺,这才缔造了范思哲的神话、香奈儿的传奇。
但当经济危机剥去了浮华与繁杂,素来不计较成本的时尚露出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时尚就是国家之间话语权的争夺。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美国的崛起一度抢走了欧洲时尚之都的霸主地位,但突如其来的全美经济危机则引发了一场欧洲时尚的复兴;而欧洲的经济危机又使得aihuau.com时尚风向标转回纽约……
事实上,古老昌盛的中国曾经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时尚大国。
所谓魏晋风度,今人多只记住形而上学的解释,然而考证下来,我们就会强烈感受到,那正是指一种独步一时的休闲时尚之风。
“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就是当时的时尚编辑们对此的细致描述。
当时流行的白纶巾、鹤氅裘、屐子均不是正式的服饰,却得到了从皇帝到士大夫的垂怜,以此表示闲居的自在状态和“矜毫傲物”的洒脱性格。
学者谢万就曾特地挑选时尚款式的“白纶巾”去见当时位列宰相的简文帝,而陈文帝找画家为自己做画时也选择了身披纶巾的形象。
“脚着谢公屐,身披大纶巾”便成了时尚界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休闲装”概念。
近千年的时尚轨迹与国际关系的历史脉络始终保持着暧昧的联系,这使得我们总能在时尚品牌的变迁中回溯到历史的沿革,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一个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服装品牌。
中国当下的时尚有两个主题:一是新锐(In time),二是洋气(Fashion)。
30年前皮尔卡丹穿着毛料大衣走过北京街头,中国人视其为奇装异服,被时尚界诟病为中国人老土(Out time),如今中国时尚已经走到In time的阶段。而当中国元素和时尚、洋气相结合时,中国时尚将跟经济一样,会很快步入超前(Front time)的阶段。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眼下男装的时尚化在整体上基本仍等同于西装化。强大的时尚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西装指数,评测每一个国家。人们根据西装是不是主流装束来判断该国的现代化程度。
美国人曾自豪地表示两个有麦当劳的国家不会打仗,两个穿西装的国家也不会打仗。
这就是language code,即国际关系中的时尚语码。